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典可以說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開創,這樣的開創呢倒不是說「之前的人沒寫過」,是否有被寫過類似的題材這一點是很難說的,然而,能把一個很有意思的點子納入並且結果,如此,經典之名就無庸置疑,甚至在歷年後還得以被提起,這就說明了一部作品的立足之地,我想,在詹宏志的<謀殺專門店>系列中此類的推理犯罪文學比比皆是,而今我讀完的這本安東尼.柏克萊的名作<毒巧克力命案>後更有此番感觸。毒巧克力命案  
  這部作品開宗明義就來個推理性質的俱樂部與事件,這俱樂部還強調了非是對於犯罪、推理有高深領略之人不得其門而入,其中成員的素質就令人期待了,更別說僅僅六人──雖然不免覺得格局有些狹隘,然而在那年代如此的文學、如此的發展,我想,這是種指標性的設定。
  許多偵探齊聚一堂來進行推理這個點子在推理小說中已經不算稀奇,說是不希奇還是比「暴風雨山莊」這樣的玩意而更令人期待,不消說,許多讀者愛推理小說就是喜歡偵探的神智大顯──傷腦筋有時不是快感,感受事件的解開令人豁達。
  若只有單一偵探,那作者就會設計、琢磨,進而在最後或是最後的最後讓讀者一瞥驚鴻,但聚了好些個強探,這下子不同的思維與經歷就會帶出不同的偵查手法,且,別說什麼「真相只有一個」,不同的切入點或許成就的是不同的兇手與結果。
  <毒巧克力命案>的問題點在於在一間俱樂部裡,兩名在生活上並不算有什麼密切交情的貴族因為一盒巧克力有了交集,一個是厭惡透了巧克力公司的行銷手法,另一個則是與妻子有個賭注,這賭注得讓他拿盒巧克力回家去,這下碰巧就收了。回家當然就吃,老公吃幾個出去後就急救,而妻子嗜嚐的情況下一命嗚呼……這下,到底是誰又或者被害者真的是預先設定的被害者麼?
  六名風格不同的偵探在一周內進行調查然後輪流做出推理。
  這概念很有意思,書封上也說是六種不同且獨立的推論,各有其理,不過,個人認為這一篇還不能夠算是完全的「各自完美的推理」,也就是說,這部經典的作品之經典在於「形式」上的趣味,卻沒在「實質」上表現出迷幻混亂且又則則見真章的錯綜推理;這不能說是遺憾,只能說我設想的過於夢幻。
  <毒巧克力命案>的推理算是層層切入,且後者的推理還會加上前面的人的思維,也就是說,比較像是作者透過許多偵探、不同的觀察角度來把故事中事件的真相描繪出來;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性別、人格、背景、著眼點的不同,使得狀況可能側重在證據、心理分析、物質分析……等等不同的關鍵點上,而不同的經歷還導出人與人背後尋常時難以窺見的面貌。
  那,最後真有結論麼?透過六人的推斷,兇手可能是他、她……甚至還有人推出是「自己」這種勁爆概念,「最後的最後」似乎讀者也都想打定主意……這時,聚會中斷,如同主角(算是)薛靈漢所說:「接下來該怎麼辦?」一樣,到底,那算不算真相?
  恐怕讀者得自行推敲或選擇相信,因為我相信,作者也是不知道的。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