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禁殺機 Jayne Cowie 英國. 臉譜
就現代來說,怎樣的社會會出現宵禁?腦中或許有浮現一些選項,但這本背景是英國,時間點則是往未來點的幾十年吧。
那麼,怎樣的「宵禁」?這就要看本書最底下那條英文句子:
WELCOME TO THE WORLD WHERE WOMEN HOLD THE POWER.
我們這些帶把的,麻煩大囉?
為了保障女人在社會上的安全,再度遭逢女議員被前男友殺害的事件之後,「宵禁法案」快速地推展,直至今日,所有滿十歲的本國男人都必須配戴電子腳鍊,並且於晚間七點至隔日早上七點之間都不得外出,凡外出者必遭刑罰,除特殊狀況,如火災、天災……等等不可抗力因素之外,決不寬貸。
此法案施行後數年,社會案件確實驟然降低,然而,就在今天凌晨,一具遭完全毀容的女屍被發現在公園,在這個施行宵禁之後的社會鮮少有此殘暴的案件發生,且該日也沒有出現男性違法外出的警報,那麼,這會是女性下的手嗎?
另外,死者,是誰?
以十七歲少女凱絲為中心,拓展出的母親莎拉、老師海倫與另一條警方線交錯,慢慢地構築出整個事件的樣貌……
或者該說,構築出在宵禁法案背景中即將成年的小女生如何衝擊老媽跟老師的吧!
這部作品算是假定的設定系,它有一個絕對的背景存在:宵禁。因為這一個概念導致了警方對現場的判斷有了分岐,一邊是認定電子腳鍊不可能出問題,所以犯人絕對是女人派;另一邊則是孤軍潘蜜拉就現場(她有年紀,是曾經過未宵禁社會的人士)狀況判斷,認為兇手更有可能是男人派。
不管是哪一派,其實……
都不是重點。
本作呢,是要透過故事來闡述「男人」這款人類對社會對女人的危害,我們這個帶把的呢,易怒、會騙人、花言巧語、幼稚、不負責、容易失控……以上族繁不及備載,至少你在故事中讀到凡出現的男性就算他本質似乎不差也一樣會被莎拉、海倫以及追蹤中心的女人認定「有問題」。宵禁法案則是完美地將這危害降至最低,逼男人通通留在家,如此一來就不會在日光不在的晚間到凌晨擾亂婦女,是的,我想,這就是本書原文書名《AFTER DARK》的意義。
其實,作者打算要說的故事應該是投射男人在家庭中的暴力展現,再延伸到搗亂社會的部分,但,我感受到的就只有拼命把負面條件冠在男性身上這點,我懷疑作者不僅是社會觀察,可能自己也有過不好的男性經驗吧!
更不妙的是,在本書中你反而比較能感受到的是:女人糟糕的各種態樣。
這一點可以說是書中寫最傳神卻也最煩人的部分。不管是女兒、媽媽、老師、同事……面對事情的做法實在很難相信她們樂於溝通,有非常多如果你是她們兒女絕對會翻白眼的所在,而那個女兒,也就是凱絲,後面就會覺得她非常白目,偏偏你不得不原諒她,因為她媽媽跟老師更是讓人覺得超級八點檔之女。
作者想用作品去呈現男人的暴力缺點,結果卻反作用地把女人心理的婆媽與歇斯底里態樣完美呈現。
作者更想用本作來述說「宵禁法」對社會有多正向幫助,結果卻是會讓我覺得就是因為這鬼「宵禁法」搞得溝通失衡、判斷能力下降……根據後記,作者確實是想著重在暴力這一點上,我沒誤會。
故事到最後的發展只會讓你覺得作者在大發洩,特別是最後那個關鍵橋段,我告訴你,你仔細想想,即便對方曾偷吃,但妳這樣搞真的是婊中之婊了,搞到我真覺得那時候妳老公偷吃絕對有個推力存在。
而事件發展到最後有一種作者扛不太住的感覺,因為前段都在想死者到底是誰?最初得到的結論真的是有夠隨便,法醫鑑定都還沒出來就準備要上講台了,等到確認死者後,警察就去拜訪「原本以為是死者的人的家」……我真的不知道我看了什麼,是想說只有女人的警局只是搞笑跟推諉而已?
故事情節沒辦法構築出好的議題與情節,優點只在於好讀以及對女性的心理敘述到位,如此一來,我不得不思考這個「宵禁法」到底有沒有可能。
我個人的結論是。
非常非常難。
首先生理上男女的機制是出於生物天生的演進,外強的男人與內韌的女人,我們帶把的有較好的氣力與肌力也是有用處的,我不否認男人較會有暴力傾向,但這些力氣原本是用在對外的工作與從事的任務上,妳今天因為家暴與社會男性暴力問題而採取半天封鎖男人的作法在書中也寫出來了:工作條件弱化。那我就問,某些需要這種天生力道的工作,妳們女人做得來?此外,還有腦部思考邏輯的不同,男女這點差異其實不小喔,我都沒把握男人在某些層面贏不了女人,那妳有把握妳女人能做到通常是男性能做的事嗎? 當然有些事能在白天處理,然而,宵禁法這個帶有歧視性的針對封鎖條款,對「男性」會直接產生心理上的打壓,妳覺得,我們殘了一半時間的男人會再多付出我們原本能支援的能力嗎?
