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最近我讀起來感覺最有「推理味」的作品就是這本了。
島田莊司<螺絲人>。 這也是本看書名不解其意的作品,是跟機械有關麼?還是人被鎖上螺絲?不用想得太複雜,還真是人被鎖上螺絲的事件,而這一點正是本作最大的關鍵謎團。
<螺絲人>的故事從談話展開,比較讓我不適應的是御手洗潔成了教授後的風格,我想我個人稍偏好過去有點頹廢、瀟灑的天才型的他吧,哈;談話帶出艾剛這個人,東聊西談下大概知道他腦部與記憶有些問題,這時候御手洗做了個測試,於是,稍事離開後又回來的御手洗與病患竟然又「再認識」了一次,艾剛這個人無法將記憶銘印在腦裡,只剩下過去些許事物,而他要找回過去,是個大麻煩,然而,關鍵就在他寫下的童話故事<重返橘子共和國>。
故事發展進入<橘子共和國>裡,這部分加上之後御手洗的推敲,萌生的想法就是另一部作品<眩暈>。在讀起來不可思議的故事、敘述中竟然真有其存在?這是怎麼回事,且,這部不同於<眩暈>是他的故事建立在錯亂的記憶之中,並非「親眼所見」的手記,因此,真有人會飛、車輪熊、沒鼻子的老人以及身上鎖著螺絲的人麼?
追溯記憶的探討中帶出了事件,真相也開始浮現,這時有趣的部分再度掀起謎團,在真實的過去中還真存在著「螺絲人」的事件,該事件的現場殘留著許多以一般角度來看難以解釋的現象,到底,過去的離奇事件緣由為何?又與艾剛的記憶有甚麼關係呢?
- Aug 31 Sat 2013 11:09
螺絲人 -島田莊司
- Aug 26 Mon 2013 18:10
Anotehr -綾辻行人
讀這部作品前的當下是覺得:這宣傳還蠻有POWER的。學園氣息的好作品似乎都有動漫畫的機會,特別是能寫出些「那時候」的點的話。
<Another>,名字應該直接認知為「另一個人」吧?故事的發展在中段後也確實如此出發;再透過簡介,似乎是靈異風格的推理小說,嗚嗯……會左觀右察是因為我對綾辻行人的恐怖驚悚風不是那麼喜歡。
故事隨著轉學生「我」來到夜見山這城市,預計是一個階段的駐留來到了陌生的班級,卻在還沒入學前就氣胸發作送入醫院,隨之而來的是乍覺溫馨的同班正副班長實際上卻有說不出的不協調的拜訪,似乎欲言又止的招呼有什麼祕密?
在醫院中邂逅了同校的帶著眼罩的女孩子,詭異的行徑雖然主角本身沒啥神經,不過讀者這時候八成都會亂亂想吧。
入學,碰巧又遇見那女生,結果卻陷入一場離奇的「不存在的人」的事件中,隨著「死者」的出現,秩序瓦解,潛伏在三年三班的詭異魔咒開始逼著人追尋真相──否則死亡將悄悄接近。
- Aug 24 Sat 2013 13:10
死刑今夜執行 -思婷
思婷。
這是本書<死刑今夜執行> 作者之名,在還沒讀之前認為是女性頗自然,結果是個男性,且,更是個台灣推裡老前輩之一,難免訝異,自然去猜名字由來:可能是思念……等等,結果,真相原來是印刷時的誤植──好吧,加上作者不羈名號的特性,這特有玩味意思的筆名就呈現了,更有意思的,就是在本書中展現的台灣推理。
綜觀本書集結的各故事不難看出思婷的作品背景都是國民黨退守台灣後的那段時間,主要琢磨的地點在大陸,這樣的環境之下要如何表現出推理小說?自然這一點在每一篇故事中都成了活棋運用,在共產下被人所扭曲的制度、人性層面更是在同名短篇<死刑今夜執行>中觸動閱讀者的憾慟。
第一篇<神探>是頗典型的推理小品,故事中特別是點出大陸那時的人事以及社會制度,透過在小巷裡的屍體,用諷刺的人物行為與動作呈現出相對於「神探」的辦案行為,結果真相卻歪打誤撞。讀完後想說後面會不會有相關系列,結果僅單篇,有些可惜,我個人還蠻喜歡這樣有些打趣、胡鬧、諷刺的作品。
<好好拍照>則呈現出「人無法控制的制度下」的愚蠢、掠奪人性,平民百姓在如此統治下的恐懼在日常的行為與聽聞些許風聲後的反應表露無遺,也因此,小潘最後的反擊實是大快人心。
- Aug 24 Sat 2013 11:18
以我為名的變奏曲 -連城三紀彥
讀完連城三紀彥的這本<以我為名的變奏曲> 更讓我覺受到他是專在推理迷境裡挖寶的作家,他的作品往往扭轉出難以預視的點,使得故事最後的整體面向全然改觀,將一種悚然降臨在閱讀者的心頭上──不全然是推理故事的炫技,他在其中還探討了諸多心性與社會層面的話題。
就他最早的推理小說<暗色喜劇>來看,這一本<以我為名的變奏曲>應該是承襲了做法上的「奇特氛圍」,嗯……畢竟兩本來看都產生了難以理解的奇特現象,當然,兩者的背景與條件不同,因此,後者的推理烈度就高了;線索在情節進展中慢慢浮現,到後面連城感覺挺大方的把很主要的關鍵直接寫了出來……我覺得若能隱蔽一點或許後面的解謎會更有效果。
<以我為名的變奏曲>描述著一名功成名就、任性放浪但在身體與心境上都與痛楚撞擊過的名模她被殺後的「眾兇手」自白。情境就在殺人現場開始,而此處也正是本作謎宮設計的入口──人僅能死一次,但透過自白中卻是被七個人連殺七次,透過各說法間接構築出她──玲子──的生涯,此同時也由玲子的「自白」中明白她在這一生中的「體驗」:諸多華麗面後的疽瘡。
