陳查禮,這個不洋不中的名字以極快的速度跳到我的書架上造成大塞車……呃,我想說的是44折讓我有種一見鍾情的感覺,於是陳查禮探案全集就在我嘴裡還唸著「要考慮」的時候不小心下單了。
警探的的名字特殊連作者的姓氏也很有趣:厄爾‧畢格斯──Earl Deer Biggers。沒錯!就是「較大隻」,想來他生活中應該有不少名字應用的新鮮事。
畢格斯是美國人,但他所創造出來的警探角色卻是個中國人!在二十世紀初期有如此創舉還真是不簡單,這也加深了陳查禮的特殊性,此點頗重要,因為就第一部作品來說,如果警探僅是單純的美國佬,那我想他應該也甭寫接下來的續集了。
系列作第一本的導讀也是我所見過算頗怪的。文中說「專業」──這也是驅動我買下的原因之一──的推理小說讀者書架上就得要有一套陳查禮,但接下來說的卻不是陳查禮有多麼令人驚艷,而是他所位於的推理文學中之地位為次等,也就是說他作品的特殊性、故事性、詭計性質並沒有特出之處,或者該說是沒有決定性的推理文學代表性,可以說代表的我想正是他身為中國人這一點。不過,也就如導讀作者所說,並不是本本書都得看多有名、多驚人、多棒的作品,重點是撰寫的脈絡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概念是否能有所感。一本書真正的好壞是在讀過之後的感覺,狹義的心得是比廣義的來得重要。
<不上鎖的屋子>書名算頗吸引人,因為通常推理小說都強調「上鎖」居多。屋子不上鎖有什麼搞頭?結果這是因為案件發生在二十世紀初(附近)的夏威夷,純樸的民風可以讓人安心地不把門上鎖。唉唉,現在有誰敢不上鎖呢?
- Feb 01 Tue 2011 13:39
夏威夷風情: 不上鎖的房子 -Earl Derr Biggers
- Jan 31 Mon 2011 12:46
黑暗訪客敲著心門: 動機 -橫山秀夫
橫山秀夫本作<動機>裡的四則故事都相當精采!甚至讓我停止喘息呀!在先前所讀過的作品都以警察為角色之後讓我對他的文章概念有了些設定,而首篇故事也是警察,但之後的三則就是以他記者的經驗所撰出的懸疑妙作。一筆入魂!確實是寫進魂裡去呀!
<動機>裡首篇是同名的短篇作,探討的自然是「動機」,而之後的故事也是異曲同工,也就是說,以「動機」為名的本書並非僅是拿首作為代表,而是整體上都是在思考一連串事件到底是誰基於什麼動機而作為的「動機」連繫作(意思就是「動機」乃為橫山此作品的「動機」)。
第一則故事裡出現了匪夷所思的竊案,誰才是兇手幾乎可說是一目了然,但沒人能對這「一目了然」做出什麼質疑,誰也辦不到如福爾摩斯所說的「把所有可能性去掉之後,剩下的再不可能也還是真相」。那麼,問題就出在該人是怎樣的動機驅使行動的呢?
人做任何事一定有他的理由,即使神經病指著馬桶說他老媽住在裡面也不是什麼怪事,因為他有他的理由。要找出這理由並且想通為什麼並不容易,因為要窺探出他人之心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然而,在「不可能」之外殘留著指著「百分之百」的痕跡與線索,只有澄澈心境重新拼湊才能辨其真貌。
組織與規定再怎麼嚴密,執行者都是人,人非機器也非電腦(就連此二者都會有異常),情感與執著的不定數往往就是事件的觸發處。理解、了解是很重要的,人情智慧巧妙的就有辦法避開「無益的正直衝突」,如同故事中的警視的作法,讓我相當佩服!
- Jan 30 Sun 2011 11:38
目眩神迷!: 舞孃俱樂部
在弟弟的大力推薦下──他的上線自然有先推──跟他前往觀賞<舞孃俱樂部>這部不在我預料中的電影。
買票後得到的位子讓我頗驚訝,畢竟這部片上映了好些時間,算算也接近下檔的日子,結果座位居然是在第三排!我們坐畢、電影準備開演前,此間小廳僅剩下第一排空無一人而已。上映至今有如此盛況的電影……這可是我從未見過的。
先前曾看過預告片,大致上的情節並不難猜──一個鄉下小姑娘到大城鎮圓夢。也就是激勵人心的勵志片加上歌舞片,這兩元素的組合我想也不是首次……雖然我不曾觀賞過其他相類的電影。劇情確實不出所料的八成,而這八成只是配料。
雄渾的嗓聲震撼開場,你可以想像銀幕前的布帘拉了開,接著華麗的舞台秀真實地在你面前上演!
這部電影將美國式的舞孃秀場文化呈現在我眼前,個個是極盡華麗之能事,而更重者在於舞者是流暢、優雅又意有所指地性感撩人,將足以完全搜集目光的肢體動作表現得淋漓盡致。舞孃們在舞步與隊伍上搭配得整齊得巧妙,在觀賞的角度來看真是有夠複雜,對於跳舞這一塊沒什麼概念的我頗是佩服;她們所演出的不僅有單純的性感熱舞,其他也會加入特殊的制服元素,果然人是會對某些正經八百的職業有種偏想,再之外還有類似馬戲團的逗趣橋段,舞台上可能呈獻出來的沒有任何限制──就是不能跟脫衣舞孃一樣「真相大白」。
- Jan 27 Thu 2011 12:43
清新的推理小品: 鄰人的犯罪 -宮部美幸
<鄰人的犯罪>是宮部美幸的推理文學起點,不僅如此,也可以算是一個里程碑了!若由後往前推看的話。
本作拿下第26屆ALL讀物推理小說新人獎這份殊榮顯示出宮部美幸的文章的好讀性及吸引力,而在我閱讀的過程中也是如此感覺,五則故事的描寫簡潔有力之外的譬喻與敘述創造出來的聯想力很生活化,也就讀著就同等地感受到故事人物中所見所聞的狀況。人物對話的活性還會讓人不禁笑出口哩!很有意思。
第一則故事就是<鄰人的犯罪>。故事中以一個普通家庭的生活模式帶出當時日本社會經濟的概況,尤其在房地產這方面。本以為好不容易總算是買到的房子卻出現了意外的麻煩──隔壁鄰居的小狗。這隻小狗的吵鬧聲引發了人想要解決問題的決心,但平和的方式處理不了……只好想想別的方法了!
法律規定著人們如果行為達成某些條件就是犯罪,這使得人們得以遵循著這一線的規則生活、相處著,原則上也不會有人會特別想找麻煩來破壞,只是人與人的互動中無法讓步或妥協的話,可能就會有某方採取違反規定的行為……可以說要更順手地達成目標,觸法的犯罪成了會被考慮的方法。
犯法對不對呢?不知道。這樣的回答頗怪,但要回答又有點籠統,畢竟所為犯法是自己的行為相對於大眾公認的設定,但對自己所「想要」而言,人是不會去做決定之外的事的,除非精神喪失自主能力。
- Jan 25 Tue 2011 12:41
出沒瀟灑!: 怪盜紳士 亞森‧羅蘋 -Maurice Leblanc
啊哈!來到了令人懷念的推理起點之一──怪盜紳士亞森‧羅蘋。想起過去小學在圖書館的閱讀體驗一直到國中向有東方出版版本的同學借閱……怪盜紳士瀟灑的冒險讓當時的我雀躍不已呢!
