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判 香港電影
最後推我一把的是來自香港的票房以及好評,不然我原本就甄子丹主演法庭戲感到意外……是說,也「不意外」,確實有你我都想像得到的發展;另外,海報的法庭上白色假髮以及手上象徵平等的秤,這兩者對照將倆穿戴上的人可說完美地表達了這部電影的主旨。
本來預期是去年底來看,最終是趁著元旦休假衝早場。看著影院算有些數量的人們,最後跟我同廳的包括我只有三人,其他的人們可能闔家觀賞有劇情的國家地理頻道。我是希望有更多觀眾來觀賞這部港片《誤判》。
中文片名《誤判》相對於原文片名《The Procecutor》來說俗氣了些,是一種結果論,就電影演出的內容來看,被諷刺的審判方其實程序與運作邏輯上應該是沒什麼問題。原文片名單看是「檢察官」、「起訴人」的意思,卻正是本片由甄子丹演出的霍檢察官所欲表現的精神。
霍子豪原本是警隊裡的資深刑警,除了實力驚人之外,領導魅力也十足,卻在一場槍戰追捕後,目睹著法庭上視「證據主義」為圭臬而將最大疑犯當庭釋放的遺憾。最後他轉往律政司,成了檢察官。
第一件案子是入門,只是一起私運毒品案,犯案者馬家杰現場人贓俱獲,卻辯稱自己只是出借地址,沒想到包裹內容是毒品。經過律師面談後,因案件直逮的狀況要求認罪協商,在這過程中,他的供詞反覆,與主要利害關係人,也就是第二被告、有藏毒罪嫌的陳國榮相對。最終,法律三方自成默契,快速以馬家杰認罪定讞、陳國榮罪證不足,當庭釋放。
然而,為求減刑而認的罪卻沒想像中「減」,於是馬家杰再度翻供,提出上訴。
判刑當日,霍檢一反正常邏輯地提出疑問,結果是換來被告被確判二十七年的重刑。他認為這案子有問題,即便身分是起訴人卻沒辦法無視可能的冤罪,決定調查證據,尋找再審的可能。
有可能嗎?
始終如此運作的政府單位,象徵公理正義的司法,有可能讓警察出身的霍子豪這個不尋常的齒輪加入運轉嗎?
真相與正義之間,有沒有等號?
《誤判》這部電影我覺得非常好看,可說從頭到尾都抓著我的目光。
開頭的槍戰用了轉換視角的方式,一度切為防暴盾的第一人稱。圍觀的動作視角進入主角的類似遊戲人稱視角讓人驚呼!
接入法庭審理的過程也能透過人的對話、動作看出各種無奈。是說,證據主義也不為過,畢竟早期警察橫行的時代有過太多的問題。
情節發展是典型的:熱血主角的首次登場卻碰到疑問案件所經歷的起伏轉折。電影的呈現將背景聚焦在法院程序上,因此在每個不同的庭訊期都會在側邊的大字幕秀上中文名稱以及英文名稱,英文下面還附帶KK音標!再小一點的字是程序註釋。有興趣的去看的話可以多注意一下,畢竟這過場畫面很快就會帶過(我就很遺憾最後連環個人照的畫面我漏掉大字)。透過背景與氛圍的構築,典型的故事很巧妙地植入觀影者的座席上,彷彿你就在現場旁聽。
法庭上的對辯不曉得是不是香港方的特色,感覺上法官與兩對造的互噴很流利啊!很有趣的就是霍檢明明就是起訴方,卻一直說案子有問題;法官一直諷刺他不要射自己「龍門」,辯方律師也說「這干你啥事」,哪知道說完都被「正論」給噴回去。
倒是,這裡的「正論」真的呈現著絕對的精神象徵,用態度表明檢察單位雖是起訴,目的要讓被告獲判有罪,然真正要做的應該是讓案件於法有據,若案件本身存在問題,就該把問題找出來,要的是讓法律正確地運轉。
霍檢的心境在鏡頭晃過每個關係人的周遭都能感受到對比,特別是他接過法官從法國買來的陳年葡萄酒,問他有沒有「哀傷的口感」感時,他的論述以及置酒杯於天秤旁,那顫抖的秤鍊。
一杯幾千的紅酒 以及 底層人民的月入。
主演甄子丹,他的強項我想看過他電影的都知道,單位以十個計。
我原本覺得「法庭是要打什麼?」,當然能打,這裡香港還有個甄哥,動作場面毫不含糊,不僅如此,場面的構成有經典有生猛有氣氛。電車上的燈光轉換,儼然把港式鬼片的效果渲入,讓壓迫力層疊,暴力未至就令人膽寒啊!