玲子因為一場車禍而改變她一生的走向,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通常的故事會寫道生活巨變為壞,這部作品中玲子就「現實」面來說像是因禍得福,只是對她──或者說是對「人」本身的認識來說是一場更惡於死亡的變故,也使得外貌與心性產生強烈矛盾進而朝著毀滅而行吧。
生存是「本來」之事,對光采的憧憬是讓自己有存在的力量,因此創造出光采能博得許多對此力量拋出連結的渴望,只是,發出光采的本意並不見得是為了迎合渴望,只是被生存拉扯著,讓許多人在渾沌中洗滌,然後在眾人面前粉墨登場,成為信仰──相對的「自我」或許也在其中成長,最後如同玲子那樣以自己的「名字」指揮著造就(扭曲)他人生最苛的七個人的死亡變奏曲。
- Aug 23 Fri 2013 08:23
邪降:惡魔的藝術、鬼影隨行
<邪降>這部片在我印象中推出時還頗有聲勢,不過那時我對這類片有些敬謝不敏,沒特別接觸也就晚了點欣賞這部傑作──呃,好啦,老實說之前是蠻怕看這類片的,覺得是種「很痛」的存在。
或許一些血腥恐怖片看多了讓我「提升」不少吧,哈。
<邪降>共有三部片的樣子,不過第一部是獨立的故事,我沒看過,想說是一種「前置情節」,之後推出的<惡魔的藝術>與<鬼影隨行> 是種統合也讓這樣的題材更具內涵。
<惡魔的藝術>、<鬼影隨行>是前後互有關聯的作品,前部敘述一群高中時期的同學受邀回阿塔(主角)的老家探望,順便遊覽的相聚、散心之旅,哪知道是趟一去不返的恐怖劫難;後部緊抓著對「前部的呼應」,描述阿塔曾經的經歷,以及諸多異狀的因果關係。兩部若要相較,<惡魔的藝術>是比<鬼影隨行>來得精采,然而若沒有<鬼影隨行>的註解,故事將含著隱隱的缺漏難解。
<惡魔的藝術>從復仇的點切入泰國降頭,這種奇特的詛咒具有強大的殺傷力與反噬力,一旦自己的心性失去控制,後果將難以收拾,於是,故事的情節隨著恐怖的虐殺詛咒慢慢演進,真相才在死亡的過程中一幕一幕地揭穿,被害與受害的角色在蠱術的世界中慢慢渾沌不清,直到最後一刻才「更」發現:沒那麼簡單。
- Aug 19 Mon 2013 17:55
葬禮變奏曲 -Agatha Christie
阿嘉莎.克莉絲蒂帶來了英國古典文學的風貌也捏出許多推理概念的形狀,雖說在那年代對於「點子」來說算是有許多待挖如寶庫般的構思深坑,但真要在人與萬物間揣度出交錯的推理概念沒個推理腦袋可不行,更別說這位大前輩有八十來本的推理作品了(廣泛來說)。
這回閱讀的是<葬禮變奏曲>。
發展頗典型,就是一個家族、許多家族成員,比較特別的是起點在於「葬禮」。葬禮有許多涵義,不單是送走死者,同時也是對於存者的撫慰,更現實點,就是界定出繼承的時界……等等之外,還有就是家族成員的集合。這部作品重點在此,而啟動事件的點在於某個姑媽的一句:「咦?難道他不是被謀殺的嗎?」
一句話掃滿整桌疑雲也讓讀者陷入懷疑的境地,這時,克莉絲蒂的魔術故事架構正式開始……呃,雖然還是英國下午茶以及糾葛不清的男女之類的內容……我的意思是:白羅,你快出現吧。
<葬禮變奏曲>算是頗「針對」讀者的,因為每個人的背景與現況都一則則地陳列,之後的事件發展也鉅細靡遺地上演,雖然最後的「關鍵」並沒有直接端在眼前卻也算是可以推敲,因此,這本還真能跟白羅做個推理對決,但真的不能落入許多先入為主的推理障礙中。
- Aug 16 Fri 2013 17:35
冰菓 -米澤穗信
先讀過了古籍研究社第二部的<愚者的片尾>才回頭讀完這本系列首作。
米澤穗信所寫的這一系列校園青春推理故事是代表作呢,之前看封面換成了CG人物圖才知道作品動畫化!對於日本創作的多元伸展實在讚嘆。
首作就是完整認識每個人物的重要起點,不然先前還真搞不清楚古籍研究社那四個人的來歷,在<冰菓>中介紹了節能主義的折木奉太郎、雜學豐富的服部里志、突發好奇心旺盛的千反田愛瑠以及讓我覺得有小火山感覺的伊原摩耶花──每個人物的形象才真的活脫了起來。
高中生的生活……對於故事中提到的「玫瑰色」也只能是想像,我想我相較於奉太郎的灰色是更接近黑色吧,哈哈……
不從人願──這往往是許多故事的楔子,本想淡然過高中的奉太郎不僅是「奉」了姊姊的「命令」加入社團,社團還有個怪名字叫「古籍研究社」。抱持著入社隨 便看著辦的想法也不成,同樣入社的大小姐千反田就在教室裡等著他,同時迎來第一個謎團:是誰把千反田鎖在社辦裡或者看成是「社辦怎莫名地成了密室狀態」? 在此揭開了此一系列的解謎特色:撇開血腥味,迎來青春與玫瑰色風的推理故事。
- Aug 14 Wed 2013 20:01
倒錯的歸結 -哲原 一
許多事有許多緣故,我的閱讀也是如此:不得不的沉寂,然後,選擇性的加入閱讀……嗯……這一段時間的累積,「即將要讀」的路可鋪得長了。
嘖嘖,因為<倒錯三部曲>也算是倒錯著我的閱讀排列(雖然本來也沒啥排列可言),而故事又充滿著倒轉峰迴──推理小說其中之一的趣味性就是如此吧。
這本<倒錯的歸結>是哲原一<倒錯三部曲>的最終作,與前兩部有些許間隔,不過歲月還是把他特有的原味保留下來,更別說這本書剛到手時會令人一頭霧水的模樣。
!
