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殺藝術大學院 Rupert Holmes 美英. 臉譜

  有時候會突然碰到「欸?」的事。沒想到《謀殺藝術大學院》這本有原因而觸手不可及的小說會成為下一次讀書會的書目,選這本還是因為其中一位剛好挑來讀再加上需要來點歐美洋味的推力。

  怎辦?

  不怎辦,因為我讀完了,也沒因此打算弄篇「論文」。

  克里弗準備好了,就等列車進站,等下只要狠下心(回想那種種),起步穩健、力道適中最後頭也不回就行了。

  月台陷入慌亂。

  他以為得手了,沒想到上門拜訪的是一對警探,並對他表示遺憾。好啊!要逮要槍斃隨在你們!不,他誤會了。

  這兩位來招生的,關於克里弗先生打算以意外來謀殺前老闆菲德勒這任務,他還需要進修。

  這本是解密小說,讓大眾一窺專門培養「幹掉人生惡勢力」或者通說是「有害人間社會特別是進修者」之學院風貌,再此列舉出本校三位學員的論文結果,可以保證看到他們「學以致用」的效果是多完勝一般大學的。

  考慮一下,也許您也需要進修--

  去幹掉某人。

  翻譯書名廣泛太多,請看原文,我想應該不少人有考慮過。我嘛?距離大經理那隻功利母豬渣還蠻遠的,輪不到我,我只能祝福她早點投胎去當個真正的牲畜。

  作者Putert Holmes的文筆相當風趣,本作以這文風來說很合適,但不是黑色幽默,比較嘲諷與挖苦風,再加上台灣人最愛的諧音梗,關於這一點,我不曉得原文如何,但譯者的功力不容小覷。

  學院規模很大,同時又隱密,前段就看克里弗的掙扎與接下來好好「上學」的過程。

  趣味感有,只是故事走向終是流於「學校故事」,那麼,歐美的學院調調加上一些小巧的謀殺概念就是前半段的調性,我覺得這部分與後半段的呈現並沒有讓人很激賞。三名論文執行者大概只有女演員多莉亞的部分有反饋(揮棒),其他人到底學了什麼、如何應用感覺都蠻表皮的,真的就是看作者幽默生花的敘述方式。

  不過幽默前段真的很好笑,後面有很多引號括號,我覺得有點笑點疲勞。

  此外,都學院了就難免有些男女情愫,這部分我覺得太制式,那兩人的交集也不覺得有多少火花,如果只是對上眼就有羅曼史能寫,我的自傳大概可以出二十集了吧。

  想打槍的大概是以上(畢竟故事裡那些爛人雖然有點過頭但好像真的會存在),本書的重點還是在於謀殺的必要性以及手段與後續的處理,我覺得沒教很多(且時代來看過時了),只是在三人跑論文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入學前的那幾個關鍵問題,我想這是本作的重點所在。我對三人所呈現的學習成果是覺得不錯的。

  想殺人又想輕鬆讀,這本非常合適。

  阿如果想入學……可能得聯絡作者諮詢一下。

 

 

推理雜誌286 . 幻華創造

  《推理》雜誌286,對我來說是個小成就。

  本期開頭評論的作品《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絕對是值得一讀且相當精彩的「移地」作,不只是東方福爾摩斯,詳請讀評論本文。

  海外作品與新詩之後就是這一期的主題:域。

  也許是種主題吸引力法則,帶入這主題是緣自我與主編往來中,自己試探性地詢問「給我五個詞,我給你一個故事」,沒想到回應來進階的共創主題:五位作家、五域國家、五個詞與五篇作品。

  雜誌中並沒有揭露哪五個詞串的,大概能在粗斜體的字中看到些端倪,若能從中找出共通處也不失為一種趣味;倒是本來以為只有其中兩個是限定自選,沒想到各自的開頭已有分野,特別軸見康介的「太陽雨」(應該沒錯吧!),對應其日本文化的背景真的很妙。

  這五篇極短篇都有掌握這樣篇幅下的轉折處理,也請諸位讀者多多指教,或有機會,也能給我五個詞,讓我生個故事。

  286的焦點作家是思婷。我想讀過台灣推理的讀者應該都有被推薦過,也曾被其故事背景矇了一下:這哪?什麼時候?隨即就會被故事捲入,感受到其中的奧妙。本期雜誌中就介紹了這位我個人也相當喜歡的前輩作家,在訪問中論及的創作概念是非常有助益的!

