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殺器官 伊藤計劃 日本. 東販出版
這本的名號虐傳已久,歷經《進擊的巨人》後,感謝 詹恆奕 一把將我推入天妒之才:伊藤計劃所寫的第一部長篇《虐殺器官》。
我曾讀過他與圓城塔合作的《屍者的帝國》,非常精采!其實我原本對伊藤計劃的作品有興趣,只是老是專找推理變成各種繞過,而事實上呢,《虐殺器官》可以說是廣義的推理小說--
怎說呢,更是包覆著現實科幻的哲學小說:思考過自己的動機沒有?架構「自己」的存在,在其中驅動的,是什麼?
在911事件之後,為了對抗恐怖主義,先進國家開始針對滋生點打壓,力求肅清,而克拉維斯.薛帕德上尉隸屬於情報軍團,任務都是暗殺。暗殺對象自然是引發恐怖攻擊的領導者,但在最近的任務中屢屢出現的一個名字讓坐擁高科技、精密殺手技術的暗殺單位感到棘手,是一個一眼佯裝的名字:約翰.保羅。
只要有約翰.保羅存在的地方就會發生內戰與屠殺,因此,確定「停止戰爭」的理由後,特種搜尋群i分隊開始投入暗殺計畫。
然而,即便透過高科技平衡了人類的心理機制,薛帕德卻在愈接近約翰.保羅的過程中被種種現實給無痛刺探。到底為了阻止人被殺而進行殺人行動是對是錯?引發人類殘殺的理由又是為何?
啟動的「虐殺器官」又是什麼?
作者伊藤計劃得年34歲,死於遍布全身的癌症。他寫下了人類與戰爭,卻不敵自己體內的自滅--這是諷刺還是共鳴?宛如他以自己的身體實現了小說中的人類走勢。
我不曉得作者累積多少經歷與閱讀,或是他的觀察與思維儼然是種俯瞰,相當年輕的著眼點下能寫出這本非常深度觀察的作品,在下真的超級敬佩!
故事線算是現實的平行軸,且是科技進展更凌厲的人類世界,其中針對作戰研發的一切項目既細緻又殘酷,特別是描寫到侵入鞘的人工肌肉構成,完全寫出使用者末端的單純思維。
這部作品若更早讀,對我來說會是本啟蒙神作;現在讀則是深化了我許多的思想,尤其是謎底「虐殺器官」的真相,我認為,這是紮紮實實的真實啊!因為這個,人類跟其他物種不同;因為這個,人類會在善與惡的天秤中喜怒無常。
克拉維斯.薛帕德的人設相當巧妙,存著一顆自虐心境的心,卻著手在一場場毫不猶豫的殺戮,直到碰到露西亞,我們可以讀到他面無表情,但,卻能在淡然的話語中感受到他理性與感性的搏殺!
這算是一本既好讀又不好讀的作品,故事性可以說被許多的探討給淹沒,但卻不枯燥,總是會在段落之中稍停、去思考他字裡行間的波動。
扣下板機把人一個個打死,本質上不存在動機,然而有各種動機去支持?做或不做?身為人類又何為人類?
對準陌生的腦袋,將那一槍打入構築成地獄的建材,也就是自己的腦袋。
不死鳥 薛西斯 台灣. 獨步文化
城邦讀書花園在我兩年前下單時,尚有親簽,我既意外又開心,孰料至今,親簽居然還有五本庫存!這不是不可思議,而是讓人有點難過,同時也讓我被推理鬼遮眼至今才讀,感到愚昧。
薛西斯這本《不死鳥》非常非常好看,也許就是我今年讀到故事構成最頂尖的作品了。
欸,不是,阿這不是武俠?
對餒,背景是武俠,然而卻是帶點奇幻與謎團的作品;狹義的推理不算有,但找出解答的過程就必有此元素,更不用說故事中透過門派歷史與整體的發展刺探出的社會映像,令人揪心。
伏居深谷的丹陽派終於等到倒虹川逆行之時。這是個重大日子,需行掌門殯天後的流棺,然而,讓弟子困惑的是,棺材為何會有兩座?
彩鳶與鴻麟才打算偷看,川水暴行,意外陡降,據傳裝著「承安」的棺材順流而去。在這掌門權力尚有暗中角力的當下,自立為掌門的清音為何不惜一切要派人去找回失棺?