莫名鮮豔的封面,反過來……竟然還是「封面」。是啊,這本怪書標榜的就是你要從前從後讀都行,兩篇各自獨立卻又相互牽連的矛盾作品共享著同一個結局──這樣的設計實在是有意思到令人下手糊塗的境界,文章、小說的炫技有很多,這招是令人莞爾一笑的絕妙伎倆,然而,沒有好的故事敘述將會毀了這般別出心裁的「書寫詭計」,再然而,哲原一擅長的妙點就是「敘述」了。
- Jul 26 Fri 2013 21:45
白雪公主非死不可 -Nele Neuhaus
有點隨機想到就接著讀的這部作品頗令我驚豔,我想讀完後覺得最可惜的大概是妮樂.鈕豪絲的中譯作品就本作出版而後沒續來看可能就絕了。
閱讀歐美近代的犯罪小說許多要素頗常見,除了事件、故事主軸外,還有探案人物的背景、周遭、場地歷史、專業知識……等等,感覺上,身為「主要角色」的偵探、警察其背景與遭遇與故事的主軸都可說是雙向並進了,但不多作品能讓讀者容易融入閱讀,甚至偵探角色故事的部分還會顯得拖沓,若沒有比較特殊的情節要素或詭計安排,讀起來吃力(有些還著重文學修飾咧)也無味,然,妮樂的這本<白雪公主非死不可>可以說把此類文學的特色做出相當吸引人的結合;成功的部分我認為是在於人物的描述頗能觸動人心。
故事就從一名被判十年監禁出獄的托比亞斯回到罪惡地的故鄉啟動,透過對於他這個人的描述與感覺,其實若有似無地會覺得事件與他的關聯有些誤差,但社會給更生人的壓力大,更不用說更封閉些的村鎮。托比亞斯回去面對的是出於懼怕而無法原諒他的村人以及自己被定罪後殘破不堪的家庭。
所有證據、情況再再指出當年他下手殺害了兩名少女,至今屍骨皆未尋獲──這一點加深眾人認為的罪孽,然而這同時也是謎團,因為他自責中卻想不出事件當時的細瑣。他的歸來鬆動了真相的某一角,與他同時現身的少女屍骨更提供了有問題的片段,到底,當年真正發生的是何事?少女之死與托比亞斯有何關係?阿騰海因這地方的諸多人事物是否都隱藏著什麼祕密?
書名寫著白雪公主,而其中一名少女就如白雪公主般地容貌,那相對的,托比亞斯就根本是白馬王子,嗯呃……文字描述上,他俊美帥氣,女孩子被他眼睛盯著愛上他的機率還真不是普通高,也因此他的過往交錯著許多曖昧情愫,在他入獄服刑期間總會來觀望他的娜蒂雅沒表態但隱約就是如此。
- Jul 21 Sun 2013 16:59
倒帶謀殺 -第十一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
原本設定考前不讀小說的我還是對這一本第十一屆推理作家協會獎的集結作品產生興趣──好吧,是對我書架上以及書局書店內沒讀過的都滋養著強烈的興致,這叫做書慾麼……總之,這回入決選的四篇作品就這樣拜讀了。
本次入圍的四作分別是吳伯翰<惡意火>、燼霖<三分之一的殺人>、余峯<末日的笑靨>、四維宗<倒帶謀殺以及連環殺人魔的困擾>。
照順序──才怪,因為這回我的閱讀是根據郢漩的提點而排列的,所以第一篇作品讀的是在她讀完後還細究「誰被殺以及為什麼」這一點上的<倒帶謀殺>。
作者四維宗在上一屆也以<她的左眼所沒看見的謀殺>入圍決選,這一次採取的是「奇兵」的策略?因為這部作品還真的就是「倒帶」呈現。
故事自終章開始,第一章結束,這實在是很特別的作法,而敢在書寫上採取特異的手段若沒好好駕馭那就只有通盤皆輸的可能,因此,他的入圍在閱讀後就之必有其理由。
- Jun 23 Sun 2013 10:56
騎士殺人偶 犯罪專家 魅影殺機 -蘇帝、絲毫、秀霖、寵物先生、張博鈞
近來的閱讀都是小小本的明日工作室口袋書,算是再多接觸華文推理,也補上閱讀這片土地上的不足。
蘇帝<騎士殺人偶>。
讀完這 部作品,我的評價真的是很低了。本書描述的中心是一尊騎士瓷娃娃,透過詛咒似的氛圍引發一連串的死亡事件,在主要的故事架構上是還好,然而對於人物──特 別是兩個小小主人翁以及其周邊人的描述卻相當不自然,使得作品在一般的認知上不三不四的……呃,意思是,那兩個小小毛頭才幼稚園大班,但許多對話、表現上 無異是高出這樣的年紀「可以再高一點」的表現更高了些,我不是認為小孩要有什麼小孩樣,然而,像是一起到教堂探尋棺材表現出的心性上的冷靜與判斷以及後面 接連的對事件與人的「描述」(如對父親祕書的評論)令人對其年齡匪夷所思,更別說這兩個小朋友就背景上能有什麼成長的觸發衝擊,也就是說,我認為作者是把 一般人的反應、表現加上「偵探」的判斷力直接押在兩個小小主角上,透過其他人對「小朋友」的順從(還有點恭維了)也感覺得出讓我覺得不適的違和感。當然, 撇開這部分不說,故事進展的銜接也太「寫作理想化」,亦即「接著就是這樣發展所以人物就是這樣動作」的問題,若人物的描述與行為的血肉上模糊不清,這一點 就更突顯出作者控制故事文筆的不足。
或許需要這樣的小角色才能表現出<騎士殺人偶>的詭譎感,但人物與行為描寫的不足讓這氛圍成功不起來。
- Jun 15 Sat 2013 12:01
暗色喜劇 -連城三紀彥
最近寫心得與讀後還真是愈來愈拖,一些環境因素與心理因素吧,啊啊啊──又得中斷推理閱讀一小段時間……碎碎唸。不過,連城三紀彥這本<暗色喜劇> 有多些時間讀後的交流是頗部錯的,這可是本奇異又迴環的作品。
介紹上約略提了這本是「處女作」?我想應該是別開言情、艷情之類作品的處女作吧?畢竟就文筆、故事性來說,實在沒有新人的影子。
<暗色喜劇>前段是種用故事導入的人物介紹,主要有四個精神上有些問題的角色:覺得有另一個自己正要奪取自己人生的女人、想死卻又死不了的落魄畫家、被自己妻子宣告「你早就已經死了」的丈夫、結婚多年才發現妻子竟在不知覺間被換成另一個人的外科醫生。這四個人各自有不同的開場,呈現出來的感覺是令人摸不著頭緒的怪異,或許可以瞭解這些人自己或是周邊有些精神、判斷上的問題,然而真正的問題還是成謎似地在讀者的心中盤繞。要說閱讀前段的部分比較沒頭緒可能就是「到底這四人是啥樣的關係?」。