其實我覺得光是施行就有問題,妳都說了,我們帶把的力氣大又兇殘,都這樣說了,我們就無腦直接翻爆妳的法案,妳們女人贏得過我們的力氣?不要以為人類很文明,畢竟妳都說了嘛,暴力是男人常駐。
另外妳們英國最多的是什麼?
是酒吧。
這法案一出來,全國應該三分之二酒吧會全數陣亡,國家可能放任這種事發生?
酒吧某方面來說是宣洩的場所,阿妳今天讓上工的英國男人下班馬上窩回家,直接悶,悶到--我相信有人會爆炸,這時候妳再來說家暴?
今天如果妳故事傳述得好,那我沒意見,即使我可能有看法上的不同,還是會持有敬意,然而本作顯然是作者個人的噴射秀,厭男一厭而全員皆渣。
此外,故事更好像在描寫女性擇偶既表面又愚蠢,凱絲就算了,她才剛十八,其他是怎麼回事?還不是遭到暴力喔,而是遭到不如意,從這點出發再看到出現的男人,一個個符合那些負面標籤,想憑這種邏輯說服讀者?去找女權主義社群吧!
請原諒我隨作者的噴發,畢竟在下就是她書中描述的異數,有可能報名諾貝爾家庭和平獎的晦暗男呀!
這本我不推,但歡迎視男如渣的讀者參考參考。
異教詭屋 電影.
在此特別感謝 施昱羽,不然我還真不知道這部電影。這是一部"神"作。
故事從大號保險套說起,結論是「上帝存在」的兩個女孩 派克斯頓與巴恩斯,她倆是教會的傳教士,接著還得牽著腳踏車沿路感受著被忽視的信仰挑戰,隨後,鎖上車,前往今天最後一個拜訪戶。
有預約的人家,想必不會是閉門羹。
開門的里斯先生和善、好客,在確認他有「女室友」(妻子)在內後,兩人除了規定之外在心裡也比較安心。
里斯先生對她們奔走的後期基督教會有興趣?
介紹開始,只是……被預告牆中有金屬片、遲遲不來的藍莓派、始終不露面的妻子以及本應傳教卻被逆向輸入信仰概念的她們開始感到--
這屋子有問題。
這部電影,如果在幾十年前應該是禁片,我還會擔心編劇跟導演甚至演員可能播出後出入門都要注意安全。
畢竟別把人想得太會思考,本片最後也告訴各位了,那個「真正」的信仰是什麼。
如果你有信仰,特別是西洋學教,那要觀看本片前我必須鄭重宣告請多誦唸上帝,因為電影所得到的概念雖跟我同款卻不同效果,理解概念往往是一體兩面的雙面刃;認同你保護你等同於否決你屠滅你。
若沒信仰或是對宗教信仰思維有興趣的,我非常推薦,如果同時又喜歡恐怖驚悚電影,那本片絕對超級適合,我印象中,歐美鬼片都沒本片來得恐怖。
鬼不可怕,語言與思想才是真正鑽心的那把刀。
在電影的每個過場你都能深切地感受到PB兩姊妹立場的微妙變化,整個氛圍也因此詭譎、壓抑,到底能不能相信里斯所說的「隨意離開」?這就連觀眾都很難下決定,那這當下發現了嗎?你信仰,堅不堅定?
你深信的,應該是什麼?
當然不是說思考哲思就是種推理,在這部電影中,那再典型不過的推理場面也是不容錯過的!
我想,在場景與語句中應該有更多隱喻,不同經歷的人也許能看出本片暗示的許多層面,詭譎又有意思。
如果看完後或嘲諷或意念粉碎,那可就遺憾了--
有個器官是隨著歲月持續發育的,你只是還沒意識到。
名偵探的獻祭 白井智之 日本. 九州出版社
只有一位大神讓我從年初就期待,但我得完成祂所寫下的所有考驗,終於在年尾的這時踏上殿堂,膜拜。
白井智之《名偵探的獻祭》。
2022年本作拿下本格推理小說Best10 之首以及第23屆本格推理大獎。
不想被肛門與喉嚨噴射物搞得滿臉腥的讀者有福了,這本正是大神祂最不像自己的作品,僅有最低限度的嘔吐物,其餘的滿滿是線索與推理。
奇蹟真的存在。這句話後,喬丹鎮的所有鎮民全數服毒自盡。
偵探也是種競爭的行業,對偵探大埘來說更是如此,他甚至還輸給自己的助手凜凜子,以至於她遠去美國參加活動未歸時讓他感到焦躁,於是計畫了調查結果最後變成營救的奇妙行動。
凜凜子沒事,只是人在人民禮拜會被當成特別來賓,而這下子又多了大埘以及帶他過來卻被一槍打死的乃木。
這個奇妙的宗教團體是怎麼回事?他們信仰的理由與目的又是什麼?