武功三流的陸長生總義不容辭地搞砸本想做好的事,這回撞上不知打哪來的棺材,沒想到裡面居然……
山林中有著互傳信物的棲霞、青竹、隱松三派即將迎來三寒會,卻發生有著最強劍客的棲霞派不願照做,搞得整個江湖風聲四起,到底為何不惜樹敵也要堅持?
出谷的丹陽派使徒、意圖幫助承安而打算上棲霞所在銀屏山的陸長生、明波暗湧的各路門派人馬……各自有著意念與目的,卻不完全知道弄得滿派風雨的「信物」到底為何?
來自書名的「不死鳥」,何時才會嶄露真翅?
我自國中讀完金庸全集之後好像就沒再讀過長篇的武俠小說,零散的短篇都來自推理獎。這次,薛西斯《不死鳥》又讓我感受到當初閱讀武俠的況味,不僅用字遣詞行雲流水,每個章節的安排與如鉤子般勾出部分樣貌又帶出令人窒息的疑點,很難不沉浸在這部作品的世界之中;描寫武功、招數的筆法非常靈動,不管是神臨般的壓迫或是伯仲之間的緊湊甚或絕境之下的轉折,文字都能顯像,堪稱絕妙!
人物的描寫與角色之間的相互輝映非常成功,更讓人倒抽一口氣的是關鍵人物的內心,基於古時的背景,許許多多的心思真的是難以述說,只有到必要時刻才會讓人同心感悟。
謎團是核心,巧妙的是,如同故事中的「那個」,謎也是母子層生,株連而來的真相令人感慨不已!
而人是為何而生、為何而動?由人組成的「門派」其目的與意義又如何?儼然已將此哲思植入渾然天成的故事之中。
要說缺點可能是棲霞那個人才也太好,其他兩派(幾乎男的)實在令人汗顏,但我真不得不為「隱松」這門感到一種「始終如一」的感覺,不枉我等了半天,果真是本色出演。而在「武學傳承與真諦」上,本作可以說透過人性、組織特色寫出了很有諷刺感的投射。
要說今年我最喜歡的作品,大白井教主碰到的對手都是台灣的呀!在《H.A》時就期待的薛西斯後續的長篇我覺得都不差(除了夢境),但節奏都較慢,可這部《不死鳥》完全是超級流暢且懾心勾魂的水準,還是相當完整好讀的超棒故事!
我在此大力推薦,真心希望不只那五本親簽,其它也通通都賣光、讀過,不要枉費這部神作,沒能力拍成影視可能真沒辦法,但居然流通不順實在沒道理啊!
僅以此略施綿薄之心得力,推薦各位一讀《不死鳥》;今年到今天若要我推薦一部小說,那會是這本!
模仿罪 發威 中國. 北京聯合出版
中國刑偵類型的作品相當多,我偶爾了解一下評價,隨選,這次讀到了這本封面有點意思的,發威《模仿罪》。
基於許多仿作的風聲,不難想像讀之前的預判,但這本的內容跟宮部美幸《模倣犯》是完全不同的。
記者成奚蕊調查著一名少女的行蹤,循著自己掌握的線索來到一處廢棄工廠,最終還真讓她在廠內的某空間找到,但在那一瞬間,自己眼前一黑,就此失聯。
刑警安曉峰剛拜訪完師傅全樹海就接到成爸爸的來電,直說女兒奚蕊沒有回家,進一步了解,甚至連報社也沒回去。基於交往的認識與情感,安曉峰直接以失蹤進行調查,卻沒想到不久後傳出了在馬路天橋上發現了一具遭到絞刑的吊死女屍,那具屍體身上穿的外套,就是成奚蕊的……
刑偵就是循線,根據線索去拆析、調查、走訪以抓到關鍵。
第一具絞刑死者的兇手終於掌握,也逮捕歸案,卻不代表犯罪就此結束。
第二具、第三具一模一樣遭到絞刑的死者讓案情進入了難以想像的層次。
這部作品閱讀的初期實在很有典型的中國刑偵教條式的書寫風格,但在案情從破解到急轉直下的過程開始吸引人,一直到翻過另一個篇章後,開始進行動機研討與收尾時,開頭那種黏膩的敘述才又爬了出來。
去頭去尾來看,我覺得是一本相當精彩的、有著影視走向的好看作品。特別在連環絞刑出現對照當代社會現象與犯罪態樣,我覺得懸疑營造的很不錯,就是不要太去考量行兇者的本質動機……是說,仔細想想也沒不合理,只是作者採用的敘述視角沒有起到強化「探討」的作用;在劇情的推進上,作者可以很流暢地將整個行動線給表現出來,然而在內涵的醞釀發酵不足,以致共鳴、爆發上不夠好,可以說蠻平地寫過去,使得最後的張力蕩然,會讓讀者有被拉出故事的感覺。