故事的軸心在登場人物敘述後出現,是一名女子的失蹤與其後的死亡、屍體被發現,這時又帶進更多的謎團,身為醫生助手的森城開始針對每一個要素提出自己的看法,一直到後段,仿佛推翻似地另一個面貌的解答浮現……
個人覺得呢,這本<暗色喜劇>是一種特別的「詭計包裝」,或者說是操控,畢竟關鍵的人物精神上都有各自不同的問題;巧妙地利用這些人的特色來達成或是掩藏自己的犯罪事實──在故事準解謎的部分似乎就是這個意思。不過,最後的真相作者似乎沒有確切解開謎團的意思,我認為這是一種懸疑性的句點,並不是像東野圭吾<誰殺了她?>中帶有「你知我知就不提」的句點,而是呈現著身為事件外第三者面對到可能是下手者卻又不確定是誰時的那種「疑雲驚駭」感,畢竟兩個推論看起來,兇手都是為了埋藏某件事實才著手行兇,若此,最逼近真相的就逼近危險,最後的最後,該相信誰?此外,也是留給讀者判斷的餘地,因為這部作品的幾個證據、情境的細節並沒有確實的交待。
- Jun 03 Mon 2013 16:33
R.P.G -宮部美幸
相信不少人看過這自成一格的英文縮寫,記得學生時代,RPG遊戲可說是風靡一時,直到現在「角色扮演遊戲」依舊隨處都會熱烘烘的出現,只是多換了些名字取代相對較籠統的這三個英文字,這也是種社會變遷吧。
阿哈,這回讀到宮部美幸這本 <RPG>直覺是讓我想到遊戲,而它的內容其實也不脫此意,故事的開端就漸次地將事件以及在網路上角色扮演的一家人呈現出來。
與死亡相接,事件的面貌就會讓人想要灑出個輪廓,簡單的構圖仍會令人疑惑「人為何殺人」?連續兩件命案,一個是有工作有家庭的社會中堅份子,一個則是粉領族,因為同等條件的線索相接,碰出人際的細膩隱線,更甚的,是導出原來被害者所田在網路上竟還有個家庭,是否,死亡是因此而生?網路連繫了認識與未知,宮部在這部作品中探討著網路與人且用很巧妙的手法映襯出人際關係間的淡淡哀愁。
<RPG>算是點子漂亮運用的故事,在一開始就已經下了好幾個鋪陳,會納悶著被害者的背景,也有些疑惑於對於警察的一些描寫,到底之後的偵訊是有什麼目的?請出被害者女兒面對父親網路上的「家人」,能找出兇手是誰麼?
嗯……其實故事中間的過程我覺得有些悶,也有點像是「不太清楚目的」,甚至真相拉出來時還有點搞不清楚,思考後才明白所有的行動是為了什麼。
- May 25 Sat 2013 09:49
冬季殺人事件 -S.S VanDine
被翻出的遺作像是寶物一樣。
范達因的推理小說我所知的共有十二部,不過這最後一部是在他過世後出現的,有些敘述說是新的嘗試,也有說是未完成的底稿作品……等等,這些或多或少有些神秘的風采,而在拿到書後看頁數也有種:真是未完成?的感覺。
<冬季殺人事件>故事自然是在冬天,牽扯上一些與冬天相關的事物,其中比較特別的是溜冰,呃,故事中有描寫美麗女孩的溜冰神技之類;另外,不曉得寶石是不是也有相關?這部作品與綠寶石很有牽連。
讀這部作品的過程還頗緩慢,說真的,范達因的作品只有前幾部具有相當的張力,後面呈現的都是幾個點與小小的戲劇性,在推理小說的感覺上顯得不怎有趣,<冬季>也是如此,故事雖然是冬天、有雪也有許多人物還有寶石,然而人與人間的交錯卻感覺頗鬆散,即使字裡行間頗有美國語文的趣味,但作品還是難以吸引人……或許真能說是部沒有潤飾或是還不全面的成品。
推理的重點是凶器,不過故事中的其他人反而都比較留意時間、人物、地點,頗有些奇怪,而真相的兇器部分……頗普通。
- May 24 Fri 2013 19:29
漆畫屏風奇案 -高羅佩
久逢高羅佩的<狄公案>系列,新讀這本還是覺得很有意思,實在很難想像一個荷蘭人能將中國的公案故事改寫得如此「原味」,當然在諸多情節的描述上搭上歐美古典推理的特色,不過中國古風渲染來的特性是拍案之外還得稱奇。
<漆畫屏風奇案>就系列來看是第二部作品,故事中有點出是出於前一本<黃金奇案>(還沒讀過)的小緣故而讓狄公走訪他縣,而他登場之前先來個頗耐人尋味的引子:某個人有些心靈狂亂,他留意著某座屏風,心神不寧……
登場後才知該人也是縣官,寒暄之下狄公有了個導覽的好幫手,於是,從他帶著度假心情跨出門檻的剎那,事件就在暗處偷偷追了上來。
<漆畫屏風奇案>相較於過去曾讀過的<湖濱>、<朝雲觀>來說是更為精采的作品哩,呃,或許該說是推理面與懸疑面都面面俱到,另外中國古時市井間的縫隙也得窺一斑,特別是煙花之地與塵花之人們,有時真能說「人心不古」麼?呵,這裡是唐朝,然而許多私慾橫流之事比起現在更坦然或者更傳神的說是:野蠻。
野地的女屍讓狄公展開一連串的推敲,明查暗訪之下,人與人背後的脈絡漸漸清晰,然而觸發事件最真實的一面恐怕沒有銳眼是瞧不出蛛絲馬跡的。
- May 22 Wed 2013 10:10
凍花 -齊木香津
完全了解是必然徒勞無功,但少些定義、多去聽聽或許能認識不少,我覺得,對於「人」的相互關係間,可以想想這樣的概念。
<凍花>是齊木香津的作品,之前並沒有涉略過這作家的作品,而本作也只是她的第二本書。透過許多日本文學,即使絕大部分屬推理小說,然其中有不少探討著心靈──或說是人與人間那層接觸、衝突的傑作,像先前蔚為一時話題湊佳苗的<告白>、道尾秀介的<龍神之雨>,或者探討法律與犯罪的都不乏刺入人與人模糊地帶間的部分。這回的<凍花>則是姊妹之間的作品,明明感情好的三姊妹為何姊姊將二姐給殺了?事件是突然、冷靜、扼腕的出現,衝擊著小妹柚香的思緒與感受,更透過此才赫然發現:自己到底瞭解大姊多少?
