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4
原本這本書並沒有在我這個月的購買清單上,而是一瞥過杜鵑窩人好評的心得,加上在法雅客路過翻了一下,呃,當然也有被它的厚度給震懾一下,心中轉了一下,適逢出國,結果就買了這本枕頭書一起度過山東的五日遊。
單本書,只論頁數的話《朝聖者》是我讀過最厚的作品,不過字的大小跟排版拉進來比,還是肥伊--笠井潔的《伊底帕斯症候群》勝出一籌。
難免上述那樣比較一下,重點還是內容。
《朝聖者》是蠻豐富的作品,推理、冒險、諜報中又有人物始末,也因此造就出這厚度。
aNobii:4
原本這本書並沒有在我這個月的購買清單上,而是一瞥過杜鵑窩人好評的心得,加上在法雅客路過翻了一下,呃,當然也有被它的厚度給震懾一下,心中轉了一下,適逢出國,結果就買了這本枕頭書一起度過山東的五日遊。
單本書,只論頁數的話《朝聖者》是我讀過最厚的作品,不過字的大小跟排版拉進來比,還是肥伊--笠井潔的《伊底帕斯症候群》勝出一籌。
難免上述那樣比較一下,重點還是內容。
《朝聖者》是蠻豐富的作品,推理、冒險、諜報中又有人物始末,也因此造就出這厚度。
活了三十一年,我終於飛出台灣旅行了!
這次行程前往山東,本來打算的是東北的哈爾濱,但連假之外的周末遲遲組不出團(第一次出去是跟團),最後決定報了端午連假的山東五日遊,行程落點於煙台、青島、招遠、棲霞以及蓬萊。
這次前往中國也是我人生中首度搭乘飛機,即使空運出問題的機率相較其他是更低很多,但講真的心中難免有點驚驚,航空公司也都蠻體貼這類心境,機上都有輕鬆愉快的宣導短片跟深呼吸教學參考,但第一次起飛的心理還是有點不踏實,有種毛毛的漂浮感。
桃園機場也是我第一次踏入,早了集合時間到的我們在人群雜沓中亂晃,這是個相當大的地方。辦好出境手續後前往候機室更是冗長,走道上還有加速行進的平行電梯,如果趕時間真的就要拿出賽跑的水準了。
這次搭的飛機不是大客機,一條走道兩邊各六個位子,差不多入座後同行的團員開始互相交換位子。我沒坐靠窗,準備起飛前輕微忐忑,隨著暼視的機窗景物流動,飛機走迷宮般地左彎右拐,接著就是通知起飛的廣播。轟轟聲起,有種屁股被捧起來的感覺切進已墨的晚空中,腦袋基本上就是不要去想有的沒的就好……
aNobii:4
終得一讀高木彬光的作品,這位古早味的推理大師我讀的是簡體版,繁體現今無出版,早期的我想也難挖;如果推理文學在台灣更熱烈才比較有機會吧?
《刺青殺人事件》就更是一本名著(所以台灣怎沒人想代理啊……),也有聽過《紋身殺人事件》的名稱,但我覺得「刺青」更生動些。
這是高木彬光第一部推理小說,文章中有不少對推理的想法、對事件的熱血描述,以前讀土屋隆夫《天狗面具》也有類似的狀況,作者應該對自己創造的詭計很有信心,而事實上,《刺青殺人事件》也真不虧是日本推理小說中經典詭計的代表作之一。
密室、分屍、剝皮加上刺青讓故事的獵奇性高張,謎團與人物又各自牽扯出不為人知的背景,另外對於「刺青」這份文化藝術也讓我認識許多──感覺是墮落、暴力、黑道之類,但又有著奇妙的美感,但當然前者成分多一些,試想一個刺全身的大塊頭靠近會給平常人多大的壓迫?通常也不太會想到刺青的過程要承受多少痛苦,而這份痛苦也可能隨著肉體轉移到外來的精神層面上,在這部作品中都有所著墨。
aNobii:2
殘酷一點來說,因為題材很不錯才多一顆星。
這本《暗戰 真實謊言》驀然出現在博客萊的新書清單上時讓我覺得很新鮮,本就支持台灣推理的我買了下來,另外,這本是白象文化出版,就如作者在介紹中希望開放心中的島嶼讓大家看看他的故事創作。
故事寫的是國安局,這真的是很棒的切入點,我個人對台灣的文學涉略不多,推理算是有一塊,而在我讀過的這塊中並沒有情報性質的作品。如同作者華少所說的,台灣位處微妙的區段,與對岸中國的角力或明或暗不時地展現,卻不曾或少有人拿來發揮,其實連警察性質的故事都很少,我認識的日本警察位階還比台灣的清楚咧。
總之,題材很棒。
aNobii:4
等我知道電影《刺激1995》時我找過的租片店都沒片了,網路也難尋下落,只聽說是很好看的一部電影,同時也是片名蠻莫名其妙的電影,而在我讀完它的原著小說,收錄於《四季奇譚》裡的《麗泰海華絲和蕭山克監獄的救贖》更覺得片名一頭霧水,或許當初取名時有什麼狀況或想法吧。
總之,我算是追到了這部經典電影的素材,而這也是我同事的推薦。史蒂芬.金的作品這是我的第一本哩!