不過雀躍的還真的只是心情,過去的腦部記憶真的把讀過的作品都給忘了,因此亞森羅蘋只徒留形像在我腦中,直到我再訪怪盜的這兩天才又憶起些許碎片。
我想對推理小說有相當基本認識的人至少會聽過夏洛克‧福爾摩斯,就算不知道夏洛克是啥,總會聽過福爾摩斯,而再下來的名字可能就是亞森‧羅蘋了!除了在這兩個截然不同角色出現的時代相同之外,盧布朗還刻意把道爾的英國大偵探給搬到法國跟羅蘋較量不對等的對決,這使得兩人成了「番外的宿敵」,也讓日後青山剛昌創造名偵探柯南後將其之前以羅蘋為範本創造的怪盜小子活躍其中。
福爾摩斯與羅蘋誰比較厲害呢?在我小時後讀福爾摩斯全集後覺得他很神,什麼都能洞察,然而卻在之後讀過羅蘋的故事後完全倒戈過去,哈哈。總是瀟灑浪漫又帥氣的怪盜紳士比較得成長中的心吶!
這回重讀羅蘋的首部故事,用不同的感受與眼光體會當時的感動,發現在過去較吸引我的冒險情節之外,盧布朗對於怪盜與案件的設計真是巧妙!我本來還想說就過去的感覺來看應該就是羅蘋出來耍耍帥這樣,然而他設計的每一個行動都是預設在尋常人的心理破綻之上,這如同布朗神父的顛倒版本,非常了不起。
- Jan 24 Mon 2011 12:40
燃燒的母愛: 盜嬰 -海月瑠意
海月瑠意的這本<盜嬰>可以說將女性母愛的執著表現深刻的作品!
在過去閱讀的作品中多少都有提及親子尤其母親與孩子間斬不斷的羈絆,但並沒有直接就這話題而成的小說。本作在整體的主軸上完全放在母親與孩子間由於種種因素而被激發出的強烈情懷,同時也對社會、人際間扭曲與錯綜的關係作出批判。
三個女人、三個背景、三個不同的際遇。
因嫁入豪門而必須肩負起「家族」任務的女人卻無法與丈夫創造新生,歲月每逝去些許就等於是把支撐重壓的樑柱削去一層,為了要有孩子,她終於逼不得已……
家族與門第的觀念自古以來不論何處何國總存在著,這顯示著人在壯大領域之後自己的個體關係就完全擴散到「相關」之上,為了維持住這「巨大的自我」就必須要不斷將血緣傳承下去,這成了鐵則,但也由於是鐵則就形成了限制,一但限制中出現規則之外的情形,人倫的根基恐怕就有所動搖。把自我擴大成了自由的封鎖,活著的意義在旁人眼裡雖龐大得無以復加,但對自己來說若某一天想到些什麼,那恐怕就會是渺小到無法接受吧?
- Jan 23 Sun 2011 12:35
以純樸戲謔引出原點: 天狗面具 -土屋隆夫
土屋隆夫在推理界的名號我算是約略有所聽聞,不過或許是個老派作家又不像江戶川亂步及橫溝正史之大名,所以相對感覺上是個隱學型的人物(在台灣來說),就某方面而言……他跟內田康夫之前還被我給搞混,不過這回就真正地讀到了他的作品,當然也渾然不同於內田康夫的風格(這裡是我心中所覺呀!)。
天狗面具是土屋隆夫首部長篇作品,他在序文的訪問中提到要了解一個作家就要讀其處女作方能得知其創作的原點精神所在,這一點我倒跟他的想法類似,不過我多了個是從起點開始閱讀才能覆合著該作家的足跡與其一同往前的想法。作家的文筆會因為環境與心境而有所變化,我想這一點在土屋隆夫的作品中應該也是如此。這樣說的緣故就是基於我從<天狗面具>這本書中所感受到的文波。
首段提及的土屋隆夫是隱學型的作家倒也不錯,在日本推理小說大家裡頭就介紹來說他還真是頗低調的人物。他在長野縣的鄉村裡過著晴耕雨讀的生活,另外也鮮少外去踏尋,我想這也是導致他雖然作品盡皆成功卻寡作的原因之一。在他所描述的生活中我感受到一種響往,他提到他一天讀書七、八個小時(因為他的年紀已經沒法再高舉鋤頭耕作),其餘就是幫幫農忙這樣,閒適自在溢於言表,唉……如此自己自足又輕快的日子讓我這個城市人頗欣羨,不過設身處地想想,若是我的現在也是如此恐怕又會嚮往起城市的進步與便利吧!哈,人真是總覺得當前不好呢。不過如果以後我也能過那樣的日子也真的不錯,讀書、寫文、種種田……嗯嗯……。
好,回到對於<天狗面具>的感想吧!
本作可以看見土屋對於當時的偵探小說的諷刺想法,他似乎對於自己提筆創作感到些許自嘲(畢竟他說是為了生活才開始撰寫),所以字裡行間就形成一種我首次見到的怪文體。會說怪是因為……我是第一次碰到作者想和讀者一鼻孔出氣的作品,感覺作者一邊列出謎題一邊又對自己的作為有種欲想透露的嗤之以鼻,如果將那些括弧內的解說給省去或是明白寫下,我想整部文章我會比較適應一些(幸好<天狗面具>是他唯一用這種手法寫的作品)。另外造成這種獨特文章的因素可能也是由於他是寫劇本起家的緣故……嗯……總之會有些猜想,畢竟在我所感覺中他的這手法有點擾亂整體故事的流暢。
- Jan 22 Sat 2011 11:37
震撼人心!歸心之懺: 新少林寺
華語片就我目前所觀賞到的,<新少林寺>可說是數一數二的強片!震撼人心啊!
昨天原本跟老弟約七點多去,結果他日夜不分地睡在我床上,加上我工作回家頗累,再加上票價較便宜的影院沒上映,本來想說就不去等之後下檔,所幸他起床後的堅持,得以讓我身歷電影院中觀賞這一部磅礡鉅作!
<新少林寺>的故事發生在中國軍閥割據的時代(別問我大概哪時間,我歷史都記不住),戰亂連連只為一個理由:利益。為了這自私的妄念,軍閥司令們荼毒著眾生百姓,生靈塗炭一路延燒到河南登封城,與庇護蒼生的少林寺產生對峙。
說起電影的情節並不複雜,劇情的推動應該也不出所料,不過人性在過程中的琢磨卻是令人不勝唏噓!
- Jan 21 Fri 2011 15:31
「飛樑」
不曉得頭一次見到我這暱稱(或者甚至以為是我本名)的朋友覺不覺得怪,一個飛加上一個樑字乍拼之下似乎沒什麼意義,噢!對,甚至光用聽的還會覺得是「非良」哩。知道是「飛樑」之後得到的意義差不多就是「屋樑飛走了」、「小偷!」之類的……嗯……就創造這名字的本人我也不曉得到底有什麼意義,意義是三小,哈哈。
本文倒不是為了這名字嘩眾取寵……呃……好吧,就算誇張一點我想也不會有什麼波浪才是。總之,當我把這名字從網路上移下來後似乎改變了些許自己的要素呢!
