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鐘心女孩 Peter Swanson 美國. 圓神
這一本我有約略的印象,但若不是 劉耀程 分享應該是沒機會一讀。
剛好來了一個原地集氣搞得氣象局臉有點腫的山陀兒,放了1.5個無感的颱風假,後0.5開始有風雨,現在即將迎來三連莊--就趁此把這本讀完。
喬治偷偷前往一個犯罪現場,他要找尋莉亞娜的蹤跡,這一切,又得從他以為二十年前音訊全無卻在酒吧驀然一見開始。
他沒有一個穩定的感情生活,即便交往十五年,最終跟愛倫也只是個可交尾級的好友。他不是不知道,只是不可能,因此再度看見莉亞娜時,曾經的緣分再度轉動,當然,伴隨著她的犯罪螺旋也開始轉動。
有人在追殺她。
喬治幫忙,錢也還了,追殺卻不曾停止?
隨著尋蹤的痕跡,死亡屢屢浮現,在這二十年的交疊中,莉亞娜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這本算是典型的歐美犯罪小說,如果這類型讀較多,那情節的演繹較能想像,倒是作者的鋪陳與線索的埋設很到位,加上喬治這一位既普通又有超強行動力的男主角--喔幹,不普通,他至少有點帥,帥到不愁沒女人倒貼。
但性格來說,有種憨直中藏慧根的特質,也許就是碰上命定的那位,才導致他不顧一切的陷陣吧!
書名的意義要透過故事來看見,看見莉亞娜是如何掙脫生來的桎梏,而我覺得更有趣的是他對喬治的評價,是本書中最點睛的一段。
要當工具人,喬治款使人欣羨!
前提是,至少精準好用。
爆彈 吳勝浩 日本. 木馬文化
很快地,大家都拿了一顆,不久就爆了--
心得,這部作品確實炸了一串,連我也捲入其中。
我想,部分的人能在序章讀完後自問:如果是自己,如何呢?
我嘛,某些成分上是類似的,因此這部作品的引線有拉扯到我。
野方警察署以現行犯逮捕了造成酒鋪老闆受傷、機台損傷的鈴木田吾作,一個看起來完全是社會邊緣的糟老頭,然而卻在偵訊時提起了他的「靈能力」。
他預言:要爆炸了唷~
誰會當真?只有在真的撼動地面的衝擊傳來之後,原先的傷害案級數飆升至恐攻的水準,並展開一場試圖用惡意滲透人心的謎題論證之後,
鈴木田吾作,這個名字自此被當真。
負責案件的是警察,但設法找出炸彈、解決事件的,是人。
某些條件的人才能感受到在人心內的棲息之物。
該如何制止爆炸?
我想讀完的都知道「如何」了。
這是一部劇場型犯罪,讓我想到西村京太郎的《華麗的誘拐》,當然性質不同--時代不同,目標的質地也不同。這部作品在後期的狀況上是更會造成集體歇斯底里的,只是作者沒特寫這部分,仍是縮植在人的心性部分。
故事圍繞在警方與鈴木的周旋,推理除了鈴木提出的日語謎題之外,還有那個「動機」,這是讓我最「喔嗯!」的一點。
另一點就是吶喊--我覺得是作者透過作品的發飆,不說日本社會態樣,我自己處在台灣社會中,有時也是各種無力的負面化合物滲漏,就好像故事中那幾位警察一樣;身為軸心犯人的鈴木則是把那一切都聚集起來,然後用貨真價實的嘴砲融合後放送出去。
特別等等力刑警,或是解謎擔當的類家刑警,這幾位我心得具名者,若在閱讀時產生了與他們相當的共感,那麼,被壓抑在內心對人生、社會一切的肚爛火藥,你也擁有一份。
孟子的性善僅限井邊人。
爆彈炸的不僅是小說中的場所、體制。
還有讀者。
不過故事的整體節奏是比較拖沓的,我是不覺得鈴木很囉唆,我倒覺得他大智若遊民而已,而是張力的部分感覺不太夠,推理解謎的部分轉往本格的理智解析上,造成一些斷裂感吧?