我想讀完他的作家介紹很難不佩服他一路往前行的文字創作生涯,跟我個人很喜歡的東野圭吾比起來是有那麼點小雷同,這兩人真能很快地創造出故事,而速度卻不會讓故事偷工減料──當然史蒂芬.今我僅讀過這部,但故事中宛如是活體的文字創造出來的情境並不是文字創作者都能成就的。
《四季奇譚》就介紹來看是異於史蒂芬.金一般的創作風格,四則中短篇比較沒有恐怖或靈異(最後一篇才算有),各自寫出來的就如書封提的:希望、墮落、邪惡、無悔。
aNobii:5
第八篇的《解體照應》蠻久之前先讀過,這次是把前面七篇讀完,這七篇是比較短小地呈現出各種解體可能的精采推理小品。
匠千曉的系列作,通常他的故事都是比較輕鬆性質,推理性頗強,嗯……《解體諸因》來說呈現出很多分屍樣的殺人事件,不過匠千曉跟邊見祐輔以及千越都是聽聞性質的推理、安樂椅神探的感覺。
「為何分屍」是這類事件中關鍵的謎團,通常是為了方便處理或者隱匿身分,但若有些令人難以理解的分屍舉動,那背後會是什麼因素?因此這部作品精彩的邏輯推演就令推理小說讀者足以大喊精彩──當然動機上面會有人難以想像,但我倒是覺得人就是有這種可能性,反而是「聰明」地利用分屍為手段這有點恐怖又麻煩的方法較令我覺得一般人可能不太會採取。
分屍,但故事頗輕鬆,笑料也不經意地流露,這部作品的每一篇故事都很吸引人,更別說最後一篇超複雜的解體,也無怪乎要用舞台劇的模式呈現。
aNobii:4
兩中篇小說寫出御手洗潔「幼年」時期的樣子以及他所解決的事件……
沒錯!天才不是甚麼少年,那太老了,要幼年才夠看!呃,基本上,故事中的御手洗五歲就破了第一起案子,雖然對照他日後腦部快速地轉法也不怪,但還是多少有點違和,像第一步的《鈴蘭事件》大人還蠻受制於他的,甚至警察還下跪……好吧,天才有天才的出發點。
《鈴蘭事件》與《P的密室》兩篇。前者是社會事件從中找出問題點並推敲出可能性加上時代與器物的因素構成的奇特事件,後者則是很不錯的密室謎題,不僅是重點的轉移還有數學的運用,而兩篇我覺得共同的、讓我覺得很不錯的是結局的處理方式,這還頗有松本清張的感覺,同時也對人性所要爭取的有所引發探討,而御手洗本身也「早早」地陷入這類的矛盾之中。
aNobii:3
警察很難休假。
就算是事件沒那麼龐雜的警察系統也很難讓優秀的警察休假。
馬丁.貝克為了一起失蹤事件只得免強算是休了二十四小時後啟程追查,也就是這起事件的迫切與危機性令人憂心。
這讓我想起奈斯博的《蝙蝠》,不過馬丁.貝克來到葡萄牙感覺是悠哉許多。
aNobii:5
知道本書作者何敬堯是在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短篇集裡的《盡頭之濱》。
再知道他獨立出書,九歌出版社的這本《幻之港》,適逢他即將前來台南有一場座談會同時推廣新作品《怪物們的迷宮》,我就先將架上的這本取下來讀;難免忐忑於台灣作家(我讀過的通常是推理小說)的文筆與人物敘述,在讀的過程中這類疑慮一掃而空。
《幻之港》不算推理小說,僅能說存在些許推理性質的元素。這是一本傳說故事、奇幻、詭譎驚悚以及濃厚台灣味的作品。
