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讀這本是種苦笑又類似中招的感覺,呵。先前在城邦的優惠活動中先買了本作作者約翰.康納利的<蒼白冥途>,結果讀了才發現內容牽扯到許多過去事件的人事物,搞得系列第三集<嗜殺族>的真相我看八成都露底了,沒預料到這是延續性的系列作是我的失誤,那,之後就買了<奪命旅人>從頭來認識私家偵探查理.菜鳥.帕克。
本作算是犯罪推理小說,不過寫的是約翰.康納利驚悚小說集,介紹上約略提到主角派克的查案除了一般偵探的手腕外還待有些些類似靈異的色彩,這部份起因於在<奪命旅人>開始,他的妻女就慘遭旅人的虐殺。不過並不是搞得有什麼靈媒還是超神祕之不可解現象之類,故事中雖然有些離奇的小成分,但頂多類似託夢夢出兇手還是棄屍現場那樣──實際社會上似乎也有不少這樣的故事。
這回的主角介紹是我首次碰到的:利用菜鳥的遭遇帶出他的形象。個人認為康納利的設計相當活──事實上,通篇文章讀起來也頗能感受到文字與人物的自然互動,在開頭用這樣的方式導入主角的背景,讓人印象相當深刻。一路描述著菜鳥的過去,同時在現在進行的世界中則是接到尋人的任務,這部份的發展算是一般,其中透露點:同類都能嗅出同類。於是,接到工作同時也接到妻女之死的線索。
英美文學的展現有時需要多去體會,而康納利的文筆就我讀過的來說是相當棒的。場景的描述很有感覺,文字的裝飾也很能切合情境,總的來說,是我頗欣賞的文筆。人物派克的說話方式不錯,屢屢讓我聯想到雷克斯.史陶特筆下的阿奇,這種囂張的說話模式過去居然是警察哩。派克之外是他的兩大幫手:天使、路易斯,這兩個人在<蒼白冥途>中早就出現,我總算知道大概的來歷了。另外,還有在<蒼白>中已經成為妻子的瑞秋。
連環殺手的故事在英美的犯罪推理小說中頗常有,或許乾脆說是一種常態,也是對現代的一種反應吧。<奪命旅人>中的連續犯罪這在康納利這頭一本就下了猛藥,興趣居然是剝皮,同時還對映著經典來犯案。透過康納利的描述,實在不想去想像實際上發生的事。這種慘無人道正是種驚悚吧。
- Mar 20 Wed 2013 20:23
奪命旅人 -John Connolly
- Mar 19 Tue 2013 14:41
影子 -道尾秀介
愈認識道尾秀介的作品就愈發現他深不可測的筆力。
這回讀完的 <影子>說是襲前作<向日葵不開的夏天>那般風貌,然而雖然作品的風格充斥著精神問題、陰暗、死亡,整體上卻不同於<向日葵>那樣往陰濕處沉淪之感,而是某些隱約的光芒端在幕後。
<影子>的故事周旋在兩個小家庭之間,父母都相識且各自是大學同學,父都是醫學出身的,主修皆在精神方面。開頭引出了凰介之母的死亡,讓凝重的氣氛感染出因為死亡而產生變動的人際之間。
本作用的是「各自第一人稱」的描寫方式,形成一種同時空、不同人、不同狀況的補足,這讓讀者能慢慢組合出事件風貌,然而,這正是道尾於本作中施展的魔術。
前段只有死亡,沒有殺人事件,但死亡整出的謎團隨著人的變化點滴落在思量之上,讀著讀著開始描摹諸多因果,但最後的真相是一種苦笑式的拍案叫絕,我想,這是種另類的敘述型詭計。
- Mar 16 Sat 2013 19:30
血紅色的情書、詛咒的哨所 -哲儀
對於台灣推理,又多認識了新頁。
<被詛咒的哨所>早有注意,而
<血紅色的情書>是晚了才發現,沒仔細觀察,後來才知道作者是同一人,只是一本是林哲儀,一本是哲儀。兩本在旅程中帶著,算是讀了偵探的系列故事。
先讀<血紅色的情書>,這部作品是第三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的首獎,介紹與推薦點出犯罪、心理與精神異常之類。故事的內容算是大學學生風,事件的起因是主角凌業勝的學妹,透過她得知最近有異樣的騷擾,加上過去種種,託業勝協助,最後解開密室入侵之謎與真正下手之人,但在幕後卻是令人意想不到的設計。
這一篇故事整體上我覺得還不錯,不過某些人物的應對有些流於「自認為」的形式,像是警察的舉動(突然舉槍,半開玩笑之類)、朋友的搭訕口吻……等等,這些我覺得是「寫作文」式的八股,但整體的文筆上頗流暢,這些沒讓作品的「文路」整個垂到我所無法接受的地步。事件的部分感覺起來普通,不過最後的真相還真是有他的一筆,人性的扭曲感也描寫得不錯,個人認為如此一個轉折是這部作品成功之因……嗯……說起來,這回讀完的包括<血紅色的情書>在內的四篇在故事的最後都有不錯的收尾。
第二篇<勿忘我>實在讓人毛毛的,個人認為這一篇寫的相當好,確實讓故事的場景產生強烈的疑惑感,最後還有合理的解釋。喜歡這篇,但故事別發生在我身上就好……
- Mar 14 Thu 2013 14:51
魔女狩獵遊戲 -綾辻行人
綾辻行人的耳語系列……其實我覺得不管是不是「耳語」,綾辻行人帶點恐怖驚悚色彩的作品都會有很多反覆的自語、心聲;這種的詭異效果有時候還不錯啦,不過多少會淪為煩人的文字,例如我拜讀過覺得很囧的<最後的記憶>。
<魔女狩獵遊戲>的故事在一所相當嚴格的女子中學。學校嘛,總會有類似這樣嚴格偏執的題材,加上日本、女子,不曉得是否是一些刻板印象,這些元素加起來就有點毛毛的。
環繞著的是學校、身世、耳語(一直反覆說聖誕快樂……),學生與學生之間似乎也藏著嚴格之下的反動,直到火刑與之後的連續殺人事件,「真正」的東西才慢慢地浮現出來。
本作主要就是綾辻行人擅長的敘述型詭計,穿插著某個角色的過往讓人產生許多揣測,接著在真相將讀者一軍。故事整體上還蠻不錯,不過後面有點像「被殺者」出場的人物介紹,然後最後的收尾個人覺得有點「寫完這點子就跑」的感覺。在故事開頭那個兇到整個是腦袋有問題的原老師我有注意等她會不會有什麼衝突還發展,結果只有前面凶凶而已,啊哈哈……