我覺得人類形成的社會是足以自我調整的,但不否認會有被規則、正論、合理……等等被推壓到邊緣的累積狀態,人性不能放在同個格式中去塑造呀。
要分類成警察、社會、本格……我覺得這本屬於社會心性的推理小說,炸彈爆很大沒錯,但關鍵是在那隱密的核心之中。
武替道 電影 香港.
經典動作片背後的故事!
樹脂的秘密 Ane Riel 愛爾蘭. 春天
有時候會被書名上的名詞吸引。我知道樹脂是什麼,但其實並不完全知道是什麼,本土最有名就南寶吧!小時候常常拿來亂ㄍㄡˊ的一大罐。
Storytella系列再加上書封的設計,想看看它的祕密是什麼。
想知道?
就直說了。
那天,爸爸殺死了奶奶。
這座島上有個靠著頸道連結的獨立區塊,叫峽角,那裡住著霍德一家,靠著木工成匠,純樸地過著生活。
一對兄弟的誕生讓峽角有了延續,而他們的成長分歧,留下來的不僅繼承了父親,更像流出來後凝固的樹脂,慢慢地成了遺世獨立的琥珀。
琥珀中包裹著秘密,外人不得擅入,只有秘密本身窺探並且掙扎著自己的視野。
她是莉芙。
這一本算是「有別一般家族」的敘事小說。推理可以說沒有,具有懸念,若說「犯罪」,外在與內裡的兩個視角來看,認知也不同,所以在霍德一家遭逢的演變會讓人讀著擔心。如書背提到的強迫症與囤積症,主宰著規則的人會將自身擴及到周邊,死循環的認知會扼殺可能活著的來者,這一點在峽角上是個縮影,在我們社會上如何?
楊斯囤積一切覺得是活著是生存,將這個概念擴大,你(妳)想到了什麼?
一本好讀又有意涵的故事,讀完覺得有電影味,重回作者介紹,還真的已拍成電影。
不過真不是犯罪推理向。若對楊斯與莉芙兩人的視角,好奇他們對琥珀的認知以及衍伸,本作可以讓你去想:當年雙胞胎其一的死,到底為何?又帶來怎樣的影響。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 杉井光 日本. 皇冠
還沒上市就轟炸讀者的期待,出於特殊的詭計設計,實在讓人很好奇到底是怎樣的故事?又是如何的呈現?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
放心,並不是翻開裡面給你裝訂著235張的描圖紙,是有文字盤踞的小說,倒是,有閱讀經驗的朋友想必會察覺到苗頭略有可疑之處。
故事描述著藤阪燈真在母親亡故後受到異母之兄委託,前往追尋知名--渣男--作家宮內彰吾最後遺作《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
燈真不想但燈真沒辦法,而且還得靠著相似於父親的臉孔開啟一道道先父情婦之門,去探究生命末期的名作家行跡,最終領略了神祕遺作的真諦。
內容屬於訪談式的故事,情節起伏不是很大,倒是燈真對生父的厭惡感一直被包括自己母親在內的其他相關女人對比。當然知名大作家那個態度是不太好,當中對於其他作品的口吻還真有種既視感;至於情感的部分,這算廣義的渣男吧?沒法否定某些男女天生自帶異性磁吸的特技,但宮內來說,看起來跟他相處過的都沒給出怒評,不被人類制度洗腦過度的話,我是不與置評啦,就是人與人的相處而已。
本書的重點落在「作品本身的謎」,到底最透明的故事是什麼意思?若開頭就對某個概念執著的話,搞不好會發現一二,我沒想太多,是到開始點出關鍵的時候才領略,對我來說,算是給本作加了很多關鍵分,畢竟故事來看有點昏昏欲睡,因為還要加上燈真的閱歷跟個性,我有點不耐。
確實是一本只有紙本書能創造的詭計,也受限文字系統,中文要辦到可以,問題落在詞句的控制,這一點確實做到,且段落的安排算是我曾思考過的寫作問題,所以,文字與故事的構成真沒那麼死板,這我覺得很有意思。
故事中提到的透明,我是真讀過相當不透明的書,省過頭真的會讓讀者很累。
推薦給想體驗獨特詭計的讀者,但不推想讀故事的讀者,本作出於燈真的年齡,若非如此,某個真相我都覺得他硬裝傻而已。
那麼,「推理」嘛,線索是真的有,若意識到幾個關鍵,也許更早就會發現本書的秘密唷!