  若沒讀過,雜誌這篇〈神鎗手〉就能讓你知道妙在何處。

  創作小說的部分,首篇是菜仔的〈窺伺螢幕的人〉,他是位非常年輕的作者,創作的衝勁十足,對於小說的作成我個人給他的評價是除了多寫,也要廣泛地閱歷。這篇極短篇我覺得點子很棒,或者說很有潛力,但在濃縮篇幅的情況下收在有效果的點上,若能在「觀察」與人物構成的部分加深加厚,會是更有意思的故事。

  宇淮的〈覔〉(字我是用複製的)是一篇妙趣的諷刺性小說,跟後頭的科幻作品成了呼應。故事給我的感覺是慶幸……至少我的工作算是自在又不那麼制式的。

  〈印尼炒飯的食物中毒〉是馬來西亞作家牛小流的作品,本業是藥師的他寫的這篇正是「中毒」,人物應該是有個系列,這部分我還未拜讀過。這一篇來說我覺得刻意朝著經典推理的模式靠攏,如果能戲謔、詼諧的調調或許會比較自然。是說關於那關鍵的食材我小時候略有聽聞,所以往往才會作成那個樣子。

  翻譯小說的部分是《桶子》的作者克洛弗茲的作品。《桶子》我真的是有夠久以前讀的,那時候印象是有點不太好啃,這麼久之後再讀到這位大師的作品,嗯……還是有點難啃,即便有圖我還是很難想像〈臥鋪特快車之謎〉的狀況,但看到謎底知道了是一篇那年代可以典型的作品。

  〈彭伯頓先生受託案〉就很有趣,這手法放到現代也是很有效果的。

  至於〈我為何寫偵探小說〉我覺得可以取其中的精神,畢竟裡面提到的概念比較硬,故事還是出於想像,「如何說個故事」我想還是比較核心。

  〈黑水〉是古典極短篇,感覺現代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一篇雷同的。

  〈機器停止〉是福斯特的科幻小說,這居然是二十世紀初的作品!感覺數十年後的電影被預告了啊!是篇具有思維深度的傑作。

  〈車內也同樣愉快〉與菜仔的作品是呼應,很有意思的編排。

  〈偵探小說.人的審判〉也是具有深度探討的故事--真相也許只是一種選擇。

  雜誌後面艾德嘉的實案都很有意思!

  接下來3月的287期會是在下我的里程碑之一。

  雖然察覺想修訂的老毛病再犯,但整體上是有寫出我想要的,也請各位多多指教。

 

 

記憶管理局 冒業 香港. 博識

  去年《千禧黑夜》的座談會中得知冒業即將有新書出版,即這本《記憶管理局》。剛好在台北國際書展期間有這部作品的座談會,決定旅行的我當然不能錯過這個「連座」的機會。

  這部作品是新書但並不是全新的創作,這是冒業十年前就完成的作品。座談會中,作者本人提到回頭修訂覺得「當年還不錯呀」是真的,是否過稿或得獎不全然代表作品的成敗,通常我溯回讀作家早期的作品會預期面對到相對青澀的文筆與構成,然而,《記憶管理局》流暢好讀之外,故事核心概念紮實、架構縝密,敘述世界觀下的情節影像感十足,非常的好看。

  當然,還有冒業身為推理小說作家的謎團安排!

  時間是215511月,地點是人造都市尼歐市入境處。

  關於這特殊的獨立城市有關的規範請在入境前聽語音,最令人在意的無非是「記憶的控管」。便捷的自動服務環境之外,「阿卡西」將隨時掌握你的一切。

  這當然讓入境的希萊不以為然,反正他的任務是……

  隨著突然的劇變,入境廳變成煙硝之地。

  補上事發現場視聽課人員的缺損,當局只好派來三位見習生:傑克森、蕾娜以及韓浩宏。不只是遞補,更是肩負著追查的任務。

  犯人的目標是什麼?這座城市在完美控制下的緣由為何?見習生韓浩宏的身分?

  各個要素相互反應,將故事的奇異點指數逐步逼升--

  讀者必須不遲疑地翻頁追下去。

  這是一部電影感十足的科幻犯罪懸疑小說。所謂電影感的部份不僅是作者冒業情節的安排,更因為他喜歡在故事中加入自己熱愛的作品元素,我想光是「尼歐市」應該就能有所聯想了。

  科幻除了近代的城市想像之外,也如他在講座上所說的,各種要素其實在現在已有些端倪,特別「腦波天線」的概念源於手機這一點我真的是一愣才驚覺沒錯!而在記憶儲存與讀取的部分我有種奇妙的共鳴,因為我曾寫過兩次但還不成氣候的作品概念非常接近。「記憶」就是形成人類的這想法相當有說服力。

  事件的發生會有其原因,拉開到大規模的話更要有關鍵的因素,這也使得本作既宏大又細膩,在後段開始揭曉各自的動機時,經經緯緯的交錯隨著戰鬥的節奏震顫!