武打也不單在那邊跳跳摔摔,本片讓你知道,環境改變之後,鞋子最好穿好!
再來就是一段「精神試探」的對決,莫名感動,你如果曾是個男孩(精神上),我相信,你也會釋懷地笑。
倒是幫後進打氣的段落總覺得是雙關,除了電影中警察精神的交接之外,彷彿也說著未來動作武打的戲碼必須要有年輕人雄起才行。甄子丹已經不年輕了。
緊密的犯罪會依靠著系統跑順,但本質上難免一群烏合。敗類代表的那位,前中後的神情必須要好好品味。
我覺得《誤判》是不容錯過的強作,當然,戲中的精神較偏純粹的熱血正念,放眼現在社會,人類的油手潤腳已經搞得各種不乾淨,所以電影中的張力反饋了些許天真給我,只是,還是會很希望真相與正義之間,真的可以扶起那該有的等號。
這部也是少數讓我眼鼻之間帶著感動酸楚的電影,當覺得社會要把你遺棄、全然無能為力卻還想拼命最後一口氣時,有個知道該怎麼做的人朝你伸出援手,才會被「人」這個字的構成所感動。
好電影需要大家買票支持!
玄社宮祕聞 金伯夫 台灣. 遠景
因緣際會之下取得了金柏夫老師這本《玄社宮祕聞》親簽,當下馬上有個建議:簽名可以花俏一些。
起源於H.P Lovecraft的恐怖文學,隨後發展成克蘇魯神話相關衍生,在原著的中譯部分我應該絕大部分都讀過了,衍生的英美系故事沒有,不過有些作品是有借鏡;倒是台灣克蘇魯的文學接觸了些許,來自秀弘《深淵禮讚》以及其發起的集作《死靈之書》,將台灣在地的特色融入而成的精采故事,我個人也將親身體驗的異相改寫,並入圍同樣由秀弘主持的臨淵齋文社主辦「台灣克蘇魯文學獎」首屆決選。對於這文類的發展是很值得期待的。
《玄社宮祕聞》即收錄於首本《死靈之書》中〈酷麗兒〉作者金柏夫的作品。
我是鄭義生,高職。
因為體質關係,自雲林搬遷至雨都基隆。要融入一個全新的環境不容易,更不用說有魚鱗症的我。
尋找著與周遭共存的方法,似乎在當中逐漸找到自己的歸屬,即使貓厭惡我,我仍持續尋找著解決鼠患以及屬於貓的所在,因為我想跟牠們相處。
於是,來到了一個名為玄社宮的神祕所在。
背景在有港口又時常陰雨不定的基隆就有幻化迷離的效果,作者的行文方式也許多少有參考Lovecraft的風格,敘述文體很有經典的味道。
在本作中可以感受到克式的許多作品要素:貓、長相怪異的人、幻境、夢、儀式……等等,可以說將詭譎又帶有迷幻感的要素融了進去,在文風上我覺得是成功的。
不過,人物對話的部分很生硬,有因為得說才說、該回答才回答的感覺,直接走情節推進的路線,這連帶使得故事的發展接不太住讀感,讓效果打折;此外,主視角鄭義生的特性也都是因應發展而生,與其說他是人不如說是一台會對話的AI,不曉得是不是本作有字數限制的關係,如果去思考這部作品投入的要素,真正要呈現出的篇幅可能是本書的兩倍以上。
我個人覺得本作發揮得不夠完善,但敘事的部分是關鍵看點,還是期待後續台灣克蘇魯的相關作品催生!