就在偵探一行人打算有所動作的當夜,慘叫響起,隨後一連發生三起奇蹟似的死亡事件。
密室刺殺、茶會投毒、密室攜出截斷的軀體……
不可能的現象到底是如何發生的?真的是奇蹟?還是有人使出了惡魔般的詭計?
目的又是什麼?
這本可以說是非常典型的白井智之推理作品特色的展現--我是說「推理」的部分,就是說之前拿嘔吐拿糞拿黏液拿腫瘤進行設定的那其中的內涵就在本作之中。
要說相對公平的推理遊戲的話,白井的作品就真的是足以讓讀者挑戰的所在,只要你有辦法理解前段故事整體的內容,是真的有可能找出真相,而,本作除了這一點之外,進行到最後的三重連鎖推理更是有其設計的意義。將要素與關鍵全面地融合並得出令人咋舌的推理,就是白井智之的推理小說。
推理小說中的靈魂是什麼?詭計與推理如果夠猛,雖足以篡位但總難跟「動機」相提並論,一個推動人的理由會讓人屏息,本作,相當程度是「早就告訴你了」,你卻不見得能全然理解。碰巧剛看完電影《異教詭屋》,本作也跟信仰有絕對的關係,只有真能理解人類這難以理解之生物的人才足幡然醒悟。
希望未來這本也有辦法出繁體。
幻影小說家 周桂音 台灣. 要有光
不管是收或是讀,這本《幻影小說家》都是「突然就拿起來」的存在。會是怎樣的故事?
我不是星野垣,但警察卻衝著我的面問我:「你為什麼要殺害安蓓?」
他搞錯問題了,真正的問題應該是「我是誰」才對,因為我不是星野垣啊!
我只是個想寫出暢銷小說的杜清鋒,絕對不是那個已經暢銷到家喻戶曉的大作家星野垣。
所以這是怎麼回事?
只是因為星野垣委託我幫他寫自傳的結果嗎?
但在這之前,先到放浪咖啡館看看我認識的奇妙藝術朋友們以及屬於我的存在……
這本讀完後,稍微整理一下狀況才能坐實本書是犯罪推理小說無誤,應該說,在前面一大段宛若人格分裂的錯亂之中,確實有詭計安插,只是,你會被作者約略有些魔幻與自我爆發的敘述方式弄到團團轉,有種喻新詩與散文在小說中的感覺。
這個奇妙地說故事方式類似藝術家知道自己創作的核心,確定後就開始在周遭瘋狂潑灑,潑到你會在情節間想:「現在是三小鬼情形?」
就介紹來看,似乎是十年前的劇本改寫成小說,當中經歷好幾年的構思……我覺得這是宣傳詞,如若以犯罪推理小說,或說真是以小說來打算的話,整體應該不會這麼隨興。我讀的過程中就是一直覺得作者透過人物在噴發對於「作家」的夢想性概念,然後串上有些錯亂的解離狀態形成衝突,還不能多去想整體的因果,那全都在沒有論述的虛空之中,反正,只要把故事中主要的柱子認好就好,隨時漂流隨時撞柱子,撞到你就會想起來到底啥情形了。
我覺得,全部的情節都只是層皮,在最後收尾大家出來RUN一圈的部分更會顯得前面鋪陳不足,猶如少年動畫片頭過場一堆人,播出後每個人就露個頭幾秒,最後結局給每個人大特寫,搞不好還不曉得那誰是誰。
皮的部分包含整個架構,應該說,犯罪的部分就是個過場點綴,故事的部分必須很快進入作者想要營造的氣氛,比方說目睹主角要被吊死,解救之後大家就跟沒事一樣還能唱歌,這實在非常地魔幻。
小說不是不能有寫詩的空白,但不能一直有作者浸淫的空白卻沒辦法讓讀者一起淫。
如果最後在杜清鋒與星野垣兩者之間的錯亂有更加巧妙的轉折,我覺得評價會更好,但顯然沒有,搞了個類似大團圓似的結局。
甚至,我也沒能感受到所謂暢銷作家星野垣文字的魅力--雖然應該是有點要諷刺過於通俗的、在社會熱門流通的文學吧。
人物的命名上可能也有隱喻,但我不太確定。
就犯罪推理小說的要素來看,我覺得點子在,只是作者壓根沒打算將其作為重點發展--應該說,雖然是核心,卻是一個支架型的核心,它讓故事團團轉,要的是它轉的過程中噴濺的那些碎渣而已。
我個人不推,但如果想試試魔幻詩性的文藝手法,那行,這本算是有。
宛若星辰的你 凪良汐 日本. 皇冠
是否會在人生所見的景致中遇見足以象徵的誰?