沒記錯的話……「飛樑」存在應該快十年了,當時我還是個傻蛋高中生,唸書沒興趣,學校更讓我度濫,唯一讓我感覺到青春的地方是……網路遊戲(倒)。唉啊!當時我的歲月可說都在「金庸群俠傳」這款網路遊戲上了。網路遊戲呢就會有個ID,武俠的遊戲就會有武俠風味的名稱,所以在我砍掉前一個人物(因為被騙帳號……)後思索些許時間,沒多久「飛樑」兩字就蹦了出來,其後還跟著「破蒼」,「飛樑破蒼」就成了我金庸上的名稱。
「飛樑」兩字在頭加上比起「破蒼」是更難得一聽點,於是久了就被叫成飛樑,直到結束了金庸的日子,「破蒼」是沒了,但「飛樑」仍存活了下來。
或許是為了改變跟凸顯自己吧,在大一新生茶會的自我介紹中,我竟然對著未來的學長姐與同學們說我叫「飛樑」,那瞬間造成的效果就是一大片的疑惑,我想那應該是我有生以來自我介紹最被重視的一次。
- Jan 19 Wed 2011 12:25
關鍵就在枝微末節裡!: 死亡解剖檯 -Frederick Zugibe, M.D., Ph.D. & David L. Carroll
如果你對於凶殺案的破解與相驗程序有興趣的話,本書可說是相當好的選擇啊!
由斐德列克‧薩吉伯(Frederick Zugibe., Ph.D)醫學博士的案例加上大衛‧卡羅爾(David L. Carroll)編撰的這本<死亡解剖檯>收錄了十則近代於美國所發生的離奇兇案的解析方法,另外還附件兩則司法與檢驗大失敗的案例,不僅讓讀者能一睹法醫學之精湛技巧更能讀到錯誤的偵查與司法操作有多麼令人沮喪!
本書的案件都是真實存在於世界上的,若以故事性來說,這自然比不上作家精心設計過的推裡詭計,但這些離奇的兇殺現場卻是若錯一步或不追根究柢則可能就會成為懸案的事件!這不需要兇手費盡心思作什麼特殊處理,光是在犯案後的所有舉動就足以懸疑整起事件。人心本身就是最大的詭計。
關鍵就在枝微末節裡!
衝擊性的凶殺現場充滿著許多不確定性,這不像推理小說往往能因為一些因子而得知概況。一具屍體很有可能過許久才會被發現,加之有遭到破壞的話光是要找出死者是誰都是個大麻煩,不過,人走過必留痕跡,只要是曾經過某人之行為的狀況,那麼絕對會殘留些蛛絲馬跡,單看調查、解析人員有沒有辦法嗅出端倪且掌握。
- Jan 17 Mon 2011 12:23
棲息於妙黯的停格: 拿破崙狂 -阿刀田高
會用「妙黯」這怪異的自創詞來當停格的容器應該還蠻符合本書的各個短篇。
<拿破崙狂>這書名光看就頗詭異,為了狂者而狂會是如何之狂呢?作者阿刀田高是日本著名的短篇驚奇小說作家,他以<拿破崙狂>之短篇拿下直木賞,可見其作品不因短篇而有流水之嫌,反而能把握短篇故事特有的凝鍊,在本書收錄的故事中在在可見其特有的布局。所已是如何之狂呢?作者僅留下狂人的精神表相加上其他附屬的線索,真相如何就留在巧妙的幽暗之中,這也是我以「妙黯」之詞來裝飾的緣故。
據導讀所提,阿刀田高是量產型作家,不過作品絕大部分是以短篇為主,那麼這一點在閱讀的社會上多少會有些劣勢,尤其他的故事之索牽繫著的都是難以言喻的題材,不若探討社會問題能造成的「實質衝擊」,且過眼而不過腦總會讓該讀者漫口唸罵,因此就這些點來看,目前這塊小島上是難以深入讀者群的──以上是我帶刺的小意見。
讀著<拿破崙狂>讓我想到曾讀過的史丹利‧艾林的<本店招牌菜>,兩者都是短篇驚奇小說,後者的同書名的作品跟我早先讀過的……呃……好像是臭豆腐店還是鵝掌店的故事雷同,讀到時還讓我猜想哪一則是最先出現的,答案是無解……題外話。這兩部作品就時間上看起來的感覺像是東西方的分庭抗禮,探討上<本店招牌菜>裡的故事重在最後狀況的落點上,像是<抉擇時刻>這一篇會讓讀者心情被揪緊起來;<拿破崙狂>則重在故事角色的心境變化之上,他會將讀者的感覺套入角色之中,如<訪客>中最後那貴婦所面臨的心境,實是難以言喻的無形恐懼!
純走怪異邏輯的故事讓我頗驚喜,像是<另一面>實在是很有意思的整體故事雙關,我倒沒想過除了人的「另一面」外還寫著蹦著出某東西的「另一面」,這完全跳脫實際概念的想法虧他能有如此布局。另外<扭曲的夜>所用的像是時空迴圈又像是夢境真實的混亂,線性邏輯產生的特異迴圈頗令人多加玩味。
- Jan 16 Sun 2011 12:21
無可悖逆?: 宿命 -東野圭吾
標題長這樣是出自我第一時間的決定所寫,接下來的心得部分可能會有點落差吧!再讀完<宿命>書跋後(凌澈所寫)補足了不少故事中無法全然提及的深入想法,也就是呢──凌澈在故事後的解說實是切中要點,因此讓我有種「我想寫的東西都被他給涵蓋所以變不出來的感覺」,哈。
如跋文所提,東野圭吾這本<宿命>可以視為他寫作生涯的轉折點,雖然我並沒有讀許多他初出道的作品,但從<放學後>到<宿命>之間的故事就內容與書名來看應該是被歸在本格的作品之中(如果要去分的話,人就是喜歡分類),而<宿命>則是表現出東野現代作品雛形的轉折作!(為什麼的話就讀凌澈的跋文吧!寫得很棒)
<宿命>的故事在表面上其實很平淡,能引起衝擊的大概是受害者為該地區的企業家,不過在實質上牽扯到兩名自小就將對方視為競爭者的男子之間無可悖逆似的命運,另外在兩人之間又插入了一名受到「命運之繩」牽係的女子,這名女子更是介入了兩人情感的拉扯之間。
兩名競爭者的立場在長大後因為案件的關係成了嫌疑犯與欲破案者的狀況,各自隱瞞的背景秘密成了真相推手,然而也因如此使得在真相之前讓案件更顯錯綜。本作在故事的最後就如同東野在書封上提到的「他喜歡的結局」不出他總安排的詫異範圍,這讓整部故事的完整性有了交代,同時也給故事的破案主人翁更悶的答案,讀者如我就只能莞爾一笑,還真是「宿命」啊!
人嘛,總會給任何事物一個名稱或代號,而最大的設定會出現在自己的過往與連繫過往的未來之上,也就是常會聽到的:這是命啊、宿命不可違、我的人生就是這樣……之類云云。因此人就喜歡占卜與算命,若藉此可以得知走向那真是再舒適不過,沒錯,就是「舒適」,不論出現的「未來的命運」好壞,只要知道了其實心裡都會舒坦,因為「先知」破除了「未知」的疑惑,所以可以知道,「宿命」這名詞還能給人安定感,同時可見人總在尋求的就是心裡的安定感,即便自稱熱愛冒險與變數之人也是,因為這一點就是在填補心中不安定的坑洞,換句話說就是如果他們不冒險、不接受變化心裡就會有一大塊疙瘩或是缺塊。人的所作所為就是希望能填平往前走的任何一足腳步。
- Jan 13 Thu 2011 12:19
來到、回到,起點: 血字的研究 -Sir Arthur Conan Doyle
閱讀推理小說的源頭我想不少人跟我一樣,起點的案件可能也都相同,破案者就更不用說了,他就住在貝克街221號B座。
已經是好久以前了!在小學的時候我央求媽媽買了一套「福爾摩斯探案全集」,哪間出版的我記不大起來,只知道小說的內容夾著畫工差強人意的漫畫,而作品名稱的翻譯也與我在後來得知的「確實名稱」有些出入,但不管怎麼說,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讓我首度接觸了推理小說的世界!