這部作品像是場人與心靈的真實發現,透過女主角柚香的調查能感受到對於相對人的瞭解是種肯定(像最早的崇拜+信任到後面讀了部分日記後馬上變成憎惡)也是種模糊(先前與之後的衝突加上其他閱讀過完整日記人的想法),才發現若沒完整地理解或者把環境或許多狀況納入「體貼」之中,那麼,對一個人的認識就僅止於五感的印像罷了。
到底殺了妹妹的姊姊百合是個完美無缺、內心良善之人?還是根本隨時逢場作戲、見人說人話卻在背後恥笑、厭惡別人的偽娘子?是個純潔無瑕的人?還是根本就是人盡可夫的蕩婦?
故事的文字如螺旋般地鑽著讀著的思維,那日記裡的文字是真的,但它的真實性要如何解讀?拆穿一層又一層的表像與頁面後,瞭解到真實面貌,還真的是難以釋懷的痛楚。
- May 20 Mon 2013 16:09
眼之壁 -松本清張
切入社會,能見到的很多,但能否寫出來卻是個問題。松本清張是日本社會派推理寫手的大旗掌者,我想不見得要用派別還是推理來定位他,讀每一篇故事的出發點,他或許只是想透過文學的特殊角度表露在人建構出的社會中有多少不平之事,藉此警惕。
<眼之壁>算是我關注許久的作品,不過很多原因到現在才讀……哈哈(優惠或是摳摳啦)。松本清張的作品繁多,但我受炙的不過幾部,這部作品就介紹來說是他較早期的,書名的話,我想,正要由他來擊垮這一層障壁。
事件由一間公司的支票週轉為觸點,這在現在會比較難以想像,同時也能體會到現代會計系統、電腦系統之類的方便──呃,就是得拿到支票兌現才發薪。迫在眉睫的情況加上公司與銀行的往來並不順利,龍雄的主管決定透過特別的手腕取得支票,哪知道因此中了詐騙的當,幾千萬的損失就鎖死了他接下來的步伐。
龍雄為了找出幕後黑手展開調查,就此層層剝開這場詐騙之後的黑幕以及不同的人生造就不同的權威性也造就出社會的暗流。
不曉得是否有別於警察的關係,我個人還蠻喜歡這樣私下調查同時與警察分庭抗禮的狀況,另外,龍雄對於疑似詐騙一份子的繪津子的那份情愫莫名地成了追查中的隱藏核心,故事也別有味道了起來。
- May 17 Fri 2013 12:14
桐花祭 -呂仁
多對推理認識就會多去推動,我想本書的作者呂仁就是如此吧。
台灣推理的寫手我覺得不若日本那樣如繁星,而是大浪小浪,但故事的特色與質地是不容你說無法相提並論的;推理文學在台灣的發展尚無法爭鳴,不過偶爾浮出的的作品總讓人眼睛一亮。呂仁,嗯……之前只在推理的心得與評論中簡單認識,讀了這本短篇集<桐花祭> 才知道他也是創作軌道上的一人。
本書呢頗輕鬆愉快,做個類別區分大概屬於日常推理,事實上,我覺得本書中的故事日常推理的成分很「確實」,過去嚐讀過幾本所謂的「日常」都不像本作這麼有生活的血肉感(像若竹七海<我的日常推理>根本就是設計好的殺人陰謀)。
故事的主人翁是我與妻,這個「妻」少了個「子」竟然多了俏皮味。故事的開始是搬家後,我與妻因過去遊覽桐花祭的照片而與其妙的騷擾事件碰撞,這通常來說可能報警還幹嘛的隨便處裡,但熱愛推理文學的這一對推敲著狀況,這裡的「推敲」還是有點打趣的提出意見與看法,推論的答案頗有道理,但真相卻岔出了軌,原來有些細節想得太理想,最後才發現「真相」後的真相「原來是如此」,第一篇的故事如此發展,隨後的推理風格也是這樣。頗有意思。
本書中收錄多篇故事,事件的開展各自不同,另,還挖出就台灣在地來說很有意思的點,譬如說會讓人覺得在創作上碰到「誤點」難度太大的時刻表推理,以及曾有人說是靈異歌曲的「妹妹背著洋娃娃」的真相(應該是吧,還蠻有道理的),另外還有推理小說中讓人不陌生的孤島狀態的「逆轉版」……許多點子偕同呂仁幽默的文筆表現,每一篇故事都活靈活現地好不吸引人吶!
- May 11 Sat 2013 12:41
毒巧克力命案 -Anthony Berkeley
經典可以說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開創,這樣的開創呢倒不是說「之前的人沒寫過」,是否有被寫過類似的題材這一點是很難說的,然而,能把一個很有意思的點子納入並且結果,如此,經典之名就無庸置疑,甚至在歷年後還得以被提起,這就說明了一部作品的立足之地,我想,在詹宏志的<謀殺專門店>系列中此類的推理犯罪文學比比皆是,而今我讀完的這本安東尼.柏克萊的名作<毒巧克力命案>後更有此番感觸。
這部作品開宗明義就來個推理性質的俱樂部與事件,這俱樂部還強調了非是對於犯罪、推理有高深領略之人不得其門而入,其中成員的素質就令人期待了,更別說僅僅六人──雖然不免覺得格局有些狹隘,然而在那年代如此的文學、如此的發展,我想,這是種指標性的設定。
許多偵探齊聚一堂來進行推理這個點子在推理小說中已經不算稀奇,說是不希奇還是比「暴風雨山莊」這樣的玩意而更令人期待,不消說,許多讀者愛推理小說就是喜歡偵探的神智大顯──傷腦筋有時不是快感,感受事件的解開令人豁達。
若只有單一偵探,那作者就會設計、琢磨,進而在最後或是最後的最後讓讀者一瞥驚鴻,但聚了好些個強探,這下子不同的思維與經歷就會帶出不同的偵查手法,且,別說什麼「真相只有一個」,不同的切入點或許成就的是不同的兇手與結果。
<毒巧克力命案>的問題點在於在一間俱樂部裡,兩名在生活上並不算有什麼密切交情的貴族因為一盒巧克力有了交集,一個是厭惡透了巧克力公司的行銷手法,另一個則是與妻子有個賭注,這賭注得讓他拿盒巧克力回家去,這下碰巧就收了。回家當然就吃,老公吃幾個出去後就急救,而妻子嗜嚐的情況下一命嗚呼……這下,到底是誰又或者被害者真的是預先設定的被害者麼?
