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的麼?
嗯……類似的問題在過去的閱讀經驗中好像也碰過不少,探討的不外乎就是「存在」的議題。這回碰觸到這主題的是剛嶋二人<克萊因壺>。
我個人蠻喜歡剛嶋寫故事的流暢感,目前讀過的<99%的誘拐>、<克萊因壺>兩者都是讓人很容易進入情節的作品,最讓我吃驚的就是這推理小說家兩人組中的井上泉,就介紹看來他是主筆者,在對文學懵懂的背景下能寫出如清晰、流暢的故事真是了不起,可惜的是台灣目前中譯過來的作品只有三部。
<克萊因壺>這名稱或許一些人會覺得熟悉,其實我在知道這部小說的名稱時大概也猜出可能是怎樣的情節──莫比烏斯圈,這是你把一條帶子黏成環狀,不過黏時轉成反的貼住,這樣一來這一個「圈」就沒有「兩面」的分別;進階的概念就是克萊因壺,嗯……其實我並沒有很確切知道,不過意思應該是把平面更進一步看成空間,也就是說呢,一個沒有內外之分的空間型態。這部故事就是表現出此種現象的類型小說。
一帖契約書是故事的開端,主角參與了奇特的遊戲開發計畫,他將進入由他設計的遊戲書的故事之中,並且「親身」體驗情節。是的,「親身」,因為是完完全全的虛擬實境,故事後頭的發展才得以令人摸不著頭緒。
- Jan 31 Tue 2012 11:28
你認為你所知的……: 克萊因壺 -剛嶋二人
- Jan 29 Sun 2012 14:42
認識福爾摩斯怎能不看?: Sherlock 第一季
我想對許多人來說,被推薦電視劇可能是種救援──你也知道有時候日子就是該有些影像。但對於我來說,電視劇的欣賞總是要在那邊躊躇個半天──呃,好吧,這邊提這個只是要彰顯接下來我要提到的影集多麼讓我驚喜了。
朋友如一扇窗,把這句老掉牙的話搬出來我是有點毛毛的,不過在這邊還是要說,透過遊戲王卡片遊戲而認識的方連得確實讓我又有了不同的世界見解……好,我差點又要開始解析我這位好朋友,總之,對英美劇來說,他研究頗深,而偶爾提到的好影集又跟「推理」有直接關係(犯罪現場那還有點偏)的就是他說出的「Sherlock」。嗯?這名字是不是有點熟悉?我本還以為是有什麼人還是故事也用上「夏洛克」這個推理謎怎可能不耳熟──或者說似熟非熟(因為總提到的大部分都是他的姓)。
「你說的『夏洛克』是指福爾摩斯?」
回答「對呀」之後我心中是有點納悶,總是會想到若是福爾摩斯,就算沒看過影集也大概知道案件與故事是怎麼回事,更何況,我並不像柯南(漫畫)那樣的迷福爾摩斯。結果得來的回答是:「是『現代』的福爾摩斯。」
我喜歡有意思的東西──雖然我看起來老是不積極,不過這回我就有些興趣。就連得所言,<新 福爾摩斯>的故事發生在現代,且事件雖然在某些關鍵痕跡上與原創的福爾摩斯有關,但本質卻全然不同……之類云云,請容我下方再述。而後又經過一番天地運行──好吧,反正是因為最近我有些特殊的問題,結果一直到前幾天才開始觀賞這一部<新 福爾摩斯>影集。
- Jan 28 Sat 2012 11:43
這傢伙
「這傢伙說得太多了!」
那扇窗高的不像話的灰黑房間裡,人影對著人影,當中的一個正被狠狠地摔到牆邊。他嗚咽一聲。
「你說要怎辦?窗口被他說得半天高,我們還透什麼氣?」發話的正是摔人者。
「嗯……」陰暗處走出的是一名同樣身高卻舉止優雅的男子,「真的是個大問題,看不見真的景色,這世界會更沒有味道。」接著他又隨意地指了指周圍道:「你們看,多麼晦暗;這些顏色都是哪來的?還有顏色可言麼?」
有個應該不會被發現的身影出現,所有人同樣默契地留意到他。
- Jan 27 Fri 2012 10:32
情感純如月光,烈如火山: 月光遊戲 -有栖川有栖
喜歡解謎性質的日本推理小說的讀者我想都知道有栖川有栖,我也拜讀過幾部他的作品,從短篇的國名系列到頗有名氣的<魔鏡>、<第46號密室>……等,其中不乏有我覺得相當有意思的作品(譬如短篇<俄羅斯紅茶之謎>),不過整體說來,於我的閱讀感覺來說算是有趣卻還不夠讓我印象強烈,個人認為於文筆、於情感的表達上,有栖川一直懸在緊鄰中上的位置而已,直到讀了這本長篇處女作<月光遊戲>。
或許有人會有些納悶,怎麼首部作品(且一開始的評價還不怎樣)讓我印象不錯,我想,這部故事中的青澀情懷、年少青春的意氣與羈絆給了現在的我不小的共鳴,在情感的朦朧上,我頗喜歡<月光遊戲>的氛圍──雖然不免覺得有些離奇。
故事的團體還不少,人更是多。多達十七人來到矢吹山上露營,前頭還說著是死火山,哪裡知道竟然就爆了,於是大夥只能逃命,這時真的死人了──謀殺。到底這一連串的災難與騷動是月光的捉弄還是山林裡的死神入侵?一行人是遭天災又陷人禍之中,該如何逃出生天、逮出兇手。