沒有她的飛機 Michel Bussi 法國. 皇冠
時間的醞釀總算讓我釀到這本《沒有她的飛機》悲劇般的故事。
若沒有 劉耀程 的推薦還真不太會讀到這部作品;這本是作者Michel Bussi的巔峰代表作,來自法國的故事。
1980年聖誕節前夕,一班自伊斯坦堡飛往巴黎的飛機墜毀在瑞士國界邊的恐怖峰,全機169人裡有168人罹難,那唯一倖存者是誰?
是神蹟。
一名女嬰正好在機體變形時從裂口噴出機外,剛好冬天雪地,落點又有上帝眷顧似地在著火機體與雪叢的中間位置,這絕妙的環境讓她保了一口氣。
然而故事卻並沒有因此皆大歡喜。
這班飛機上有兩名女嬰,但誰也無法確定這奇蹟生還的女嬰到底是誰家的?
富豪柯家與總是厄運纏身的平民韋家為此槓上。
18年後,負責調查女嬰身世的偵探爵輕信在即將自盡前赫然發現一個失落許久的線索。
同時間,一對似情侶又似兄妹的男女在咖啡廳有些摩擦。
真相不等人。隨著女孩轉身離開、偵探在住家遇害,麗莉身世的背後竟然存在著不知名的黑手……
雖然稍晚翻開這本,但一翻開,前陣子韓國的空難印象顯現。就小說中的描述,即使在那年代空難意外機率更高,空服員的認知還是相當冷靜,在全乘客都被飛機忽上忽下千呎嚇得好像隨時都要決定哪裡投胎時,她們依然如常宣導,直到機師是真的視線全盲而攔山腰撞毀為止。
我總覺得這部作品好像有類似的故事還是報導?是以作者有此發想,且在DNA鑑定還完全不成熟的年代,要如何判斷親子關係說簡單很簡單,說難就是麗莉的狀況:血型、遺傳、性別……通通模糊地帶。加上兩家人都不退讓,一個是想要有自家繼承人,另一個則是覺得厄運之中僅存的幸運,最後是讓中間人--偵探 爵輕信的調查來發落。
我覺得故事前段還不錯,作者對事件與兩家的敘述很能抓緊人心,還有馬克與麗莉那微妙的關係也是。
到底爵輕信發現了什麼關鍵也讓人非常好奇,這裡就可以看出作者平常枕邊故事可能都怎麼說的:別急,就快到重點了。
故事要吸引人就得吊人胃口,本作中的敘述以及文本都有這現象,我其實覺得如果我是馬克,我可能直接翻結局了!都什麼時候了還管爵偵探寫得像推理小說?但得要這樣發展讀者才會一同墜入難解的謎團之中。
不過這謎團……在中後段左右我就突然猜想到了,真的就差到底報紙上還能看到什麼?
這部作品人與家族的情緒轉折都很不錯,但就是爵輕信這位偵探的心性與舉止我有點搞不清楚,畢竟他老兄都調查18年了,最後是真的窮途末日要敲最後一筆嗎?有些事應該有更好的做法,他都耗了這歲月了耶!而事實上,被歲月纏住的遠不止他,我只能說他死得其所,有點老番癲的症頭,包括他朋友。
故事中有個叫薇娜的「麗蘿姊姊」角色很關鍵,她這性格有問題的乖僻女,前面根本神經病,可是她卻又神經病得有理由也有邏輯,可以說事件主要受害者就是她;到後面的態度讓人有慢慢認識她的感覺,其實人不壞,嘴賤得有理咧。是說御姊蘿莉這調性確實有點……
譯者在故事上應該都很順暢,偏偏這本2014年出版的作品卻讓我覺得很像1984年翻譯的,裡面的人名都是採中式冠名欸,一兩個我還覺得可能剛好法文特色,但後面連冠夫姓都出現了就不是意外了吧!前面一直「柯家人」,這姓氏最近挺敏感啊!我不太懂為何要這樣做?一直到最後都覺得說不出來的怪。2014年大雄都不姓葉了餒!