你看像第三部分的標語:一名記者、兩名刑警、六名逃犯、十一名殺手,展開了一場殺戮與拯救同時進行生死較量。 有沒有很厲害,實際上寫完這句之前的情節才是最厲害的,後段的發展完全不如稍有類似的韓劇《VOICE》(也許這本得拍成劇才好?)。
有興趣想看看「兇手落網後,犯罪才剛開始蔓延」的故事,本作的狀況營造在這一點上是成功的!此外,關於「模仿罪」的意義,在最後的番外算是有補上一個關鍵。
想要在故事中點綴愛情因子的還是多考量的好。
在我們分手之前 文善 香港. 皇冠
上一本直直沒下墜的直球「魔神仔」,完全可以顯得這本《在我們分手以前》有多變化球。這本可以讓身為捕手的讀者沒那麼容易掌握,是的,是蝴蝶球--可是封面是一塊蛋糕!顯然,那是一塊展示讀完馬上領略經緯比例的圓餅圖。
版上真情代表的推薦讓原本對這書名有點過敏的我也趕快來個一塊,體驗到吃下去鬆軟不黏膩卻不容易判斷出其中複雜滋味的讀後。
大學音樂系的三人行:斌南、純諭、佑雅,即將面對畢業。他們之間難以言喻的情感張力終於在鐘樓發酵,然而,隨之而來的卻是佑雅墜樓事件。事件讓斌南與純諭兩人的情感融入不品味就吃不出來的原料,隨著時間的冷藏與烘焙,漸漸在二十年的歲月後取出,品嘗,再說出感想(真相)。
當時的不在場證明連鎖著每個人的選擇、堅持與迷茫。
牽不牽手之間存在太難抒噫的言語。
四次的分手,四次的真相。
四塊蛋糕或許能吃出各自的口味,但能發現作為基底的素材嗎?
這本跟《店長,我有戀愛煩惱》有些關聯,不過是獨立作,只是有讀過前一本很快就理解那神秘甜點店的特色。
這部作品是懸疑戀愛小說背景穿梭著犯罪推理的「絕對推理小說」,會這樣說是因為作者還蠻顯眼地點出疑點,我個人是覺得有幾個地方出現的對話與行動稍嫌刻意,另外第一則故事讓斌南吃香蕉蛋糕的條件反射少了一點「對方的暗示」,也就是說,我會覺得他吃蛋糕是吃給讀者看的,而這也成了最終解謎的關鍵。
愛情的分合與懸疑會是主味,但前中段我這個人因素吼,覺得有點煩躁,所幸時間軸在跑,人物會成長,該說的總會說,雖然我白眼是翻了,但也不得不認同,只是,他倆是真夠煩的,可這一點嘛……真的是最後要解開真相的關鍵。
「留白」造成的懸疑效果是好,但可能有些讀者(包括我)讀完不會馬上思緒貫通,且我是真覺得那白留得很大,我仍沒有想通最初的案件本質到底是什麼,只有一個說法較能解釋,如果照「製作的理由」去想,進而造成「那個」,這樣一來,人設就會有些奇怪。至於在每一篇都能不同面向的呈現其中的部分真相這一點,作者的設計是很巧妙的。
少數在讀完後有點矇,還討論過才釐清狀況的作品。若愛情小說來論,算是篇幻想調性的,人是肉做的,想起來很夢幻,過起來總是肉感:推理小說來看,這無疑啊,只是留白的總會覺得少了什麼。
我個人比較沒那麼喜歡本作,但很值得一讀。
目擊者 Linwood Barclay 美國. 春天出版
想看書,眼睛要能用;想被書看,這是其中一本,但眼神可能是最……然後,就已經提示成這樣了,我還真沒看出這封面設計的巧思!直到有專人提醒才發覺咧!
Linwood Barclay《目擊者》似乎是逢讀過必推的一部作品,也據說是目前他唯一推得動的大作。
原文書名有點耐人尋味,《TRUST YOUR EYES》,算是比直擊主題的中文書名更有連環關聯性。請翻開第一頁,然後在短暫的收尾部分睜亮眼睛。
旋轉360度,開始了。
遊走在街頭的他看見了那扇窗戶的不尋常。
那是什麼?保麗龍人頭像?所以才套上塑膠袋嗎?
那為什麼,那顆假人頭像很像在設法呼吸?