是,故事就是這樣,說真的,就旁觀的角度來說離奇的是兇殺案。<月光遊戲>雖然是暴風雨山莊模式,但行兇的「時間點」還真夠詭異,選在大家碰到火山爆發這種莫名其妙的時刻下手,厲害的是凶手算計是處處到位,真是不得不掌聲鼓勵鼓勵。呃……我想,這部作品會被挑毛病大概是這樣,同時呢,那一群人碰到這種慘烈天災在行為上算是超乎想像的冷靜了。
不過!不過不過不過過過……稍微把常理挑掉,這部作品是頗有吸引力的。
- Jan 24 Tue 2012 13:07
今晨
如果淺夢中有個洞,那我必然是蝸速般地往意識表層爬著。
黑色被打薄了,漫漶的耳際接收著淅瀝,惺忪混著慵懶的登場情緒判斷著時間正往哪一刻落腳──我再一次於手機鬧鈴響兩聲時按掉它。
我給了睡眠特權,所以再次醒來時夢境中的我才完成他的工作──到底是什麼我卻一下全忘了。
鉛錘也能被稱為是一種狀態,至少今天還沾黏著昨日的些許煩悶,不過扭動中的身體似乎一點一點地被敲醒。就聲音的判斷聽來,早餐已不在鍋釜之中,父母正論著近來煩雜,通常非關己身之人事物會陷入熱烈討論。
- Jan 24 Tue 2012 10:31
實與書;心理與面相: 萍小姐的主意 -Josephine Tey
想要閱讀約瑟芬•鐵伊的作品除了不要過於設定你「想要的推理小說」之外,最好再理解一下她的時代背景與觀察所在。唐諾的導讀老實說我一直覺得繞圈圈的屁話不少,但讀鐵伊作品前真得先好好讀過、理解一番才好,否則以現代的閱讀(或者說我所經歷過的閱讀)感覺來看,是有一點適應不良的。
我認為就「一生無敗作品」看來,並不是鐵伊的所有作品都精彩到令人拍案叫絕,而是她處理的每一個中心概念都能到她設定的位置上,而同時還能印證她與其他推理小說不同的重點:面相。以此看來,<萍小姐的主意>說是鐵伊不算出名的代表作是當之無愧的。
本作的故事先拉出一位相當了不起的萍小姐,她呢對心理學很有興趣,研讀過諸多作品,但就是覺得這些各路看法都有足以擊破的缺點,因此她集大成成就了一部心理學經典,進而成為心理學名人。在一次機會下她來到某女子體育學院,在此她感受到純真樸實的少女學習環境,隨即想多留些日子,這也讓她經歷了人生中難以忘懷的事件。
看人是否能看出心理呢?萍小姐來此處算是客座教授,傳授心理學之外還觀察著女孩兒們的特徵,這個是這樣、那個是那樣,稍有心得後面臨了學校與工作上的考驗──樸實之下的鬥爭就此展開。
本作在最後才出現事件,屬於把故事前段大加鋪陳而後引導至結局的手法,這過程中還不斷挑戰著萍小姐的種種看法,其實啊……我一很納悶她是真的心理學家還是不敢拿出來說的?或許那年代的解析不夠靈活,總覺得萍小姐的立場還真夠「萍」的──可能跟英國的風情有很大的關係。
- Jan 21 Sat 2012 10:28
怎堪釐的關係牽連: 寢台特急1/60秒障礙 -島田莊司
要如何在市場中探出頭來對一個作家來說可能是個困難的議題,尤其原本打算創造的風格與內容不為市場廣泛接受,日本本格推理之神島田莊司就是因此而(暫時)改變創作策略。
<寢台特急1/60秒障礙>並不是島田第一本旅情推理,只是前一作<死者喝的水>擔任偵探的角色牛越實在不討喜,所以這部作品就讓他往後的帥氣警官吉敷竹史初登場,如此一來,不僅讓牛越一集後就跟主角說掰掰,同時讓吉敷竹史成了相對於御手洗潔的名探。
關於吉敷這帥氣警官在<北方夕鶴2/3殺人>就已認識,是個舉止得宜而精神可嘉的行動派刑警,為了破案他真的是可以踏破鐵鞋。在這初登場的本作中他也是靠著鐵鞋刑警的努力思考出事件的全盤關聯。
一個日常生活大概過的煩悶的作家平時無聊會拿著望遠鏡到處亂看,特別中意一間有個可愛小姐的屋子,這一天他也透過縮小的距離遙望,竟發V型窗縫中的入浴女體!興奮之餘就等著,搞不好會有更刺激的畫面出現,哪裡知道泡澡的女人始終不動。或許只是暫時小睡吧?然而,幾日後那景象依舊──事情大條了。
接獲通報後的警方抵達了令人發毛的犯罪現場,在已染紅的浴缸中確實躺著一具女屍,但她的面容卻不復存在:整張臉皮被撕下。離奇的現場加上一些小小的疑點本想說有些脈絡,甚至還有目擊證詞指出有某人在可能犯案的時間中逃離該房,然而一切可能就粉碎在藍色列車的寢台特急上,1/60的快門準準確確地攝下在當時應該就已死的女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Jan 20 Fri 2012 10:23
故事中的精妙詭謎: 上帝禁區 -冷言
能夠拜讀本作真的是許多要素的綜合才來的,我只是沒想到我頗囉嗦的心得能夠創造出閱讀本妙作的機會,在此再度感覺冷言老師的贈與,這是我第一本簽名書呢!