- May 10 Fri 2013 15:47
上海特急殺人事件 -西村京太郎
對日本名家西村京太郎不熟的我讀完這本算是認識他的一個起頭吧?過去僅讀過他的綁架「特殊作」<華麗的誘拐>,是部個人覺得細求有些怪但概念很有意思的綁架作品;這回讀完的<上海特急殺人事件> 則是正統的他筆下最有名的警探十津川的系列作。
旅情推理的名號中西村肯定有一筆,不過這本在我的感覺上比較像快速發展事件,對於「魔都」上海約略是有些介紹,但主軸還是在於政治角力以及商業、建設間的明爭暗鬥。
事件的開端頗負推理性,透過連續大學女子的被殺事件,在多方口徑幾乎一致真對變態殺人魔的情況下,十津川看出其中奧秘,進而推敲出規模更深而難測的背景,隨著之後在中國上海發生類似的事件,因「上海特急」的建設所引發的暗幕就此展開……呃,是的,本作並不是發生在「上海特急」列車上的事件,因為這列車根本連車廂都還看不見──這部分讓我有種先入為主的苦笑,他主要的內容是因為建設列車這標的導致的權利鬥爭。
警察只能做警察能做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問題,你再怎麼精明恐怕也難插上手,故事的揭開感覺比較像是對十津川推理的實證,但龐大的推拉之力,文末只放任讀者做些感嘆,或者能去反思:國家、建設、利益……等等的狀況與衝突,若說都是為民所好,那其中令人難以釋懷的人際糾葛還真叫人摸不著頭緒。
- May 08 Wed 2013 12:11
數天一串 及 電影<白金數據>心得
六點五十四分。
上班的日子,一早騎車經過台南公園公園南路那一面總會一瞥公廁上裝設的LED電子鐘,透過時間大概掌握郵局的門大約開了沒。每當此時,有時會閃過賦閒的幾個片段;我不那麼喜歡目前的工作,使得相對的狀況感覺就更為強烈。
文章也寫得少了。
偶爾一想,若行就找個時間把近來寫寫;敘至此,從上周六至今倒是有許多能著墨。
星期六先有了妹妹的下午茶約,這讓周末六日的奧拉星經驗加倍變成殘念,不過出遊晃晃是比窩著玩線上遊戲來得好──透氣嘛;比這約早一點的是跟女友看早場的電影<白金數據>,這是改編自東野圭吾作品的電影,可惜中文譯作尚未登台──或者該說正在譯介中,電影的最後有提到中文版將由獨步文化推出,期待他有搞頭地推出。
- May 01 Wed 2013 13:32
人間動物園 -連城三紀彥
若先閱讀了連城三紀彥的綁架經典<人造花之蜜>再閱讀這本稍晚中譯同樣是以綁架為題材的<人間動物園>那可得知道兩部作品的創作先後是後者在前的,這樣的提醒是因為不難在這部作品中看出「類似」的影子,雖然主要的軸心有所不同,但連城想透過小說文字來警示、控訴社會的意圖是一樣的。
<人間動物園>故事發生在大雪中的日本,作者稍微點出「動物」與人的對映來應對連日來發生的與動物有關的事件,嗯……這邊插個自己的想法是:雖然聯想有理,但多少有點刻意想要切題的感覺,以至於到後面的發展去對比動物時都有些「強調」感,呃,不過這也是連城想要表達的,畢竟人與動物在許多行為與習性上是雷同的,又或者可以說動物的某些特性能對映到人的行為上進而產生有意思的形容,比方說鴕鳥心態……等等。
綁架是很嚴重的犯罪,不僅人心惶惶連警心也惶惶,於是在大雪中的這一場報案雖緊接在莫名其妙的動物失蹤案後卻也令人緊張,更不用說之後的證實以及另辦案方更悚然的「被害者家中被綁架犯全面監聽」的狀態了。
嗯……這部作品讀起來其實有點悶,這跟所有人都困在「被害人」隔壁又遭到大雪封鎖有些關係,比較沒有文字場景的延展性,這時候多少會期盼有什麼狀況出現,然而就如同一般的綁架狀況,頂多就是等著電話以及設法破解隔壁的被監聽狀況。不過,真的被關起來的我想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連繫,因此,前面被屋子套牢的狀態就讓之後逆轉演變的情節顯得讓人(讀者)更加不知所措,進而察覺到作者布置的「奇特犯罪現象」。
這是一本風格普通但「真實」內容非常獨特的綁架作品。
- Apr 29 Mon 2013 15:58
殺手,迴光返照的命運 -九把刀
<殺手>這個系列真能感受到九把刀奔放的文風吧。
讀過<殺手,風華絕代的正義>認識了月以及歐陽盆栽,兩者的故事讓我激動也是讓我動容,有趣的是各個殺手雖是獨立的故事,但是在同一個世界裡運行的,透過此,整個<殺手>的故事更立體也更有血肉。
這一回<迴光返照的命運>寫的是殺手火魚,讀後總覺得這部作品是九把刀文筆的一種「展現」的狀態,因為投入了這個可以說嗜殺的殺手角色的個性,讓文字的衝力更剝了皮似地狂妄──這裡也表現出我欣賞九把刀的特色:要的是故事、好看的故事、有意思的故事,且能駕馭、描寫到無拘無束,讀著真是有種「無後顧之憂」的淋漓感。
殺手火魚,名字的來歷來自於身上火魚樣的刺青,其他一切是一概不知,甚至他根本就莫名其妙出現在義大利,又莫名其妙地展開他殺手的生涯。火魚的殺手之血相當澎湃,沒有回憶的他就靠著個殺出一條度日之路,但也因此與隱約的過去有了衝突。
九把刀描寫他的殺也側寫著他的情,雖然他一再強調自己對於過去、對於關係一類毫不顧忌,卻更突顯出內心深處的某個「自己」是個怎樣的性情中人,如此的對比,有種強烈的感傷。如同書名,故事演變到後頭是全然的迴光返照,這猶如傳說中的地獄對自殺者的懲罰那樣,一而再,再而三的讓他這麼個殺手反覆泅泳在不想卻不得不認識真實又不真實的自己。
- Apr 26 Fri 2013 15:55
玩具店不見了 -Edmund Crispin
慢慢接觸經典、古典的作品能感受到拉出一段距離的那個時候的文學有著怎麼樣的風貌。
艾德蒙.克里斯賓的這本<玩具店不見了> 有個引人好奇的名稱,不點一下還真不知道這是本出人命的推理小說。知道是推理小說後就納悶著:何謂玩具店不見了?