- Mar 13 Wed 2013 17:40
災難之城 -Ellery Queen
昆恩作品中頗著名的萊維爾系列首部曲終於讀完了,還真是拖了好久吶。
對萊維爾這個城鎮的印象大概每本都有所不同,昆恩或許多少有想說把美國的演變就縮在這城鎮表現出來吧。在故事的部分,萊維爾每一本:<兇手是狐>、<十日驚奇>、<雙面萊維爾>都有類似的特色:艾勒里.昆恩大偵探總是無法在最後給出「完美的推理」,呃……這樣說好了,昆恩總會因為一些考量讓真相永久埋藏,這樣一個特色,在首本<災難之城>也是可見一斑吧──不全是就是了。
昆恩初來乍到。基本上也沒特別說為什麼來到此處,可推想的無非是想要找個不同的寫作地方,所以隨機搭車、隨機下車,然後就從首篇「發現新大陸」開始,自此與這城鎮解下「難解」之緣吶。
萊維爾是個發展中的城鎮,熙攘熱鬧,這讓昆恩先生沒處得落腳,因此搭上了建村者萊特家族。這個家族有著光輝的故事卻也有著哀傷的插曲,主要的點在一座屋子中:蓋了這個送女兒女婿的新屋結果還沒怎麼住就變成「凶宅」了。於是,昆恩就有落腳處了。
不過也沒住多久,跟某個萊特姑娘打情罵俏也沒出幾日,家族有了變動,而這樣的變動也等同於萊維爾的變動:過去離家的該屋「主」回來了。事件也因此慢慢「浮」了出來。
- Mar 11 Mon 2013 21:55
已經明說,她所寫: 推理小說 -秦 建日子
有時候會很突然地買下本書,呃,雖然這本<推理小說> 並不是看到就下手,但看到時就已經記著在心裡了。
我喜歡閱讀推理小說,而這回有一本就名叫<推理小說>的作品,呵,初時是覺得作者秦建日子很有趣,或許是想變些什麼花樣?結果後者對了,前者可就不那麼「有趣」。
這是本頗具戲謔性的「推理小說」。
並不認識秦建日子這名作家,要說日劇我也很少看,不過光作者介紹那邊提到的我都略有耳聞,例如<HERO>。這本<推理小說>是她的文學出道作,這樣一個出道就充滿著濃濃的挑戰意味。
- Mar 05 Tue 2013 16:55
驚艷的一場: 死亡遊戲 -天棠、天地無限、四維宗、董離
台灣的推理文學感覺慢慢有規模出來了呢!雖然過去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的徵文作品沒能在明日工作室的小小說中持續出版,但近期與秀威資訊的合作開始出版台灣推理的系列作品,第一本就是第十屆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的四篇中篇傑作,陸續是幾位台灣(華文)推理名家的作品,相當令人期待。
本書<死亡遊戲>除同書名的首篇作品外,另外有<舉手之勞的正義>、<推理有時得在午餐前>、<她的左眼所沒看見的謀殺>。
先提提讀完這次徵文獎的感覺:出乎意料的精采!首獎之外的作品我還覺得若早幾屆投,或許當初的首獎會有異動呢──倒不是過去的作品不夠精采,而是這次讀完真的覺得台灣(華文)推理小說的深廣度有了令人驚喜的進步。
<死亡遊戲>的內容應該是讀過推理小說的都見過的狀況吧。一群人受邀──還是去參與推理解謎遊戲的──到孤島上,呃,這座島還有個「虎姑婆島」的名號,加上船上就有人哼起──還是個老婆婆──虎姑婆的童謠,這基本上就已經融合了孤島、童謠、傳說、解謎對決……等等的因素,加之第一個測試遊戲就來個「斷小指」的,對比童謠的謀殺就有了個起頭。
我覺得這部作品會讓嗜推理,特別是本格的讀者感到種溫馨,這真的是會讓人想去多看「事件」發展的故事模式,當然這樣的「溫馨」可能導致的是另一種平淡,畢竟許多故事都來過這招,更別說克莉絲蒂還有搞到沒半個人活出來的經典──呃,別失落的太早,這一篇故事真的是在推理上下了很有趣的工夫,真相使得轉折相當富有戲劇性,是一場變通得宜的推理遊戲。個人還頗喜歡這篇的。
- Mar 05 Tue 2013 16:14
家的拼接痕: 龍神之雨 -道尾秀介
這本<龍神之雨>讓我接觸到不同的道尾秀介。
過去閱讀過的<背之眼>算是帶點靈異色彩的調查與推理,其中對於「靈」的些許解釋很有意思,可以說在這方面是他有特別研究的部分,而在<向日葵不開的夏天>、<鬼的足音>中則是陰暗色彩,筆下的「S」是一種壓抑的恐怖,貌似日本鬼片中的貞子也有個「S」的代稱──總之,道尾研究著靈異、鬼之類恐怖驚悚的事物,同時也給予其解釋。<龍神之雨>則是描述著親情衝突,不過神祕性質的現象也沒少,就在於切題的「龍」身上。
兩個特殊的家庭交織出這篇故事,「特殊」在於他們家庭的組成成員於父母、孩子上並沒有血緣關係,都是續弦或再嫁後組成的。兩家的孩子面對著不同的家庭疑惑:小孩對於失去母親後的後母之疑惑以及落魄繼父的品性疑慮。基於血緣他們毫無關係,但基於家卻又有著緊密牽連,兩者的拉扯出現了拼接不良的落差,在撕裂出現之後,人倫之傷就發生了。
就在雨天發生。
我想,這部作品在讀完臥斧先生的跋文後方能完整,也才明瞭雨、龍、古老故事與親情的立體描繪。
- Mar 01 Fri 2013 18:13
迷走在完美之中: 完美的蛇頸龍之日 -乾 綠郎
<完美的蛇頸龍之日>……
這是啥書名來著?在我知道這本書時第一個想法是如此這般,不懂一本被分類在推理類別的小說會跟蛇頸龍有什麼關係,不過當我知道內容與哲學有些關連時,反而不覺得那麼奇怪……這樣可以說哲學是種廣泛分類且都存在著怪詞的學問麼?呵。
本作是作者乾綠郎首本推理作品,說是推理,其中較多的是記憶的追溯以及思想的判斷,嗯……或者該說是將哲學運用在敘述型詭計上?