<上帝禁區>就所知的訊息來看應該是冷言的首部長篇推理小說,但卻不是我第一本的冷言的作品,之前就已拜讀過<鎧甲館事件>、<反向演化>,以上兩本以人物來說算是系列的長篇,至於短篇的部分有機會是以後把明日館的小書挖出來再讀吧。那,既已先行讀過之後的兩本長篇,回過頭讀第一本感覺會如何?通常閱讀一個作者的作品若能從最初下手再慢慢循序漸進是比較好的,因為這樣才能循著作者文筆與故事的成長前進,也能如土屋隆夫先生所說的:「作家的第一本作品才能看出他創作的初衷。」能夠先知道起點的因素,這樣後來而出的作品就會有種妙不可言的親切感與共同進步感──呃,這是我的小看法,所以我通常會盡量照順序讀。照順序的另一個原因跟文筆與故事的架構有關,有些作家的作品先讀後面再回頭會有蠻不妙的違和感,像在台灣出版的國外作品總是新舊新舊跳著,年代與文筆的些微落差若不在讀前淨空前置的心得就有可能是場不太好的閱讀體驗……好,扯這麼多,我要說的就是,在閱讀<上帝禁區>之前不免會猜想冷言過去的文筆與故事會不會讓我失落呢?很遺憾我會有這樣的念頭,因為台灣作家曾讓我囧過兩三次。好,開始閱讀……
!!!
在閱讀前段的部分我感覺到冷言以文章拋出了個訊息:「推理小說是準備好才下筆的作品。」
<上帝禁區>對照後頭兩作來說並不會讓人覺得文字生澀或是人物矯造的感覺,嚴格說起來,還比第二本<鎧甲館事件>俐落流暢,硬要說的話就是咖啡廳的場景突然殺進一個混混然後讓施田帥氣登場是比較刻意了點(如果有先提到治安或者是先行的跡象的話會比較自然,又或者說梁羽冰有引禍特質),但除此之外,人物對話、故事發展真的就是我透過之後兩作所知的冷言文筆──自然、風趣、流暢,尤其對話的趣味性我頗喜歡。
- Jan 14 Sat 2012 11:42
明後
悲觀若長期以來都是常態,對目前的他似乎幫助不大──但也不是說沒有。
他呢,一個人,在最近的每天偶爾默然,表情卻不像過去帶著嘲諷與戲謔,低下頭所見的,也不全然是書了。
──人總是會碰到一時吧?
他最近嚐試著思考的哲理卻成了一種拉扯,如果他相信過去自己蒐集而來的人情人性那就是對自己的不信?該不該仔細看待這樣的矛盾?他只有苦笑。再苦笑。
環堵蕭然,他除了文字與思考外拿不出任何東西。是了,是了,這會兒他才赫然發現不小心又把自己寫進了故事裡,人稱全錯了。
- Jan 12 Thu 2012 11:41
水瓶
曾經有個瓶子。
總是有些特別的材料不需要精心雕琢也能自然而有特別的紋路,我想,那個瓶子也是如此。
經過滿懷期待的窯燒,它以過人的姿態呈現;它的加工一直都很穩定,師傅們怎樣的刀法,它就表現出怎樣的筆痕。
曾經,它可以相當快速地積累水氣,最後滿滿地流洩而出。這時就猜想了,如果把萬物都化為瓶子,那這只肯定是無出其右的。
瓶子轉著轉著漸大,水氣的積累也有了不同的滋味,雖不盡然達到它所要釀造的口感,但飲者仍讚不絕口。它這時候還保有著自豪與自傲,它該是被選出來的,不疑有他。
- Jan 12 Thu 2012 10:20
百分之百的傑作: 99%的誘拐 -剛嶋二人
我不得不說作品最後陳柏青先生的解說寫的非常好,本書加上解說就補上了那百分之一。
剛嶋二人,記得最早看獨步引入這作家時還以為是新人,畢竟名稱聽起來「二」的有意思,哪知道原來算是頗早期的創作搭擋,也才了解「二人」的意義。
認識他的作品要歸功給台灣推理作家林斯諺,常去他FB那兒逛的好處就是能發現一些有趣的作品。他所推的是<克萊因壺>,我則是將首本連著它一起買下,照順序就是先讀了<99%的誘拐>。
本書的序點出了剛嶋二人推理文學上擅長的領域:綁票。序中所寫乃島田莊司之於分屍,剛嶋二人之於綁架,特別本作,可以說是剛嶋二人綁架作品中的傑作。
故事從日本著名的三億元搶案導入,描述一樁用類似手法達成的綁票事件,贖金要求五千萬,然而歹徒竟然要家屬換成等值的金塊,從此展開離奇的綁架與追查的任務。到底歹徒的目的為何?這一起事件的最後留下的是雖肯定卻無法指正的真相。
- Jan 10 Tue 2012 10:19
被波及者角度: 火星螫 -Karen Irving
我個人是蠻欣賞凱倫•厄文描寫凱蒂•克蘭的「堅持」,這位占星家偵探並沒有因為先前的遭遇而開始熱切地涉入探案,反而設法趨兇,剩下靠近事件的動力落在她女兒身上。我認為這部分的描寫很自然,以年紀與歷練來看克蘭以家為主的思維很正常,她女兒呢基本的個性有一大半都來自於她,又處於年輕氣盛的時代,所以兩個部分的個性拉扯就呈現出「偵探」的風貌。只是「偵探」這一詞用於克蘭母女似乎不是很準確,頂多就是老的碰到事件而年輕的一股熱血猛推理而已。
這回的事件距離上一件近一年,克蘭也才剛從之前的傷痛中復原,因緣巧合下她女兒學校老師疑似捲了旅遊基金潛逃,所以她只好帶著女兒參加周末的占星家聚會。這場聚會算是先有些提示,因為邀請者佛拉薇在前一作就已經出現,是克蘭網路討論占星的好友。
在等待前往小島的碼頭上,克蘭一行人碰上個性強烈的驕女曼蒂也開啟了之後離奇死亡的發端。
原本和樂的聚會場合因主人小狗闖入發現其遭蜂螫生變,知道曼蒂失蹤後的克蘭警覺到蜂毒若降臨到她身上後果不堪設想,結果在搜索後發現了曼蒂被螫死的屍體。這到底是意外還是蓄意呢?若是謀殺,為何兇手要使用蜂螫的手法呢?