推我讀這本的人在我想像中都是甩著眼淚鼻涕推的,我想,通常能搞得我涕淚縱橫的是鼻腔黏膜過敏,那到底如何呢?
首先嚴格來說不算推理小說,但採的是倒敘,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開頭那不寫明卻意已言明的「謎團」:
在這島上,夫妻間公然坦承並且認同的外遇?這是怎麼回事?
理應是家庭風暴的現象卻像柔和的海潮暫退,埋藏期間的是怎樣的故事?
井上曉海與青埜櫂(一ㄝˇㄓㄠˋ)。
一個本島,一個外來,在這流言蜚語不僅不是秘密更是街頭巷尾談資的島上,緣分不經意地就在兩人間萌芽並且發酵。某些部分相似或互補的人,會在某些難以言喻的時刻認出彼此吧?
然而兩人原生家庭的枷鎖愈困就愈將人心往外推,最後櫂與漫畫家同志尚人前往東京展開創作闖蕩,而曉海則是遠距地憑依著,直到猝不及防的命運將關係沖散,並隨之在兩人身周沖積出屬於自己的沙洲,直到……
就故事構成來看,我得說並不稀奇,或許某些戲劇已有相似的橋段,但,文字或者說文學就是會有自身構成的能力,這方面得看作家的手法與操筆(鍵),那麼,凪良汐就真的是一個透過文字將故事深深滲進讀者心裡的作家。(他這名字還很貼合本作)
從井上與早埜兩家上一代鬧出的糾葛延伸到這一代的兩人身上,原生家與血緣的綁縛會如何拉鋸?你想斬也難以斬斷,即便家人作為讓人生厭,其出發點的線頭卻難以割捨;等到終於有能力一展長才卻分隔兩地,不同的遭遇與之後愈發不同的立場,成年後的各種高低成就的席捲會讓人變成什麼樣子?還會不會記得自己原本的樣子?
於是,很早出場卻一下就被遺忘的北原老師宛如附身在本作的幽靈那樣,隱約地告訴著閱讀者:他都懂。
真正懂的人會讓人去完成心裡驅動的念想,而不懂裝懂的就會是一堆頑強的大道理,本作中屬前者的輝映真的讓人相當會心,也是這樣的會心讓淚紮根,隨著來到最後頁的那一句結成熟果。至於不懂裝懂的還在街邊泡茶,談論著不屬於他們人生卻好搭配沖下肚的他人事。
本作中,言語難以企及的所在令人無奈也令人感傷,特別是那串數字,總覺得,曾有深意的人就剩餘額絲連,藕斷的人生會不會就這樣一直保留著空洞的創口永恆地受風?
人生呢,若是碰到直上直下的峽谷,該如何渡越?其實我還蠻羨慕故事中的人在才華之外總會碰上認定的人們,這也是我閱讀本作中反饋到自身的失落。
終章就會揭開序章並未完全表明的敘述,而在這之前的最後一幕則是既複雜又奇妙的關係,那也是最純粹的人與人的連結,不是通常那些三姑六婆級的標籤。
我有沒有哭呢?
差一點吧。是在當我覺得若有誰會為我執上一筆,認可我是某種象徵的時候,覺得不枉自小就曾期許過的想像真能實現的話,那我就會流下尚且保留在本書某一頁面上的那行淚。
推~
聖殿騎士團 Dan Jones 美國. 馬可孛羅
來自極短篇關於「聖誕節VS滅絕」的構思,加上動畫《海盜戰記》關於北歐神話末日的傳說,大概是戰士與末日的邏輯,混同發現的是該時代百年後關於黑色星期五的資料,在這個西洋文化絕對的黑暗日子中除了水晶湖的傑森之外,歷史落點在一支於現代已成為傳說以及各種小說素材的:聖殿騎士團。
隨後,在想著湊本書成一單的狀況下,赫然發現馬可孛羅這本《聖殿騎士團》的歷史小說。這應該是本再版?但也再得很剛好,就這樣買了。
也因此踏入了這一場漫長的史詩之旅,一睹這傳說中的騎士團從創立到覆滅的全部經過。
作者Dan Jones,是專攻中世紀歐洲史的學者,本書是他採用各方面的文筆資料寫就的作品。歷史呢,是勝者所能寫能流傳下來的真相,在本書中並不完全著眼於基督教文化的視角,也有從另一方,也就是伊斯蘭教文化的角度去判斷。