故事從回憶開始,透過「我」的口吻敘述著自己以及回憶,主要的部分圍繞在弟弟浩市身上,故事的進展告知了我們:浩市當前是植物人狀態。
為了要喚醒浩市,在他所處的昏迷溝通中心中採取與其意識對話的方式設法喚醒。我想這部分的機器嘛目前是設想階段,只是類似的題材與事物有點雨後春筍的感覺,嗯……不消說,與近幾年的電影<全面啟動>有關。
- Feb 28 Thu 2013 17:58
用思考鑽出路子: 逃出13號牢房 -
傑克.福翠爾。這名子若不多少了解推理文學的歷史恐怕沒那麼顯明,我也是讀了作者介紹才知道他的來歷以及他在推理文學上的特殊地位;另外,他與鐵達尼號的悲劇也有最終的相關──若他老婆真的叫做羅絲就有趣了。
福翠爾的作品出落於二十世紀初前後,距離下一個影響深遠的美國推理大師范達因(雖然我喜歡吐他槽)有著十來年之遙,以歷史來看,說是種銜接或是小啟蒙是名副且實還過言,對照同樣是短篇為主的福爾摩斯,他筆下的思考機器凡杜森教授更重邏輯思維的推演。
<逃出十三號牢房>收錄天才教授凡杜森的出場故事,皆是短篇。不同於福爾摩斯漸進的登場,凡杜森先被描述了他的「怪形怪狀」與專惹人厭(即使他本人應該不這麼認為)的個性,接著就大剌剌地憑著那顆大腦子口不擇言地挑釁西洋棋,言明只要了解規則與遊戲特色,那麼就算初學者也能讓專業西洋棋手稱臣,這可是囂張過常的發言,但也真的「身體力行」,最後有了「思考機器」的美名。
第一則事件就同書名,發生的因與凡杜森的登場雷同,這回是揚言靠他一顆腦子就有辦法逃出看守最森嚴的死刑監獄──在打賭完出發前還囑咐僕人準備好他回家的茶點,實在是囂張到有剩。好,這樣一來還真是激起讀者的興致,我想福翠爾用這手法真是見血之效。
我在想,搞不好福翠爾同時叮嚀著當代的政府對於監獄之類的設施要多留意,因為凡杜森還真的神鬼似地蹦了出來!用了一堆「漏洞」,算是有他的,甚至最後還說不用那招還有其他兩種方法能逃出監獄……戲劇效果吧,嘖嘖,來現代關關看,哼哼。
- Feb 26 Tue 2013 17:39
慘愁那瞬: 秋花 -北村 薰
久違的北村薰的作品,每當要讀他的春櫻亭圓紫系列時都會有種迎接清風的預感,但這回可就全然不同,故事吹來的是令人難以釋懷的愁雲慘霧。
這一系列的作品就是「我」的成長故事,從高中上了大學,但事件卻是回頭到高中,與「我」的學妹有關。
不過事件歸事件,卻不會因為這回「出人命」而顯得焦點打在那上頭,文章的節奏仍是一貫地以「我」行進著:述說著日常、文學、藝術……然後再切到事件以及相關的線索上。這樣的安排很有「實際」感,也讓事件更凸顯出來。
圓紫也僅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伴隨著「事件揣測」的日子到最後是文化表演,適時地告知了圓紫,就又馬上見識到圓紫「流暢」的推理思維──我總覺得他頗有一休和尚的感覺。
少女墜樓的因果是如何?