事件開始零碎拼湊起來,真相愈逼近是愈危險,凱蒂•克蘭將會如何?
- Jan 09 Mon 2012 13:06
本日報導:CAM、絕版書、甘單、郵局通知?
飛樑今日報【記者 莊景棠/台南獨家報導】
不可思議的大禮之日,難道這是過去乏人問津的否極泰來之日?筆者只能以鮮味十足來描述這一日的品嚐。
台南時間民國101年1月9日早上九點,事件當事人莊景棠才從假死狀態的淺眠中甦醒,據他本人描述,即將醒來的夢境中是一幢不可思議的歐式大屋,而他本人正在大屋裡特製的流理台洗碗,關於這段歷程他本人是這麼說的:「我可不可以不要洗碗,我要吃原本在碗上的東西。」
莊景棠起床後約莫幾分鐘,當時他正呆坐在椅子上回味著難得的一夜好眠,電話就來了。「看到手機震動的瞬間,我想到在鐵鍋中跳動的荷包蛋。」筆者雖然不懂為何荷包蛋能在鍋中跳動,但就著他繼續敘述的情況得知有某位特別人士打給他,當場心跳就來了。
「我回了『喂』,聲音真是沙啞到不能自己,雖然看了來電顯示,但接起來的瞬間我還真以為是要我吃飯的。」筆者判斷莊景棠在夢中餓了很久。電話的命令來得劇烈,莊景棠馬上迅速地開啟電腦。「這是最迫切的任務。」他以從未見過如此不嚴肅的表情嚴肅地對筆者如是說。
- Jan 07 Sat 2012 10:17
N為了……: 為了N -湊 佳苗
嗯……可以說我有追著湊佳苗的作品跑,因為除了新的<往復書簡>之外,一路<告白>、<贖罪>、<少女>、<夜行觀覽車>一直到這本<為了N>都沒有錯過。就目前所讀來看,湊佳苗使用的都是多重角度,突顯出她欲剖析人心的特色,這使得她的<告白>大獲成功──算是一個主要因素,另外就是結局的驚人張力。接下來幾作分別探討不同的心理狀態(尤其女性),其中我對<贖罪>印象比較深刻。
<為了N>故事的出發點在一起案件的說明上,嗯……像是筆錄的東西,它們從四個姓或名開頭有N的人因不同狀況不同角度來敘述事件的發生,一切都合情合理,或可說是你休想從中察覺不尋常之處,然而……
這部作品的主題我想就是:幾無痕跡的真心修飾。這個「真心」被稱作愛。
揭開真正故事的也是這四人各自的觀點,在敘述中穿插著獨自的過往及對他人的揣測,然而,過去、現在與回首,最後的真相到底能撿拾起多少?N是為了誰?而誰又為了N呢?
湊佳苗的作品的最大特色就是她會讓你很容易進入故事的狀況,畢竟追著人的心情而去的文字有著獨特的吸引魔力,因此你就能透過每個人物的描述與話語惴想出那會是個怎樣的背景,進而感同身受或者抿嘴同悲喜。<為了N>你會讀到每個角色不同的歷程與心理掙扎,但最有意思的是,許多內心在一開始口白部分沒有現身的會一一浮現,揭開真假與實虛──所有一切是為了誰?
- Jan 06 Fri 2012 10:14
傑作式算計: 殺人方程式1 肢解屍體之謎 -綾辻行人
可能我說讀完這本<殺人方程式1 肢解屍體之謎>後才得以理解綾辻行人的作品何以在台灣推理閱讀的初浪潮中成名會有點啼笑皆非,雖然<殺人方程式>系列也是他的傑作之一,但以殺人十角館起建的<殺人館系列>不才該是綾辻行人鐫刻名作之處麼?只是我覺得<肢解屍體之謎>的安排、描寫、節奏相當引人入勝,自然流暢的表現比他初期的館系列感覺上好多了。
這部作品算是留存長久了,我直到現在才讀還真有點時空的錯亂感,這倒不是作品時空問題,而是我有種──晚讀推理小說而要補著過去列車的票的感覺。
故事一開始人就被殺了,但我們讀到的都是影子──兇手與被害者的影子;接著一齣齣的序章各自做出不同的宣告,乍看是合情合理,但在之後的現場讓你不得不思考一開始那些狀況到底誰會是誰?