故事的開頭有些典型地帶出凱德根對於自己的狀況與心理上的……呃,渴望改變,於是在一連串有點出毛病的狀況中他來到牛津的某處。亂晃,莫名晃到間看起來是賣玩具的店前,沒想到店門竟然沒鎖上?為了找些刺激,他老兄走進去,還不僅於此地上了樓,然後。
屍體。接著被打暈。
醒來後滿頭朦朧,找警察、尋路、發現了「店」,結果玩具店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間雜貨店,而且看起來本來就是雜貨會住的地方──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Apr 21 Sun 2013 11:08
阿基米德借刀殺人 -小峰 圓
我想,對一些推理小說閱讀者來說,知道這本書的由來可能很類似,且,提到了,隱約會覺得:有見過或聽過這本書。然而,這本江戶川亂步賞的得獎作中譯本在十來年前出版,現在真要找可得費一番功夫。
江戶川亂步賞是日本推理界的大獎之一,雖是如此,作品因此出名再譯介而廣為人知仍很難得,小峰圓這本<阿基米德借刀殺人> 之名是我透過東野圭吾作品中的作者介紹文知道的,它曾擊敗東野的作品得獎哩。
書名頗特別,自然「阿基米德」這名字不算不熟悉,不過套入書名加上是日本的作品感覺上別有番風味,倒是故事大綱發生在學生之間,到底是怎樣的一本推理作品?
世代有著不同的層次與經歷,我涉略不多,但我想眾多文學作品中肯定層出而論之,這本<阿基米德借刀殺人>所描述的是世代間的衝突──要說是年輕人槓上「父母輩」也不為過。
常談的話題,但屢屢有衝擊,是吧?
- Apr 14 Sun 2013 17:39
人偶王子的魔咒 -綾辻行人
綾辻行人的耳語系列是他「獨特」的驚悚小說表現手法(這我好像之前也說過,呵),故事中括弧中「耳語」都有其概念與線索,這些都是被故事主人翁所放置於記憶塵霾處的「曾經」──有些不被記起的理由有所苦衷,有些則是過去過目而不留意的無傷大雅之事,而這些都在往後成了事件與狀況的種子。
這本<人偶王子的魔咒>是系列的黑色耳語。顏色在這一系列中算是借代某些「意象」。像<魔女狩獵遊戲>的紅色是血,而本作的黑色是一種意念,嗯……我想可以說是低落的情緒,通稱灰色,在這裡,成了怎樣也化不開的黑色。無盡的深邃。
故事的開始也遠離了塵世(<魔女>也差不多是這樣),來到深山的某處辦開發地區。主人翁拓也想覓個清淨地來完成他的論文,再回少年時期的此境地,卻沒想到接觸到與過去相關卻是全新的人們,隱約中異樣的氣息開始瀰漫,此刻,若有似無的熟悉感化成了耳語在他的耳際間擴散開來。
下一件是……
本作呈現出的詭譎感頗成功,或許跟有錢人家+不討喜的親戚+閣樓+謎樣少年+相關流言……等等之類有關,這些組合使得謎團開放出來感染讀者。不過,兩個漂亮少年的出現倒是讓故事多出些清爽的活力,同時也反向地將謎染得更深了。
- Apr 06 Sat 2013 19:40
管教的甜蜜歲月 -Fleur Jaeggy
這部作品是我頗少接觸的類型。
芙洛兒.雅維埃的這本<管教的甜蜜歲月> 是散文記事式的文學,內容是透過一名歐洲姑娘……我想是求學階段所經歷的人事物所描繪的。這部作品就我來看算是對近代歐洲的教學與人的養成的一種新的認識,畢竟風土民情的差距是顯而易見。
歐洲這片土地上的寄宿學校若有成就些名氣,那麼來自各地都會有慕名的父母送他們的子女就讀──能力許可的話。小說中的學校感覺上也類似貴族養成學校,我想,在這類學校中的些許風氣是比較緊繃的,呃,或者,說為了儀教而使得自己的天性多增添拘謹的成分。某些人心反而因此多受激盪。
主人翁述說著她在學校學習的經過,然而這段時間對她來說影響深遠的卻是周遭的人際,其中美麗卻沉穩的芙雷德莉克是她視角的中心,環繞著卻不是以她為變化,而是以第一人稱的心理轉變(喜好、認知)以及環境,感覺上頗特別。
學校是個「繭」的過程。故事也呈現出這地方對過往「自由」的包袱,同時,愈逼近高級就愈有壓迫攬上,外在是父母,而靠近自己的就是同儕,這使得自己的成長有所揉捏。在學校這樣的環境中呢,就如上多少有些痛楚,然而,那些砥礪以及心靈上的突破卻成了未來回憶時所懷念的甜蜜,這部分,或許每個地方、每個過來人都有類似的感觸吧。
- Apr 06 Sat 2013 18:39
倒錯的死角 201號房的女人 -折原 一
這部作品是折原一倒錯三部曲的第二本,還沒閱讀就在想:這回又會在敘述上耍些什麼把戲?