  在文字的敘述上說是輕小說卻也沒到那麼輕,大概是落在人物以及其風格的對話上,我是覺得有讓故事節奏更好。

  冒業也透露了續作的可能,部分沒發揮的小設定與人物接下來的走向十分令人期待!

  不過在閱讀上稍微有個小問題,在於為了不讓人稱過度堆疊,小部分用了人物特徵來借代,這個用在轉折或是開頭結尾處會好一點,中間突然來一個我有產生:突然多一人?的錯覺。

  除此之外,整部作品絕不會違背讀過冒業的讀者期待,而未讀過的這本更是認識這位高明作家的好選擇!

 

 

原來謎題是這樣練成的 新井久幸 日本. 凌宇

  曾在幾本故事作成性的書之前想過,但都沒收,這回是在凌宇攤位結帳過程中與工作人員聊著聊著……嗯!好,那不如我就來看看。

  《原來謎團是這樣鍊成的》的作者新井久幸是編輯,同時是小說新潮徵文的評審之一,此外,大學期間也是推理小說研究會(很多作者出身的那裡)成員。這本書是將他數十年身為業內人士的經驗與自己對於作品的思判融合的「提點式工具書」。

  要如何寫出一篇好的犯罪懸疑推理故事?

  評審可能著眼的概念?

  創作者通常會面臨到的問題?

  這些在本書中都會給予相當明確的建言。

  對我來說,其中提到的「伏筆顯不顯眼」這一點還真有感觸,畢竟我也有創作,在寫的過程中確實會思考到「這好像太明顯」之類的疑慮,但就如作者所述,讀者的視點與作者是截然不同的。經驗上,在某次讀書會的討論中就發現,真的有因為部分描寫而察覺關鍵,但更多的是「還是不清楚」或者是思徑歪一邊去的。所以,不影響情節自然性的情況下,把伏筆的明度調亮或許效果會不錯,甚至可以說:都懸疑小說了,燈下黑的狀況常有呀!

  作品標題的部分也很有趣,這我就很常對照原文跟譯文,不同文化、文字能滲透出的內涵會不全然相同,只是,中文譯名的部分還是希望不要太故作噱頭,不然造成讀感落差就不太好。直覺想到的是一部韓國電影,原文是韓文拼音「蒙太奇」,這是稍微提點內容,然後那個中文片名……想看這部電影的請無視,這絕對是最糟糕的翻譯標題之一,譯者自我感覺良好的錯誤示範。相對的,近期看的《宿劫》就不錯,不然翻成《野蠻人》實在會讓人搞不懂。

  如何能讓標題除了引人好奇之外更要讓後續的閱讀扣回來,也是學問。

  本書的後段是很實用的概念提點,只是對我來說算是共鳴,因為我在對一些讀後做出的意見幾乎都包含在內,比方說作者視角過度投入、人的行為不自然、事件動機與手法之間的因果落差……等等。特別是第一點,如果沒辦法用情節引導人物那就可能會是本概念有趣但卻不好看的作品。

  而在建議的部分我也是大贊成,出於觀察與經驗(工作與閱讀)的想像會去刺激出創作,加上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東野圭吾啊!透過人生與工作汲取出來的要素都有可能寫出作品。

  另外在同稿各自投的部分個人是覺得看狀況,因為我就有過,只是,我是原作「全部重寫」。有時候一個不錯的點子在創作前期可能無法完善地呈現,要到歷練更豐富之後才好發揮,所以我的經驗是「重寫」,也許是我個人的狀況,只是希望不要浪費掉有潛力的題材。重生或許羽毛更豐。

  對於有意創作以及在創作路上還朦朧的作者,本書是極佳的提點工具書。

  甚至讀者來說,這本工具書也能讓你(妳)對小說作品有更多面向的審閱角度。

 

 

美又美追凶記 釉子酒 台灣. 凌宇

  首先我得先跟一直供著的邪神懺悔,我不是不讀,是放到忘了,也原諒我跳過首屆優選之一先來一讀第二屆謎團小說長篇獎第三名,釉子酒《美又美追凶記》。

  戰場時段過後,這間美又美的老闆岳景明接了電話後難以置信地離開,丟下小花與藍藍兩位工讀生,也不管等等會出現的超帥氣學弟封連晨,必須趕去殯儀館一趟。

  不僅是青梅竹馬,更是差點想一追而共度餘生的學姊,許怡琳自殺了。

  個性爽朗的學姊怎麼會自殺?