新興宗教這玩意兒在那年代已經有啦?我還想說是90年代開始,看來應該溯源更早。不管是新興宗教還是原本就存在的宗教,只要扯到跟宗教有關的話題那問題必定雜沓而來,且,這部作品倒還幫宗教(以我的觀察來看)寫出一種常態,也就是,確實有能力的發起者身旁跟著一堆奸夫愚婦,原本可能真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別小看人類啊)但到後頭的發展只剩下能力的特殊──詐欺、掠奪……。因此,死者與死者之間的連結就出現了神力難以的──華麗謀殺。
事件調查者是警官,警官中的主要角色中譯來的姓氏還真夠長的:明日香井。感覺上畏畏縮縮的「立志堅強警官」有個雙胞胎哥哥,他可能是這系列的偵探角色呢!感覺那年代的偵探好像這種路線比較多?感覺起來脫世、藝術(大概都叫邋遢比較多)、冷熱不定(有興趣就追,沒興趣就放屁),然後頭髮都……好,反正怪人、怪胎、怪咖的封號是非他們莫屬的,唯一共通的就是腦袋能在冷靜中高速亂轉,進而發現不為人知的線索與謎團之結。
- Jan 04 Wed 2012 10:11
插隊買票。推理VS直覺: 排隊的人 -Josephine Tey
<排隊的人>是約瑟芬•鐵伊推理小說系列最早的作品,應該也是警探葛蘭特首次出場的作品,不過這部作品的發表卻是在這位古典推理第二黃金時期三大女傑逝世後兩年才出版的。
對鐵伊的認識還不深,在本作之前僅讀過<一張俊美的臉>,如果以一生八部作品皆為成功來看,我多少是有些不以為然,不過這點子發生的時間頗早,所以也就有他就理之處。這次<排隊的人>若以是為第一部作品來說,文筆上的斟酌感覺特別多,與我之前的印像不太一樣,而葛蘭特這位警探在這第一部中並非菜鳥刑警,也就是鐵伊設定的出場偵探人物是始終都有經驗且聰敏的。
<排隊的人>故事發生在一場超熱門的戲劇排隊人潮中,人擠人終於得以購票時,突然一名男子不支倒地,左後側插著把刀而亡的突然死亡掀起了調查的波濤。葛蘭特從所得線索中循線追查,最後鎖定在死者最親也是獲益最多的朋友身上,罪證確鑿,然而他卻開始不敢確定這些無缺的證據、證詞到底正不正確?
嗯……如果說本作確實是鐵伊的嚐試創作期的作品算是有跡可循,雖然讀過不多,但<排隊的人>用的修辭與譬喻還蠻複雜的,有些部分稍嫌沉冗了些,並不夠俐落;故事的發展合理,不過最後的結局卻讓人有點撞到牆的感覺……我在想,這可能是她完成後卻又不打算發表的測驗性作品,因為真相真的是插隊進來說:「不好意思,你排第二吧,老兄。」
我認為,這部作品似乎是在挑戰「推理」這個概念,之前讀<一張俊美的臉>時於導讀的部分就知道鐵伊是個對面相頗有研究的作家,推理的風格上偏向「直覺」那方面,而本作中嫌疑最大且到最後幾乎不容置喙的疑犯整體的氣質卻一直呼喊著:「我不會是兇手」。對於手邊推理來如山的鐵證,葛蘭特是要相信線索的推理還是任憑直覺再開搜查?精明的帥氣警探就這樣陷入躊躇之境,一直等到真相自行插隊。
- Jan 04 Wed 2012 10:06
以神話紡之,以哲學著之: 伊底帕斯症後群 -笠井 潔
與推理作家在網路上相見歡有許多好處,其中之一就是能透過對方得知一些有意思的作品。我常在台灣推理作家林斯諺的粉絲頁上閒晃,某日見他「監修」某部作品!為什麼用驚嘆號,因為「監修」兩字整個很巨大,所以我就對笠井潔的<伊底帕斯症候群>有了小小的印象。
小小的印象是會長大的,當我某日在誠品逛時才赫然發現不僅「監修」巨大,連作品本身也有夠巨大啊!<伊底帕斯症後群>超厚一本相當滑稽地占著好幾格的位置,這使得我日後就給他買了下來。
在拜讀本作之前有先聽了斯諺兄的意見,提到故事中充滿著許多哲思,不過那些哲學的論述與故事的內容並沒有直接關係,就這一點上他認為本作稱以「哲學推理」是稍嫌擦邊了些。這樣的說法使得對於哲學與故事編排頗有興趣的我對這部作品更是躍躍欲讀,而今終於是走出這座戴達羅斯的迷宮了。
故事源起於蔓延於非洲的離奇病毒,這種無解的新型病毒引來了巨大的隱憂也引來了相關人士的探討。隨著病毒的解析,檯面下的騷動也開始成形。
巴黎巴斯德研究所遭到縱火是第一起事件,這讓故事中的我──娜迪亞展開了前往希臘克里特島之行。娜迪亞除了要完成受囑託的任務之外更是希望將男友矢吹驅帶離宿敵可能存在的國度,在這樣的雙重動機下前往,更因之後的陰錯陽差與他成了兩路人馬。
- Jan 03 Tue 2012 11:53
數字之外的跨年(後)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新年快樂!
鍋盤狼藉還留了些湯底,我們一桌四人吃撐到午夜一點半,這之前還笑著高雄義大的人潮會不會重演過去的車輛便秘秀。原本還計畫的打麻將就直接取消了。有利明天一早還要上班咧!真是辛苦他了。而老闆中的老闆的邱老闆──放心,一但老闆上身,他不用蠻牛都精神奕奕。威辰跟我就準備睡到明天翻掉,呵呵呵……
……
好吧,跨年煙火秀還不錯啦──打完前一段才發現漏這個就知道我看那些虛晃之火有啥感想了。要燦爛就把我像江戶川亂步<帕諾拉馬島綺譚>的那老兄一樣綁著火藥就往天空噴去來個大爆發,讓我四散在無緣的大地吧~喵!