回想起來,我小毛頭的時候到底知不知道什麼是「推理小說」還有待商榷,不過印象中在福爾摩斯之後我在閱讀課時都會特別去找推理性質的小說──或者該說是冒險性質。那時候也接觸了日本的推理起點江戶川亂步的作品,明智小五郎與小林及少年偵探團讓我頗熱血,之後一直到阿嘉莎‧克莉絲蒂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最後斷在她的<畸形屋>上(因為對當時的我來說沒冒險就悶)。那麼我了解推理麼?感覺上……似乎有看沒有懂,我好像只覺得福爾摩斯很厲害,最後都會逮到兇手而已,而對於其內容我也幾乎沒記起來,比較有印象的只有<魔犬>(也就是巴斯克維爾的獵犬)及<希臘翻譯員>,且這印象還相當粗淺。因此,在我初接觸推理小說的那段時間唯一得到的只有……<東方快車謀殺案>完全超乎我想像之外的結局……哈哈……
就以上來看,我在過去總說我讀過福爾摩斯、亞森羅蘋、明智小五郎、白羅的故事還真是騙很大,有點像是炫耀自己有讀過「聰明讀物」的樣子──似乎事實就是如此,呵。
不過對推理小說是真的有喜歡過,在那段「福爾摩斯的時光」中我還自己設定了好幾則故事要素,其中第一篇還真的寫了(手寫)下來,現在那筆記本就在樓上的舊物箱中。嚐信手翻一番,內容讓我莞爾不已,那主角偵探的個性就是模仿福爾摩斯那般自信豪傲,而角色的人名則是學當時來台不久的漫畫<名偵探柯南>裡的人取,至於最重要的案件……我現在也完全搞不懂我那時候是設定什麼東西,總之重點就是那群阿呆警探被那假的腳印騙得團團轉,哈哈。不過要說到點子其實我那時有不錯的概念呢!那筆記翻一翻才發現我有想過<ABC謀殺案>的概念哩!嘿嘿!
- Jan 09 Sun 2011 12:15
這樣焉能不煩惱?: 去問人頭吧 -法月綸太郎
到目前我所認識的日本推理小說作家中,「法月綸太郎」算是名字感覺上特別又帶著神秘感的。首次讀他的作品是<一的悲劇>與<二的悲劇>,過程中慢慢逆轉了我原先對這偵探的……呃……玄妙感──可以這麼說吧?因為以我目前讀到的偵探感覺來說,他是相當「正常」的,怎麼說「正常」呢?因為他對線索的推理都不放過所有可能性,又會藉著行動去印證某些想法,有時後鬧到最後被翻了個大桌,加上說話與用詞又比較溫和……總覺得有點虛,雖然最後都能理出案件的發生狀況,但真是少了些魄力。
在法月綸太郎的介紹裡,提到他被稱之為日本的「艾勒里˙昆恩」,這也其來有自,畢竟在故事中法月與父親的關係是推理小說作家與警官,而故事外則是撰寫該故事出版的人,這模式就如同艾勒里˙昆恩一般。邏輯的推演上也有相類似之處,不過昆恩是比他瀟灑多了……老實說,法月警視出現的時候我還比較有安全感,哈哈。
法月這作家似乎頗多愁善感?就介紹上來看他是個會與故事人物一同煩惱的寫手,也因此有了「煩惱作家」的名號,但就如同<去問人頭吧>序跋作者藍霄先生所說,本格推理的眾多題材都被用罄,要想創造出全新、強邏輯性又出人意表的詭計架構真的不得不讓一心往本格推理鑽研的作者煩惱了,尤其在長篇的部分。另外在故事中的法月看起來也是頗煩惱的……<去問人頭吧>中就出現好幾次他能逆轉頹勢的狀況卻失之交臂,這焉能不煩惱啊?
台灣對於法月的作品譯介不多(其實他的創作也非量產型),僅有三部長篇(據說還有短篇,但我沒看到)──就如前所提到的三本。說起來我不知道他<三的悲劇>有沒有完成,我挺有興趣,因為<一的悲劇>是第一人稱,<二的悲劇>是少見的第二人稱!據說<三的悲劇>將是第三人稱(當然這是最常見的)。在<二的悲劇>的部分讓我學了不少,目前寫的小說中也用上了他第二人稱的技巧!且這部作品讓人心裡的感慨萬千,錯認與誤認真的是唏噓不已,且在藝文界的人慾面再再顯示出這世界的弱肉強食不會因為高舉著人生而平等的大纛而被譴退。
<去問人頭吧>這部長篇作品蘊含的知識層面很高,主要圍繞在「雕刻」之上。這一個「雕刻」因為某種尋常人難以理解的原因造成了事件的連鎖,引發了過去與現在的悲劇(搞不好這就是三的悲劇……)。關鍵的線索落在「人頭」之上,人頭為什麼被帶走?再是個難解的謎題。以人頭作為詭計的作品到現在大概需要相當的理由才好運用,而本作中先失去頭的並非屍體,而是一座雕刻,這就有些意思了,到底把雕刻作品的頭給帶走有什麼意義呢?且又是誰帶走的?
- Jan 06 Thu 2011 11:49
往上攀爬的代價;社會之瘤: 人性的證明 -森村誠一
首次接觸日本社會派推理大師森村誠一的作品就被他犀利文筆下揭露的社會景況震懾,有別於先前讀過的松本清張的作品(僅就讀過的幾部的感覺),森村瞭然甚至可以說是赤裸地描寫出人性的私慾,語句的衝擊令人屏息。
<人性的證明>的中心描述的是母愛的親情,交錯的角色各自有著不同的背景,而其中潛藏的影響力就在母親身上。一名年幼就被母親拋下自己與父親的警官、一名客死異鄉的年輕黑人、一名活在父母光鮮表面下的叛逆孩子,三者讓中心人物的面貌呈現不同角度;一起謀殺、一起意外,兩則案件使得平波下混亂的過去與現在各自張牙舞爪起來。這一切是故事中心角色──也或許是現代許多的表面角色──往上攀爬所踢落的阻礙,這個阻礙主要的構成是人性,或者更仔細點地來說是:親子間的真情關心。
想要更好的生活、更受尊敬的社會地位、更多的錢……等等讓不少人爭破了頭。眼前所見的往往都是所謂「成功」後的好生活,為了讓「想見」成為實際,真的得將「情」視為枷鎖擺脫麼?受到社會集體「好壞勝敗」的催眠而「放手」一搏最後所得的在心裡能有多少滿足?遺憾的是這僅有表面滿足的東西是被大眾所歡迎的,總是有許多人盲目地捨棄原始的美好而追尋光彩的表相,沒了根本的感情就只能是浮萍,浮萍若哪一天流離失所又怎麼回得去?消逝前的倔強勝不了消逝瞬間的悔恨,然而選擇離得愈遠局就定得愈堅;人最悲慘之一的不就是臨死前全盤否定了自己活著所踏過的足跡麼?
上一段搞得好像在寫詩,總之,我想說的是:人生的每個當下都要去體會、把握,不會存在沒有意義的事物;勇於面對自已,掩埋錯誤的裝飾可以很美麗,但一旦戳破就是無可挽救的一敗塗地。我相信比起表面上讓人嚮往的燦爛,實質上出自內心的感動是更有力道的!
