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的麼?
  嗯……類似的問題在過去的閱讀經驗中好像也碰過不少,探討的不外乎就是「存在」的議題。這回碰觸到這主題的是剛嶋二人<克萊因壺>。克萊因壺.jpg  
  我個人蠻喜歡剛嶋寫故事的流暢感,目前讀過的<99%的誘拐>、<克萊因壺>兩者都是讓人很容易進入情節的作品,最讓我吃驚的就是這推理小說家兩人組中的井上泉,就介紹看來他是主筆者,在對文學懵懂的背景下能寫出如清晰、流暢的故事真是了不起,可惜的是台灣目前中譯過來的作品只有三部。
  <克萊因壺>這名稱或許一些人會覺得熟悉,其實我在知道這部小說的名稱時大概也猜出可能是怎樣的情節──莫比烏斯圈,這是你把一條帶子黏成環狀,不過黏時轉成反的貼住,這樣一來這一個「圈」就沒有「兩面」的分別;進階的概念就是克萊因壺,嗯……其實我並沒有很確切知道,不過意思應該是把平面更進一步看成空間,也就是說呢,一個沒有內外之分的空間型態。這部故事就是表現出此種現象的類型小說。
  一帖契約書是故事的開端,主角參與了奇特的遊戲開發計畫,他將進入由他設計的遊戲書的故事之中,並且「親身」體驗情節。是的,「親身」,因為是完完全全的虛擬實境,故事後頭的發展才得以令人摸不著頭緒。
  實驗的場所完全保密,這樣的謎題就伏在故事之中。隨著原以為是遊戲的狀況有了異常的改變,真實與虛幻兩世界開始混淆不清,到底真相如何?這其中若拉回來看,故事一開始呈現出來的契約……又是如何?
  把自己想像成主角,到底該如何解釋周圍的一切?進入克萊因壺後第一次結束出來是真的還是假的呢?在讀到結局時,我想,很難去追到底在哪一個部份開始,你就已經不曉得自己是在遊戲中還是現實世界中,又或者,你「曾」存在於現實世界中麼?
  存在一直是個直得思索的問題,我過去的文章中也有幾次藉著心得闡述我自己的概念,那麼……我的看法就如同克萊因壺本沒有內外之分差不多,去認定「現實」是人求穩定的(或者說生物)的特質,必須要對大多數人事物做確定才能安穩地度過,但,這只是「認定」,其實際上的判斷完全因人而異,甚至存在與否都不見得與他人能有共識,因此,神經病與會看到鬼的人可別以為都是胡言亂噢,因為他們可能真的「看到」、「感覺到」,這是,他們的「世界」。我想說的是,你意識到你的「存在」就行,實與虛都是你接受到訊息後的判斷,想想自己的感觸,別老是想跳開自己探討「共識存在」的部分。
  讀了<克萊因壺>真會覺得剛嶋二人走在先端的寫作風格強烈,想起幾年前看的電影(我一直覺得好像最近才看過,真妙)<全面啟動>,我那時感覺全新的題材概念想不到1989年的剛嶋就以類似的概念寫下本作,讓我驚嘆不已。因為有此驚嘆,希望出版社能多帶些剛嶋二人的作品進來──我看二手書價格、出版近況感覺頗渺茫啊!但還是萬分希望,否則我就只剩<巧克力遊戲>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