- Jan 03 Tue 2012 11:49
數字之外的跨年(前)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新年快樂!
以數字為分界,讓我們回到六小時前吧。
結束令人心情愉快的通話,我完全不後悔晚了一小時出發。高雄是我這回沒做多少掙扎就決定前往的目標,跨年嘛,雖然都不知道在跨尛?但聲稱「自己跨」的我其實過去都跟老弟及一些朋友聚聚餐,這回呢是跟朋友準備「火鍋跨」;這火鍋還不是普通火鍋,如果是出去吃的那就太遜了,所以就是自己煮啊!而且還素的!可能是我第一次自己搞出火鍋+素食的呢!
出發換衣褲的工作都省了,我直接穿著睡褲就往高雄進發。前往火車站的路上完全表現出我老媽的固定判斷模式,所以就塞著塞到火車站去;路上塞之外,火車內也塞,老天,人潮完全是強迫灌腸似的擠進車廂。
- Dec 30 Fri 2011 11:40
第五扇門
下午三點是個令人厭惡的時刻,隨著鐘響,教室裡的人都慵懶地掙扎著;教室外的聲響會愈來愈嘈雜,這是當然的,這會兒的聲音對所有學生來說是一種暗號。
我不管坐在哪個位置上都會讓那地方毫不起眼,偏偏上一次的換位置讓我來到左後方的垃圾桶及掃地工具區。平時我這位置是不起眼中的不起眼,但一到下午三點,有需要的人就會開始往我這邊聚集,目光也會捕捉到我的存在,雖然不用兩天我就會直接被目光給篩掉,但鐘響的那段時間還是會感受到摻雜不少厭惡感的視線投射過來。
上課下課我大概除了上廁所之外不會做起身這沒有意義的動作,沒有朋友也不需要什麼散心,只求不要有誰來打擾。
「喂喂!」來了,還是來了,再吵的聲音也會被他給壓下去,「你還坐著發什麼呆啊?掃地啊,快走啦,那邊很遠欸!」
我不懂為什麼他就不能先走那到邊等,要我跟上隨時都行,跑贏胖子是很簡單的事。
- Dec 29 Thu 2011 10:04
封閉以及被封閉: 籠裡的女人 -Jussi Adler-Olsen
本作<籠裡的女人>應該是我收書以來封裝頗特別的一本,上面標示著機密文件板,而書腰的部分還真頗有文件的味道。
系列是懸案,就書封上的廣告來看,這是部來頭不小的作品;綜觀一下,近期以北歐為舞台的文學作品真的是強力登陸呢。
想要引人入勝那引入的因子也頗重要,<籠裡的女人>不僅書名都跟你說了一起關於監禁的事件,一開始還直接導入雙向的劇情;一條線是一名可以說是事業低潮的警官開始被組織亂踢,另一條線就是不明究以被關入封閉空間的女人。通常雙線的故事時間點會差不多,但本作兩線時間卻不同,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時間點較早的籠中女人的部分一直往前推移,這使得讀著會去思考,到底愈來愈逼近交叉的情況下,她有沒有辦法脫出悲慘的獸困之中。
是誰、為何以及活或不活是在被封閉的狀態中掙扎著著諸提問,為的不啻是想要透穿牢籠逃出生天,這是就受害人的立場來看,至於追查懸案者的角度也是如此;懸案對於辦案人員來說也是一種封閉,在兩邊相互封閉的情況下如何查出真相非得要有突破性的脈絡不可,在此,作者或許想藉由這篇故事表現出:官方與警方對事件的看重與負責是多麼令知情者沮喪的一件事。
警察與司法是實現社會正義與穩定社會秩序的角色,然而碰上愈陷愈難纏的案件會不會持續追查或者為了「面子」而隱蔽呢?尤其是無解又不會有上頭壓力的時候。因此,整件梅瑞特失蹤案在疑點重重且還有跡可循的情況下成了懸案。
- Dec 27 Tue 2011 11:48
取道幽然
幽幽境入這直道之處,甫許之事不過常流而以罷。
何以澱澱起濁?恐又一思一誤,專以致之,誰足道之?整性所以獨之,察那日澄,啟步再沉,釋啊。
怨覆步如父,所以繞折入園;測以高竿,力從卻心不從。樹裡鼠戲,悠哉悠哉是以憂哉憂哉。
踅離人聚處,屋築靜字開。日上惹人工,留些幢幢稱貴,居穩此處之築,皆默然。
- Dec 26 Mon 2011 11:47
問就是問今天
今天很榮幸透過問答來搞定突然就要跑出去的下午,我想由這來解決「譬喻太多」的病是個不錯的法子,以下就是訪問內容:
問:請問姓名……?
答:問你自己啊。
問:關於今天被妹妹請出家去有什麼看法?