每一篇故事標題是台灣的「妖怪」,說起來有點尷尬,日本妖怪透過《靈異教師神眉》、京極夏彥及三津田信三的作品認識不少,台灣有啥妖怪我就沒啥概念,書中提到的除了「虎姑婆」之外我都不太認識,不過何敬堯很巧妙地將古早的流傳化成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呈現出「妖怪」的形貌,這同時以消失於歷史中的塗角窟港作為舞台,寫出一篇篇既奇妙又驚詭的傑作。
aNobii:4
接續第一集的發展,未來世界邑司更多的風貌展露出來,而麟一郎轉變為鴉浮麟的過程也鉅細靡遺地呈現。
怎麼去判斷內容就會有不同的接受感,到底將麟一郎這個「人」製作成活體用具的鴉浮的過程是殘酷、血腥、凌辱、變態……還是一種正面的調教?第二集就他即將成為克拉拉「所有物」的心理探討對映著克拉拉本身想法的轉變很有意思。
第二部更套入日本古代傳說故事,我只能說日本的文化與語言融合度與變化度真的很高,因為沼正三寫出來的邏輯與概念整個很能通,我想日本人讀了會不會頭皮麻麻。另外女人穿褲子、男人穿裙子……仔細想想……好像這比較合乎邏輯,哈哈,若是就邑司這樣的發展可能真會變成如此吧。
鴉浮的利用出現的「合體」的做法,這部作品可以說是讓沼正三大放創意的空間,而閱讀的感覺是種異世界的歷史作品,這是吸引人想繼續一探究竟的關鍵。
aNobii:5
這部作品的封面到內容渾然天成為一體。本以為只是個輕鬆走向的作品,但在內涵上是蠻有重量的,而《選民服務是解謎?國會偵探漆原翔太郎事件簿》就長度來看有點搞笑,文字來看有選民有國會有議員有事件?很正經,於是這樣一個前所未見好像有點矛盾標題的奇特「偵探」粉墨登場,我只能說作者天禰涼很有才很有趣也很會創造故事。
五則短篇串起新科國會議員漆原翔太郎──這一個感覺上帥氣清新,感覺是靠爸(其實也真的是……)靠山靠很多門路才能上這職位的人,且腦子好像有點不太清楚?雖然我覺得他這種「實話派」的相當值得佩服,但政治人物是場面話專家,這樣的人難道不會出亂子?所以就讓他的第一秘書雲井進來引領了,第一人稱的他追隨著他眼中這個脫線議員,可以說是正經八百還被稱為武士秘書的他往往被漆原稿的七葷八素,但也慢慢發現很多事情並不簡單……
我個人相當喜歡這部作品,除了題材很有意思,透過「國家任務性質」地位的人所闡述出來的信念也屢屢在文字中奔現,讀完後當真清新颯爽,也得以多思考政治與社會的上的問題。
五篇故事各自獨立又各自相關,作者相當巧妙地將人物串在裏頭,特別是雲井的第一人稱對漆原的想法、感覺、評價都點滴有些改變,讓人覺得讀到一本「活」著的作品。
aNobii:4
沒誠意的皇冠出版社讓三津田信三「刀城言耶」系列斷在《如密室牢籠之物》,當時得知有新作時還期待了一下,結果最後還是有勞對岸的版本了。
封面搞不好也是對岸勝,嘖嘖。
故事感覺上接著《如無頭作祟之物》,當時在列車上的言耶與阿武隈川,不過這回祖父江偲也出現了,三人談論著波美地區的「水魑大人」信仰,這裡提到了它邑、蛇迂直覺就想到《百蛇堂》的情節,看來該處還蠻有民俗傳說的題材。