水深之處 葉紫婷 香港. 白象
收讀這本不僅出於好奇,篇幅我覺得可以嘗試,所以同出版社的另本厚作有緣再說吧!
白象,自費出版。會願意走這條出版路有其理由,本作來自香港作家葉紫婷,介紹是個端倪,一讀內文便知,她的理由是實力--
文學的實力。
在博客來分類於犯罪推理,這一點在許多作品上蠻謎的,在這部作品中是有犯罪,「推理」則是要用「自責」取代。這是一本溯回探究心理、找尋人生救贖的故事。
故事的核心始於自殺。為何姊姊在未告知所有人的情況下拿掉胎兒、進而了結生命?其女性心理特有的變化與演變我認為是本作很值得思考的重點。
此外,接下來的發展就是人物接踵,當中發生的人際關係……我個人覺得相當古典,所有人物的模型相當的「可想而知」。
前端提到的「實力」就灑在其中,這本的文藝應該是能讓學校老師拍手叫好還會拿出來當作教材的程度。
然而以小說來看,文藝能力並沒有體現在結構上,使得故事張力必須要讀者感受那些詞藻進而同情,這一點,是相斥的。
文學讓字句讀起來舒服(有別於某些號稱文學優美的作家),但情感的張力卻是愈用力描述就愈薄弱,更不用說本作的情節幾乎都是可預期的。
是說作者的年齡所展現的已非常優秀,後續我想得在閱歷與文學中找到相衡的拉扯點,寫出「人」的味道。
迷人的文藝,可一讀。
想感受緊縮在深處那無助的人心,這本也能讓你有所品嚐。
懼裂 美國電影、法國女導演.
這到底是怎樣的電影?
略看過些評論與介紹,想說是影射女人愛美進而接受不明科技的暗黑現代童話。
沒錯、沒錯,但不只如此,我想我是看了一部非常爆裂、瘋狂與戲謔的噴射級作品。
伊莉莎白.史派克。一個名字印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的明星,曾風光一時,仍不敵光陰的沖刷,最終的影像只在晨間的體操(性感)節目;即便如此,她仍覺得自己佔有一席之地,直到電視公司決定要對外招聘年輕亮麗的正妹。
一場車禍讓她接觸到了神祕推薦,本來拋棄的她還是抵不過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想像,撥打了電話。
東西到了。
她也即將迎來全面的巨變。
開頭就是一顆蛋黃裂成兩顆的意象,直訴了中心主旨。
電影採用鮮明的色彩、有些規律美的取景(這應該有個稱呼,但我不知道),帶出違於人活動性的怪誕,為接下來的分裂鋪陳與後續的發展搭建了令人驚顫的舞台。
春夢與噩夢的絕妙融合。
本片十八禁,赤裸與肢體之美(美式)直截呈現,真的得為演出的兩位女主角致敬,相當厲害。
兩者的對比,讓情節逐漸走向難以收拾的爆裂。
聲音、景象、動作……各種衝擊揉合著男女觀眾不同立場的慾望橫流,你看看開頭那個晨間體操節目,換個人上去收視率暴增5倍,電視前的難道會是跟著起舞的女人嗎?
而伊莉莎白與蘇這兩位女角,她們透過鏡子、螢幕、鏡頭甚至所有一切的倒影,看見的絕對不只「自己」。
春夢來自女體的性感舞動。
噩夢來自觀影者對身體的瘋狂奇想。
影片用弧度的活力來攝入絕妙,另一方面用緩慢、具觸感的方式將身心靈的劇痛滲透入心。
最終的舞台,超級大爆裂!古典式手法的現代新解,全場失控,我看得當下也快失去自我,那個瘋狂的呈現太兇了!