故事開頭點出偵查主角棟居刑事幼年的遭遇,將日本戰敗投降後的淒慘社會狀況藉由外國強者(被視為神……因為日本奉為神的天皇被打敗)對日本人民的欺凌描寫地體無完膚。讓人感到最氣憤的還不是那些大兵們的囂張跋扈,而是周遭人民無情的視而不見,原本精神連繫堅強的民族竟然在敗後也害怕強者的再侵略,實在讓人唏噓不已。明哲保身或許是不得已的吧,但就連公權力也被人壓著騎,尊嚴何處呢?保位要緊是吧?唉……這我也沒法反對哩。直到今日人權主義高漲也一樣有這方面的問題存在於社會死角,欺壓他人得來的短暫優越地位竟如此誘人?
- Jan 05 Wed 2011 11:47
特調科技咒術: 白馬酒館 -Agatha Christie
這本我從舊書店挖到的<白馬酒館>(只要在舊書店買到克莉絲蒂遠流版的作品我都蠻開心的)後面還記著原持有者紀錄在某年某日某地買的字樣,看來原本是有打算收藏的,卻到了這裡……她買的地方還是台北呢!感覺有些意思。
<白馬酒館>不是克莉絲蒂筆下偵探的系列作,不過發生在故事人物上的事件都曾出現過,至少我看到寫偵探小說的奧利薇夫人時就想到拿起<底牌>來瞧瞧,唷!還真的,或許她把她當作自己的寫照吧!看到她描寫奧利薇夫人寫作碰到瓶頸的樣子感覺就像是在吐苦水一般,呵。
這篇故事的形成我想與時空背景有些關係,大約在二十世紀中,那時候科技與科學應該算是在成長期吧?總之,我想應該是個許多知識剛萌芽的時候,新的東西覺得好就拿來用,然而從其中又碰到不少問題再反覆解決的年代。科學的抬頭代表著巫醫咒術之流相對低頭,不過人心深處對於這種神秘力量的畏懼始終是存在的,別說那時候,光是現在就偶聞有誰誰誰又被哪裡的神棍給敲詐。本作就是透過兩者,一表一裏所行的巧妙詭計,這一招……如果沒有設定突發狀況的話搞不好會變成瘟疫性質的懸案呢!噢!因為克莉絲蒂是被分在本格派的代表上,但這部作品相當具有社會性哩(如果要分的話)。
一張名單、一名受襲而亡的神父、一名記憶力驚人的目擊者構築出另人不解的案件。被認為是關鍵的名單上出現的人名有大半已然死去,只是死去的方式不是意外也非謀殺,而是自然死亡(病死──那時候足以致死且不特別意外的病),那麼到底特別把神父給打趴有什麼好處呢?由此而生的線索似乎只能指向「暗示性死亡」這詭異的狀況。
老實說我是有點擔心故事到最後還真的給我出現什麼咒人病死的怪招,因為那些人病死的問題都不一樣,實在看不出有什麼特別的,然而其中卻有著「失落的環節」,想不到在本作上出現這種有意思的推理元素。這環節若不了解新知的話真的就無解了(我也未曾聽聞過)。
- Jan 04 Tue 2011 11:44
人情與戰亂;歷史之創: 蒲生邸事件 -宮部美幸
本書作者宮部美幸我想已不僅在日本是前位的名家,在台灣也有著相當的知名度。她的寫作的領域相當廣:推理文學、時代文學、奇幻文學……很難想像她是個不愛到處跑的作家,能寫出這麼多且精的作品除了對生活的觀察敏銳之外就是閱讀;她撰寫的文學領域雖廣卻幾乎都是評價相當高的作品,非常不容易,我認為將思維與構想加之知識、常識發酵的文學天賦套在她身上全不為過。
<蒲生邸事件>這部作品是宮部將她三個領域的文學集合而成的大作!
故事的奇幻建立在「穿越」之上,一九九四年的少年被帶到過去,我想關於時空、時間謬論的探討與爭辯就省了,不然我會很囉唆;故事的時代落於昭和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也就是著名的(但卻是我第一次聽過的)二二六事件(我只知道二二八);故事的推理性伏於蒲生憲之大將之死的謎團──自決後凶器的去向與相關人士的行動可以解出這麼多的看法,相當巧妙。故事也有部分孳生著淡淡的愛戀,這使得結局的部分頗讓人惆悵。
「歷史的潮流無法改變」我想是這部小說的重點之一,雖然我很想說這些是把一些看起來很大的狀況給獨立化的結果……不過就算了。總之,有著能夠穿越時空能力的人想要改變過去的事件是不可能的,在這裡的解釋是「事件的替代性」,也就是該發生的就是會發生,你改變的只有標的,讓之後的發生落在他人身上而已。但是面對將造成大規模人死亡甚至國家滅亡的戰亂的歷史會不想去改變麼?明明知道眼前的歷史正要製造無可挽回的創傷會不想去改變那當下的抉擇麼?遺憾的是就「現代」的角度看「過去」的話都已經是木已成舟的事實,即使更動了一些細節,但結果的發生仍會一樣。這種無能為力的感覺擺明了想要改變過去的機會可說是無法存在的。
故事中點出「現代」(我不清楚是不是直至今日也是)的年輕人對於過去的未知,這一點上除了興趣與周圍無法讓其有所感受之外就是教育的問題。嚐說教育是解惑、開導,但關於「歷史」這一項卻存在著許多問題。國家就是人的集合,亦即,它就會像個人一樣地作出一些事情,尤其是自恥的事發生之後特別會想要遮掩,基於這樣的「人性」,民族、國家中的許多「黑暗過去」都會被作出簡化、遮掩甚至美化。我想不僅僅是日本(畢竟這國家在大戰時期幹出不少讓別人(國)唾棄的事),台灣應該也有著許多根本還沒被翻開就被改寫的史實。
- Jan 03 Mon 2011 11:05
現實扭曲下的脈絡: 感應 -既晴
詭異離奇、不可思議的現象為案件開端我想這是既晴的故事相當吸引我的原因,這一作<感應>短篇內的四則故事運用了四種不同的特殊現象導入看似無解的神祕問號,經由張鈞見不落尋常脈絡窠臼的思維扭正為驚嘆號。非常精彩的四短篇故事!