雙線故事走在言耶與偲(阿武隈川很無奈地去不成)走訪五月夜村與其相關村落尋訪關於水魑大人的水利儀式,另一邊則是回到水使家的佐霧一家,泰半的故事圍繞在深沉湖、深通川、流昇之瀑以及相關祭祀水魑大人的傳說與民俗上,家族間的糾葛也是隱伏其中的線索,這回的事件有點「爆發」的感覺,是種民俗故事與家族情懷後謎團雜然而事件殺將出來的閱讀感,在刀城發表「破案宣言」時,頗令人戰慄。
aNobii:5
前些日子夏樹靜子女士辭世,對於她的作品我並沒涉略過,唯一一本在書架上的就是《蒸發》,雖然在過去注意過她有中譯的作品但一直沒入手,直到新聞才有點慢了的讀了這本。
飛機上的人突然失蹤!這真是蠻都市傳奇的狀況,也很有魔術師的感覺,透過這一個特別的開場,以當時「蒸發」名詞起源的奇特事件於焉展開。
冬木這個國際通訊的報社記者死裡逃生地從越南歸來,已婚的他卻在這段過程中想著另一個影子,帶出了失蹤的一名有夫之婦,這樣從穩定家庭跳脫出來成不安定的戀愛追求頗耐人尋味。冬木與美那子的邂逅與之後的追蹤成了主軸也成了殺人事件中的穿梭線。
《蒸發》這部作品我認為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又或者她取得材料之後渾然天成造就這部撲朔迷離的故事;故事的結構與詭計謎團也頗有企圖心,端視她與森村誠一的獲獎糾葛可能讓她複合了更多要素來成就一個故事。這部作品有一個謎樣的開場、切合當時社會談論的「蒸發」現象、殺人事件與相關人物不在場正名的探討、人物追蹤以及時刻表詭計、女性意識與情感揣摩……等等可說是相當豐富,而夏樹靜子的敘述也順暢明瞭,故事到最後的解結拆開了從故事一開始就糾著的謎團,因此我相當欣賞這部作品。
aNobii:4
這一本我沒五顆星是因為生為黃種人的我讀了也難免有不適感,甚至連作夢都成了噩夢的環節之一,呵。
初見到這本書直接就被他的封面吸引,黑底上有一名金髮女人咧嘴笑,正後方白色疊圈前有一隻人面犬,呈現難以理解的詭異氛圍,並列著的第二、三集封面人物都透露著難以言喻的滑稽感,這到底是啥作品?而封題上更是「戰後最大奇書」這噱頭。好奇心比較重,一開始並沒想買下,直到又見到它們出沒在書店中,隨手看了一下:身分不明的作家、奇特的背景設定、千方百計才取得的版權……有點意思,於是第一本就這樣買了下來,也就這樣進入「邑司」這一個故事中設定為距當時兩千年後的人類世界。
故事大綱大概看簡介就知道,然而其中的玄妙不讀不知道。
這部作品暗示著非常多的訊息,作者更是把它寫成歷史傳記一般的文學,開場我想也是當時有過的UFO傳說的連結,創造一個超未來人類世界的「統治」,資料與資訊不僅多更有合乎故事邏輯的自創,這使得閱讀的過程中會有「事實」的錯亂感,讓「鴉浮」這個「物種」型態愈來愈在讀者心中合理,而合理的理由不外乎……因為我們是「人類」。
aNobii:4
不曉得京極夏彥是否在創作的最初就想寫出本作中宛如百鬼夜行的詭譎場面?這部塗佛之宴分作《備宴》與《撤宴》,而兩部更又分成上下,這是總共四冊的巨大作品!