收尾非常穩健,讓失控的暴走回到最初演示的核心。
這真的是一部非常厲害的電影,但不建議邊吃邊看。
若想觀賞,也要稍微自我評估。
胸凶兇汹!
轉身酒吧 官雨青 台灣. 惑星文化
想不想體驗別人的人生?
那麼,你就要先找到過往百樂門酒吧的廢墟,只要達成條件,你就會進入這裡的鏡像世界,來到轉身酒吧。
這時候,黑心律師艾利克還不知道,即便自己「我想當好人」但終究手上是開發商的委託,他得處理掉古早聲色區的建築,所以他場勘的同時還順走一副旗袍仕女圖。
那麼,是圖有鬼還是他踏入空間後被認定達成條件?
黑心律師艾利克造訪了轉身酒吧,看著每個客人身後的標示與標價,以及進進出出不斷的廁所,當然,還有富有哲理的那個名字:蘇菲。他即將與這現實中為記者的女子展開一場始於變身的相愛相害大作戰。
作者官雨青是第一屆KadoKado百萬小說獎大賞得主,那本我沒讀過,但是因此對這部作品產生興趣,讀完之後,我想有機會會去收得獎作!
《轉身酒吧》讓我有種很奇妙的感覺,剛好最近在看《re:0》,我當然是沒有一直重來,而是之前遭遇過幾部小說,那些讓我死在半路的東西(作品)匯集在本作上,作者官雨青則是巧妙地揉合成了一部相當有意思的好看作品!
這是一本設定系性質、輕取向的犯罪推理小說,其設定是基於過去台灣社會的神秘傳說吧(我好像有聽過),然後將酒吧特色為「變身」,在「設定」上,並沒有特別著墨於原理,直接成為背景,因此可以輕快同時又有夠複雜地推進故事。
想燒腦,那請筆記下來所有轉換身分的機會與可能,以及當下那個人其實是誰又可能是誰但也可能是誰要讓你以為是誰其實又是誰,這樣。我相信作者應該有妥善地將人與軀體解析出來,律師應該不會叫假的。有意思的點到是在於,當一個身分讓另一個特質的人去行動會激發怎樣的效應?本書就會讓讀者一睹:變身狂熱!
即便我對「靈魂」有另一套解釋,但通用的「靈魂人格說」還是較夢幻。過去有部作品(主角名字還跟這本一樣)探討換了靈魂愛不愛,我想本作的表現是更深刻,雖然愛得很狗血。那如果靈魂跑到另一個人體內,愛不愛呢?我還是覺得,你人特化的器官就是眼睛,能力也不差的是鼻子,你又真能心心相印、看見對方完全的面向?我個人真不夢幻,所以本書確實能帶來執著的感動。(我甚至認為愛與"生物、細胞分裂"是絕對相關)
小說中的人物是台灣人,但名字都是英文名稱,這一點有點意思,似乎有些作家喜歡這樣,最早看到總覺得怪,但作品調性上,像這本,採這方式很合適,英文人名轉化成中文別有種魅惑感呢!
設定帶魔幻的本作是有紮實的打樁,在於作者的職業以及社會觀察,其中發生的案件都是借鏡過去台灣曾出現過的,且近代的事件也納入科技的手段,讓這部作品的深度在輕小說的調性中達到情節的重力場。
最後不得不說作者的幽默,故事當中好幾個說出來會讓你噴的回應,還請當心書頁或螢幕。
好讀、有趣的一部小說!個人推薦!
剽竊 Jean Hanff Korelitz 美國. 春天
到底是累積了多久的能量才足以讓封面那本硬皮書被--(X)
當初是好奇根據書名來看、應該是點子竊取題材的故事,一個順手就收了。
作家傑克.波納出生於文學貧乏的土地,靠著一部小說展開了作家生涯,卻無法在後續如預期(可能也是種恭維)般的成為實力派知名作家。
故事成不了糧食,於是他找到了創意寫作教授的工作,雷普利學院。(有暗喻)
無奈的生涯間,出現了一名伊凡.帕克(可惡,跟最近我好喜歡的精靈同個名字,後面居然還出現貝蒂?),這位學生自命不凡,認為自己手頭上正在寫的絕對是驚世傑作,這讓傑克情何以堪?