- Dec 25 Sun 2011 11:47
何必苦苦相逼? :武俠
這一大陣子我銀彈枯竭,使得我原本頗喜歡的電影娛樂中斷許久,其中呢也頗有興趣的<武俠>就沒機會親臨影院一觀了。
有機會看到這部片就某程度上來說算是聖誕節前夕的「聚會」,至少我也好久沒跟弟弟一起欣賞電影了。他老兄的忙碌是屬於會把親情當椅背靠的那種。
還沒看過<武俠>之前我還以為是中國古代的江湖正邪廝殺一類,在曾看過的預告中感覺上好像也是如此,但看完之後才發現全然不是那回事。說實在的,這部片的名字若改一下或許會好一點,我想應該有不少早有些主觀概念的人在看完影片後消化不良呢。關於名字就後文再探討囉。
<武俠>的故事開場相當純樸,說是意外的話就是沒想到居然是雲南那一帶的城鎮(還有那我弟說絕對叫不醒他的線香鬧鐘),本還想說是不是過場?結果主場就是在該地。一家子醒來了,看到甄子丹當下想到的不啻是「一個打十個」這句話。不過場景來說,他那一派獨特的木笑容是該著臉的。
純樸小村的變化來自於兩名江湖武人,面惡心善畢竟難以碰到,所以他倆就跑去搶劫。鬧得驚天動地、人神共憤之時,劉金喜(甄子丹)只好出手相救,不過這個出手卻只是一般鄉村莽夫的橫衝直撞,哪裡知道好幾個歪打竟然把對方給打趴了。
- Dec 25 Sun 2011 11:47
逆行這一圈之記
大約花了四十五分鐘走了這一趟,在螢幕恢復生氣之前我拿著飲料與鳳梨酥落坐。
退著我的步伐,我在將老媽賦予我的任務完成之前把那鑰匙揣在身上。退著往下一步一步鬆懈的感覺漸失,老爸在看政論節目,而我準備推開大門。
巷景依舊,柏油路的長度在我眼前愈來愈長;英文補習班在一旁,然後一台機車在旁放白煙的機車行、仙人掌圍繞的美而美、民德國中的長校牆倒著轉在路角是賣著藤製桌椅的小販。
手裡的紅色袋子裡的飲料將要被還原,於是它又回到櫃台後的店長手上,然後裝袋、封口、倒入綠茶、搖雪克杯、放入糖冰、綠褐色液體縮回紅色茶桶。拿到老媽開店鑰匙之前我是被這麼問的:「?嗎麼什喝要」。
我估計櫃檯邊有兩個人在等,他們的樣子在我的視野中愈來愈遠。交通號誌燈在紅色一的時候我就要到了,然後二三四五六七,我正從對面起步。
- Dec 24 Sat 2011 10:03
當神秘黑衣人出現在門口時: 偵探俱樂部 -東野圭吾
總是會讓人感到一陣窒息。
黑色是神祕的代表,同時也具有吸引的重力,因此當黑色加身在人的身上時就會覺得對方可能帶來了某些消息──不論好壞,都是凝重。
東野圭吾真的是個很有意思的作家,這回在<偵探俱樂部>中採取了不同的推理小說寫法,這裡的不同就是:真的是請「偵探」出面「調查」案件。
推理小說不免會跟偵探、警探的出現劃上等號,而處理事件的這些角色們通常也都會有各自不同的鮮明形象,所以故事之尾就會期待那獨特的偵探大顯身手,用他(她)精明的目光及清晰的腦袋破解事件。<偵探俱樂部>其實也是如此,不同在於,你會更有「請偵探來」的感覺。一般推理小說會琢磨在偵探的辦案過程,但本作卻是重在「等待」的過程,也就是雖然也會期待偵探來解開事件真相,但你並不會看到偵探大搖大擺地調查事件;站在當事人的周圍,會有種「這就是偵探」的感覺。
除了黑色的神秘紗氣之外,俊男美女似乎會讓神祕更添色彩,這是因為人會因此想要靠近,如果來的是乞丐、老鴇的黑西裝……那我看直接要轟出門去了。冷漠沉靜的帥氣偵探加上俐落確實的美女助理讓這部作品更添深邃,接著更重要的是……他倆是沒有名字的。
- Dec 21 Wed 2011 10:01
人性 如墨: 黑地之繪 -松本清張
真的是好久啦!本來還有在想收松本清張的作品,結果一直沒有下文,嗯啊……折扣跟優待還是先排隊吧!哈哈。不過相對於主要探討社會的故事,可能我會選奇特性比較高的作品,這就使得清張之作斷水良久。
閱讀松本清張的作品算是在讀推理小說時間點較前時,故事的內容大多是揭發社會上的陰影與弊病,至今讀過的有<點與線>、<零的焦點>、<砂之器>、<影之地帶>、<黑色畫集3>,就我讀過的感覺來說倒沒特別驚喜,名作<砂之器>在過去的我的感覺是有些沉冗了,不過,清張的故事在<零的焦點>、<砂之器>中能見到的強力特色在於──結局。我想,很少有作家能把結局寫得可比清張之有力,那帶點懸想、呼之欲出、感嘆的結局讓通篇故事昇華到不可思議的境界。
句點與其畫滿或不畫,搞不好拿捏畫到將成圈時才是最耐人尋味的。
這次的<黑地之繪>是我為了省運費而從我妹書單中偷渡來的書,呵。本作是短篇集,書名是吸引我購買的原因之一,總是猜想,到底「黑地之繪」是個怎樣的繪畫?結果是讓我一愣一喜,原來是這麼個意思。
清張行文描述人情與行為的功力在本作中讓我有新的體驗,從開始的<二樓>就能查覺到其透過文字敲打而來的震動。雖然<二樓>並沒有過於驚愕的結局,但從文字敘述中在在能感受到的是身為妻子的強大意念,不管是懷疑中年看護與丈夫或者是最後固執地強留下妻子之位的心情,這裡,我們可以感受到日本女人情感之沉之猛恐怕是相對於日本男人虎威般的外在吧。
- Dec 20 Tue 2011 11:46
旅行前筆記上寫著……
往後的旅行都會覺得少了某些人事物麼?