- Feb 25 Mon 2013 16:05
反覆下的蛛絲馬跡: 死了七次的男人 -西澤保彥
追著推理小說跑總會認識許多推理作家的名字,但卻不見得就讀了作品,向西澤保彥還蠻早就知道,卻在近幾日才讀完這本<死了七次的男人>。
這男人是怎樣個死七次法?奇特的書名加上介紹──西澤保彥屬於特殊型態的推理作家,他的作品都會存在著以「現實」來說相當不可思議的現象,這又不同於京極夏彥那般怪談、傳說,而是類似超能力或是特異的氛圍,類似山口雅也<活屍之死>。這種特殊設定的推理小說總頗有意思,但要把環境與狀況運用得好想來可不簡單。
<死了七次的男人>故事建立在男主角久太郎具有「一天重複過八次」的「體質」,呃,照故事的說法是他會在某些不特定日子掉到時空的循環裡去,這使得他的生活充滿著「變異」,如同電影<蝴蝶效應>那樣,每次循環只要有個環節不同,那日子的過程與結局也就會有所變動,這樣一個奇特的能力久了也會碰到鬼,就是本作裡的殺人事件。
西澤的筆觸相當活潑,讀這部作品有種莫名的輕快感,或許與故事中想方設法要爭產的人各自不同的滑稽有關吧。隨著故事的「變動」,更是讓背景與動機一個個抖了出來,就推理來說是個很特別的搜查體驗。
久太郎在過了新年會後的次日起來,被爺爺灌得不成人形,睡去,醒來……竟在此時掉入時空循環中,而這回的發展卻是爺爺的屍體出現,到底是怎麼回事?兇手、動機又各為何?於是他決定利用總共八次的循環設法保住爺爺的老命,同時也要知道事件是如何發生。
- Feb 22 Fri 2013 21:39
來個姑娘變點花樣: 葛雷西.艾倫殺人事件 -S.S.Van Dine
范達因這本<葛雷西.艾倫殺人事件>可以說我腦袋想了很久,過去讀過他的九部作品,缺最後三本,想來個完整的,再來就是這部作品似乎也有著不同的特色。我是有點納悶謀殺專門店之前的精裝書有它,所以算是獨立於三部曲以外的經典麼?頗好奇。
范達因的作品在我的推理閱讀中算蠻早的,從一開始讓我有點適應不良的<主教殺人事件>到頗經典的<班森>、<金絲雀>、<格林家>,至最後我覺得故事已強弩之末的<綁架>,過程中可以察覺范達因的「推理」嘗試,他確實在每作弄些推理新意,但同時好像也尷尬著自己最早提出的「推理二十守則」(比方說<狗園>的狀況……)。
<葛雷西.艾倫殺人事件>據說也是他後期的嘗試之一,我想就如同我標題所示那樣,這部作品比較有「粉味」,不過並不是說屍體就是那名字,而是她讓凡斯多有留意,因此「范.達因」就以她的名字命名了。
故事呢從據傳一名要犯跑出來造成檢察官馬克漢的注意開始,捕風捉影捉到了某處,在凡斯自行偵查的過程中巧遇葛雷西.艾倫,不僅是對她有了好印象,還在之後的調查碰上,接著就出現屍體,從此捲入殺人事件之中。
這部作品呢,葛雷西真的算是個點綴的角色,范達因大概是想讓故事的感覺有個不同的風貌吧,不然案件的關鍵不能說語她很有關係。事件的發展與構成在推理面上主要是卡在「錯亂」之中,就這點來看,設計得還算可以,畢竟在那年代許多知識並不明確,這樣的「詭計」自然就會有它的效果。
- Feb 17 Sun 2013 19:43
是綁架?是詐欺?是被害?還是共犯? 人造花之蜜 -連城三紀彥
連城三紀彥這名字對我來說有點突然,就我過去所知的日本推理作家中不曾聽聞過,因此對於他的作品的閱讀還真是有賴郢漩的介紹──非常熱情的介紹。
本書<人造花之蜜>應該是連城首本中文譯作(推理方面)。讀之前看了看作者簡介,才知道他過去是偏言情的作家,中途曾出過家,年過半百後寫出本作,難道出家有助於推理小說的創作?曾得過直木賞成了一個賣點,在我閱讀的過程中覺得這獎項的獲得並不意外。
<人造花之蜜>故事的軸心在於綁架。綁架的題材在日本小說中算是各家各處皆有所著墨的,我所讀過的有:東野圭吾<綁架遊戲>、天藤真<大誘拐>、岡嶋二人<99%的誘拐>、法月綸太郎<一的悲劇>……等等,以上作品都是基本綁架款(?)的變形作,也就是說,「綁架」的概念基本上只有聳動而沒有新意,因此小說的描寫就得有其特殊之處。<人造花之蜜>相對於上述我閱讀過的作品來說又是一種特殊的形態,因為你說他是「綁架」,但在本質上卻少了「綁」的暴戾感,說是「請人來作客順便收錢」還比較貼近些。
「醞釀」是這部作品很有意思的引導法,在一開始只是於超商中的「差一點綁架」事件,但這起事件從被害人口中出來的又「不是綁架」。這一個先導像是種扭曲的定義,先問問讀者:「要說綁架,到底該像什麼樣子?」
一段時間後事件真的發生,但這回又是模糊不清的匪警談話對決,作者跟「綁匪」在一國,警察、家屬與讀者另一國,真的搞不懂到底對方是要做些什麼?前段的綁架算是我讀過綁架類型故事中最讓我摸不著頭緒卻又興味最濃的。隨著「綁架」的進展,人性與人際中的諸多線索慢慢被抖了出來,這才開啟了包裝下的另一層謎:再一場似綁非綁的「綁架」。
- Feb 16 Sat 2013 18:12
一念下的巨大: 奇想、天慟 -島田莊司
離奇的現象、令人不解事件……在推理小說中將這些以魔術般的方式呈現,能想到的首位作家就是島田莊司吧。要說島田的數部作品是「矗立」在喜好解謎推理讀者心中可不為過:<占星術殺人魔法>、<異邦騎士>、<斜屋犯罪>……等等外,我直到現在才讀完的<奇想、天慟>亦是列中之一。