他看見,卻不動聲色;走過,只殘存痕跡。
雷.克伯德是個插畫家,因父親去世,只好回老家照顧異於常人的弟弟,湯瑪士。
繼承是個問題,父親的死也是個……嗯,可探究也不太需要探究的問題,當前要如何領導弟弟過生活才是重點,卻沒想到弟弟的某個關鍵發現讓他們兄弟倆陷入一場潛伏的陰謀之中。
有人打算勒索,自然也會有人打算解決麻煩。
麻煩會有專人解決,只是往往,往往麻煩在跳級時就會連滾帶爬、一發難以收拾。
這是一本著眼點很有意思的犯罪小說,著什麼眼?你可以現在打開GOOGLE MAP的街景服務,也許在那一瞬間裸奔的你(妳)就出現在那一段不願想起途徑上。當然,只有妳(你)自己知道那是誰的臉。
那麼,真的要因此追查用這種方式「目擊」的事件嗎?
日常一般思維的雷當然嗤之以鼻,但湯瑪士就不行。這對兄弟奇妙的矛盾與互動就是本作的核心,非常、非常核心--
要說故事的感覺,我覺得除了街景概念之外,讀起來蠻套路,可作者就是能透過文字來讓情節產生呼應書名的效果!且,開場之後能預期沒錯,讀者卻不見得真能掌握故事的走向!
人物的呈現我覺得是這部作品好看的關鍵,故事因此在推進上相當自然,進而讓謎滲透、發酵。
這本值得推薦!不錯!
星期五的書店 名取左和子 日本. 獨步文化
本來沒收這系列,是因為上次北上前誤以為星期四、星期五是系列,結果書單裡收了《星期五的書店》秋季,等搞清楚之後,逛二手書店時就把看到的夏收了,隨後冬出,轉了一大圈才收了第一本,雖然沒標示「春」,但倉井的遭遇沒錯的喔!--總之,這次北上就拿了奶綠色這本。
之前在星期五讀星期四,這回星期四讀星期五。
「去那家書店,自然會遇到當下最想看的書。」
網路傳言讓倉井循著偏遠的鐵道出了月台,「傳說」感的魔幻被月台旁的小書店給剝落,取而代之的是迎面熱情、笑容滿面的青春爆擊:「有沒有做過?」
差點要脫褲子(?),隨即才理解這裡徵人。
歡迎光臨金曜堂!
都市傳說的書店卻是一間邊遠的月台小店,納悶人口哪裡來卻看見店內甚至有負責餐點的美形男栖川與看起來根本不讀書的混混臉和久,且還徵人?
莫非誤入什麼幽靈車站?來到冥間的書店?
回過神來,決定應徵前的倉井說出了來此的目的,是為了一本他一直找不到的書。
真的能找到最想看的書嗎?這間店有魔法嗎?
確實是間不一般卻又很一般的小店,店員雖各具特色卻沒魔法,只是,魔法會出現在人與人之間,來到金曜堂,他們會幫你取下人生的書籤,並且插入那本補上失落字句的、當下最想看的書。
這是一本輕快帶些微酸的作品,作者名取佐和子將許多自然巧妙的人物特質透過每個互動、每句話的交流帶出,書店店員的形象不知不覺就會在你腦海中呈現--不僅如此,攜著煩惱前來的客人亦是。由此,當人物都活起來之後,謎團也將隨之浮現。
書本會不會長著看不見的手?拉著有緣的讀者踩上越過一階的人生?會不會有一本書是你心中不亮的明燈,你得遇見,才能打亮。我覺得,這部作品會讓讀者感到暖意,也能體會倉井為何想留下,試圖多靠近店裡那迷人的小俏皮。
而當然,如同倉井,店員與客人也就一線之隔,皆為人,心裡深處難免有個騷擾的謎團,我想,後續的故事會慢慢揭曉指引者們的謎底吧!
不是重推裡,也沒刻意凸顯謎題進行推理,是會隨著人物的苦惱慢慢的發現字裡行間的通過之道。
迷人又好看的小說噢!
