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首次接觸日本社會派推理大師森村誠一的作品就被他犀利文筆下揭露的社會景況震懾,有別於先前讀過的松本清張的作品(僅就讀過的幾部的感覺),森村瞭然甚至可以說是赤裸地描寫出人性的私慾,語句的衝擊令人屏息。
  人性的證明.jpg  <人性的證明>的中心描述的是母愛的親情,交錯的角色各自有著不同的背景,而其中潛藏的影響力就在母親身上。一名年幼就被母親拋下自己與父親的警官、一名客死異鄉的年輕黑人、一名活在父母光鮮表面下的叛逆孩子,三者讓中心人物的面貌呈現不同角度;一起謀殺、一起意外,兩則案件使得平波下混亂的過去與現在各自張牙舞爪起來。這一切是故事中心角色──也或許是現代許多的表面角色──往上攀爬所踢落的阻礙,這個阻礙主要的構成是人性,或者更仔細點地來說是:親子間的真情關心。
  想要更好的生活、更受尊敬的社會地位、更多的錢……等等讓不少人爭破了頭。眼前所見的往往都是所謂「成功」後的好生活,為了讓「想見」成為實際,真的得將「情」視為枷鎖擺脫麼?受到社會集體「好壞勝敗」的催眠而「放手」一搏最後所得的在心裡能有多少滿足?遺憾的是這僅有表面滿足的東西是被大眾所歡迎的,總是有許多人盲目地捨棄原始的美好而追尋光彩的表相,沒了根本的感情就只能是浮萍,浮萍若哪一天流離失所又怎麼回得去?消逝前的倔強勝不了消逝瞬間的悔恨,然而選擇離得愈遠局就定得愈堅;人最悲慘之一的不就是臨死前全盤否定了自己活著所踏過的足跡麼?
  上一段搞得好像在寫詩,總之,我想說的是:人生的每個當下都要去體會、把握,不會存在沒有意義的事物;勇於面對自已,掩埋錯誤的裝飾可以很美麗,但一旦戳破就是無可挽救的一敗塗地。我相信比起表面上讓人嚮往的燦爛,實質上出自內心的感動是更有力道的!
  故事開頭點出偵查主角棟居刑事幼年的遭遇,將日本戰敗投降後的淒慘社會狀況藉由外國強者(被視為神……因為日本奉為神的天皇被打敗)對日本人民的欺凌描寫地體無完膚。讓人感到最氣憤的還不是那些大兵們的囂張跋扈,而是周遭人民無情的視而不見,原本精神連繫堅強的民族竟然在敗後也害怕強者的再侵略,實在讓人唏噓不已。明哲保身或許是不得已的吧,但就連公權力也被人壓著騎,尊嚴何處呢?保位要緊是吧?唉……這我也沒法反對哩。直到今日人權主義高漲也一樣有這方面的問題存在於社會死角,欺壓他人得來的短暫優越地位竟如此誘人?
  時代來到現在,文中的日本與美國風土民情的差異會不會已經跟照鏡子一樣了呢?故事裡那時候(約二十來年前)的美國全然是一個金錢著裝的國家,一切東西的取得是那麼方便卻失卻了人情的交流。你想要東西只要把口袋裡的錢掏出來往自動販賣機一投就會滾出來,而這東西不管在何處都能見得到。那時後的日本藉由故事中美國警官的感嘆下似乎還頗像人住的地方,但現在如何呢?台灣似乎也都被金錢給包裹了,這世界不僅物質愈來愈便利,人情似乎也是如此啊。
  教育的問題也被提了出來,相當諷刺的是文中的放蕩子是上過電視節目公開表揚的「好孩子」,全都是包裝出來的虛假榜樣。他的母親在著作中提到許多與成長期的兒子間的交流互動,這部分我想是許多父母都很困擾也想設法解決的,然而在表面上說的溝通交流之下卻是用金錢打發,這使得孩子所希望的母愛成了一張張發臭的鈔票,這種東西能買得到什麼?失去母親(父親也是)的關愛與引導加上環境的權利優渥(錢),這能讓他有什麼明確的目標呢?可不是進了哪間知名學校出來就會是個有用的人,遺憾的是現在許多父母都是這麼覺得,並且如此催眠自己──終究是裝飾又裝飾。
  <人性的證明>整篇故事點出了不少社會問題,至於對讀者而言那些是不是問題就各自判斷,作者將這些總會被刻意忽略的成分寫了下來,讓人去思索「好壞的樣子」。
  故事最後以「人性」(我認為是母性啦)的賭注讓凶手認罪,我想即使他之後落入社會的制裁也總算是誠實、不加掩飾地認識了自己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