至今才讀,老實說有種大落後的感覺,呵。
<奇想、天慟>是警官吉敷竹史為角的作品,讀島田的作品會覺得吉敷是很特殊的定位,因為當時他的創作卡在持續自己的本格以及市場社會派的優勢中,因此吉敷以警官的身分出場自然是偏走社會,但讀過<寢台特急1/60秒的障礙>以及<北方夕鶴2/3殺人>就能感受到,島田的離奇謎團橫走其間,只是少了御手洗天才般的思維,多了吉敷踏破鐵鞋的奔走。透過這樣的特殊性,島田就在本作<奇想、天慟>中表達了自己對社會與歷史的觀察,作品中的巨大詭計摻揉著事件背景的淒涼,導入社會觀察的角度使得作品的整體性與衝擊力不同凡響。
奇妙的故事出現在北海道的某班列車上:矮小小丑跳著舞穿越著車廂,最後發現竟然陳屍在列車廁所之中,而在關了門又打開後,額頭中彈的小丑屍體竟然就此不翼而飛!在那個小孩子都無法進出的空間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畫面轉回到當代,那故事彷彿只是一場血腥童話,相對應的事社會上稅制變動而生的刺殺事件。一名流落街頭的老人因為不願支付消費稅將老闆娘給刺死,這起看似單純的殺人事件卻引起吉敷的注意,進而展開「無謂的調查」,卻慢慢瀏覽了過去一連串歷史的殘酷,再接回現下勾勒出巨大事件的真實面貌。
- Feb 16 Sat 2013 16:58
探入敵境? 七鐘面 -Agatha Christie
阿嘉莎.克莉絲蒂在她的犯罪推理故事裡暗藏的玄機是多變的,讀過她些許作品後就能感覺出在英國的一般氛圍及人與人間日常行為中埋藏的各種可能性,可能你是這樣想,但犯罪卻是在另一端發生。
本書<七鐘面> 在我還沒讀之前大概有涉略到「七鐘面」這地名(好像是在<少年福爾摩斯 烏鴉之眼>讀到的),似乎是過去倫敦較低下的社會區域,這名詞借代的不出與犯罪相關。
故事開端就是濃濃的英國人情風帶點那時候英國年輕人的活力……雖然起因是因為有某個人老是睡到很晚才起來而帶動的惡作劇。時鐘在一開始就先被點了出來,接著出現意料之外的命案,更在事件的現場留下了七只鬧鐘,這樣的訊息到底意味著什麼?
某些數字、形象與記號在許多故事中都會與某些特定的團體有關,團體是一種凝聚的力量,這樣的力量若是在檯面之下,人對其的未知就會有所加成,更加上死亡,那麼,這團體、組織的可能危險性就提高了,這也是本作劇情流動的主軸。
人物的名字還蠻逗趣的,克莉絲蒂的描寫總有一種文學上的活潑,這回的主角正名放一旁,竟然叫做「疾如風」,也對啦……沒這樣個性的姑娘怎有可能挺身追查命案?此外還加上她的朋友臨時湊成一個小組,故事就隨著第二起命案有了更突破的發展,各自的冒險就此展開。
- Feb 16 Sat 2013 11:21
背負著時刻隱匿: 逃亡者 -折原 一
<逃亡者>是我所閱讀的第三本折原一的作品,素來皆知折原一擅長「敘述型詭計」,這回算是讀到了他筆下不同的風貌。
故事的開始就表現出以年為單位的冗長感──是,這部作品的逃亡建立在法律刑事追訴期上,因此這具體的時間是看似可破的壁壘,但想起來的遙遠障礙是要怎麼過?在法律的範圍中逃亡是一場相對於社會力場不公平的時間遊戲。
主人翁的過去與原由先來個敘述──智惠子,女性。不曉得是否有文字上的設計,確實是有不同於常人的「智慧反應」。接著是事件,一起「無端」的殺人案使得她落入法網……
故事的重量就是從此而生,如果僅是單純在事件發生之後的逃亡不會有之後扣人心弦的發展;智惠子憑著她的判斷跟機會的降臨從警方的手中掙脫,接著展開漫漫長年的你追我躲。
這部作品描寫上的主軸就在於逃亡與主人翁智惠子的際遇,跟著她判斷下一步、下一站要往何處去,並且在決定落腳處與當地的人有所接觸、生活,但這同時仍是日日膽戰心驚地過,追查的觸角在這時代是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抵達的,更別說在她身後追著的有黑與白了。
- Feb 14 Thu 2013 12:46
你們的材料在清晨上桌: 清晨的加斯巴 -筒井康隆
<清晨的加斯巴>是一部相當特殊的作品,要歸類本書將很難明確,到底算是小說?論壇?還是一場作家與讀者的對話?無法下定義,且故事的發展又是超乎與不超乎想像兩者並存。
作者筒井康隆是個文藝與媒體巧妙結合的作家,呃……就如作者簡介欄所述,此外就我目前讀過的<穿越時空的少女>、<富豪刑事>來看都是具有相當娛樂性的作品,再補充我所感覺到的一點是:他情節所呈現的娛樂性與當代媒體、社會的潮流接合。這一點我想與他所能掌握的資源有關,不過要能好好運用周邊的機會就非庸才能使的。<清晨的加斯巴>我想更是「有此一來」的作品。
本書的故事從奇異的世界展開,愈讀其中的敘述就愈覺得不像實際上的世界,儼然就是一場外星界的戰爭之類,但篇章陡轉,這樣的世界被拉開,來到一個祕書責罵董事的書中現實世界。所以是描述故事中的現實與故事中的虛擬囉?也不是,因為篇章又被拉開,接著就看到書中的作者與助手的對話,他們談論著「這系列」連載,除此之外,竟然還有讀者投書的出現,到底在搞什麼飛機?