聖殿騎士,名字由來就是「聖殿」,是自聖墓而起的一小群騎士團,以命名來說,從哪裡發起,感覺就有差,像並列的另外兩大騎士團:醫院騎士團以及條頓騎士團,一個是由任務性質來取的側翼軍事團體,另一個則是來源地取名。(倒是條頓在以前《世紀帝國》遊戲中是很強悍的……步兵)
聖殿騎士聽起來很厲害!本質其實只是一群依上帝之名而起的修士團隊,因此,他們是僧侶、戰士,到最後更成為照「規約」來看很矛盾的銀行家(宣示要貧窮),以至於最後成了異端,這一系列的名號可謂自成一個邏輯。
以上帝之名--應該說,以耶穌基督之名發起的征討,我想聽也常聽到,所謂的「十字軍東征」;征討是討啥?自然是聖地,也就是上帝造就這世界的原初所在。但為何要征討?因為該地也被伊斯蘭教視為聖地。我們視角就放第三人稱俯瞰,連續的東征就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衝突,可以說是上帝衍生的兩名主力孩子的競爭。
宗教信仰的力道就隨著介紹聖殿騎士團開始要發起的東征灌注進來,地中海周遭的血腥風暴就以上帝的名號開始攻城掠地。
前端的戰鬥需要後方的補給,特別是戰力與勢力彼此各有消長的兩端,最終結果就是看誰能撐住後勤的命脈。
當故事來到後段,我們可以發現成敗很多時候都不是最開的頭為上帝而戰的結果,而是在這過程中茁壯的什麼以及被虎視著的什麼。
由人組成的群體,大至國家的意念,能補給也能補刀,當時代轉折、信仰漂移時,最後值支付所有的生命、聲譽、意念,換不來東征再起,只成就了數百年後人們的口耳相傳。
成為傳說。
這算是一本類小說,是把歷史文本的記載用敘事的方式來呈現那幾個世紀間,發生在聖殿騎士這個團體身上的所有事件,同時稍微釐清一些許多人或是作品的想像。而我讀完是覺得,「聖殿騎士」非常完美地呈現著人類社群的發展,由興到衰,其間的種種真是不用多說,歷史就只會不斷重演,只是角色、單位與規模不同。
如果站在過去認知與世界上許多戰爭狀況來看,基礎於基督教的聖殿騎士所做的是一種「奪回」,過去不少作品與形象上,相對的伊斯蘭教感覺有點邪惡,然而,我之前稍微了解過伊斯蘭世界的特色,發現若以信眾數量與廣泛度來看,是高過基督教的,甚至其中的教義更具備包容性,只是其中存在著激進主義者,這種元素基督教也有,很大可能是媒體風向關係與行事手段--兩者的對立卻是驗證了兩者源於同一。
以地理面向來看,十字軍東征這件事應該是種侵略,而且是在該地區距離西歐文化已然有些時代後突然覺得要「奪回」才發起的戰爭,這一點於後段的東征就能看出核心文化的國度做出的選擇,也是最終導致聖殿騎士覆滅的一個關鍵要素。
那,神聖之地耶路撒冷也許真要搶回以確保基督教的核心?真是如此嗎?透過本書就能看到主要攻占的地區都位於沿海,一度是朝著埃及進逼,目的說是開羅,實際上最大軍力的攻佔就到北部港口達米埃塔而已,朝著開羅的後續補給根本不到,再加上主要攻佔地敘利亞北部的描述是「富饒之地」,那麼,撇開信仰來看,攻掠的都是沿海、具有經濟價值的區位--當然,想要穩定整個局勢,全部拿下自然是好,但信仰真正的精神有發散在該處嗎?
看起來沒有,因為終究被打回去,也不管打不打回去,身處其中的人民該如何是好?到底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不管哪一方殺進來都是異教徒了啊?對異教徒這兩個共同起源的宗教戰士團體怎麼做?書裡寫伊斯蘭教戰士虐殺人民,我想,相對的基督教騎士恐怕也下不少殺手吧?
這可不是遊戲,派僧侶團出來「啊~啊~啊~」就能讓對方皈依的呀!