<倒錯的死角>故事建立在「偷窺」這件事上。一名有些許精神壓迫致日日幾乎都窩在家的翻譯發現從自家可以窺看到隔壁公寓的景象,特別是位於201號房的女人。然而這般充蠻遐想與慾望釋放的窗口卻在某日灌入了恐懼,因偷窺而見到的死亡景像使得他染上酒癮,而一切從這時才正悄悄地展開。
201號房又入住了一位女子。
故事透過真弓的日記以及偷窺者大澤的記事交錯進行,這其中還加入在酒癮治療中心對大澤心有芥蒂的酒鬼曾根的行動角度。讀著讀著全然是蘊釀與可能一觸即發的狀態,隨著三者視角的描寫,離奇的行為與詭異的狀況開始發生在大澤身邊,而201號房的女人是觸動也是騷動,最後來到所有人集結以及真相攤開的那個段落。
我覺得折原這部作品在許多部分的「組合」很不錯,在敘述型詭計上來說並不算是個驚奇大招(對他來說),但是這部分正是故事中人物的詭計之一,讓最後揭開真實的拼湊感乍然而現。故事的最後還下了後設的「解釋」橋段,把原本埋藏的「周遭」異常的點做出總結,同時讓「事件」產生回馬槍的效果。
- Apr 05 Fri 2013 12:38
考場現形記 -秀霖
推理小說的時空場景有許多不同的樣貌,不過時間點不至於間隔太遙,呃,或者應該說,「往前」的時間點不會太遠,特別是帶著歷史風味。歷史當然也能拿來作為推理材料,像許多翻案文學、重拍的歷史劇,還有像約瑟芬.鐵伊的名作<時間的女兒>,另外辦案的故事就屬高羅佩的<狄公案>最有「現代推理感」的系列,這是參照中國古代公案改寫,不然我想許多中文本土的公案讀起來八成像是法院的判決書。這回呢是秀霖的特色作品,時間點在明朝近末時的科舉<考場現形記>。
秀霖在台灣眾推理作家中名聲不那麼顯,不過他的作品文字與文章的表現相當自然流暢,個人認為,這在台灣的推理文學中讓我相當欣賞;在謎團的部分目前看來並不以華麗、複雜為取向,是以融入故事並且帶出懸疑為主,像<謊言>、<第九種結局>。另外以台灣棒球環境為題材的<國球的眼淚>更是寫出棒球的心酸,同時利用比賽的特性設下相當有意思的敘述型詭計。
既是考場的故事開頭就是描寫那年代的考生負笈北上的情境,同時引出地方上舉人間的衝突。考生陳淡是本作的中心人物,相關人物就以他為中心點一個一個引出;場景、對話的部分都頗自然,我過去武俠小說讀過不少,現在看這個「文俠」感的氛圍倒也不差。
考試制度的演變都是其來有自,只是人的設計與想法有其侷限,反而將「成品」好好透過自己的力量運用難以揣度,因此,所謂的弊端就由此而生──設法作弊尚小,體系裡的暗鬥才真是光明正大背後的汙點。
<考場現形記>的故事發展算是中規中矩,主人翁的心路歷程讓人感嘆、氣惱但多少會覺得:那時候就是如此。我想,這跟過去聽聞與讀過看過許多政治、考試制度有關吧。倒是藉著陳淡赴考的過程中一一點出進入會試貢院的狀況:貪污跋扈的衛兵、權貴得勢的不公、現場環境不良、明暗間的黨派鬥爭……等等,讀著讀著實是讓人咬牙切齒。期中考試的環境有開到眼界的感覺,還不知道過去的集中考試是如此這般,一間小小宛如單人廁所一樣的隔間,用一塊木板就能書桌、床鋪互用,不過北京的天寒地凍又沒有門戶遮擋,加上衛兵偶來莫名的刁難,真不只是讀書的過程苦,還得捱過考試過程的難關,更讓人氣結的是,八股的考試內容往往不是真有「實力」就能脫穎而出,就說是運氣也是場不公平的痛苦賭注。為的是一場功名利祿,還是籍本裡的人民愛物?我想就中國歷史來看是可想而知。
- Mar 30 Sat 2013 12:30
深夜的文學課 -Will Lavender
距離上一堂<失控的邏輯課>不知道過了多久,還記得當初買前與閱讀後的感受,這回上了第二堂的<深夜的文學課>。
有第一堂就讀了第二堂,所幸在第一本書中屢屢讓我煩躁的粗體字精簡多,讀起來清爽不少,不過,威爾.拉凡德的文字與描述看來是不太合我胃口,這第二部作品雖然整體上好了些許,仍是讓我讀著有些彆扭。
上課的狀況與<邏輯課>的開場有些異曲同工,不過<文學課>則是篇頭就點出授課者是一名過去的殺人犯,因為他獨特的研究背景與學識上的專業,才得以在晚間透過視訊上課,且學生還是精挑細選過的九人──這部分是過去,而在現在則是以一名當初九人中一人被殺為契機,透過十年前翻案博士(當時是學生)的角度再次聚集已在不同領域發展的當年上課生來推敲:其中某個是兇手。除此之外,原九人早有一名為警察的飲彈自盡,這部分在故事的發展中自然成了有疑竇的部分:自殺?
點子說起來還蠻吸引人的,這可以說是很有風味的懸疑開頭,然而,單純用「文學」的角度來帶出深夜課的「吸引力」我就比較沒有共鳴(教授的出身自然是重點,然而也得跟授課的標的知識有關),故事一直提到法奧斯這作家,只是用旁敲的方式說「文學很精深」實在很模糊。或許與我不是西洋語文背景或母語之類的有關吧?又或者到了近代文學的創作已然沒了過去識知者寡的造神感(像聖經),因此到底是怎樣的「文學」具有讓人鑽研且有其道理使人入迷?這一點我認為本作一點也沒有處理好,因為這是最軸心的部分,我卻只覺得他們連玩書中的「程序」卻只是篇無聊的劇本一般。
然而,讀到最後卻又發現法奧斯有著非常獨特的「背景」,這下讓我又更納悶:到底這樣的人寫出「迷走於紐約」這故事有啥意義?是哪一點具有研究價值?作者是謎就是如此麼?不是吧,總要有因「他之因」而成就的文學才令人好奇吧?不然,天底下是「謎」的作者可多了,若只這樣的「描述」呈現出來的實在沒讓人覺得有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