說起來,<清晨的加斯巴>不全算是筒井「個人」的創作,而是一場人數龐大的創作,因為參與寫作的主軸雖是作者,但榨入材料的卻是報上的讀者……呃,是啊,本書是由報紙的連載小說集結而生,就書中提到的來看,是日本的某一家早報。現在來看好像沒什麼,但在那時代,早報的閱讀可是每日晨間計畫的一部分呢,而相對於新聞,這類的娛樂文學我想是最佳的閱讀調劑,因此,透過如此重要的欄位廣集各方看法而成的這一招很有意思卻也很有風險,搞得不好可能報紙天翻地覆,作者自己也自打手心,但筒井就自身所能與所有,成功的將作品完成並且集結,個人覺得是相當有意思且了不起的成就。
讀這部作品也能大概了解那時候(約1990前後)日本社會的媒體與娛樂向。故事的主軸是SF,但「外層」的部分卻是場上流社會的交際鬧劇,兩者的書寫都是透過讀者的投書加以進階、轉變,最後再由作者寫出發展與結局;透過這一部分,筒井還借著書中「作者」寫下自己對那時代文學與讀者的控訴,寫出躍然於紙上的憤怒與自嘲──相對於現代仍是相同吶,讀者就是有「恣意」的讀者面向,網路更是讓此自長,就看作者與讀者彼此的狂妄相互較量。
- Feb 04 Mon 2013 20:35
能消遣解謎就有得賺的生意: 嚇破膽聯盟 -Rex Stout
許久沒讀雷克斯.史陶特的作品啦!不過讀完的這本<嚇破膽聯盟> 或許會是目前市面上最後的中譯版吧,有些可惜。
就過去的閱讀經驗來看,史陶特筆下的事件都有「社會新鮮事」(當時)的現象,在詭計上並沒有複雜離奇的機關算計,倒是人與人之間細微的互動為其主軸。特別透過助理阿奇的「口述」,社會顯得「豐富」了許多。
<嚇破膽聯盟>的事件起因對尼洛.伍爾夫來說沒什麼「事件」的吸引力,而是之後對於某些心理上的探究以及現實面上的狀況才採取行動──呃,至少就我讀起來是這種感覺。
書名的這聯盟有點戲謔的成分在。想像一下,一大群在社會上有頭有臉──至少通通都是哈佛畢業──的男人因為接連而來的命案與威脅嚇得快要彼此抱在一起求神拜佛有多滑稽就知。聯盟也不是亂取的,因為原本就有某個起因而生的「贖罪聯盟」導致在此的「嚇破膽聯盟」──也是種諷刺,說真的是贖啥罪?贖罪的背後真格的是怕自己在日後被有所算計。
連續的事件、連續的威脅詩信。警方看來不太搞得定,那受迫的又是「一群」人,於是伍爾夫就出招(張羅)了。
- Jan 31 Thu 2013 18:19
忽略誤差之解: 真夏方程式 -東野圭吾
還真沒想到東野圭吾這本<真夏方程式>讓我從11月27日讀到今才完畢,中途經歷的兩場考試還真讓人不得不做出選擇……或許之後還會有類似的狀況吧。啊啊──無法閱讀是種坎坷呢。
雖然跨了好一段時間才讀完這部作品,倒是不會因此不知道故事的發展何在,只是難免不那麼入戲而已。
<真夏方程式>是東野圭吾筆下系列偵探湯川學的作品,對於這物理學家偵探的故事我只接觸過<嫌疑犯X的獻身>以及<聖女的救贖>,兩部都是相當傑出的作品,前者的輝煌就更不用說了。不過對湯川的認識並不多,倒是透過日星福山雅治的詮釋讓他的形象具體了不少(風靡了不少人呢)。
<真夏>的故事發生在盛夏的海邊小鎮,透過關於海底資源相關調查的脈絡,湯川以物理學者顧問的身分前來。這部分我想也描寫著現代面對資源與環境對峙的樣貌吧。
淳樸的環境、嘈雜的討論,隨著一名人物悄然的出現有了隱隱的波動──他成了「意外」的主角,更在身分被查明後觸動了更深入的調查。
- Jan 21 Mon 2013 19:45
再試後
好久沒寫寫東西了。
工作一段時間後,再度確認了自己想要的方向。許多障礙性的念頭就都別管了吧,逝去的機會還不少,回想起來實在難免懊惱。
嗯哼,就現在的狀況來說,可以說句:「成功前總會反覆懊惱。」吧?