以神為名的屠戮,自以為明白所謂上帝之語的行動,直到今日……不,恐怕必然是有一大群人類會持續這樣的思想,是說,對錯還是很難取決,畢竟這種思想的凝聚會讓族群有相當強的推進力。
那麼,我似乎針砭著「東征」這件事,以「信仰是讓心寧靜、外在和平」來看,文化主力都偏西的族群偏偏要往東去輾壓就是故意去亂的,我相信「聖地」是某些人的中心理由,但更多的因素恐怕是單純的宣洩與資源的掠奪。
不過呢,就因為如此,我突然理解為何「上帝要出現在那麼核心的所在」。祂或者是創造出「祂」的從者們眼光很遠,因為處於那個尷尬地帶,偏偏又是港口又富饒,人就會組隊(國家軍團)去打,打就是戰爭,戰爭就會傾盡心力去幹爆對手(至少帶隊的是全力),想要更有效率地解決敵人,你必須有更強大的能力與更進步的科技,人類因此大幅的增加技能與發明。透過戰爭搞出來的玩意兒往往會出現副產品,在那時候的副產品很可能成為未來的文化發展關鍵,像是電腦原本是戰爭用來加密解碼的機器,現在就成了十幾年前家家必備的設備,一直到近代被手機與其他小巧的科技產品所取代。
或許是巧合,但宗教起源地該地點或者說,由該地區分歧的兩端會為了中心而大打出手,人類與文明就因此大幅躍進。如果真有上帝,那這還真是祂不得不的安排。
中段的聖殿騎士從戰士轉成銀行家,這乍聽有點奇妙,我是剛好之前就得知「bank」也就是銀行這個詞是河岸,起源於聖殿騎士會在岸邊進行金融流通,最後成為專有名詞。為何原本宣誓貧窮的聖殿騎士最後會成為銀行家?這是源於他們的立場以及戰力,在政爭紛擾與不定的年代,他們秉持以上帝為名的立場成了強力的中立單位(歐洲文化而言),當有貴族麻煩他們處理財產事宜後,慢慢的,更多人會跟進,再慢慢地就會有規章,進而演變成一個財務處理系統。這顯示著,流傳至今的單位與做法往往都是一個小的起頭,只要人運作的順就會成為規矩。
同時也因為他們特殊的立場,最終導致全團覆滅。
最大的敵人可能不在對面的營帳中,會在身後,特別是連續東征失利還想走訪各處尋求支持,又剛好王室不穩時,有權強過有錢就會開始自我證明。
允許高利貸的猶太人首先被開刀,這支號稱聰明的種族我覺得是強在理財,政治能力感覺有點慘,加上明明就跟基督、伊斯蘭同源卻相對更封閉的狀態直接被排擠,最終遭致被追殺,從中世紀搞到近代,鬧到現在國家以色列就落在聖殿騎士以前常常在攻打的所在。我不知道他們覺不覺得自己一直被搞,還是宗教的本質讓他們始終如一。
高利貸的財庫還不夠,國王自然就看上仗老打不好卻很有財產的聖殿騎士--這感覺上比較像是名為「聖殿騎士」的行庫。
從誹謗下手,但那個內容除了入團先唾棄基督這奇怪的做法之外,關於雞姦、男性關係這些我覺得很為難人,我同意禁慾(甚至完全守貞)會促使意念的集合與強大,但人是動物啊,走這種違反動物本性還能自以為能力提升的恐怕其他物種難出其右,對,包括佛教僧人,前者騎士來說,在戰時我同意,這會有凝聚力,但後者你說禁慾讓自己修行……這叫腦殘,是完全不懂基本的自負思考,這種作為不可能得出思想,能得出的只有:面對自己的慾望並且因為禁止而痛苦進而理解人性的結果。這樣會大智嗎?不會,非常有極限,在古代看起來好像很聰明,那是因為多花時間用腦的關係,跟禁慾不完全相關……扯遠了,總之,封閉性慾非常有可能導致認知錯亂,都聽過神父雞姦小男孩,你聖殿騎士團新進的都是血氣方剛的青年,要逼他們都不射精嗎?真這樣搞,好好活著到最後也是會下體崩壞啦。
最後補充一個關於戰爭時的所得:領導者很重要。
聖殿騎士團中某一任的大團長非常好戰,又特別會搬上帝的名號出來衝鋒,導致的結果就是淒慘大敗,死傷弟兄不是一次,還第二回。錯誤的戰略會因為沒腦子的領導者再來一次,真的請各位喊口號之前要多看看局勢。這算是宣導著一個概念:宗教信仰是種哲思而不是一種必須去遵守的教條。智者啟發從者順發受者盲信,枉為人呀。
章節的最後敘述了關於聖殿騎士團後續的衍伸,我想這也是曾有做為也四處宣揚最終戲劇化被消滅的有力單位所能產生的影響力吧!當然再加上命名的玄妙感,使得附屬在他們名號上的各種故事不僅吸引人也扣人心弦。
讀完這本書讓我大致上理解了這傳說軍事單位(應該算是軍事推進單位)的緣由,也具體地看了一齣人類群體特徵的戲碼。
以上帝之名行事的目的是什麼?在一方是英雄另一方卻視為惡魔,若有上帝評量,哪一種會被評價?人性會透過許多模式隱蔽,聖殿騎士的一切就是一則巧妙的對照。
LAST MILE:全面引爆 日本電影.
這部片好像應該要上上周五上映才對。
我是因為朋友、同事看過都推(也有還沒看就先預告我的),但似乎與日劇相關,沒太強烈的念頭真是被推出來的。
《LAST MILE:全面引爆》是相關日劇後的獨立作品,某些橋段看過日劇的會有感觸,我則是沒有,倒也不太有影響。
「黑色星期五」是日本電商發起的購物節,為了因應大批優惠訂單流,電商與物流業者無不加緊馬力、招聘臨時人員,卻在這時,由羊即便派送的Daily fast包裹居然在送達後發生大爆炸,而後更是陸續發生包裹爆裂事件,剛好這時才接上分站長的舟渡艾蓮娜應該如何應對?
炸彈到底是如何從安檢嚴密的物流系統中植入?派送炸彈是有標的還是隨機?動機又是什麼?
片名的意義,又是為何?