這回既晴將故事帶到張鈞見入廖氏徵信社(名字太長了,我背不起來)之初所面對的四個怪案子,補起了<別進地下道>之前的區塊。
不過說案子怪也不能算怪,畢竟他們承接的委託許多都是不尋常的,嗯……老實說我有些嚮往這類的工作,不過當然……小說中會寫出來的都是已經省略掉一大段準備與預備的空白過程,實際上偵探的工作可沒法這樣帥氣;另外說要不一親美女秘書的芳澤我想這對許多人來說會挺困難的,哈。
本書的四則委託各自存在著看似不可思議的元素:夢境謀殺、致富受愛的巫術、臉孔辨識失能症以及靈能分身,尤其最後一點讓我有些悚然,記得過去有段時間好像常聽到這方面的談論,而想像若莫名發現「另一個自己」那會是多麼無法釋懷的詭異情境。
謀殺的場景與狀況經過這百來年推理作家的嘔心瀝血可以說要有大突破性的情節相當不簡單,甚至有人說像「密室詭計」幾乎都已經被開發光了!在本書<夢的解析>裡既晴開展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狀況:夢境的謀殺。故事中的夢境與尋常的夢一樣出現毫無道理的角色,不過在那整個童話世界般的夢裡卻要委託人找出謀殺案的真相,簡直就是毫無道理中的毫無道理!經過數次鑽究之後,原來所有的脈絡仍繫在現實之上。
- Jan 02 Sun 2011 23:11
驚悚、離奇、神秘面紗下的推理寫手 -既晴
近年來提到台灣推理界我想很難不得出這位作家的名字:既晴。
既晴這名字加上他的作品看書名的感覺行恐怖風格使我一開始以為是個女的,結果我所讀的第一本作品<網路凶鄰>書封上的作者介紹讓我──呃……可以說幻滅嗎?哈哈!總之沒想到是男的!(所以足見我過去多麼不涉略到小說的領域)
台灣作家的推理作品總會在我的閱讀規劃之下,而某次機會下於網路上讀到關於<網路凶鄰>這本書的評價使我有些心動,不過那時候主要還是把焦點擺在日歐的推理作品,也就沒在書單之上。某天來到上課處附近晃著,順路就到舊書店看看,不知道哪個好心人把既晴的作品脫手,於是我在買下首本<網路凶鄰>(所以你看嘛!秘密的作者應該找我談談這段力量秘辛)後過兩天馬上就把<別進地下道>、<超能殺人基因>、<病態>等作品收入!沒辦法!故事的內容、行文手法、邏輯推演真是太吸引我了!現在就差在我還沒到網拍找小知堂出版的那兩本作品(還有林斯諺的也是。小知堂啊……台推重起爐灶的話我一定每出版就買!)就齊全了,而現正讀的則是新作<感應>。
既晴的作品充滿著神秘、詭譎的出場,甚至連他筆下怪奇偵探張鈞見的調查過程也是奇詭連連,循著他的步伐你甚至不得不相信故事中所提到的超自然現象確實存在,然而最後的線頭所接的都符合現實上的邏輯!只是在情況邏輯之外仍不否定超然現象的存在,張鈞見本人也有著相當特殊的能力。對此我並不覺得不理性還是故弄玄虛之類,我認為都在合理的可能範圍內,只是看你如何解釋。
- Jan 01 Sat 2011 11:01
凶手才看得見的出入口: 猶大之窗 -John Dickson Carr
約翰˙狄克森˙卡爾這個名字相信對推理小說有興趣的朋友即使不「能詳」也「耳熟」。他是古典推理名氣相當大的作家,最擅長的設計就是可以說推理小說中只要提到案件搭上詭計會被首先想起的:密室殺人。
這是我所讀的第二本卡爾的作品,若以他作品打著密室、神祕學、不可能犯罪……等等的介紹的背景下我居然只讀過兩作算挺怪的,只好讓緣份解釋一切吧!
首先讀過的作品是他密室案件中數一數二的強作<三口棺材> ,記得那時一讀下去就強烈感受到他作品的文學性,在古典推理中他行文的應用程度算只遜於G.K卻斯特頓一些,要說慶幸的話大概是他人物的對話「正常」許多。<三口棺材>的故事以詭譎的場景起始,直到案件的發生充滿著離奇、不可思議的狀況,尤其是密室殺人的環境不管客觀主觀上是完全不可能發生的!所有凶手如何離去、屍體如何放入……等等的條件考量都搭不上線,更何況是死者斷氣前所說出的隱晦指證,我想只有完全不受先入為主影響概念的人才有辦法冷靜分析事態。本作我到菲爾博士揭穿凶手真面目時還搞不清楚怎麼回事,要到他解釋細節我才恍然大悟,說它是我讀過密室案件裡最精采的作品也不為過!由此,我似乎也大概了解卡爾設計密室的手法,他是一個將敘述性詭計巧妙套入情節營造出環境的「逆解析」作家(這是我讀第一本所感受到且隨口創的名詞),明白指出所有的詭秘全都「出自於人」!
本作也是如此啊!其實在讀前面「可能的案發過程」時我就隱約感受到狀況有些奇怪,但案件發生來的相當迅速,且發生後的場景簡直固若金湯──完完整整的密室,凶手根本跑不出去,但確實是消失了!僅有一個狀況可以作出適當的破解──不錯,就如同我讀過的島田莊司<水晶金字塔>裡的密室雷同(雖然我想出的是故事中凶手設計的密室詭計中的密室詭計,但也合情合理……不何科學而已)──死者是被「箭」給刺殺的,如此一來「密室」就得重新檢討,但……房間裡連個洞都沒有,更遑論意想天開地用有栖川有栖<第46號密室>裡的詭計(刺到的位置與倒地都不對),那麼到底怎麼回事?
原來是「猶大之窗」,不過這鬼窗子是啥東西?從我一開始讀就一直疑惑到他解說出現才明白現在許多的房間應該也存在著「猶大之窗」,只是只有「想做些什麼」事的人才會看見,而故事中能看見的就是兇手了!
- Dec 30 Thu 2010 10:59
人生而負有使命: 使命與心的極限 -東野圭吾
使命是什麼呢?或許可以說是一件能讓自己義無反顧去完成的事、一個自己無論如何都要秉持原則的領域。我認為使命不是誰給誰的,是自己給自己的。讓使命逼近完美就能不讓自己在最後一口氣之前還吸吐著問號。
東野圭吾這本<使命與心的極限>探討著決心立於一個職位之人該怎麼完成自己的任務,倘若碰上了與自己有恩怨情仇的人,那麼自己的「使命」會不會有所動搖?
我的答案跟東野圭吾的結論差不多。只要真是自己的「使命」,那不論什麼情況都會堅持到底,沒有任何因素能夠動搖!
故事中的人情關係錯綜複雜,主要的角色牽繫在醫生與警察之上。原則上醫生的使命是救人,警察的使命是維持社會秩序與處理危害社會的事件;醫生面對的患者竟是自己有利害關係的人時會怎麼處理?警察到底是破案與穩定狀況重要還是功績重要?東野藉著故事裡人物的表現明白地告訴讀者,同時也諷刺著社會上許多攀附制度卻只思上爬不思處理的人們。
相對於其他作品的情節、機關設計,<使命與心的極限>使用淺顯流暢的文筆勾勒出各種立場的人性,著重的推理層面在於「動機」之上。怎樣的動機推動著人作出怎樣的行為,醫生與警察有著自己的使命,而犯人則依侍著仇恨,雖然所採取的是避免他人捲入的手段,然而這樣持續性衝動的恨意所捲起的悲憤暗漩是更強的。報復真是他人生中必要的「使命」麼?或者他應該更仔細去感受身周更能讓他走下去的使命感。
- Dec 28 Tue 2010 10:56
無形的密室: 殺人時計館 -綾辻行人
讀過綾辻行人<殺人館系列>前四本感覺沒能讓我驚訝(會強調是因為作者都在書後說:一定有驚到讀者。哈……),原因在<殺人人形館>的心得中提及。本作為<殺人館系列>第五本,雖是第五卻是綾辻行人的第十本推理小說,我想中間的那一段過程使他的推理行文更精妙了!
本作<殺人時計館>光看書名就知道鐵定跟時間與鐘錶有關,那麼會是怎樣的詭計呢?閱讀過程中我不免會回想序文中眾多人的推薦,舉出了許多推理小說經典的要素,但除了「密室」之外其他在故事的敘述中顯得不重要,作者在物理性質的案件發生沒多久也給了答案,還是簡單到無以復加的答案,且恐怕某些人還會譏笑:怎麼用這種手法?一直要到最後,我才發現最大的密室並不是看得到的,而是根本看不到但自己卻心甘情願受困──時間。
這一個大詭計顛覆的程度簡直跟海嘯一樣,這與兇手是誰倒沒有很大的震驚,畢竟許多環節上能發現不少不大自然的地方,然而能夠作出這樣的構想並且賦予合理的解釋真是不簡單!<殺人館系列>至此才真是讓我拍手叫好!