結束了這回的初等考,我該死的毛病又壞了我的機會。這次,雖然在考試前的練習屢屢出包,但實際上考起來覺得應該還可以,呃,或許跟試題的難易度也有些關係,只是……我莫名其妙地更動原本的答案的舉動這回真可能害死我,唉……不只是懊惱加懊惱了,有時候想到得持續坐著綠油油就有點頭痛,呵哈唉……
嚴格說起來不是說現在的工作不好,只是一直都會很煩躁,說是我不喜歡這性質又或許能說我自己有定向的目標。我的個性會是外散的豁達卻是內斂的自我設定吧?嘖嘖,所以心病重又加上濃黑眼圈。
- Dec 06 Thu 2012 15:35
價值的味道: 維梅爾的論點 -門井慶喜
近來的波動,因此早讀完的這本<維梅爾的論點>至今才寫下心得。
推理的性質可以出沒在各種小說之中,將這特性拉出來就是推理小說,以解謎為導向的文學。讀過許多,這回則碰上了結合了藝術的這部作品。
收下本書的當下自然是好奇,不曉得藝術層面的推理會是什麼模樣?更吸引人的地方在於書封上的「天才」、「神探」,加上偵探名神永美有,就有了層優雅的外衣。
這本<維梅爾的論點>作者是門井慶喜,是我首次接觸的日本推理作家,文字的感覺很不錯,敘述平易,並沒有夾雜大批的藝術炫學沉重了故事。
首篇帶出神永美有這名偵探……呃,說是偵探倒不是專業的偵探,比較像鑑定員,卻就這點來說也不像;他年輕自得,容易讓讀者就感受到「天才」的樣貌,特別是他的「特殊能力」。
- Nov 21 Wed 2012 21:25
自我世界裡蒐集: 新娘標本 -Ted Dekker
歐美犯罪懸疑文學……嗯,讀過些許,感覺上常是辦案程序的冷硬的殼裡裝著心理與犯罪探討的內涵。泰德•戴可這本<新娘標本>也是類似的氛圍,不過文字卻呈現相反的包覆;我想,這部作品是我閱讀這類文學中頗有特色的一部,因為本作的「世界」隨著不同的角色調換著,也就是說,透過人物內心的想法建構出所有的行動──特別在「愛」的部分(有稍微看過一些評論,不少人覺得後面變成言情小說,遺憾的是他們沒有搞清楚作者的手法)。
開端是頗具異色的兇案現場:美女的放血「標本」。這樣一個開始就讓故事中的主角揣摩著犯人的心理歷程,那呢,長官往往是扮演「理所當然」的腦子的角色,凸顯了布萊德與妮琪這一對心理剖析搭擋的特色。凶手是怎樣的人?如同他們所推敲的?
因此凶手沒多久就出現,算是從他的描寫開始,進入了不同的「世界」──所謂「異常」的世界。
<新娘標本>的故事很少琢磨在警察體系之類的事,不曉得是不是FBI辦案比較自由些;另外,很快就切入去找「高智慧的精神病患」發展得還真是自然的有點意外,呃,我覺得是很有意思的設定,反正逮不到人,膠著有膠著的做法,更何況還預測犯人正積極地準備再犯。來到所謂的(反正都是所謂的)精神病院裡,這部作品的特色就更凸顯出來了。
泰德描寫的是內心與內心的衝擊及交流。
- Nov 12 Mon 2012 20:15
思角運鏡及推理: 愚者的片尾 -米澤穗信
說到米澤穗信總是會想起引領我推理熱血的<算計>。想不到,真是歲月積累,閱讀從垛石成牆,朝著堡壘的高度砌進。
再說到米澤穗信先想到的是青春型的推理,另外也有存著暗色惡意的<算計>、<尋狗事務所>,後者算是前輕鬆後詭譎吧。人物的對話融入網路的特色,剛讀完的這本<愚者的片尾>開頭就是這招,這是一種「未知」的手法,如同<算計>一開始的徵人啟事都具有引人入勝的效果。
<愚者>是<冰菓>的續集,不過我沒讀過<冰菓>……這樣倒不會有甚麼銜接的問題,總之,故事就是一個怪社團「古籍研究社」社員碰到的「怪事」,這回(雖然我不知道上回是怎樣)是某個班際展的請託,內容是一支錄影帶,拍攝「Mystery」為軸心的電影,然而還未完成就碰到負責劇本的人病退,因此希望能夠「解決」影片中的「事件」,進而將電影繼續下去。
推理出影片中的「謀殺橋段」就是這部作品的引子,那主軸則是在訪問各組別的人對於「謎底」的看法,結果就呈現出五花八門的「推理」。
這樣的題材很有意思,一個各自有自我主張的四人小組去聽其他相關人物的推理繼而整理,可以說是推理中的推理,另外就是從不同的思維角度來探討線索不周全的影片事件,而隱藏在故事行進中的內涵我想是探討「Mystery」不同人的定義:有認為是所謂「推理」的、密室殺人甚或是只要怪奇的恐懼噴血亂殺……等等。看法不同,而這也正是這類小說不同風貌的呈現──本作也算是種特殊的分類了。
- Nov 09 Fri 2012 17:24
如此職業,如此信念: 殺手,風華絕代的正義 -九把刀
九把刀這名號我想不僅耳熟能詳且在台灣文學上可說是當代的代表之一。話是如此,但他的小說我還真的讀很少──個性上的奇怪彆扭,不過總是會選擇來讀。附帶一提的是,他文學與藝術(電影)的多面向廣面來看已經是大師級的水準,這是,我的感覺。
先前僅涉略過<樓下的房客>、<精準的失控>,前者可以說是陰暗作品中的傑作,頗喜歡;後者算是異想的作品,點子很有趣,故事也有其效果,但我或多或少會去拆其中的前後連貫,因此在這部作品中算是了解九把刀是個相當奔放的作家──不綁手腳,我想這一點從他的文字上也能感受得到。
運文用字詞上的魔術師是我對他的看法,當然以所謂正格還是什麼傳統之類的來看,他簡直是囂張,然而如此運用文字我覺得才是最貼近的──不是俗,而是本就如此,文學所謂的正式有許多都是被愚者傳下來的狗屁。
嗯哼,大概太久沒讀他的作品,所以多扯了這些。
關於九把刀的「殺手」系列早有耳聞,只是一直沒碰;我大概有一種晚於潮流就懶得主動次跟的毛病。這回會讀到是好友郢漩的「推」薦,總之,在順序中,讀完了。
- Nov 05 Mon 2012 19:07
交織的動機密室: 耳語之人 -John Dickson Carr
久違的卡爾!