  協助許家整理遺物的過程中,他覺得其中可能有問題,卻沒想到「問題」直接大喇喇地顯靈了。

  許怡琳出現,以一個無法觸摸且到處漂浮穿牆的姿態。

  鬼隊員+1。

  前面提到的帥氣學弟不僅是保險業務員更有敏銳的觀察力。

  人類隊員+1。

  三者同心,開始透過莫名遭到竊盜的學姊家事件展開「殊途」同歸的調查。

  這是一本輕鬆好讀的作品。文字的表現算是自然,但由於灌注情節的推進,多少會有些生硬的置入;人物的部分很鮮明,喜劇中帶點悲帶點惡的讀感還不錯。我想,更關鍵的設計在於須採用社會事件,並限制職業(這是在凌宇攤聽聞的)的狀況下,將數個喧騰一時的案子結合,成為一個主線夾副線的巧妙結構。

  比較可惜的是,結構的雛型上血肉並沒有長好,有種故事往前跑,拖著一串愈顯破碎的設定。

  主角岳景明是早餐店老闆,在開頭這邊描述得非常到位,也提及其身為老闆的記憶特質,然而這一點對後面的情節幫助不大,再加上著墨於兩位女生店員上,其倆用處只是凸顯學弟封連晨的帥勁。真正在早餐店要素中有影響的是顧客,所以,花上篇幅去弄打屁的工讀生,不如在記憶與顧客方面下更多描寫,特別顧客也是能凸顯學弟的帥呀!

  鬼魂的設定走的是「一般論」,不是不好,就是可惜,畢竟通常我們認知的鬼神論在現在這點上有更多考量會比較有意思,雖然一般想法中可接受,可偏偏一般想法的鬼魂論會有很多無法深入探討的要素,比方說鬼的數量以及觸發見鬼的契機、鬼魂對於平安符廟宇的排斥感由來、碰觸的限制……等等。其中在見鬼的部分若在更之前岳景明有接觸的狀態才延伸到自己的記憶力或是做早餐店的動力之類的,整體會更有呼應;而碰觸的部分,自己曾心儀過的學姊,在外型不變的狀態下總覺得來點微妙的情愫會不會更有意思?如果是字數限制上的取捨,那就蠻可惜的了。

  雖然人物對話與一些橋段很鮮活有趣,但中間的行動觸發動機比較理所當然,大概只有妙心類似斯德哥爾摩的狀態最有反饋感,其他我覺得蠻平(或說因為設定上沒處理得自然,因此較無感)。

  我覺得成在事件的連鎖構成與確實有支撐出故事經緯,然之所以三獎應該是在設定上的發揮%數不夠,讓本作賣不了整日,只有早點。

 

 

就像貓將水杯更推往桌緣,

我料想過散了一地的結果,

仍推下去。

首先印證了,

隨後又在炸毛狀態靠近,

爪痕難免,

就是在心表上。

讓跳動成為再一次的警告。

 

 

滅門血案的寂寞救贖 River 台灣. 凌宇

  這回應該就直接將第二屆謎案長篇的三本一次讀完,呃,上一屆的邪神我後續很快補上。

  在讀之前,看到成書封面時就注意到本作的作者River,有熟悉感,哪裡見過……搞錯方向後才發現,應該是台推《0037》那屆的棒球吸血鬼的作者吧?若有誤會還請糾正,畢竟本名匿名都有可能撞,然後作者介紹上也沒提及,加之兩篇風格迥異。這部作品是以三十幾年前的事件改編得成,內容主體則是媒體--

  OK,有意思的地方來了:作者採取的方式是將過去許久的懸案穿到現在,屬於將懸案作為元素改寫,而不是立基在案件發生當下的編寫。我覺得這方式很巧妙,等於是過往事件的衝擊會在近代產生怎樣的渲染的暗示。

  在樓下的學徒設法上樓,他知道狀況不妙,老闆一家--

  失足之後,這起行刑式滅門血案一腳踩入了役男孫趙的家裡,他成了影像證據裡的關鍵嫌犯,並隨著散出去的情報端子成了眾矢之的。

  剛從護芽基金會離職的崔文烏決定介入調查,過往的經驗讓他只能相信自己。

  除了他之外,記者、網紅早已展開情蒐與播報,而真相……

  正代替著金錢、升職、流量、立場……開始眾口鑠金。

  如前提到的,這是一部穿越來現代試探的改編作,去試想,類似的案件發生時,現代的各路媒體會怎麼做?

  我覺得作者River很實在的描寫,這方面來看也很有台灣媒體報體的調性,但在敘述上,我覺得幾個性格強烈的人再潑血上去會更有張力。

  探討這案件本身很有意思,因為故事時間走得慢,事件的調查一直都有進展,某方面來說,足以逆轉的真相警方不是沒辦法查出,只是!