這個在台灣不用說,「雙11」甚至「雙12」,不只這些,逢年過節都會是人民大買特買的日子,也是物流業者沒命跑著物件包裹的日子。
可以說,這部電影應該給電商與物流業者高層看看,我也希望我上面的長官經裡大經理(每次要來視察長官都要求場地清潔到彷彿沒工作過)來看看,靠著銷售勢頭打壓運輸業者,搞得我們像是隨便老闆罵的御車跑堂小二那般,到一個極限後,會怎樣?
會中風喔。
怨氣堵塞,我們這些紅血球可過不去。
是說我不太曉得台灣底層物流業者收入如何,只知道中國很慘烈,看起來日本不惶多讓,而我的單位,也就是最老牌的這間,也許還不差吧?但就我所知,綠色的運費是最低,然後常常會耳聞虧損三小要裁段減人……沒多久上頭又多一個某某主任,嗯……政治好好玩好好賺餒。
這部電影在許多角落以及小人物的低語中就能感受到他們工作與生活的壓力,最後事件的發生也與前面提過的低價打爆高品質有關。
事件現正運作在社會中,推理的思維就藏在滴水不露的細節中,到底炸彈如何置入?以及炸彈總數的推敲很有意思,尤其是關鍵的重點非常巧妙地利用了現象、時效以及運送可能性。
當然,還有片名的意義。這片名貫串的相當巧妙,還請有去看的多多品味。
倒是演技的部分,雖然舟渡來自美國,可我總覺得「帶著笑容」這感覺哪裡不太搭,以至於幾幕戲有點跳出感,其他大概就是日式的調性,反而演低層員工的精神感覺是最棒的,是以成就一個漂亮的收尾。
相當推薦這部電影,正在幹物流的、好奇物流中心啥款的、喜歡社會派同時有連鎖轉折的,必看。喔,如果你是某某貨運大經理,看一下比較好,小事人材跑了,大事就是跳下來或者幫你的包裹裝上有趣的玩意兒。
請保持名偵探的樣子 小西雅暉 日本. 三采
忘了什麼原因沒有收這部作品,卻很意外一年後的機緣下拿到小西雅暉獲得2023「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大賞作《請保持名偵探的樣子》,還是親簽。
簽名我個人不那麼在意啦,卻很剛好補上我沒有的這部作品,也因此先讀了!
無遺憾地讀完了這本相當不錯的傑作。
楓的爺爺患有失智症,主症狀是較晚進發現的「路易氏體失智症」,會在視覺中看見不存在於世的人事物;失智症的症狀時好時壞,楓會根據前來協助照護的專業人士來判斷爺爺今天好或不好,若好,就可以聊聊,可以一起創造故事,特別是由謎團切入的故事。
爺爺過去不僅是個開明的學校校長,更是睿智出眾的帥哥,此外,熱愛推理小說的他儼然也存在著「灰色腦細胞」,只是現在被病變給染紅了。
日常中的謎團可能是一時令人迷惑的也可能是沒察覺真相會惹出大麻煩的疑雲,到底爺爺在問過「說出怎樣的故事」後點起的紫煙裡,看出了x的什麼真相?
這是一本設定很有意思的安樂椅神探作品,由數短篇連珠而成的關聯作,並在故事間討論著許多古典推理的內涵,事實上,本作的謎團構成感覺也相當古典,推理的走向就像前端常常提及的卡爾風。
推理的過程因為失智症症狀的設定自成一格,可以說能讓讀者相當印象深刻的方式。這部分也說明了可見之物的真實與否,對於腦部判斷影像的狀態,就是該人所「確認」的存在,這部分的存在與是否真實存在完全是兩件事呢!
爺爺掌握的推理元素是提示著「判斷」這概念的極端,會宛如失智一樣地迷失在自以為所見的線索中,還是能夠綜觀所有存在條件再去透徹整個狀況的發展,前後兩者的推理會是截然不同的樣貌,作者將層疊的推理運作在設定上,非常巧妙。
不過在情節上,作者採取的是中段再置入之後要發展的主軸,在某些段落中也因為白描的手法導致敘事接起來有點唐突,稍微節奏跑亂的感覺;此外,本作的調性如果多加上些文藝點綴的話,讀感也許會更好,是說,原本是參與「鲇川哲也」賞,所以如此的呈現也不為過。
故事最後的收攏真的很棒,我個人很欣賞拉網捕回所有先遣要素的方式,造成的衝擊力道會令人大力推薦這部作品呀!
書的最後居然是收錄大賞評選的過程,感覺相當嚴格呀!
就謎團來說,我覺得這部作品的表現是相當不錯的,日常之謎關鍵往往就是太過刻板印象或是視而不見的細節!
很值得一讀的傑作!討論推理也以小說的方式來呈現小說:到底楓最後的決定會是誰呢?