想死的完全犯罪者與七點前落在房間裡的雨 山吹菖 日本. 春天
相當長的書名跟異世界無關,意圖透過文字滲透出的神祕罪案感不輕。開啟扉頁是封面的黑白版,少見的在上頭來了個人物簡介,這也就是本作的重點:
桂月也 以及 日下陽介。
那透過介紹是另一個調性的宣告,畢竟一名物理科,一名家政科,這兩個青少年帥男將帶領讀者宛如租在對面一樣地,窺看著他倆在疫情期間的困頓卻優雅的日常。
倒是日常難免無聊,兩人總不是逐字逐句在那邊「好像打情罵俏」,畢竟推理小說,要有事件,但新冠搞得整個社會人心惶惶,各種外出政策封鎖,人與人間的距離,只有在這兩人身上最靠近,我們就看那被俗敗公寓襯托出來的美男體……不是,我是要說他們倆搞了個線上偵探,由理工背景的桂當理科偵探,日下則是曾是偵探的偵探的華生角色。
委託很便宜,500日圓。
雖說桂的能力很強,但500能買到的事件一定很閉俗,因此,各種奇妙的煩惱日常開始登場。
由日下照亮謎題,再由桂福爾摩斯式的「代替月亮破解你」的思維搞定,藉此,逐篇將真相帶到這倆人過往的農村背景上。
讀之前我總在想,這書名是要幹嘛?
原來確實是兩句:前一句開端,後一句則是最後的關鍵謎團。
本書,僅推給對迷離朦朧風BL有興趣的讀者,或者想自行腦補帥男雖窮困卻優雅的生活景象的讀者。
我個人,覺得……非常無聊。
基本上整本書就是日下陽介出於內心對桂月也的各種關照,但畢竟我對BL興趣不大,他如果是個女性我可能會喜歡一點,對,也就一點,因為在謎題上是「言語式的日常」解謎,然後桂還有辦法秒答,多的時間就在虧日下「眼鏡起霧」,直說就是,我覺得有夠做作;解謎的呈現要有點腦波對上,甚至謎團本身雖然出於當時社會條件以及日本人老是說話便秘的特色,但,真的就是無聊。
只是這兩男非常年輕,因此,本書的受眾應該落在那年歲區間,或許會覺得有趣吧!
基於日下對桂的愛慕(?),不管是謎題還是推理,一定都會CUE到對方身上,反正隨時關心啦,還想成為家人,如果這本在台灣應該已經合法了,直接給我去互握……
反正我覺得很煩,加上解謎的敘述讀者需要腦波對上,有好幾篇並沒有完全說出來,因為篇幅用在陽介對月也的……
衷腸。
成長不順想殺家鄉全家的,也可以來讀,跟著陽陽陪月月一起吧!看你是要幫他找出完全犯罪的方法還是阻止他都行!去吧!
玉觀音 閱讀探戈、亦其、皮魯可、仁狼血黑、四弄一號 台灣. 幻華創造
(第七屆林佛兒推理小說徵文獎)
不明力量將 吳柏翰 的心得評論給封存了!不知道我這一篇能不能倖免。
第七屆林佛兒獎,這回我還有到詭秘日的現場,約略了解了這次入圍五篇各自的概念,至於首獎據說在博客來上先爆雷了……事實上,跟前兩屆相同的話,書名就爆雷了。
是的,首獎就是閱讀探戈的〈玉觀音〉,同時也是本集作的首篇作品。
接下來的心得將不簡介故事內容,直接寫出我的看法,還會加上逾矩的建議,所以不可抗的會爆一點雷,還請有興趣的讀者先行讀過徵獎集再來看噢!
〈玉觀音〉閱讀探戈
議論首獎落哪篇這一點來看,本作拿下首獎雖不是君臨式的水準,但整體上的疑問點最少--應該說,沒有什麼關鍵硬傷。作者想探討的主題也都有透過故事與背景呈現,而我最欣賞的是最後那個人的「旁觀」,評審似乎都沒提到,這一個重點定錘的「現場重現」驚悚地呼應了前段故事的周遭人們,也讓當時對女性相當晦暗的時代感令人無措地投映,綜合今年度兩單位徵文獎來看,乃數一數二的強烈效果。
但,這篇有著結構上的可議之處,我相信有點年紀的在讀這篇作品時耳邊會響起盛竹如先生的聲音,篇章也採好幾個視角去切,更進一步達成這種既視感在於作者的寫法,結果就是故事性較差,比較近似煽情系紀錄文學,正因此會讓情節打算渲染出來的情感打折,畢竟逼著讀者跳來跳去還跳開來「旁觀」。可能這就是作者打算形成的效果吧?