  就是這「只是」。

  被槍殺一家已已,接下來虛無卻紮實的子彈會打在嫌疑人身上,因此,崔文烏的調查有其必要性,要知道,現代肉搜級獵巫不容小覷。

  只是,孫趙真的無辜?若無辜,事件經過該如何排列?還請諸位能一讀這一起重大社會事件的小說式呈現。

  若經典推理讀者來讀,那麼,最後那個「真相大會」個人覺得也是種巧妙的應用法。

  那對「教化」有怒感的讀者,尾聲不會讓你失望(發展來看),嗯……但未來的審判結果嘛……保持憤怒吧!

  個人覺得這本二獎欲表現的概念相當不錯,只是敘事的手法與方式跌宕較弱,相比三獎的《美又美追凶記》,故事的流動是順暢卻平緩的讀感,這一點再補上本作我個人認為最致命的缺點即可知:

  中度以上的校對不確實。

  本作不僅錯字偏多,誤用字的狀況也不少,類似不「敢」(趕)時間、吃「鱉」(癟)、要打灑打成撤,另外就是一個雖然算是通用,但文字感覺會怪怪的「透『漏』」。如果作者回頭調整敘述並且修訂錯漏字(上述是舉例,實際更多),應該會更好。

 

蝕夢 林罡彤 香港. 凌宇

  第二屆謎團長篇小說獎,在首獎.林罡彤《蝕夢》讀完後完食!

  看到作者介紹時一愣,是可圍成一桌打麻將的國籍:現居澳洲寫日據時期台灣的香港人!

  時間是剛入昭和不過數年的台灣,艋舺一帶的野田家中辣椒樹下發現了女主人野田岩的屍體。

  最大嫌疑人即為比她年輕近三十歲的住客佐川直茂,兩人可說是坐實的曖昧關係直覺就是為財害命的典型,然而佐川並不認罪。

  自內地前來的漂洋律師渡部龍一接下了辯護的工作,風聞極差的他卻是個執著於真相的辯護士。他在與佐川對談的過程中察覺到這起命案沒看起來那麼單純,至少其餘女性住客曾有過的可疑跡象將會讓命案有其他可能。

  是時為反日情結日漸高漲的台灣,阿岩已逝的先夫民治與在地結社有關。

  是嗜財情殺還是在地勢力的陰謀?

  這部作品拿下首獎本身就挺厲害。香港人寫古早台灣的故事,我不曉得作者是否曾待過台灣或是讀過相當數量的台灣作品,不然文字的運用上是個關卡,要寫出年代感又是個關卡,而這兩關就讀完的感覺來說,還真的是成功的。當然,字裡行間不免會有一些微量港味(比方說肚餓),但影響很小。

  故事好讀,也真的很有日式奇案物語的調性,當中的台灣要素與年代背景的諜報味很有感覺。

  案件本身是俗艷的外觀卻有著辛辣的內裡,愈咀嚼就預想宣洩,卻不能忘記那是誰的時代誰的土地。

  書名《蝕夢》取得很不錯,讀完後仔細想想--嗯!這名稱真的神!

  不僅所有故事人在台灣的「夢」都被侵蝕,還包括讀者。

  這本同時也是少數讀過覺得鬱悶,卻鬱悶得體的作品。

  好個時代致鬱系。

  在文字上極少部分港味以及少見字,整體沒什麼問題,只是當中出現了「好遜」這形容詞……感覺這沒那麼舊,顯得唐突。

  故事的調性屬古早風味,很像在看一部老劇。真相得來的不是張力,是另一種……

  個人推薦!

 

 

吸血鬼:諾斯費拉圖 電影

  出於創作氛圍的目的才去看這一部《吸血鬼 諾斯費拉圖》。

  艾倫又在兒時延續下來的夢境中驚醒。

  那是一個影子,一個致使她不願卻欣然接受的魔影。魔影要她。

  直到與湯瑪斯.哈特相遇相愛才找到歸屬。然而,為求更好職位的湯瑪斯接受雇主的新人測試,他必須前往欲購買古老莊園為新家的奧洛克伯爵城堡,親自與他簽定購屋契約。

  越過喀爾巴阡山後,詭譎的山腳旅店與遺世獨立的城堡讓他陷入恐慌的夢境,此同時,伯爵也在契約訂立後開始行動……

  一股不明的邪惡力量朝著維斯堡接近,伴隨著艾倫瘋狂的夢囈,整座城市開始陷入崩壞。

  看完這部電影,直覺是看了一部古典西洋恐怖片,而事實上也是如此,直到上網稍微了解才知道原來這部片是翻拍,翻拍一百多年前有版權爭議的同名電影。諾斯費拉圖這個吸血鬼名號我不曾聽過,了解後才知道原來是當初為了不撞名德古拉才改取的,因此,設定上是傾向咸認的德古拉風貌。