《備宴》裡是六篇中短中故事,不同過去一部作品一種妖怪形象,總共六款出現,小時候頗喜歡《靈異教師神眉》這部漫畫,所以像野篦坊、嗚汪這兩種妖怪頗有懷念感。
一次六種所以算是輕量級的妖怪?取自鳥山石燕畫冊後段的這些也蠻有希望不被遺忘而出來亮相的意義,而我想更多的是透過故事人物所遭遇的狀況表達著人與社會中所產生的刺激就透過這些妖怪呈現,加之對自我的思考,人就這樣被附身了。
六篇故事各自出現不同的奇特團體或神秘人物,各種不同的我們得以在社會上看到的都呈現出來,他們創造出民眾願意跟隨與學習的機制,但隱隱地存在著「詐欺」的味道。
aNobii:5
《赤色追緝令》這部電影我有聽過但沒看過,它改編的作品正是這本葛紅杰的《血色河流》。
之前在《鸛鳥迷蹤》品嘗過葛紅杰作品的血腥味,這回《血色河流》書名就有個血字,雖然沒有像前一部那樣血流成河的追殺,但屍體的發現與背景的真相紅得發黑。
故事是雙線的警探故事,一開始足球場暴動的描寫帶出尼曼這名暴戾但卻有破案傳說的刑警,另一方面則是犯罪手腕出身,心懷刑警志卻被扔到偏遠鄉下派出所的阿拉伯裔警察卡林,這兩個老兄有別於一般警察的正義、清新,又或者頹廢、酒精中毒、瀟灑這一類的形象,完全是令人覺得陰影、殘忍但對於案件都有著鍥而不捨的狂熱。讓人讀得隱約中暴力凌駕的探案氣息。
死者全身赤裸、生前遭到殘虐對待、眼睛被挖空……是為了什麼才這麼做?而屍體中殘留下來的特殊線索又有何意義?這本看似警察故事的作品充斥著獵奇性高的謎團,兩線乍看無關但慢慢靠近的情節推導出的是事件各一半的面貌,這我覺得是很有意思的設計,可以說犯罪、解謎、推理、背景心理上層層囊括的精彩作品。
aNobii:5
這本山口雅也的作品目前只有簡體版,我在讀過《活屍之死》、《第十三個名偵探》後始終很喜歡(但為啥都沒讀《龐克基德的冒瀆》我也不知道),相當期待他的奇書《奇偶》出現,然當前繁簡兩邊都無。
《日本殺人事件》是他得到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的作品,是本書名蠻奇特的作品,而且還有《續.日本殺人事件》,到底日本是殺什麼人?
聽聞到的山口雅也是他往往有著奇特的故事背景設定,那「日本」是要怎樣奇特背景?結果翻開一讀,開場就是「山口雅也」在舊書店碰上的一本書,一本美國人寫的作品,名稱就是《日本殺人事件》,山口讀了後很喜歡也對書中「幻想式的日本描述」很感興趣,然作者就是怎樣都不見面,最後居然提議就讓山口雅也代名出版,於是,《日本殺人事件》就間接地出現……所以這真的是山口雅也的作品吧?
這層緣由出現的故事真的是日本,但卻又不是日本,因為其中的設定有相當的成分是外國人對日本人的想法,於是為了探索日本文化的美國人東京茶夢(化名)就踏上旅途,除了驚嘆「日本」的玄妙之外更是捲入撲朔迷離的事件之中。
aNobii:3
看到這書名我想不太能相信這是本推理小說,然而以玄幻跟推理這兩個元素拿出來比較,我覺得推理的成分應該是高過不少,也讓這部作品呈現其獨一無二風格。
主要人物都是「ㄌㄧㄥˊ」,不曉得是刻意設計的還是按名上去剛好如此,凌月、十三靈、泠雨……身為陰陽判官的凌月為了調查台北市河濱公園連續殺人案混到P大民俗學系並參與了宿營活動,結果在滅門血案的場地中發生了離奇的謀殺,凌月要如何推斷出誰是兇手而誰又可能是魔判官癸亥?
將六道輪迴的概念植入是蠻有趣的設計,透過民俗信仰的解說也一究生死的哲學,對於「鬼」也有解說。
場景的建築可以想像蠻詭異的,不過人物輕鬆的對話淡化了恐怖的氣氛。
aNobii:4
浩蕩兩大本的鉅著描寫著十六世紀愛爾蘭歐馬利家族女海盜葛蘭紐艾兒一生的故事,是一部人物傳記及歷史性質的作品,而寫下這部作品的作家既非愛爾蘭人,更不是出生在不列顛半島上,連歐洲人也不是,她是日本作家皆川博子。
目前中譯作品我所知的只有《剖開你是我的榮幸》(內容也是歐美),皆川博子這名字則是在日本作家中的介紹偶見一二,《海盜女王》是我讀她的第一本作品(另一本還在架上……)。