在開頭的部分我覺得有些可惜。都過十五年了,哀傷逾恆的情感通常會更凝鍊(畢竟一定會碰到社會的壓迫),人物卻還是狗血淋頭地呼天搶地。若這裡寫的是無聲的痛苦,或是觸動的痛苦,開頭會加更多分。
若將小說的閱讀感加入考量,本作會趨劣勢。
我排第二。
〈相遇總在告別時〉亦其
接著讀這一篇就會很明顯感受到:小說回來了。
本作的故事流動與波動感是五篇中最佳,且軸心真繞在「葬禮」上;葬禮帶著哀傷、落寞與說不上卻隱伏著的疑念,自然也讓謎團落在「死亡」之上。
跳樓、懸樑、吞藥、病--這些一連串的死亡環繞起來,人生到底降臨了什麼?
第一人稱試圖抓住「關鍵」。
這一篇我覺得受限於篇幅,導致墜樓現場的描述與走場不夠精細,完全會讓人質疑有沒有可能達成?再者,建築應該會有避險設計,人也會盡量避開有風險的所在,更不用說還是懷抱著秘密的人,要造成一連串的「意外」,說服力不夠。
篇幅也導致犯人的心境不夠表現,他的心態也許正如「我」曾推敲過的部分一樣,然而,沒有更多的字數去建構了。
除了這兩個問題之外,這篇我個人覺得最有感。
我排首位。
〈Vtuber殺人事件〉皮魯可
篇名直截了當,作者也透過故事寫出所謂虛擬直播主的生與死,將「死」作為謎團來探討,相當有趣。
這篇也是很有精神喊話味道的一篇,且是好的一篇。
然而,人物的動機方面,很像陀螺,轉起來超快,卻慢慢降速,慢慢有些狼狽,動機的推力到中後段不太有感,當然有部份是因為對這一塊我不那麼了解,只是,光是麥可的行為與情感變化就不太自然,你要就得在前段埋藏一些「腹黑」的可能性,而不是前面大飆淚後面愧疚淚,效果並不好。
此外就是現實中的犯行很輕巧地帶過,這有點尷尬,畢竟不寫好像不推理,寫了又沒辦法拉出漂亮的、能解決的關鍵點,不如乾脆表示「只有琉璃發現竊盜」就好。
最終目的與整體動機的表現較差,所以我較持平看待。
我排第三。
〈囚壽殺機〉仁狼血黑
這篇狗血整個潑在人設上,搞得很極端,也搞到我多讀好幾句才赫然發現:靠杯原來是未來世界。
約莫百年後的未來,所以人類社會有很多改變,不僅是長壽,AI也取代了許多工作,包括警察,因此,本作的偵探是AI警探。
這一篇也是五篇中最典型本格推理味的作品,然而……
搞了一個我個人很會有意見的狀況:
設定跟內容各走各的。
白井智之厲害在他那些噁爛屎尿炸裂肛門的設定都有意義,阿這一篇,你搞一堆什麼健保卡換身體(對應機器人吧)、AI悖論探案,除了那個太極投影有用到之外,通通都是拔掉也沒差的設定,更不用說我完全不知道少一隻手的女孩有少跟沒少對情節有什麼幫助?要提起議題嗎?也沒有,知道為什麼沒有?因為字裡行間充滿了作者你的怒吼,投射了非常多發自內心的憤世嫉俗啊!
當試圖使出各種設定卻弄到平淡無奇的作品出現,我比較無語,這跟許久前的獸人推理一個樣啊!
靠噱頭上位,我原本排五。
最後決定排四。
〈一念瞬間〉四弄一號
開章的認罪駁回很引人注目,連帶辦案邏輯也確實有血肉感,雖然殺人棄屍案如此安人入罪還是有點草率,卻好像真的會這麼幹,只是,不知道為何,警察在辦案的過程中對話聊天可以很快地切換成日常,懸疑的氣氛有點被抖掉。
案情有疑點就得再行調查,稍微進入死胡同,老實說我不知道為何會打轉,打轉到甚至提出「見鬼的想像」,畢竟有的是證據蒐集與檢驗,問題不少之外,還有一個「自爆」的奇怪情節:那三個小屁孩,他們怎麼可能不會說出當時看到女孩跟另一名男孩在一起呢?你寫的是「有看到」喔!後續還表示他們怕有嫌疑,不對吧!怕有嫌疑不就應該把疑點潑到別人身上嗎?甚至還能盡快脫身餒!結果繞一大圈才核實他們的證詞?
再來是我跟吳大稍微討論後才發現,一開始被抓的嫌疑犯,當時被叫去「幫忙」,結果幫了啥?幫忙尻了自己一槍,抹了點洨在女屍褲頭上,這還是他主動要尻的,之後就走了……這是在哈囉?