整部作品來說,我覺得前面很不錯,後面有點怪異的激進,感覺是為了讓情節懸疑才讓死亡升級。另外馬克回憶跟麗莉相處的部分,視覺有寫到,卻少了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嗅覺。 除非近代法國人還是跟工業大革命之前一樣臭,不然身體的氣味才會是讓人陷入狂亂的關鍵--至少對真發生的那件事來說。(個人看法)
在技術跨過時代的狀態下點綴出這故事很有意思,只是人物的動機,特別是爵輕信的目的上有更好的說法的話,我覺得會比較好。
.
我拎起鑰匙串,慣性地摸索並且捏住對應的那一支。
觸感沒變,重量卻變了。
那是鑰匙圈,原本金屬質感的紫紅色蝴蝶已走,
換上的是包裹著魚骨頭的金蛋。我最熟悉的遊戲要素。
原本的沉重,出於意志,我讓她附上。
後來的輕快,出於離霧,取代成為自我,
如釋重負。
同樣地回家,不同的質感。
我轉身關上門,截斷過往的嘆息;
手指轉著另一把鑰匙,夾著輕巧,
打開進屋子裡的那扇門。
黑騎士 東山彰良 台籍日本. 尖端
我想多走近幾步,如同本書中的若昂.梅洛迪亞對人類的觀察。當關於美食的議題被談起,與我這步伐重合的是東山彰良這本《黑騎士》。
有點好奇分類,我只讀過三部東山彰良的作品,說落在「推理小說」來看真的就挺廣義的了。然不可否認的是,這位台裔的日系作家真的相當會說故事,才能寫出並不是那麼容易定義的作品。
這是幾百年後的世界了。
人類最終把自己搞進了末日寒冬之中,為求存續,將人與牛的基因混合,最終導致互殺互食的混沌之中,直到六.一六,傳說中的黑騎士撒拉尼亞.海倫訂下痛法,將食人入罪,這才安定了人類社會。
只是混亂依舊不時上演。
比方說聲名狼藉的雷恩兄弟一夥,他們正接了一票劫馬的差事,靠著臨陣抓來的克洛.費雪以及他的猶大牛人曼黛驅趕著四十頭牛。
聯邦法警柏德.凱吉循線追查,這位前任「匪徒」靠著剽悍的身手改任警職,不僅馴服了無人能騎上的瘋野馬小斑,還在五十六歲之齡於出任務時結識了未來的妻子可樂,使得他不得不攜家帶眷地去追四十馬盜夥。
後來名為若昂的馬可出生在馬廄,種族的混合在嘗試不知幾次之後迎來了奇蹟,他不僅有智慧,更有超出一般人類的犀利觀察力,但在這個隨時都要他這牛人性命的世界,他該如何去察覺「真理」?
屠村之人以及追擊的法警。
逆著風向的是為了存活還是唬爛洨、為殺而殺的屠戮?
何不來看看這一場發生在未來的歷史事件?