  雖是改編,但情節應該還是走原初的大部分設定,而關於西洋這類的恐怖片我是比較無感,倒是在於場景以現代技術來呈現該年代的神祕、陰冷、聳立巍然以及絕望感的配色還不錯。屬於將氣氛擴散開來的類型,嗯……只是我覺得還不到滲入意識的恐怖,這可能與「典型恐怖邏輯」有關,畢竟我會想很多。

  不得不佩服的是女主角的演技,要說這部片讓我心各種跳的就她--呃,我有看到演員本身的樣子,美人不用說,但在這部電影裡因為束髮與個性,樣子很像尼姑,不會覺得美,而是在詭異的肢體與瘋狂的魔性表現,加上後期的色慾恍神感相當不錯,基本上,最後這一點應該是「拯救世界的關鍵」吧。

  觀眾要有融入當代顏色與對死亡的恐懼才會較有感,可以直直看過去。

  我比較沒辦法,很難不去思考當中的邏輯演變,不過呢……好好想想,情節其實很有道理。

  主要是女主角艾倫的特性,她是所謂的魔性女,如果是在更早期時代高機率會被抓起來燒掉那種,而事實上是真的具有吸引魔怪物質的能力。魔女會跟惡魔簽訂契約,只是她那時候還小,契約大概一半而已,因此才會出現本作的情節:

  惡魔去追回一個試圖忘卻初衷的女人。

  魔女的部分因為碰上具有抑制力的湯瑪斯,讓她得以避開無意識的那些魔幻追影(她是人,得像個人)。她對他的愛確實是非常真切,當然其中是因為有利用關係,嗯,這麼說好了,艾倫對湯瑪斯與諾斯費拉圖的愛都是真切的,在與魔連結以及抗拒魔連結的每一個瞬間,她的愛都是坦然地接受,是因為我們站在所謂正邪人魔的角度才會產生落差,我個人認為,都是真的,也就是因為真的付出,最後才得以拖延諾斯費拉圖再度陷入吸血的愉悅之中。

  所以嘛,片中研究玄學的教授判斷是對的。

  將故事中的顏色染上色彩的話,這部電影其實是三角關係的爭奪,而且這惡魔雖然用了手段但其實很在意契約……對,「惡魔」跟人之前那個契約是真的很關鍵。不然的話,拼命想上魔女這件事真的有符合惡魔的審美嗎?應該是彼此間魔力的吸引吧?魔女可接受魔力,但不能接受那千年口臭吧?而且肉體感覺也爛爛的,這惡魔不解風情餒!

  而瘟疫是那時代的恐懼來源,畢竟覺得已經度過許多未知的時代了,卻又席捲而來。電影中老鼠的運用很有壓迫感(但迫於動保,算收斂了我覺得),括號中提的還是有被動保提起,不過呢,要不要想想,在那時候老鼠是多恐怖的動物啊!

  認真論起來,不管是德古拉還是諾斯費拉圖,感覺都與對抗貴族與地主的時代背景有關,而魔女應該是出於女性吸引男性的力道(五感),好像只有人類會為了社會平衡性而採取除掉的方式。

  電影中的地名有些熟悉,好久之前玩過追殺吸血鬼的遊戲,維斯堡很親切呢!

  至於推不推……這部片並沒有提起我的精神。若想一睹上上世紀的晦暗與魔幻,可一看。

 

 

我知道你是誰 Alice Feeney 英國. 春天

  我自問為何拿起這本《我知道你是誰》,誠然作者Alice Feeney我都是好評,但應該是篇章切換的風格讓我有親切感。

  我近期投稿的一篇作品就跟本作有些許雷同之處,特別切換視角的部分,個人也蠻喜歡這樣寫。

  2017年,艾梅.辛克萊剛卸下演員的包覆回家,卻發現丈夫不在。家裡的諸多跡象異常,莫名地她確信:丈夫失蹤了。

  人不僅不見,艾梅更發現夫妻共同帳戶裡的一萬英鎊被提領一空,哪裡知道一問之下行員的回答是:辛克萊太太,是妳親自領走的。

  艾梅確信自己沒領……是嗎?

  身為演員,會演到忘了自己也模糊掉現實與舞台的邊界嗎?還是說,丈夫的失蹤是一場醞釀已久的陰謀?