浩大的內容寫的是那年代英國兩大女性的故事,從別針的製作帶出伊莉莎白女王,英格蘭這一邊的人物、世界狀況大約一二,政治間的謀略與策動埋下本作伏筆,接著歲月往回五十來年,葛洛妮之父從著歐馬利的任務從蘇格蘭高地徵召傭兵,十七歲的亞蘭登上了船,機緣之下成了十歲葛洛妮的僕從,故事的視角透過亞蘭開始描述葛洛妮到海盜女王稱號之間的起落。歲月的啟航。
說是海盜但這主要是在那時代她不安於傳統致力出海闖事業加上血統與血統之外的傲氣成就了難得一件的海上女王的態樣,故事中主要的並不是她像海賊王那樣在大海興風作浪,而是寫著她的家族、生涯以及與夥伴(特別是亞蘭)的羈絆。
aNobii:3
克莉絲蒂這部作品的點子與架構拉到現代來還蠻能發揮的,但頗傲氣的白羅碰上宣告自己「太老了」與時代磨合時期的衝擊就獨一無二,「第三個單身女郎」的意涵也帶出當時的新穎;這想來是較後期的作品,透過白羅,克莉絲蒂蠻有種感嘆的味道。
詭計用上了當時社會年輕人的混沌,背景則較傳統,兩者交融也透過白羅的觀察刺激出當代社經的可能性,個人覺得是一部很有味道的傑作。
aNobii:4
桐野夏生的作品我想這部《OUT-主婦殺人事件》是名氣代表。
書寫女人──故事中是在便當工廠工作的四名女性,夜班的工作反映了她們生活間的苦處,一直到四人裡面年輕的美婦彌生終於動手勒殺了不顧家且對自己不善的丈夫,黑色劇情開始由雅子主導發展開來。為了各自目的而窺透到的機會缺口轉動了每個人命運的齒輪。
桐野夏生描寫了四種個性與生活處境下的女人,是一種有別於男性的對於在社會中生存的執念,讓抵抗住崩潰後產生強大的承受性,更從中發現自己內心所希望的,像年紀最大人生卻極端宥限的良江跨過底線後的心態、短視近利在獲利後更顯短視的邦子最後的結局,當然主要人物雅子內心的變化到最後催生而出的人生理解是本作後段頗有衝擊性的情節。
便當工廠的夜班是生活中尋求正規可能的最高報酬機會,在此潛伏或許是一段人生,即使再刻苦、無助、無聊,而突發事件的可能性則能喚醒意識中排除在日常之外的機會,進而前往另一條等著你發現的通道。
aNobii:4
尤.奈斯博這名字蠻規律地出現在出版名單中引起了我的興趣,我想作品的精采度與漫遊者出版社的誠意讓他一本接著一本出,我並沒有從最開始中譯的《知更鳥的賭注》入手,而是在注意一段時間後買下這位挪威知名作家的首部《蝙蝠》。
翻開作者經歷足以讓人吹口口哨,印象中稍微雷同的我所讀過的大概是德國作家法蘭克.薛慶;奈斯博曾是搖滾巨星,這同時還兼證券公司的職員,覺得兩相壓迫下飛到澳洲,然後就變成作家,這作家還不是隨便寫寫出出,書的好評想來是他人生新一波的成功,實在是蠻了不起的一個人。
《蝙蝠》因著轉變的關係地點發生在澳洲,警探哈利.霍勒前來協助偵辦一起北陸女孩的謀殺事件。
奈斯博的文字敘述相當靈活,人物很自然流暢地就持續在故事中穿梭,像語系的差異讓他在澳洲變成了「霍利」警探,互動上也呈現出「澳」式較悠閒的感覺,很快就會對主角哈利跟前來接應的警察安德魯產生好感。
aNobii:4
「寫出的目的是摧毀之前的作品。」書封上這句話還蠻令人好奇這是部怎樣的故事。
溫泉區的死亡事件與奇妙的少女互跑,漸漸接近的交集是令人驚奇的能力。
這部故事沒有東野圭吾理科的背景可就寫不出來了,將事件的手法表現出來很有意思,這真的跟一般的「設計做案」不同,詭計立足在「完美」的技能之上,也就是探討手法的可能性在一般判斷下幾乎或根本不可能而在故事中的人物卻能夠掌握所有狀況使之成為可能,過去可能是隨機發生就成功的伎倆在這部作品中成了「必然」,這是我前所未見的狀況;超自然之類的說法當然會有,但探討「可能性」就是推理的部分,捨棄所有不可能的不可能成為可能之時,眼睛一亮。
我覺得《拉普拉斯的魔女》可以說是理科作品的極限表現,同時對未來也具有前瞻性。東野圭吾作品的風貌隨著時間能走出一番新鮮,對許多議題的探討與預測都能用他清澈入感的風格寫出!