馬槽之子,以及意圖滅殺他存在的人類。
這部小說我是真的讀比較久,畢竟沒想到的是,東山彰良這位日系作家寫的不是東洋小說,而是西洋,且(若我沒有誤會)還是三種風格的文學,這三種還是我覺得比較不好啃的:西部牛仔風、南美魔幻、戰爭。
第一部就是牛仔風,但不是乾燥沙塵的沙漠酒吧,而是零下二十幾度的天寒地凍世界,在那後文明的世界裡人們又回歸荒野,所以牛仔如俠士也如惡霸。以這個方式開展並帶出世界觀,就我的閱讀感受來說需要一點耐性,因為真有點混亂,還搞不清楚誰是誰、誰在幹嘛的同時會有很多人發話,隨後可能迎來混亂的衝突。慢慢才理解正上路的雷恩兄弟以及接了追擊任務的法警柏德。
我本來以為故事走向是吃人以及長角牛,沒想到第二部來了個南美魔幻風,剛好寫若昂.梅洛迪亞的人物誌。說魔幻也沒那麼幻,但段落的文字量十分可觀,相當充實。故事在此銜接了第一部的轉折,調查蟲子感染的途徑以及目的。
第三部則是戰爭,這可以說是事態發展下的必然。故事帶點悲壯帶點瘋狂帶更多的諷刺與戲謔,為何而戰這件事愈到後面就愈讓人感到人類交戰的愚蠢。
東山彰良的敘事很流暢,文字很能寫出人物的活性,像是見面總會稱讚一下對方靴子的柏德、堅持信念認愛的可樂,還有一開始覺得有點邪惡最後卻感到各種存活理念的雷恩兄弟。在命名與用字上應該都有相當的考據,有些我知道,比方說什麼「漢堡王被麥當勞從背後射殺」,還有幾個英文單子,其他可能要有更廣泛的閱讀與觀賞才比較能有共鳴。
整個故事真是一個啟示錄,特別來自馬槽、對人群一概而視、屠戮與救世並存的概念……有沒有類似曾聽過的故事?而當最後他領略真理時,視角已經放遠到身處其中的人類之外了。
經歷過的會用某些方式殘留,也可能在你還沒死的未來的某一天以沒料想到的面貌直面,這是屬於人類與人類間的命運,那人類與世界之間呢?能看見與面對的那「黑騎士」恐怕是億萬中之一。
啊!恐怕也不一定是人呢!
若是想看推理小說的讀者,這本我是不推的,《黑騎士》是一種後末世的物語。
最後問個問題:在那個極端環境下,你覺得最有效率的武器是什麼?
.
盛情難卻。
請原諒我的天性,難以大方,
才滑稽。
五首歌支援一頓飯後,不吝指教之外,
感動也感謝。
曾熟悉的溫暖情境,
我很開心。
未來正茁壯著,相信,
歡笑會是他們逐步長大的主要配方。
推理雜誌285 .幻華創造
本期推理雜誌285的主題是「聲」。
開頭探討著被害者的負重,這真是非常難解且需要時間的議題。
接著有知名評論家喬齊安的作品推介,我都還沒讀,實在相當期待。《災難觀光團》的部分似乎曾在社群裡看過心得。
新詩之後是地點攝影以及第七屆林佛兒首獎作家 閱讀探戈 的Podcast頻道專訪。這部分我同事有在聽,但我沒接觸過,若有聽眾也不妨分享一下心得。
接下來是本期重點作者,也是我認為台灣犯罪推理這一條時間線拉開至今,相當值得一讀的作家-- 高雲章。
高雲章不僅是說故事的好手,謎團與推理的部分也有其獨到之處,且篇章與行文是有持續進步、與時俱進的,他目前的構想,就近期出版的作品來看,應該是有相當腦洞的奇妙安排,令人期待。
主題「聲」也由他的〈袋子〉帶出,一篇日常之謎的傑作。
創作推理小說的部分,M.S Zenky的〈Bass Trap〉是音樂推理,我覺得可能點上樂音藝術的部分,在文字上的咀嚼度較高,帶出的氛圍與最後真相的反饋相當不錯!
貝爾夫人的〈病魔心魔(下)〉進入解謎的部分,我個人覺得這一篇開頭與整體陷入的狀況是亮點,懸疑性很重,不過來到解謎展開就失去迷彩,有點像一窺魔術秘訣之後的效應。
西洋老牌的作家 弗雷德里克.布朗 的作品我以前未曾讀過,這真的就是雜誌很棒的所在!這回收錄的數篇作品都相當有趣!其中介紹布朗的部分也令人苦笑。除了解謎的意外性之外,他老兄的幽默感很妙,非常喜歡。
思想家伏爾泰的比較像是寓言。
鐵伊……老實說我就不太喜歡她的故事,倒是短篇好多了,是篇古早味的殺意調調。
日據時期的台灣作品還頗有警世意味,放到現在也適用,遺憾的是,教育真不是每對(或每個)父母都能完善的考驗啊!
因為年訂,很快就收到下一期286的雜誌,應該會過年期間來讀!