可惜投稿前沒跟我討論一下,只要你調性改掉就行了,人是會黑化的。
將嫌疑人叫去是知道他夠變態,夠能尻,那為了保險,當然是逼他把生物證據噴在死者身上啊!利用他、同時控制他,不是嗎?他都害你成這樣了啊?你品學兼優、心思足夠,年齡又在最愛報仇的點上,你選擇殺掉愛人卻不選擇緊箍住害你的人?還在你的主場?有沒有搞錯?
最後,就是棄屍理由不成立。大哥!你有冰箱!!而且也準備要填魚塭了不是嗎?老早能慢慢處理掉的「人頭」就算不好下手,多用個冰箱啊?或是看怎樣頭弄掉,反正風頭也過了不少吧?把你愛人的屍體冰起來跟陌生兩顆頭冰起來,哪一件比較賞心悅目?更黑一點,沒愛到的就在她凍結的死相之臉前愛啊,學長能尻,我相信你也行!
所以,我認為問題是沒往黑色人性的方向寫,基本上問題可以解決,只是解決不了「如何讓事件開端」這件事。可能要看如何操縱「腹黑」吧,人物還有另一個女生呢! 然後,死者死前的態度也很奇怪,搞得淒美在這裡打不到手心,不會痛的啊!要不要試試「不可置信的絕望恐懼,恐懼深深地映照在兇手的視網膜上」?
也許,整個故事是照著過去案件的藤蔓在爬,才顯得不得不的矯造吧?
故事效果是有,本來排四,但問題簡直天坑之大,再加上部分用詞很像對岸,以及一直出現的「速克達」機車,這感覺是我阿公那代比較會用的稱呼,現在要嘛車型要嘛廠牌要嘛暱稱,怎會弄一個通常不會聽聞的說法來稱呼機車呢?
只能落在五了。
原諒我有點躁動地噴射心得,畢竟我是被這五篇擊敗的那第六篇,是的,本屆我的作品決選前被刷掉,遺憾的是,整體來說我不覺得敗得其所,是敗在噱頭跟議題上。
我落選的作品經過建議,作了最後修訂,會在明年的《推理》雜誌上呈現,屆時還請各位親讀指教。
最後不得不提台推與犯聯決選評議帶來的感受,我想台灣的作者有看過兩邊的話,未來可能會比較想投林佛兒獎。
台推的決選評議搞得很像在罵街,評審好像覺得作者要創作出西太后沒吃過的料理水準的作品,但就不曉得會不會有些特殊作品前面就陣亡了,為何不好好針對故事闡述理由與建言就好,還很激動的感覺,有必要嗎?
林佛兒獎的評審則是隨著個人的見解堆築看法,再行評判,我覺得好多了,除了某位一直「影視化」我真不知道強調這幹嘛,胡桃乾的《愛的成人式》說不能拍卻也拍出來了,那就是影視解讀的處理問題不是?當然你可以點出來啦,可是不要放重點,這裡是「文學小說獎」啊!
投票機制來看,林佛兒獎也較好,感覺是有針對常常被詬病的問題想出來的配套,如果今天是我投,結果應該相同。
希望各位有志創作的能開啟全白的檔案,也希望我自己還能有推理小說的點子來創作~
不管結果如何,過程總是有趣,也不管評審到底在人格分裂什麼,自己的作品會有自己的分數。
共勉之。(老套,嘖)
偽惡病患者 大下宇陀兒 日本. 新雨
可以說,書名加上這張工整回眸的雞蛋臉,再補上作者:大下宇陀兒 這名號,才收的。
我聽聞過這位作者,但直到本書才終於有繁體?還是說古早有出版過?我想我是在早期看一些日本推理資訊的時候記著,在翻開介紹後一讀知道了--
變格。
相對於本格的變格指的是不照一般套路發展的推理小說,呃,有時候到底算不算推理小說還會有爭議,例如夢野久作《腦髓地獄》我雖然很喜歡,卻很難不質疑這本不管推不推理,當作小說都怪的作品。
倒是就我個人來說,相對於本格,我對變格有多一些好感,畢竟這算是驚奇小說中溺著犯罪推理要素,不管閱讀還是創作,都有其趣味。
那麼,《偽惡病患者》如何呢?
七篇20世紀前中期日本的奇妙故事。
〈決鬥街〉具有競爭意識的三人爬著雪山、想著謀殺,最後又怎演變成在市區大街上決鬥?
〈毒〉在大宅子躲貓貓的我跟妹妹,目睹了媽媽要幫爸爸補身體的妙藥……
〈紅座的庖廚〉飽受虛胃的我來到了一間神祕的紅色餐廳,它真可以治癒我的食慾?