故事中提到了一些關於時間設定的概念,我才知道原來常在古裝劇中出現的「時辰」是「不定時制」(文中是說日本,但我想東方一帶大部分也是如此),時間的規則是依著季節變化的,時刻的概念時大時小,且分割也有不少比例,說起來這種作法很自然也頗合理,像是夏天白日長就多工作,那冬天呢天冷不適宜長時間外出,那剛好夜長能快回窩度冬。直到西方製作出「鐘錶」才開始劃定時間的分配,也就是「定時制」的出現,從此人們就照著表格狀的時刻生活,這也讓人掌握了原本無法掌握的「時間」。設定產生了效率,不過呢也就因此受限了。
恨意的沉澱與傾覆是很驚人的,這一回的動機我覺得設定上相當符合人性。兇手殘餘的日子除了等待也同時會落入回憶的圈套中吧!這也是時間的限制之一呢。所有要件齊全時,行動的齒輪就會開始往前轉動,死者的悲劇、兇手的喜劇於焉展開。
- Dec 26 Sun 2010 10:52
文學氧化了推理: 布朗神父的智慧 -G.K Chesterton
布朗神父短篇的第二集作,每一則故事都解析出不同狀況的人心裡的打算所生的影響,神父靠的是平淡的看一切並從中察覺不平常的地方,很有意思。
在行為的分析上落在表、裏兩面,表為一般人下意識認定的,而裏是另一種解釋,這樣的解釋經過了利用就成了真相,<赫什博士的決鬥>、<測謊器的錯誤>、<凱薩的頭像>……等等都是很有意思的例子。讀布朗神父會知道事情的著眼點必要放在起點之上。<潘卓剛一家的咒亡>裡是另一種心理應用:將某物的構成散置就會認為那些物件就是「構成該物」的東西,原本似是而非的事物經過暗示性地誘導就成了「該被認為」的模樣,在思考事情時得注意別落入直接認定的陷阱,尤其詐騙事件上這一招可常常出現。
好,對於本書的褒大概是如此,這回呢……就我讀的感覺得貶一下了。
G.K.卻斯特頓的文章的推理性很重,哪方面的推理性?是文學方面。他在故事中所用的字句的譬喻技巧相當多,同時也會掛上當代時事,因此有時候往往會突然不是很清楚他所指的意思為何,當然,如果想通了他所要表達的概念那很有意思,所以在故事最後落下的結尾句力道相當不錯,總能博得我的會心一笑。但是呢……在敘述句與段中使用這手法還沒什麼問題,甚至從布朗神父口裡說出來也沒甚麼問題,那問題在哪?就在於連其他相關人士說話竟然也是如此!
布朗神父探案之名氣於其開啟「心理證據分析」與福爾摩斯的「唯物證據」分庭抗禮,且由心理層面出發更能看清作案者的目的。然而在故事中人物的對話卻讓文學侵入過頭了,也就是說,一般的心理狀況之下的對談原則上很難把語句弄得那麼文謅謅的,這可不是在寫劇本吶!
- Dec 25 Sat 2010 14:26
一分鐘的死亡阻擋。惡質駕駛!
最近的新聞次於霸凌事件層出的社會事件就是惡車主的惡意阻擋,幾次下來的「阻擋犯規」僅引起些許關注及臭罵,但這回,有人出局了──從這世界上。
救護車的聲音是警告,警告著苦難疾馳的路上的所有障礙讓開一條救贖的道路;它更是不間斷的召喚,召喚必須愈縮愈短的時間。這回,他的警告被盲目地無視,因此喚來的時間被活生生地拉長,送給了得不到希望的苦難。
怎麼你不讓開?是這社會的路上救護車跑得太過頻仍讓你感到該輛白色紅紋路的車子開鈴是為了霸道整條路麼?怎麼不讓開後還刻意阻擋?是你打算用你目前能做的手段對你認為的「厭煩」懲罰麼?怎麼多此一舉搖下車窗比出射殺「法」的手指?是你認為這一小段時間你贏了,所以作出勝利的宣示?或許你車上還放著壯膽用的搖滾歌曲,你用過多的生命力去鄙視後頭的殘光,一分鐘,幾乎等於吹熄了那原本可能是歲月惡作劇的蠟燭──車上的患者為高齡者中風。不管生命長短為何,一般情況下價值都相同,你(或你們)惡意的殺價,帶來的只有自身的貶值──即便你毫無悔意。
那一分鐘的中斷不僅僅只是通往醫院的路途,更要命的是急救硬被扯開,唯一的機會被幾近衝撞給阻塞。那車上的人看來是把救護車當成他們小時候的玩具了──用手控制了一切。
被害者的家屬藉著宗教把生死定給上天,不再追究,然,如果車子所躺的是他們的孩子呢?燭體的長度強調著蠟淚的厚度。
- Dec 25 Sat 2010 10:50
文明就是舞台!: 水晶金字塔 -島田莊司
島田莊司這本<水晶金字塔>將足跡跨越世界。先前曾讀過在<魔神的遊戲>的故事中過海至英國,這回則是往來於埃及與美國。案件的過程除了寫出異國風光的不同外還有著令人屏息如冒險的行動:埃及古夫王金字塔的瑪門穴、墨西哥灣埃及島下的秘密神殿……有種讓我回讀鬼吹燈或盜墓筆記的錯覺。
這部描寫較我先前讀過的島田作品之面更加廣泛,文句間的結構也是首本讓我一直讀下去的作品(這樣說會不會被島田迷痛扁啊,哈哈)。過去讀島田的小說雖然謎不僅大且驚人,但他行文的感覺我一直沒法很融入,說不上來為什麼(或者是翻譯問題?),不過這回我是讀得還嫌它不夠厚的地步,嗯……金字塔的故事與謎團及先導的兩則故事讓我很感興趣吧!
以故事的劇情來說,<水晶金字塔>並沒什麼特別的劇情,重點在於"故"事、詭計與「文明」興衰的探討。
詭計的部分很有意思,一則是怪異的密室殺人,二則是敘述性技巧!你可能問說哪來的「敘述性詭計」?事實上他直到結局之前都是,且還讓我自以為破解密室而沾沾自喜。好,先談談密室,說真的,單以設計來說,會不會島田莊司本人也覺得這密室要看出端倪很容易?所以在這「容易」的點上來了一個超「古典」的反破解手法──總之,我得知密室之形成時差點去撞牆,因為我在發現屍體的情節時以為已經看出怎麼回事,而在後面破解的時候也明白了「原理」,哪裡知道……嘖!
高達七樓的高塔的出口有四,上中下各一扇窗,最上的窗有對拉式小門,最下的窗則是單拉式,中間的窗對著樓梯,是其中較大一點的窗,三者的共通點在於不僅有金屬網還有防蚊網,簡單來說只有鬼才跑得出去或進來;單一扇門,門內外各一道栓,在裡面則另有一個移動鎖桿在上頭,只要插入,則這不僅無縫還有膠緣的門就不可能打開。接下來的狀況熟知密室的人應該能理解,開門之後……呵呵,慘了,有人掛了,在這種狀態下居然莫名其妙死在裡面,死法還是……溺死!在七樓溺死……這房間僅有張床而已,難道是被自己的尿跟口水溺斃麼?