對我來說,286值得紀念,算是有推了一下主題,同時領銜(稍微讓我自戀一下)與其他四位不同國家的作家共同創作,也請各位多支持指教。
286會在年後的國際書展登場!今年我可以自在地前往共襄盛舉啦!
.
故事總是即興的最令人玩味。
說起來也不枉,
至少以載來記的那麼多輪中,
終於迎來這樣的情節。
就差在相不相信奇蹟。
不曾落腳的我,錯過奇蹟,
即興了一切。
浪漫故事裡脫稿的我,
修訂了劇本,繼續等著,
逗號的出現。
死神拉斯卡解謎中 植原翠 日本. 春天出版
若將這部作品重新分類,我也許會給它高一點點的分數。
分哪裡?
童書。
那既然不是分在童書,算是輕推理小說的範疇,難道不能寬心點評價嗎?
不行,真這樣就是對其他輕推理傑作的褻瀆。
植原翠這本《死神拉斯卡解謎中》我讀完後覺得:粗劣到還童的作品。
刑警霧嶋在未解案件的調查過程中順路救了一隻烏鴉,對,畢竟牠跟其他強壯鴉搶食搶輸,幸好有人分牠麵包。
想不到這烏鴉就這樣跟著,隨後更表明自己是死神(欸!靠杯,會說話!),具有死神特殊的「看見殘留思念」的能力。
然而只能看見,畢竟死神工作是讓殘留思念驚覺自己「已經死掉了」後消失。即便如此,能知道被害者最後位置就是關鍵的破案線索。
烏鴉名為拉斯卡,因為違犯了死神規定被罰以鳥體之刑來工作,一天有十二小時會烏鴉化。為了要回到「人形且能穿牆」的正裝狀態,牠決定協助霧嶋辦案,不僅可以解決事件,更能夠從中將殘留思念昇華,累積業績。
這算是人物特殊設定的故事,就封面看起來也挺有吸引部分族群的效果,且烏鴉與死神也很搭,有趣的是,烏鴉(黑)在日本是吉祥的存在。
上面那句大概就是本作我能列出的極少數優點之一,除此之外,一無可取。
寫一部故事可以採取「系統簡化」的方式,也就是模糊掉組織、專業與各種知識,就單純出於自己的想像,只要不要落差太大就還能接受,本作,這一點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不要去討論他裡面的警察系統,也許日本刑警真的是朝九晚五偶加班~
我能讀出來作者對於這兩個人物的「登場」有很多想像,但塑造的真的隨便到爛掉,採用全焦距理所當然落在主要人物的方式,這就會魁儡化,連帶所有事件的發生與線索的調查通通出於可凸顯作者單純到無知的想像。
全員幼稚園小鬼變身。
不,現代小朋友也比這本書裡的人物複雜。
故事中如果出現對於事件狀態解釋起來有問題的部分,馬上出現難以理解的解釋,例如:海邊監視器很多,所以割下來的人類手指不會往海裡丟。 兩男主角能在相互對話沒那麼清楚的狀況下心有靈犀。 當然絕對會有的--拉斯卡違犯法條的目標體就是霧嶋死掉的妻子,這巧合女神當眾拉屎的東東。
再來就是我首次見識到家政能力極好的刑警,以及超級體恤下屬,也不管他是不是幫忙破了很多案,以「一直跟烏鴉出現」為理由要他休息,我不管有沒有理由,霧嶋就真要休息了(之後是有反骨啦),太好了,這位小朋友請坐,希望你二十年後能以此寫出優秀的小說。
我沒有給這本書最低分是落在:事件的動機。 故事裡的動機其實感覺都不充分,但,卻沒辦法反對在人幽微的心中會有的暗影,難都是難在每個人心中的底線,而在不均衡的社會態樣中,這條線是更容易斷裂的。
評價中最致命的我覺得就是特殊設定,乍看會覺得死神化成烏鴉協助探案有點意思,要走輕小說、兩人小曖昧也可以,但作者搞得條件反射地行為判斷成了死板的故作可愛,例如 食物=肚子餓 。 沒有讓設定先走而是透過故事呈現也可以,只是本作你只會覺得是作者覺得跑到死巷時連忙回頭解釋,還解釋得很爛。
規矩、懲罰、理由來源通通沒有,完全照著想像中的情節自說自話而已。
如果隨興建構、捏個看似討喜的人物,隨後套上把讀者視為弱智的故事設定能夠出書?我真的覺得很遺憾。(我覺得是日方的問題,這本畢竟要有成績才會譯介,還居然「有成績」真的是匪夷所思)
這本不用說,絕不推。
今年能與之抗衡的,很難吧!