散文詩作1
突然意識到,某些時刻我認可了自己是一名創作者。
那是當我在現實的時間點上,面對著即將來臨的會見,心裡浮想的不是活動的過程或是該論及的內容,而是座落於內心的某個存在。
想像化成許多劇本,反覆推敲著也告訴著自己或許可以說些什麼,甚至於對話框都標了出來。
在未知中創造著奇想的已知。
我以為我終究會緊張會顫抖,卻在想像與面對的過程中被消弭,此時,該有的劇本逐漸湮滅,轉而成為即興的回應。不曾出現在早先的設定中,稍微有些遺憾與嘆息,但,卻是最棒的故事。
我感受到更多讓自己雀躍的因子。
抹去未知之前的創作,已知的當下除了最美好的情節之外也為往後的未知展開了一條足以讓我持續用文字點綴的路徑。
場景的其他與周遭甚或即將到來的挑戰只是煙雲,這才察覺緊張的心跳是過去,現在的是另一種觸感。
我話說得更多了,多過在想像中編織的經經緯緯,讓已知的當下成為後續的素材,成為現正在敲打的力道。
很想說這不該只是創作,我也盡力敘述了一切。我粉飾的不是或許太唐突的關鍵字,而是深怕自己過度讓想像涉足,結果在這裡悲劇性地烙下句點。
不過度想像卻讓想像中的段落更加細膩,就在我佇足目送,那風吹葉起樹影欲醉之時,在凝視之中找到了更令人玩味的形容詞。
認可自己是創作者的某一點也在此刻感到撫慰,至少我能夠靠著字句架起現實與想像之間的橋樑。
我很期待。
有些詞句在訊息間只能躍然,在話語間則是條繩索。
繫住我的沉沒也好,終於能不再對命運感到過多的怨懟。
跨上機車回到與我無關的煩擾途中,與想像有了些對話。
祂修飾了我流的淚。
因此我誠心地將美好的那段時間供俸,做了個虛擬的祈禱,支付了我的文字,平息過度的綺麗。
下次。
密室狂亂時代的殺人 鴨崎暖爐 日本. 尖端
冬天若與親友團聚,鴨在爐上聽起來很不錯。
被熬煮在宛若密室的鍋中……
鴨崎暖爐,絕對密室之時代系列第二彈《密室狂亂時代的殺人》。先說,輕小說與日式吐槽加上各式手法的密室殺人就在這系列中,動機與情感之類的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已經盡最大誠意,若不能接受,還請轉桌,不然第一個被害者可能就是閣下。
正在收拾的狙擊手接到的委託電話,原來他正是名滿天下的密室殺手界頂流「密室全覽」。他興趣缺缺,卻仍被「密室」兩字激起熱情。
這是一個只要你密室不被破解就能完全除罪的社會,拜此之賜,密室案件數量節節高升。
有密室殺人、死於密室的被害者、專業密室殺手,自然也會有專門破解密室謎案的專家。這回,夜月打算去尋找吸血怪物卓伯卡布拉,約了香澄(男),但後者收到破解密室的賞金邀約,孰料剛好,據說卓伯卡布拉就在目的地的島上。
金網島。
由知名推理作家打造的密室之島。
現由富豪大富原持有,並且要展開一場十億日圓賞金活動,召集了各路專業偵探。
其中,不僅日本第一起除罪密室的被告蜜村漆璃前來,她的死對頭(?),也就是當初判決她無罪,並且揭開大密室時代的法官 黑川智代梨也來到島上。
遊戲性的密室迎來了變質,陸續發生、可謂瘋狂的連環密室殺人事件出現,這些真正發生的命案謎題到底該如何破解?包括其中傳說的「金網島斬首密室」,逼近完美的不可能,偵探該如何是好?而現場遺留的「密室全覽」匕首真的是絕望嗎?
我個人覺得,這本對讀了許多本格推理、密室謎團以及不可能犯罪的讀者來說,有點像是「測驗」,畢竟故事中密室的呈現已經敘述了非常多的要素可供推理。隨著事件的發生,我還真的看出了六到七成的手法,我在想,作者也很清楚,因此,在情節的鋪陳上做了更多的設計,這是使我讀到後段對本作評分大幅上升的關鍵因素。
是說,我有留意到關鍵,但往往是蜜村或黑川提了一個點才整個豁然開朗,特別是十字架之屋事件,真的是厲害。
用事件來提示事件,非常有意思。
不過其中一起的手法可能會有爭議,就那個「栓」,總覺得是有可能歪掉的。
敘事的風格算是輕小說,人物的互動很動漫感,且幾乎只要是女的就都是美女。對話很有趣,各種雙關跟吐槽,我覺得輕鬆點看待會有很多樂趣。
書末不難看出續作的打算,但我不確定是作者有把握還是給自己的挑戰,畢竟要持續創生出密室殺人謎團不容易,在本作中已經置入「推理小說家」的夢幻之島的概念,在金網島出現密室殺人不會是太奇妙的狀況,可以說,島上空間的存在就是為了要呈現密室殺人這項社會藝術。
另外上一本是六詭計,這本七個!意思不就表示下一本要來八個!?
那麼,就希望鴨子爐大神的密室腦不斷超脫與進化!未來繼續帶給讀者更狂熱的密室謎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