沒想到在學院結束後的新工作中又遇上,接下來聽到的消息就是--
伊凡死了。
驚世故事也死了?
不。傑克身為作家,作家的觸角確實敏銳地感受到點子的呼喚(就好像你總能聽懂老媽的話一樣)。他隨後寫下《搖籃》(書名有玄機)一作,從此成了現象級的作家,也在此時,遭逢了對他而言(也對部分作家而言)現象級的威脅。
有人知道他故事的來歷。
先說結論。
我不喜歡這部作品,有看到我上頭有點意思又有點不知所云的括號嗎?這本小說的內文就有一堆這種「媽媽耳語」性質的符號,當然有些是特別補充,只是真的是太多,而且有很多根本沒必要。作者這個有問題的習慣造成閱讀上的障礙,還會讓人煩躁。
再者就是本作的論點以及本作的呈現,這兩者居然導出了「不優秀的示範」,也就是說,點子有趣,作者卻沒有能力寫得好,不僅沒寫好,還寫得很煩。敘述上加上括號,搞得很雜亂;伏筆與鋪陳的點想要呈現的戲劇性就跟穿著冬粉做的衣服一樣,透明可見還軟爛。
其中更有個重點,即伊凡.帕克的特色,他真的是作家嗎?至少,在傑克的判斷上,他是嗎?這裡有個矛盾在於,傑克確實取了伊凡的概念撰寫,然而,也僅僅不過前段幾頁而已呀!連第一章的量都不足,關鍵的重點不知道的話,怎可能寫出一樣的東西?所以後面故事提到伊凡有談到,那問題又來了,作者(或說想要以此賣點的人)居然會直接把自己作品的關鍵說給「同是寫小說的人」知道?在本書中點出許多跟作家有關的概念來說,這一個點很要命的打擊到我的感觸,只能說有點子的那位作者非常海派不私,且能在這種大咧咧性格中創生出細膩的逆轉詭計?(最後是會知道伊凡是怎樣的就是,但人設還是奇怪)
好,說到詭計就得說這本作中作的部分。
失敗。
就好像腸子裡有屎,失敗中的失敗,為何?因為《搖籃》的調性居然也是好多個括號?要知道作中作會是有獨立性的作品,誠然寫在書頁上是同個作者,但你既然是作家,應該有辦法讓筆觸變調、手法變化,卻用一模一樣的方式?這是翻譯問題,還是作者你思慮不周?
再來就是令書中讀者都大驚失聲的「逆轉」,有提到有人讀到後面才「蛤!」,我也很期待,希望《搖籃》一改我對本作的判斷,結果當然--我如果是作者,絕對不會這樣寫,這樣寫你跟我說最後會「蛤!」,你烏薩奇嗎?還沒到最後就破梗了啊!作者!!
會對這部作品有印象,肯定是最後。就別管《搖籃》到底多驚人驚到超能賣,《剽竊》本身才真的具備逆轉……吧?
有,可是,我猜,在讀過本作的三分之二的讀者裡,應該都能看出怎麼回事,可能就剩作者跟作者的作者沒發現而已。前段的布局太粗糙,後面的真相剝落太快,創作手法就比三流好一點。名作家,給你個名流吧!現在不便宜!
唯一支撐著我偏「好」評價的部分就是本作中對於「作家」以及創作的概念投射。提到關於靈感、點子、寫文種種……在下我也算是個業餘作家,本作中提到的點是深有所感,可以體會傑克面對的抉擇。
另外就是「故事」本身,這會使得中文書名的共鳴效果很好--對,本作有點意思在於,原文書名反而比較俗陋,中文名稱有著多重的意義。創作呢,往往都是從作家自身開始,嗯……應該說,足夠豐富的創作內容會從自己開始(除掉年少時期的幻想故事),就我而言也是,題材都來自自己,也如作家秀弘在座談會提的:創作將會消耗過往的種種累積。入間人間也說:小說就是自己的裸奔。
因此,不屬於自己能得出的故事,就有著背負他人人生的風險哩!