民主殺人 廖文斌 台灣. 要有光
就書名來說,當看到是小說後,大概是「這什麼鬼」的好奇。
作者廖文斌,台灣人,書名《民主殺人 南海第三高中死亡選舉實錄》,搭配起來感覺是硬的內容,開頭來一段政治教科文也不奇怪。然而,這是一本好讀的小說,畢竟在介紹中提及是出版過十多本輕小說的作家。
要有光的要推理系列,我個人是大概都會收,看到本作時是蠻納悶會是什麼故事,所以特別看博客來上有揭露的後記:
作者自嘲有酸臭的戀愛情節以及不太烏托邦的烏托邦。
嗯,我就是因此先拿來讀。酸臭的戀愛情節這在台灣許多作品都有,常有尷尬到詭異的橋段。讀完這部作品後,我個人認為是寫得很不錯的。
這是兩千年後的社會。
為了維持整體社會穩定性,經過長時間的政策演變,最後在共產制度的基礎中加入優化,形成「民主」社會。這個民主就是多數決,在各個群體裡有不同取法的多數決判斷,結果則是相同:
死亡。
人民一上高中就會被安裝項圈,並且開始進行「選舉」,只要票數達到多數決條件,開票結果出來的同時,當選者即刻毒殺。
阿仁、阿凱、阿文、阿武、小春以及香瑩這六人被編入同一班,對於即將面對攸關生死的票選環境,他們必須同一陣線。
然而,隨著開票,人性開始萌發、綻放,逐漸讓他們與制度的碰撞間產生裂痕……
「票選」這概念在台灣這塊土地真有奇妙的意義,看我們那氣勢萬千的選舉造勢大會就能感受到。在這部作品中,票選則成了全然相反的狀態--沒人想要當選。
這個制度的概念我想作者確實觀察、考量過很多,我覺得非常有意思,是融合《大逃殺》與「民主」的概念,並從中判斷人性走向來設立的制度,這真的是很微妙,有沒有可能真的實現?
也許很難,不過,某些現象你實在難以駁斥,例如故事中提到的某些人:罪犯、招搖者甚至到不適任的教職員……等等。這些人多多少少都會在我們心中萌生「該消失」的念頭,若這些不安定因素(本身不安定也讓社會不安定)真的直接票選剔除的話,社會是不是真的就和平了?
必須殺人的和平,真的嗎?
因此,作者就用人生會面臨到的關鍵成長階段所參與的大團體寫了這樣的故事,其中更是插入各種人性的觀察,加上人物描寫的活性,這一個透過選舉票死人的世界觀如實境般地壓上來!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我們都曾是那年歲的少年少女,都知道學校是怎樣的所在,更有共鳴。
至於「酸臭的戀愛」……我覺得描寫得很不錯,頂多質疑情感的強度,但那個年紀的男女是有可能義無反顧。
本作算是社會性的設定系,後段則推敲著到底誰是黑函的發布者。
真相與動機在過程中沒有強大的反轉但有著心性的糾葛,不要忽略本作是比東野更白描一點的寫法,卻足夠讓心中的悵然浮現。
個人推這部作品,不僅好讀且對制度議題有深入淺出的鋪陳。
總覺得書名不討喜加上這系列(你懂),但這本就是其中的精彩傑作之一。
完美伴侶 電影
有什麼感覺會像是在意識中撥開一層霧?
也許出現在一場沒預期但卻那麼完美地邂逅?