aNobii:5
泰米斯之劍指的就是代表司法正義的蒙眼雕像手上所持的劍,直接探討法律與正義是可以想見的本書主軸。人物形成一個圓圈,中山七里巧妙的布局讓時間往回到老練刑警渡瀨的年輕時候,不僅是了解他的刑警生涯以及自己落在警界的階級背景,更透過時代變遷至今嚐聽聞的警察體系寫出正義之名的黑幕。
章節就從冤罪開始,為求破案而施展的一切偵訊手段到最後司法上的公義傾斜,讀者可以讀出案件背後的端倪,而相關人物卻隨著自我意念以及社會價值的綑綁固守,衝擊著渡瀨的內心,這同時也頗有日本少年漫畫風味的中山七里推理味凝聚起來,一口氣在真相以及相關人物的背景攤牌之後轟然而來。
跌宕很能抓住讀者的閱讀感,中山七里的作品有種讓人難以割捨的強韌。司法正義的探討隨著案子所涉及的所有人發展出不同的糾葛,每一個層級所面臨的掙扎說是正義或工作使命,不如說是自我評估生存與存在的角力。
事件帶出的波瀾漩入可以說是率直的精神,這份精神塑造了渡瀨的樣子也讓他在司法鬥爭的洪流中堅於原處,讓讀者知道他深藏不露的觀察力是從何而來。
aNobii:3
每個月一樁事件是這部作品的概念,將十二個月的不同元素融入故事中相當有意思。
昆恩在故事中算是與「秘書」妮琪共同辦案,艾勒里這名字在這部作品中比較有名探的感覺,過去的故事中我個人是覺得他比較像他老爸呼喚或者是跟著過來解謎的人物。好吧,也可能是他一派悠閒使然,總是要到開始推斷時才有專業分析的樣子。
十二篇故事有幾篇主要構成的模式蠻相似的,可以說是「設計中的設計」吧,昆恩最後推測出來的翻轉就是事件原本的狀態有問題,倒是四月的《皇帝的骰子》是其來有自,本就有個特別的節日長在這個月。
六月的《藥指》呈現的是昆恩碰到狀況會把所有可能性都考慮進去的樣貌,浮現出的可能確實會讓案情有所逆轉,但要找出動機跟理由就讓他頭在那邊燒,結果最後有點回到原位的感覺,當然這也讓他有點沮喪,只是事件更清晰,同時也算是反映出一般來說警察處理事件的方式。
aNobii:3
吉敷竹史的系列故事,算是拉開《北方夕鶴》事件他與通子之間的背景故事,整部作品就是他們兩人相遇到結婚然後分開到故事中吉敷始終尋找通子下落的情節。朝著當時文學的走向,吉敷的故事蠻常跟列車有關,《羽衣傳說的回憶》更加上地方民俗、傳說,自然順著火車就趴趴走去了;這部作品還挺有內田康夫的風格。
謎團是吉敷在藝廊巧遇的雕金作品,連同之後發生的妓女殺人事件,踏上解開事件關鍵旅途的同時也回想著他與通子過去的一切,感情小說的走向較濃,甚至殺人事件在疑犯的動機上更有引起讀者共鳴的意思……或許吉敷是更有共鳴哩。
解開傳說故事的樣貌還蠻有意思,故事總是有人的需要的結構,一些流傳後的背景都是人戲劇化的解釋。
目前讀到的吉敷感覺是蠻悠閒的,追案子更追著前妻跑。
aNobii:4
歷史、符號學者蘭登博士的故事我沒照順序讀,《地獄》之前是經典作品《達文西密碼》,就這兩本來看,蘭登還蠻容易碰到「凌晨症候群」!只要他碰到事件,堂堂四五百頁你還以為他跟女主角已經經過好幾天結果才頂多一天多一點!這回《地獄》一開始對個人來說是蠻地獄的,蘭登疑似遭到槍擊,剛在醫院悠悠轉醒,殺手卻已然進逼,更糟糕的是他記憶居然有點狀況,槍擊前後一點印象也沒有,於是只能跟著協助的女醫生席耶娜開始義大利到威尼斯的闖蕩,並且從身上的線索開始得知驚人的恐怖真相。
《地獄》比較像是解謎尋寶的故事,不過這個「寶」卻跟探討人類存亡的議題有重大關係。
不用多說也知道當前地球上承載的人類數量多到不知道何時會滿出來,歸功於這一兩世紀以來科學、生物技術的進步,大幅拉長了人類存活的期限。當然,不希望以「死亡」為解決方式,不過這在過去的歷史上災難的呈現能得知一二,事實上令人驚悚的「觀點」在這部作品中呈現的還比所謂的「人道」來得有道理,因為人是很會生沒錯,但問題是在於人現在也很難死,但這樣與心理的感受又有衝突,如何解決甚至如何面對?我想這愈往後會是愈難處理的困難。
故事的緊湊與懸疑一直都是丹布朗擅長的,後段的演變好像「會是如此」不過正面反面誰對錯則有了比較好的詮釋,而結局留下來的狀況或許是作者就大環境來看多少希望如此吧?