讀這本<耳語之人>的後段開始思考著評價,會這樣是因為卡爾的作品通常存在著類似的模式,但最後給了高分,因為卡爾的「密室魔術」再次讓我鼓掌叫好。
諸多卡爾名作中,<耳語之人>也是列在前位,算是我先挑起來讀的動機……因此,就我目前所讀過的卡爾最有意思的密室就是<三口棺材>、<連續自殺事件>以及這本耳語。(不要問我<猶大之窗>啊……以現在的角度來看整個有點搞笑,大概就像所有人都讚昆恩<Y的悲劇>,但我偏偏就覺得不算上作一樣)
故事呢從一個「謀殺俱樂部」的參加者說起,典型的人物背景介紹,倒是這樣的開場加上天氣以及目的地呈現出一種灰暗的迷離感,更別說一到場只有一個陌生女人,其他人呢?
雖然看到這裡又知道卡爾的愛情因素又來了。(說起來,他每本的「款式」都不同,這一部更有其獨到之處!)
- Nov 04 Sun 2012 09:13
一斧兩半: 殺人鬼 -綾辻行人
如書封、如內容,馬上想到的標題是如此。
嗯……閱讀本書呢又跳脫我的習慣,不然我鮮少連續閱讀同一作家的作品,算是對推薦者的承諾囉。
綾辻行人的<殺人鬼>就書名跟封面封底的內文不難想像將是一場屠殺,還蠻有興趣想看他怎麼寫,結果以我的感覺來說,他這樣的描寫比起敘述心靈上的恐怖來得有效果多了。
故事在軸線上會讓讀過推理小說的人有所……呃,類似「警惕」的東西,也就是章節的安排。A與B?不難想像會是什麼狀況,倒是擅長某詭計的綾辻行人算是運用了這一點,在殘虐的場景之下,有一些細節沒那麼容易注意,使得故事的發展「異常」流暢,甚至到後面會有種「難道只是類似<黑色星期五>的小說作品麼?」。結果就是,線索早已呈上,就我來說,我也只注意到某個部分方向怪怪的(汗)。
- Oct 30 Tue 2012 16:27
病其何怪?: 怪胎 -綾辻行人
綾辻行人的這本<怪胎> 看起來是頗早就來台的作品,而他本身的許多著作也算是來台灣的推理先鋒之一,風格獨樹一幟。
目前讀過館系列到<殺人闇黑館>,其他則還有<殺人方程式>、<最後的記憶>……不難看出綾辻行人的特色就是詭異、驚悚、謎團還有……精神病。
他似乎很喜歡這方面的議題。
這本<怪胎>完全就是以精神病為出發點,事實上,三則故事全都來自某精神病院裡的病患。
綾辻行人算是在各種文章的風格中互有主從,像這本集結作算是推理與驚悚旁襯在怪異之上,透露出精神有病的人的「條理」。
- Oct 28 Sun 2012 09:48
側寫最後的存在: 死神的精確度 -伊坂幸太郎
這是一本很難不注意到的作品──若對日系文學有認識的話;另外書名也頗吸引人。
伊坂幸太郎的這本<死神的精確度>算是類型很特殊的小說。嗯……關於他的作品我也只讀過<奧杜邦的祈禱>,兩者算是有相類的奇幻元素存在。死神的話,探究的不出關於死的議題,我想……這類的架構應該不是新鮮事,但伊坂的設定使得故事的感覺具體而深入人心。
其實呢,早就與這部作品有過一面之緣,那時是我還沒熱血讀推理小說,在高雄與朋友在某間電影院,對於甫上映的<死神的精確度>有興趣卻沒在最後選擇,倒是這名字就這樣記著(好像每一本被我「記著」的都要拖很久才會讀欸)。之後還有本打算收書時卻缺貨的狀況,一直到今天才讀完。這本還是跟網友買的……
<死神的精確度>是描述死神千葉因為工作而來到被選擇的人身邊觀察,確認後向上呈報是否賜死的決定。六短篇是六種不同的人生,在他們準備被「設定」的最後所表現出來的生命的態樣(不過其中一篇算是融入相當推理要素的暴風雪山莊)。
千葉這個死神與死神這個大團體所表現的實在很有公司或是公家機關的感覺,至少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常會看千葉納悶著是用什麼標準選人的,那其他大部分的同事大概都是草草了事,反正時間內交上「認可」的報告即可,自己算是來到人間遊覽(特別是享受音樂)。千葉個性稍有不同,也因此透過他就能看著被跟隨者的最後的腳步。
- Oct 27 Sat 2012 17:09
誰?: 誰殺了她 -東野圭吾
我想,除了少數觀察敏銳的讀者能先一步看出真相之外,讀到這部作品最後大概都會冒出這樣的疑問:「到底是誰殺的?」
東野圭吾的這本<誰殺了她>就如書名所呈現,是一個問號。在閱讀前的介紹上也有提到,這是一本沒有說出真相的作品,目的是要讀者來推理看看。
一直都頗欣賞東野的我對於他出這招多少還是有些意外,不過更是顯現了他構思行文的自由性;不僅是書寫角度多樣的作家,更會在文學上創造新鮮感的寫手──雖然這部作品存在於他成名前的長久陣痛期中。
推理文學在早期會被稱為是通俗的、遊戲性的作品,以所謂文學來評斷這樣的文學;不談那些自以為文學的頑評(反正都歷史的痕跡了),解謎或是遊戲性倒是真的,但通常都是作者在真相揭發前給讀者一份挑戰書,欲勾起讀者探索故事中要素進而推理出真相的動機,結果我想大部分都直接翻到接下來的最後一章吧……東野這本<誰殺了她>可就是真格的讓讀者推理的作品了。
故事在於都會,算是點出十來年前的都市樣貌,感覺上呢……好像也沒差多少,呵。相類的人際情節現在也常出現:三角戀的相互衝突。故事就從被害者的視角進行,帶出可能的動機,接著,其兄前往拜訪,至於發現陳屍在床的她。從命案現場開始,本作的線索就一一呈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