  1987年,年幼的琪雅從拉從一個破碎的家庭被誘拐到另一個有問題的家庭,被強迫接受了新身分。

  從此之後,她就是艾梅了。

  是女兒還是人質?直到那天她掌握了手槍才轟出了人生下一個階段的答案。

  體驗過作家的手法有時候會困擾,我當然挺喜歡Feeney,只是她這敘事看起來是同一套心法,很難不展開各種懷疑。

  有趣的是猜測東懷疑西的還是有辦法變出意想不到的轉折。

  本作中依舊有作者擅長的最後一句懸念,某方面來說,要歸功於要嘛先天要嘛後天比較神經質的角色,這能使得故事陷入緊張。

  不過,我確實有點擔心我還沒讀過的第一部作品,曾聽聞過稍差的評論,那這本《我知道你是誰》雖然是新上市,實際上是作者的第二部作品,也因此能看到故事中提到的電影《我只是偶爾殺人》與她的首部作品有名稱的共同性。擔心的部分在於本作我覺得是遜於後續兩部,故事成就出來的說服力比較差,你無法否認這樣的情況,可是,人不是全靠視覺呀……應該說,到最後出現的視角給人硬轉的感覺,欠缺一些輔助的敘述,只有前後有所呼應拉住效果而已。

  是說,這樣的發展我也真的是不得不苦笑,因為我也寫了相近的題材,哈哈。

  我覺得本作稍微縮減會比較好,承擔拉長與製造事業效果的演員衝突的部分到後面其實可有可無。主體還是在最後讓我一直思考各種身分的排列組合,艾梅電影角色成不成功不太有共鳴。

  想一看英國女演員的迷離人生以及連環懸念的可以試試,若想體驗Feeney的敘事以及衝擊力,我會推薦《剪刀、石頭、布》或《他和她的,謊》。

 

 

史蒂芬金之猴子 電影

  我有讀過原著,不過忘了,是在看到《猴子》改編出處的時候才印象起:噢!好像有。

  我不否認史蒂芬金是文學大師,不過他的文字有點拖,就是點子跟故事效果很不錯--

  少說兩句,那該死的猴子要敲了。

  是這樣的,哈爾跟比爾是一對雙胞胎兄弟,因早了三分鐘而自認是哥哥的比爾一直都不喜歡跟自己長一模一樣的弟弟。我想,近視也算是一種身障,那年代的小時候不會因為一副眼鏡而讓你成為文青,比較容易成為被香蕉捅爛全身的靶子。比爾一直幫哈爾畫靶。

  他們父親是飛機機師,總有來自各地的奇異物品,其中一個大圓盒裡顯然藏著驚喜。

  一隻雙眼炯炯、毛色烏黑、新月般彎起的嘴以及夾在雙腳中的鼓與雙手中的鼓棒的MONKEY

  轉轉鑰匙,看會發生什麼事?

  你說,人生還會有什麼大事?

  猴子必須被消滅。然而,25年後,那歡樂又弔詭地敲鼓樂音再度響起……

  電影開頭的音樂往往是一部片的KEY,特別這部《猴子》,那是復古又有些怪誕的風格,接著是玩具店櫃台的場景與敘事,來了喔,一部狂想式血漿的美式黑色幽默。

  應該投入的是感受邏輯而不是正常邏輯。想想你小時候,怎樣的荒誕死亡會是童趣?

  砰!

  炸得天花亂墜,還有隻一笑就讓人不舒服的猴子敲鼓配樂。

  親人間的關係隨時可能被死亡終結,但人生偏喜歡讓你亟欲等對方葛屁的人常相守,是不是要讓你多活個幾年去理清生死的哲理?

  那我就會是那隻猴子,除了幫助小鎮啦啦隊跳不停歇的慶死之舞外,還要在你人生的關鍵一刻幫你敲一鼓。

  因為你不懂我們隨時都掌握著死亡,卻不去張開所有毛細孔感受自己最珍視的人。

  我個人蠻喜歡這部電影,當中還好幾個誇張的死法,評論不乏「不切實際」,然而,卻是這部電影會呈現的瘋狂手法。猴子不是玩具,但祂偏偏就是,玩弄死亡可是祂的好戲!

  不過剪輯跟剪片的部分反而保守了點,應該更迷幻更顛一點。

 

 

殺人預言 韓國電影

  唯一讓我感到預言的是,我終於意識到票價經濟決定下載影院APP後,一眼掃過這部我不知道的電影。昨天看完《猴子》,公司電影同好覺得我調調應該是看《殺人預言》,於是通知我。考慮了一……喔?小說裡面的殺人出現在現實上?

  好耶!(梗圖自行想像)

  接下來是看完後,簡略的韓文中文極短心得:

  好好的作品被西八亂命名砸了。

  敏泰一夫當關的氣勢,手持一柄J型短鐵管霸走著,宣告著本片的態度。

  錫泰逃亡,他離開的地方是一地的針筒、藥包以及屍體。

  路上被撞的角頭兄弟追一半就停了。

  敏泰找人。

  錫泰以及其妻子失蹤。

  幫派老大愛理不理。

  然後是《夜行》的作者,他這本暢銷懸疑小說中,彷彿描述著車文瑛的故事,書中的她殺了有毒癮的丈夫。

  這是「殺人預言」嗎?