aNobii:5
小說開始的場景是棄屍過程,隨著執行者的心中的想法語句化,看來會是主角,而後更知道他是律師御子柴禮司!這本莫非是會殺人類型的偵探?像血腥法醫德克斯特一樣?疑惑隨著御子柴接手的案子往後延伸,呈現了當前的事件以及御子柴少年殺人在管束單位度過一切……
讀這部作品蠻會被行事翩翩的御子柴吸引,而他的過去同樣令人好奇,針對日本司法「少年法」的部分,中山七里寫下了這個難得看見正向的角色,但更衷心的我想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思維以及能力與感受,「通稱」的人性不見得能在獨立的人性中發揮效用。
曾讀過《連續殺人鬼青蛙男》,裡面的角色也在本作(後續還有系列)登場為要角,少年院中彈鋼琴的女孩子也蠻令我驚喜。
法庭式的推理在本作中算是讓我瞧見「血肉」的風貌,御子柴針對的就是在法庭中被提出的謀殺詐領保險金事件,就「真相」來說,司法最多能抵達的程度我想故事的發展會令讀者屏息、深思。
aNobii:3
中國的法醫文學!
故事是由法醫章桐幼年時的變故為主軸,職業上的事件共三起組成故事,本來想說主線的章桐的記憶會不會往後面的集數拉,結果這本可以算是個完整的作品。
不曉得是否是完成這部作品後的好評才繼續往後寫?《剝離真相》的故事情節一開場就算重口味的了,甚至接下來的兩起事件完全是獵奇恐怖殺人的出發點:被燙熟的肉片屍、全身骨頭消失的皮屍、樹林裡大量的幼童喪眼屍骨……驚恐度百分百,倒是章桐蠻淡定的,王亞楠隊長也很俐落,甚至周遭其他人的對話與互動算蠻輕鬆愜意。噢!對,作者是女性,故事主要角色是我目前首次見到的雙女性搭檔哩。
文筆的描述與人物被寫起來的感覺很不錯,不過到後面情節上我覺得雖然合理卻有種生硬感。主線故事關鍵的線索與條件還蠻清楚的,結果繞好大一圈,我是覺得我這個讀者就能聯想一二,角色們前面的機智卻突然在這起事件上整個朦朧,有點奇怪,倒是因為某些特殊條件的關係而讓兇手有所恃還能解釋得過去。
aNobii:3
標榜銜接漢密特到卜洛克的作品……不過我冷硬派的歷練尚淺,卜洛克某本書還讓大學時的我讀得不知所云,一直到前一陣子的《父之罪》感受到他的魅力;漢密特則只有讀過拳頭與夢想般的《紅色收穫》。那麼,這本強納森.拉蒂默的《死者無動於衷》是本怎樣的冷硬派作品?
柯倫與歐馬利是一對無賴……呃,不對,是偵探組合,暗喻很多的嘲諷哥柯倫以及健美帥氣還蠻富正義感與騎士精神的歐馬利,兩人受艾瑟士先生的委託前往調查威脅信的問題,於是兩人就跑去渡豪門假了……真的差不多是這樣,接著就是不同風格的美女出場,恐嚇信瞬間好像不太重要?然後事件就來了。
這對偵探搭檔是很風趣的一組,對話仔細去想是蠻哭爸的,總會用一些特別的描述與字眼探探別人或自己的底;出腦子跟嘴的柯倫有沒有料?故事後面我想會蠻讓人印象深刻,但我還是覺得他老兄能有點狼狽卻又泰然自若地從醒來身旁的人竟然噶屁的狀況下回到自己房間還嘲弄自己「真是個美好的夜晚」這一點很了不起,算是種平時貪點別人小便宜但關鍵時沉著面對惡局的特性。
冷硬走向卻是解謎式的場面,如何在密室中殺人或逃脫?很有意思的在冷硬派的作品中不是靠硬來,而是巧妙地思維推演導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