- Dec 23 Thu 2010 23:08
遺留實相的記者寫手 -史提格.拉森
前段時間在市場上形成熱潮的<龍紋身的女孩>三部曲至今仍有餘溫暗湧,電影的部分也來到了第二集(雖然我沒看過),網路書店上甚至還有排名,足見此作的影響力之大。
作品得到如此大的成就作者卻無法現身受榮,拉森在他第一本<龍紋身的女孩>預備出版之前一年心臟病發逝世,留下堪稱慶幸的完整三部曲,但據說原本是打算寫十本的,故事中也有些許小伏筆沒有揭露,可惜……
拉森是一名記者,專門的就是寫下社會中的不法情事,這讓他屢屢愈險。<龍紋身的女孩>三部曲可說是他將自己所見的社會暗像赤裸地表現出來,因此,他的心臟病「突發」連我都不得不揣測其中是否有什麼玄機。
<龍紋身的女孩>女主角莎蘭德是一名遭瑞典社會宣判「限制行為能力人」的「正常女性」。表面上公平正義的社會與政府為了掩藏不為人所知的陰暗設了可說幾乎無法翻身的局給一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這使得她的反抗不僅得不到援助更成為精神剖析的對象,在人權與社會福利總被視為先進、高等的北歐竟然有此狀況?更別提其他更擅長表面舞袖的國家了。
- Dec 22 Wed 2010 21:53
新同事!
在工廠悶啊悶啊悶的,總算沒那麼悶些──新來了個同事。
說新,他也一起工作了一個月之久,只是說話與熟悉是最近的狀況──呃,對,同樣也真的是有「狀況」。
最早見他來時我還以為是哪間加工公司派來支援的人手,因為課長就像當初帶我進去時一樣二話不說就位工作,什麼介紹都免了,一直過幾天後我要磨制零件時才被課長拉去說他「已經請了一個新的負責了」。這位新同事看起來還真不「新」啊。
工作除了有疑問或突發狀況外(比方說沒鎖好的零件從銑床上噴飛出去)大概不會有什麼交談,但在這新同事來了之後他與課長的對談是愈來愈熱烈,最初還引發了其他人的關注──老是不全照課長意思工作,用自己的方法結果卻不少瑕疵。這使我對他「專業」的外表有了新的認識,真是辛苦他也辛苦課長了。
表面處理這種比較粗的工作在他手上,所以磨小零件的任務還是回到我身上,兩者的位置都在角落,因此我也有更多與他接觸的機會。
- Dec 21 Tue 2010 09:16
別忘了活力!: 櫻樹抽芽時,想你 -歌野晶午
用這題目幾乎可說是洩了這部作品的「大詭計」,但也不曉得該怎麼起頭才好。
首次接觸歌野晶午的作品,讀起來相當順暢,偶爾有些人物周遭的描述讓我覺得有些不對頭……沒錯,問題還真是出在這「不對頭」上。
這本<櫻樹抽芽時,想你>奪得了許多推理大獎,加以書名取成這樣就讓我給買下,而後頭歌野所說:「沒有詭計就不是推理小說」,那好,就看看如此文藝的名的推理小說中有什麼詭計。
故事算是好幾線並進,提到了許多人物的遭遇,說真的,我讀著讀著還真不知道究竟是要鋪陳什麼東西?各故事間好像有關連又好像沒有,懷著大問號一路接近最後的真相……很好……我還是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先入為主」的觀念,也因此使我碎碎念了作者幾聲。
完全的敘述式詭計,乍看之下認為故事間似乎沒什麼關連全是因為在某種觀感上已下了認定的關係,當我得知人物的面貌的時候還回頭翻幾次確認一下到底怎麼回事,最後,我同意了,同意他故事中那些活力充沛的角色,我也一樣把某些人當成了瞌睡著往終點站的乘客啊。
- Dec 20 Mon 2010 22:33
沒有我不感興趣的題材 -東野圭吾
或許用「千面寫手」這個名號來稱呼東野圭吾較合適,不過他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這句話:沒有我不感興趣的題材。(或是沒有我不寫的題材)
近幾年來東野圭吾的作品在台灣的代理出版相當熱門,能感覺出這個名號掛上去的書能賣得多好,最初我也是就著他這大名讀了與他第一次接觸的作品,帶有些許靈異風格的<瀕死之眼>。 這部作品了然呈現了東野文章的特色:樸實真切。文章就是要讓他腦中的故事表現出來,沒有必要就不會有額外的詞藻來修飾,重點全都放在了「故事」之上!
<瀕死之眼>的故事頗有意思,不過還不足以讓我印象深刻,之後經過<迴廊亭殺人事件>到<徬徨之刃>我才更加了解他故事的設計與取材的擴展力!
<徬徨之刃>這本書給我的衝擊不小,內容提到了「法律」的嚴肅問題,到底真相有沒有辦法透過法律給與受害者家屬一個公道?這個大問題往往都會浮在螢光幕上,而通常這道程序帶來的生死折磨往往好些年,所以……至恨且凶手又有特殊保護的情況下,要採取什麼行動?故事中東野的描述讓我激動不已,機乎是一氣呵成讀完,而後有些評論提到「太過偏受害者」、「法律公信力」……之類云云,我只能說那些人對於人性的掌握程度實在不高啊……這題外話,在其他文章我已有所提及。本作就是東野取出他所見社會上之事來化成牽動人心故事的一例。
東野圭吾的作品絕大部分是推理小說,那推理小說的特色就是結局的意外性,這一點上,東野的表現也令人驚艷!往往讀者以為一切瞭若指掌之時,真相就從一旁殺出,不到結局前幾頁根本就沒辦法摸清一切,這一點我在<迴廊亭殺人事件>就體會到了。
- Dec 19 Sun 2010 09:10
暗湧情感糾葛的謀殺首作: 史代爾莊謀殺案 -Agatha Christie
我再度來到推理大師的起點,這回是阿嘉莎‧克莉絲蒂。回想起小學時代印象最深的作品就是她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一直到現在我讀她的作品卻還不到二分之一,到昨天竟才剛拜讀了她最初的作品!我也不曉得怎樣解釋才好,哈哈,畢竟我連艾勒里‧昆恩的首作也還沒拜讀。或許就說隨機閱讀有著特別的趣味吧!
<史岱爾莊謀殺案>早已列為世界推裡文學的經典,這部作品中(或許有過修改)已能看出克莉絲蒂寫作的風格,讓我感到頗有意思的在於……本作案件的發展好像隨時都會蹦出合理的凶手,甚至一度讓我以為「難道第一部作品是如此就做結?」,結果阿結果……很遺憾,那些線索從我眼前一一跑過,我卻跟文中的梅斯汀一樣傻臉呆眼地無視,最後還是靠白羅精闢的分析才得以窺得全貌。兇手是誰呢?這部首作就呈現出克莉絲蒂往後的獨特招數:完整的真相只會出現在最後的章節!
首作在計謀手法上並不足以讓我驚奇,畢竟克莉絲蒂是護士出身,對於毒物的知識滿盈,因此這種特有的手段被她給想出來是不足為奇;厲害在哪?在於故事的架構與人物的交錯導引著整起匪夷所思的案件,在這起始點就是如此,往後的作品更是如此!有辦法變出八十來部推理小說實在讓我敬佩不已!
對克莉絲蒂來說,動機大概(對其他作家也差不多吧……)比較讓人熟知:遺產。<史岱爾莊謀殺案>的動機亦出於此,而莊園內特殊的親友關係讓謀殺案深入了它難以預測的地步!
表現出愛與敬卻讓人不得不懷疑那些溫柔關愛的高齡老少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