就像喬許與艾莉絲(Iris)。
相愛的他倆與朋友約在深山林中,一座湖邊的小屋,艾莉絲顯然對即將到來的活動感到不安,深怕喬許的朋友不喜歡她。
進門、打招呼、用詞別有深意的對話中,各種微妙的小動作迎來了晚會以及天明。
正當喬許與朋友在大廳裡聊天喇賽時,艾莉絲一臉驚恐地出現進門。
你會問發生什麼事,這是身為人會有的反應,事實上,用看的就知道--
Something's fucking happened!
片名中英文別有深意,不如說,兩者並濟最佳。
這是一部科技驚悚黑色幽默愛情電影,拉長一點的「黑鏡」式作品。
開頭艾莉絲那段獨白非常非常有意思,「上下引號」的這手法讓我不得不推爆本片!
超棒!
角色的選擇與穿著從一開始就是關鍵,接著你會稍微稍微地察覺到:人與人的對話與互動有那麼幾絲絲的奇妙感受。隨後就來本片的關鍵--
嗯!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是說,這也是情感中的一部分。
狀況就好像車子已經失控然後你才發現前方路段九彎十八拐,「說謊」成了中後段的關鍵詞,加上各種對映「關係」的橋段,編劇與導演把這題材超完美地詮釋!
超推!
某方面來說,我也希望……
倒是,我人生碰巧也撥開了一層霧。
宿劫 電影
我記得,所以找來看了。
今天看完讓我讚嘆不已的《完美伴侶》之後,找了製作團隊的前一部驚悚片《宿劫》,再次體驗巧妙的敘事能力。
泰絲照著訂房網站的資訊來到Barbary Street 472號卻沒在密碼鎖的箱子裡找到鑰匙,天氣惡劣之外打去客服居然還離線?這時間點哪裡找住的?才要離開,屋內亮燈了。
誰會在自己已訂的屋內?
是另一名租客基斯,他表示自己也是租到此處,很可能是租房網搞了烏龍。
陌生男女尷尬又互相防備(主要是女方),沒想到相處起來還不錯,也許合租也不差吧?
這樣想的泰絲隔天一早才發現這社區周遭都是荒廢、傾頹的上世紀木屋,甚至工作面試後還被人質疑怎會住在「那地方」。
不管怎樣,還是得把事情都弄好,至少也要跟感覺不差的基斯打個招呼,卻在返屋查看前晚沒注意到的地下室時被門反鎖,尋找離開方法的她無意間找到了--
更深的所在。
472號的屋主搞出了花邊,考慮賣房來處理才回到鮮少來住的屋子,沒想到有人生活的痕跡?
調查未果的他打算前往一進屋就覺得奇怪的地下室……
這是一部驚悚領著謎團的電影,比起今天看完的《完美伴侶》來說,《宿劫》就是驚悚系的直球,有趣的是原文片名可能會讓人看不懂,還明示在街的名字上,若採原文來翻譯,搞不好會讓人以為是什麼古代戰場或是部落衝突的怪怪片哩。
回到驚悚,這部片裡面算是前中後三個階段的不同手法來呈現。
首先就是奇怪的網站問題導致女子得進入原本該是自己預定地屋內,「男人能不能信?」這真的是關鍵,不得不說之前我批評的小說《宵禁殺機》有其道理,男人是比較有機會是個怪物的。情節中討論到的男女問題很有意思。
再來就是地下室的謎團。到底一層又一層展開的空間裡藏著什麼?莫非是什麼怪物?
這就來到尾段的追殺驚悚,但,最後反擊拳就是結局。
Who is the real babarian?
驚悚效果用在許多日常的物品中,在《完美伴侶》是「那個東西」,在《宿劫》裡就是捲尺;此外就是各種環境與狀況的營造,成功地將觀眾的感官帶入人物的行動,一同被抓進那個嗷嗷待哺的恐懼之中。
不過這部幾個細節稍弱,像是訂房網的問題還有第一晚以及之前房客的狀況,如果在那空間中有其他連通道的話會比較好解釋。
然不論如何,這仍是一部相當好看的驚悚電影,透過描述與敘事來帶出謎團的水準,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