  如果片頭是以小說開頭,那會覺得是,但在片中曖昧出現,我只記得敏泰手中的鐵棒。

  韓文片名是《破碎》,開頭的敘事也確實用類似拼圖的手法來製造懸念,英文則是《夜行》(NOCTURNAL),也沒錯,這部是少見前黑道首席打手調查命案與失蹤案的硬派故事,阿你中文片名《殺人預言》的關聯性真的很不直接,只是車文瑛背景的對照而已,頂多是把作家本人出於擔憂而一起調查,「預言」是個感觸強度高的詞,結果內容很隱諱,這絕對大扣分。

  故事的呈現就是硬漢兄、疑惑作者、文瑛謎蹤以及黑道橫行的編織,觀賞起來算是蠻暢快淋漓的,你沒在那邊預言的話。

  當小說變成線索時我就看敏泰該不會真的要讀書吧?結果沒有!很好!這細節我覺得很周到,雖然有點刻板印象,但你要說一個才剛出獄且手裡通常是一把鐵管的人悶著小說讀我絕對暈倒;除此之外各路人馬的演出也有細膩之處,組合感不錯,只要:你沒在那邊預言的話。

  敏泰的心態到底為何?人物的行動都表現出沒有說出的台詞,這很不錯,只要:你沒片名他媽的預言的話。

  結論:個人認為,這是一部適合小說更勝於電影的作品,有非常多的畫面是文字比較好補足的(特別是作家的內心極難表現),電影就得靠演技跟手法,但雖然是有,還是稍弱,特別中文那個智障片名更大扣分。 看完耳聞同廳的直接「爛片」評價。

  想看看前任黑道打手第一位的硬漢追查、細膩心境展演(文瑛的部分)以及組合式懸疑作品的朋友,這部《破碎》值得一看(不要再中文片名了!西八!)。

  衝著「預言」的,最好考慮考慮,我預言你會失望。

 

 

阿里阿德涅之聲 井上真偽 日本. 尖端

  讀了這本《阿里阿德涅之聲》的過程中赫然發現故事敘述起來相當好讀,無怪乎推理強度相當高的《那種可能性我早就想到了》精彩到很親切--這回,雖非推理卻與推理不遠也,是一本災難小說。

  高木春生緊抓著如繩索般的一句話「如果覺得做不到的時候,那就是極限了喔」,這條繩索的另一端則是無法救援而喪生的哥哥。他個性與志向的拉扯讓他決定長距離通勤於靜岡與東京之間,投入無人機的操作事業,這當中的重點即:

  救難式無人機。

  鏡頭來到實現無障礙生活空間的全新地底建築世界「和之國」,為其代言的即知事姪女,同時也是網紅的中川博美,別稱「平成的海倫凱勒」。

  發言結束、活動開始,災難的連鎖也同時發生。

  芮氏六強的地震襲來,號稱與地殼同在的和之國就此掩蓋不了官僚的醜態。在這狀況下,於最底下地鐵站層還有一人未獲救援。

  平成的海倫凱勒--三重身障(無視無聞無語)的她該如何接受救援?

  以故事來說並非推理小說型態,但內涵與構成廣義來說是。嗯……其實我覺得還有點偏本格,因為不是要推理找出犯人,而是得靠推理設法救人。當目標是多重障礙者的情況下,要用什麼方式、過程中要如何預測狀況、模擬與應變,在不完全未知的狀態下找出最佳解,這就是推理。

  再者就是社會探討的部分,除了無人機救難的新技術之外,包含重大建設的關說、網路道德的炎上、身障者的困境與精神……等等都是值得思考的議題。在災難發生的前中後,微縮的社會態樣就在其中。

  249頁那一段關於「做不到」的論述我很有感,我的個性中有類似的警鐘,某些狀況我是屬於不硬去踩的類型,因為直覺危險;我想這概念在此提醒著日本常有的硬扛精神,怒吼、意念頂過去這些動漫比較沒問題,實際上不看狀況在最極端的狀態下有可能無端送死喔!(除非你是海神號上的那位)

  我覺得本作很有電影化的潛力,只是地底層的打造雖然我也想過類似的設定,卻不知道現代是真有這樣的建築還是理論?碰上地震、海水倒灌啥的有可能安然度過嗎?

  再補充個「推理」要素,這本呀,有「那個」詭計喔,嘿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飛樑-弦凝幽漣 的頭像
    飛樑-弦凝幽漣

    閣樓之窗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