〈魔法鎮〉這座鎮有魔法師。魔法師施法讓電車半夜啟動;魔法師施法讓遊行行列隨時出現;魔法師施法讓屍體橫流岸邊……
〈烙印〉為了彌補假帳,最乾脆的做法就是--
〈偽惡病患者〉看著妹妹的來信,我開始懷疑那偽惡病的美男子正不懷好意地接近她。
〈不可思議的媽媽〉我懷疑丈夫的忠貞,卻不是因為與女子有染,而是與過去前夫之死有關。
非常好讀又具有奇妙神秘感的敘事,除了將當代的氛圍發散出來之外,故事情節會讓人忍不住讀下去,會想要知道後續發展,我想,這就叫做說故事能力。
日本早期的作品都有種魔幻風味,若作者善於描述,會非常吸引人。
本作的故事都不是典型的推理小說,走向大多出於心理,而心理正是引領著人們行動的驅動力,特別第二篇〈毒〉寫出來的狀況實在讓人屏息。
在故事的作成中,大下宇陀兒總會在結尾處封條似地上一句子,這就很有西洋克氏的風味,個人相當喜歡!
當中作為書名的「偽惡病」跟我想的不同,真沒想到跟我近期讀過那本超長書名的人物狀況有點近似,想知道啥是「偽惡病」,還請務必一讀,也許赫然發現自己的病症也說不定。
我推這部作品,雖然其中兩三篇是取材自西洋小說的概念,但發展起來是個日風特有的情節走法。是說那年代的人一言不合就想把對方給做了,難道是那年代日本的社會調性?
希望有機會未來還會有大下宇陀兒的繁體翻譯作品!
雪女 高雲章 要有光. 台灣
在這本日本怪談裡的雪女出現在美國紐約的奇妙故事之前,是我北往前去書店的小奔波,實在是對要有光這間出版社感到汗顏,新書都一周了卻還沒出現在架上。所幸,到台北的理由是參加犯聯的「詭秘日」,高雲章老師就在會場裡,而我也有幸避開某個烏龍狀況後取得老師的親簽書。
單看樣子,很難想像高雲章老師誠懇、和善的外貌之下藏著豐富且驚人的想像力礦藏,幸好台灣犯罪推理文學近幾年回升,否則真埋沒這位超級的故事創生師。近期的《美食謀殺》與《推理》雜誌內的傑作之外,讓我一讀驚嘆的《前鋒新聞報》更是不容錯過,因為與這本《雪女》是人物系列。
紐約華埠近來不平靜,陸續有街友獵奇的死亡,死無全屍不說,被掏空的身體內還被塞滿乾冰,整具屍體儼然是被某力量給寒凍冰結,也就在此時,有人目擊到通體雪白的長髮女子出沒,即便難以置信,但東洋傳說中的雪女真的出現了嗎?
王萬里與霍士圖受託前來調查此案,不僅認識了難捱仍度日的街頭生活型態,更是介入了詭譎莫測的陰謀之中。
到底死者為何會因此而死,雪女又是真的存在?人類群體產生的連結與效應又是多可怕的力量--不,也許某些人是真具有難以想像的超人之力。
只需要一個開關。
高雲章老師的文字運用精巧、凝鍊,閱讀會略有咀嚼感,記得放慢去讓文字轉化成讀時的想像。
事件的本質老實說我在真相前就有個想像,而其中的人物、素材、情節推演才是真的高招,完善的呈現出整個故事的立體感,使得這部作品謎團推理之外,更有冷硬的颯爽以及社會(國家)的針砭力道。
更讓我一愣的是沒想過的狀況展開!這一個下去,我真的很希望好萊塢有誰能改成劇本拍成電影,特別王萬里與霍士圖這一對的特色又很鮮明,一定非常有趣。
故事的結尾還不是完全的結束,遺憾與否單看作者決定走向,這本,一次滿足。
額外收錄了與小說中出現的餐館「天涯海角」相關的前傳〈湯〉,也是鋪陳與布局精妙的精采故事!
如果對台灣的犯罪推理小說有興趣,個人強烈建議一讀高雲章的作品!略帶質感的文藝不落窠臼的表現出各種態樣的故事,更不用說點綴在人物行動、對話上的幽默,相當好看!
如果是對台灣犯罪推理小說有些失望的讀者,不用考慮,此類型的大師內斂不張揚,高雲章的作品會讓你(妳)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