結語。
點子不錯,但要嘛重寫要嘛換人寫,我覺得不行。
誰偷了垃圾桶? 電影 印度
有Netflix嗎?
有-->馬上去看
沒有-->去找別的資源,馬上去看
看完在社群有幾則分享,有心得就能在下面丟,我相信看完之後都希望化身為垃圾桶。
瑪哈拉賈是名理髮師,一張臭臉連想請個假都會被虧,但就是這張臉藏著不為人知的堅持:是與非。
今天,這位是與非的大臭臉帶著傷來到應該能代表「是與非」的第一線所在:警局。
他想報案、他要報案、他詳細地描述著遭逢事件的狀況,細節一字不漏,他就是希望警方能幫他--
幫他--
找到--
他的 拉希米。
他的 垃圾桶。
議員闖車廠的連鎖暴行、警局碰到莫名其妙垃圾桶失竊的報案、堅持在女兒營隊回來要看到拉希米的父親,連接到的線是什麼?
入室行搶讓法紀更無度的滅門案件有關嗎?
為了一個垃圾桶,傾家蕩產的是非之臉下,你覺得,值不值?
我讀過為數不夠多的伊坂幸太郎作品,這部《誰偷了垃圾桶?》可說是蠻印度風味的伊坂。開場各種諷刺與揶揄,讓看似荒謬的報案背景映襯日常上演著的各種更荒謬的戲碼。
那個警察,真是他媽的「人民之母」,完全體現著生你下來就逼你上工還要所得上繳的惡質媽樣。
捧著錢找他們不是砸水溝嗎?
確實是砸水溝,不砸還真不知道是不是有鱷魚潛伏。
有沒有看過印度料理的相關影片?各種香料然後瑪莎拉瑪莎拉瑪莎拉加到神魂顛倒,本片!亦然!
社會、本格、冷硬、警察……所有犯罪推理小說的要素都在了!跟料理不同的是,煮得面目全非,電影則是看得醒腦了然,神!
要說缺點,我覺得是演技在某些部分挺生硬,然後那個動作分鏡讚歸讚,就是許多老派手法,求一個砸到觀眾會跟著叫的效果。
印度料理(街頭),會讓你腸道一瀉千里。
印度電影(本片),會讓你想推薦的動力,一謝千里。
看到後面請注意周遭有沒有蚊子,因為你可能嘴會忘記閉著。
集郵者 高雲彰 台灣. 要有光
寫一個故事,寫一個好讀、有趣、令人驚喜的故事。朝西朝東觀望的讀者,我衷心希望稍微留意一下本土,台灣的推理作家-- 高雲章。
這不是我第一次推薦他的作品,也絕不是任何個人原因,很簡單,你(妳)親自讀過便知,他就是台灣推理界說故事的高手。
先說照片裡當背景的郵票是職業宿命啊,盒子多到能拿來做防彈衣了。
是說,高雲章為台灣作家,主打的作品「王萬里與霍士圖」以及雜誌上看到、這回終於再度讀到的「唐宇威」系列背景卻都是在國外,紐約華人地區。將中華與美式文化之衝突衍生出許多故事,我相信愛好西洋小說的讀者也會喜歡。
《集郵者》是一本短篇集作,前三篇與接下來兩篇對應著主打的兩個系列,最後一篇就是台灣本地的故事。
同書名的〈集郵者〉描述著一名神秘「執刑手」,他不殺人,但他專門讓人生不如死,讓什麼人生不如死?
法律保護的人。
法律保護誰?
人權團體:被告他有悲慘的背景、被告是被社會逼的、被告有心智缺陷、社會無權殺人……
當審判現場,人權律師的口才論說將焦點從被告轉移至被害者遺族,明諭隱喻譬喻地指稱原告要藉法律殺人,最終,審判長裁決了一個「教化可能」的結果,若一切是罪無可逭的前提下,你,接受嗎?