這次的旅行是十二月又一個意外,我可沒想過會這樣跟著國中到現在的麻吉參加他公司的員工旅遊,是拜他剛進公司一個月尚人生不熟之賜,也是由於原本預定的朋友不克參加之賜。我呢也不知道是哪個翁得利,就這樣「幫忙」去旅行了。
旅行用幫忙的,這輩子沒聽過這種要求……
欲拒還迎之下(演哪齣?),我背著包在口罩差點被風吹跑而一點也不罩的情況下被朋友的後座一路載到旅遊的入口。
- Dec 16 Fri 2011 09:59
偽裝: 巴格達風雲 -Agatha Christie
那一個命運之地就寫在書名上,因此接下來故事中人物們的動向就落在讀者的預期之上。到底在那個地方會發生什麼事?這使得行色匆匆的人們引起讀者的興趣,更別提本作中明與暗的交互過招。雖然阿嘉莎•克莉絲蒂並非以寫諜報小說聞名,但這部<巴格達風雲>的開場相當有間諜電影的風味。
背景還有那麼點漫漶的角色們一個個朝著相同的地方而去這算是克莉絲蒂作品中常出現的橋段,只是這回稍有那麼些不同,因為每個人的身分與其說是漫漶,不如說是模糊不清──這樣說吧,在經過開場時的追蹤秀後,除了那傻不隆咚的英國姑娘之外,其他人是否覆著完全不同的面紗,誰知道呢?
我想這部作品是由於故事中提到的另一則相關故事衍生而來,因為劇情發生的狀況還真的頗像的,只是克莉絲蒂在其中加入了「當代」的間諜氣氛。驀地愛上帥氣男子的英國小姐當真是千里迢迢來到左右不逢源的的巴格達,她有辦法與如意郎君見面麼?而在完全陌生的國度裡她又會有怎樣的際遇?同一時間,一場國際諜報的相互刺探活動埋伏在陰影之中進行,到底敵人真是敵人,而己方人真是自己人麼?
聰慧、帥氣的女子是本作中的主角「們」,算是以女性特有的風格表現出突破重圍、誘敵制勝的動作鉅獻──至少是跟男人們宣示:別把美女我當成只會哭的人造瀑布!
偽裝我想總是間諜故事的共通重點之一,要如何取得隱密的資料可說是用這招的好時機,但偽裝若不夠完美,失敗不僅大有可能,恐怕還會造成全盤皆崩。故事中的情資人員施展了連變色龍也自嘆弗如的變裝技巧,但最後還是功虧一簣;外表上的改變終究有跡可循,厲害的就是發自內心地讓氣質、外表都給人不同的解釋方向,這也正是故事中藏鏡人厲害之處。
- Dec 13 Tue 2011 09:55
流淌於身的記憶: 轉生 -貫井德郎
貫井德郎在我閱讀至今三部作品來看是個想要寫下人情與人性感動與哀傷的作家,或許與他三部結尾感受截然不同的作品的影響有關吧。
這回閱讀的<轉生>相對於之前的<慟哭>、<不要說永別>來說只能算是一個整體的作品,是利用未知與已知間仍模糊之事物做為隱藏主軸的故事,而包覆在主軸外的故事顯得較為普通,只有在描寫換心後的變化與心情改變讓我覺得很有意思。
主角在上大學時突然的心臟病發使得他非有新心臟否則遲早會衰竭而亡的絕望狀況。或許是機運也或許是得天獨厚的關係,換心的機會很快就到來,而他也將面臨一場匪夷所思的記憶轉變以及情感的孳生,到底夢中那女孩是誰呢?會是心臟的主人麼?還是……?
故事的發展就是主人翁「我」去追尋夢中女孩的經過,只是這部分我對於主角的思考有點納悶,因為在夢中的「我」是跟女孩相對而視的,且很清晰還能對話,這與夢境的感覺有不小的差別……嗯……當然可以說我過於挑剔,只是在夢中看到「我」會如此明確麼?難道不是認為「從『我』的角度看到女孩」比較直覺麼?當然有顆新的心臟在會是個原因,只是在許多方面彷彿碰壁之後應該要回歸想法吧?我多少覺得有作者刻意隱藏的成分在其中,所以有些彆扭感。
在探討記憶的部分還頗有趣,我也對器官移植後是否會有捐贈者記憶留存的問題有些思考,而在我後來的想法認為生物都是「整體」,也就是個部分組合、協調而成,所以可能具有各自獨立的「記憶模式」。不過在本作中有提到記憶處理的部分主要是在腦部,所以會被認為除了腦部之外的器官移植應該不至於會有記憶轉移的現象,但這樣的想法我覺得太過武斷,事實上記憶這「功能」到現在還沒絕對確定的說法出現(搞不好鑽一個無解的牛角尖咧,先入為主是科學之隱憂)。故事中提到記憶或許與身體某種免疫系統的流動有關,那這部分腦與心是相互獨立的系統,因此心臟的移植也有可能將部分記憶轉移到受贈者的身上,看起來對於心臟移植的記憶轉移來說是有個可供探討的方向。但我還是認為身體的各器官就有其原本的記憶,只是對於新的整體有否大程度的影響而已,像是運動性的記憶就會留著,所以我不認為移植後的人突發的藝術能力會馬上變出完美筆觸或音感的作品,因為先天上的器官就不「支援」這部份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