集郵者接受,只是他將會寄出一張明信片,執行法律理當宣判之刑。
霍士圖被詢問是否有可能逮捕「集郵者」,回答是不知道,這就棘手了,因為那張制裁被告的明信片已經收到了。
這一篇的論點我想當重大社會議題發生時都會成為焦點,法律的立場往往成為眾矢之的。在故事中,作者將正反雙方的理念用情節闡述,再來就是神妙的故事力,讓這一篇看似社會探討、殺手正義的故事,具有推理解謎的況味。
〈西是西,東是東〉以及〈笛卡兒的情書〉兩篇都是與愛情有關,文化妙問與暗號破解,幽默與曲折的故事讓人心曠神怡。
〈生命中的牛糞與冰淇淋〉與〈梨子,西瓜和封鎖港口的方法〉是唐宇威系列,前者帶出唐宇威這個豪門之後卻沒繼承什麼遺產的子弟為人與對社會的態度,他的著眼點的目的是什麼? 後者則是希望能實現病危小妹的願望,那麼,四季酒店最高級房內的四柱大床,該如何才能借到呢?而同一時刻居然發生了古物竊盜疑雲,我們看見的,就會是我們所見的嗎?
這兩篇是非常巧妙的故事,前段令人雲裡霧裡,等揭曉真相,完全是「原來如此」呀!
最後一篇〈今日特調〉讓本書的尾韻來了一拳。
「我」最後問了非常多的問題,讀者也將在此刻,喝出答案!
不要對台灣沒信心,好作家有可能被埋沒,希望各位一讀優秀的台灣小說。
另外也在此預告,年尾年初高雲章老師會有新作出版!
四次敲門聲 凱西 南韓. 馬可孛羅
這本有人敲了門,所以開來讀。
南韓的作品,在這之前,來自朝鮮半島的作品閱讀感覺的好壞有點極端,好的印象中都還挺不錯,壞的我就真不知道是憑什麼能出版,另外也有閱讀上可能因為語言特色,所以有點障礙感的,因此,略有忐忑。
這本我覺得屬於挺不錯的。
有意思的是,作者本身有輕度閱讀障礙,卻能寫出一部小說;可能因此障礙之故(?),本書挺好讀的--思考了一下,可能是因為沒有人名以及稱呼的關係。
開頭就是內部調查報告。
調查發生男性死者該層的所有相關住戶,自301到306,試圖透過對話整理出事件可能發生的原因。
301是一位巫師,也就是靈媒,這如果有看韓劇比較會有想像。
302住的是非常安靜同時也較敏感的設計師。
303是與死者相關的社工師。
304窩著一名輕度智能障礙的年輕女性。
305一出門就會驚到人,是個全身刺青的飾品攤販。
306與房東有遠親關係,同時負責整棟樓的打掃,本人是超級八卦婆。
第二部分是各個住戶的內心獨白。
隨著心裡話的揭露,秘密與真心就在無形之中交織,更在此時發生了第二起命案。
據說有自殺者的鬼魂在此徘徊,才讓這棟寓樓品質相對不錯,租金卻更少。
「四次敲門聲」的意義到後段我才了解,當了解之時也已明白了這部作品的核心--
因一起可疑的意外死亡開啟三樓所有女性住戶的,心之門。
這是一本女性心理懸疑的作品。
隨著調查與獨白的推進,304室裡的魚缸可以說就投射了這一層的所有人。不同種類的游魚鮮少招呼,但食物鏈可能的捕食條件隨時讓妳猝不及防。
讀著每個女人對自己人生--即便落到這不算太優的田地,仍試圖努力,且在努力有成後孳生更深遠的想像。
倒是作者應該是希望故事有個更詭譎的收尾,就在我想說感覺會那樣那樣的時候真的來了,卻是我沒想到的狀況。我覺得合理歸合理,但對整個閱讀氛圍來說稍微唐突了點,畢竟這是個女人的故事嘛!
在訪問型態並從中組合事件經緯的作品中,這本我覺得還不錯,另外就是關於女人心理的種種敘述,特別303那位看敘述應該學生時代很正還很會想,一堆條件到最後選到的……還有302與305,都很微妙地在遭遇與精神領域中展現衝突。
當然,韓劇標準的欠殺大媽306,光讀文字就彷彿能聽見機關槍嘴在那邊瞎噴。
應該是能變出一部韓劇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