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踩金庫近捷運秒殺兩房 台推第22屆徵文獎. 博識

  到目前為止,選出前三強的屆次--

  今年第二十二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應該可以入選。這一屆不只是投稿篇數歷來最多,選出來的五篇作品差距恐怕是歷屆最小。

  其中三篇的作者過去都曾入圍過決選,加上我曾讀過其短篇的一位作家,扉頁還沒翻就充滿期待。

  以下不簡介,直接說說心得。

〈吳服店假人殺人案〉 蕗舟

  日據時代的背景,作者在歷史與用詞的考究上下了不少功夫(或是早有累積),寫起來的氛圍很到位。

  文筆生動流暢,場景的影像感很好。做為事件所在的吳服店很有意思,有著引人側目的擬真假人;假人的鬧鬼傳聞與後續發生的詭異殺人事件,推理與被揭開的動機扣得很棒。

  我覺得四平八穩,就是謎底相對其他來說較明顯,應該說,故事中的怪談沒有起到太大的掩護效果,靠的是那年代的民風,如此你自己投入當NPC就會知道事件看起來多詭譎了。

  本作的收尾,我喜歡。

  後面評審說那個能不能維持又會不會「那個」,我覺得是想像力跟不上時代,之前讀過《謎題師》,是有可能做出超棒的成品,加上人種與時代問題,因此我覺得那不是問題;還有用詞居然評說看很亂,那也是評審自己的問題,可能你台語不太好。

〈腳踩金庫!近捷運秒殺兩房〉 謝東翰

  不得不提,本作是一點新,首發就闖入老手群中。

  讀這本之前還以為是兩房發生不可思議雙屍與賣房術語的雙關,但不是,故事是一對對話趣味的房仲師徒引動。

  很職能系的故事。

  輕鬆好讀,故事稍微巧合一些,是說工作碰到的怪事確實往往不請自來。取證與推敲的過程也很有趣,但謎底我個人是覺得比較……第三方國家有可能發生,或是福爾摩斯那時代的倫敦。

  雖是如此,後段的謎底層次是有的!

〈信與誠〉 馬丹尼

  黑幫在監獄中的故事,標題直接烘托整個場景的氛圍。

  兩大字號在獄中的隱性衝突與請江南出山調查的片段相當有張力,能寫出此景的高手還真給評審看了出來。

  相對於上一次的入圍作,這回的故事就真的聚焦在離奇死於鐘樓下的老大之子,謎團與推理都繞其上。

  手法如魔術的執行,動機很像一條線,拉著尾端的罐子直響。

  不過有些判斷跟行動就雙刃了:鴿子。

  收尾寫出的社會黑白批判我覺得很有感,個人認為加分!

〈勿往密室藏匿凶器〉 懶神

  這本直擊澳門當地的法律特色,說得我有點想去(誤)。

  咳!嗯!

  排解壓力卻碰到一個新手,幸好除了身材英文字往前靠之外,臉蛋大滿分,沒想到觀察力也很頂--線索對讀者來說已經鋪下,到底兇手是如何在不可能取出凶器的情況下擊殺自營賣淫女呢?

  這是一篇每個要素點渾然天成的作品,或許稍偏巧合,但命運往往在捉弄人的時候會讓狀況更加撲朔迷離。

  我覺得巧妙的點是視角由警官提供,但看出去的是靠在他身旁動手也動腦的可包場鐘點人員,因此,在謎團的交織與解析就有了關鍵性的轉折,我認為這很重要,但好像沒被看出來。

  到底妓女是偵探有毛病嗎?頭腦好幹嘛做皮肉服務?原因跟時代與觀念牽扯很多,這在本作中也有投射出世代與地區觀感的差異,但我覺得,頭腦好不代表機會就好,人的選擇有其道理,更不用說還有某國都快隱約有主流職業意識了。

  故事中許多橋段也都對應到主題上,我個人相當中意這篇!

  我唯一不太懂評審的感覺是有啥問題。

  結尾論及的議題也頗有意思,日本過去就有類似的歷史哩。

〈傷心棋〉 吳非

  原本真的以為是下棋的謎團,結果內涵更深遠,遠到古代周齊交戰。

  要說文字偏難讀就是這篇,但這是因為背景關係……其實我覺得吳非寫起來非常流暢,故事與場景很迅速就能帶入,只是我接近中段之前感覺不太到「推理謎題」為何。作者在這一篇中是以故事發展為主,這其實很好,不然突然蹦出一個「咱們來好好推理那灘上到底發生啥事」,會很怪。

  相對於直擊性的推理,這篇是「隱性」,畢竟屬諜報與軍旅性質,只是,這樣的氛圍多少會有點模糊掉這篇的類型定義。

  以故事來說,我覺得本作最優,包括人物內心的態樣也形容的極好,至於……

  所謂巧合的問題,也不成問題,那是多年後的命運使然,加上那年代人不多啊,那人的本職就在那邊,我不覺得突兀……應該說,我讀到後面在想:作者如果放過去就慘了。所幸沒有,如此,寫出了非常有尾韻的好看故事。

  理念,到底是為了什麼?這一點透過故事很有脈動的隨著結尾呈現。

  這一屆我心得很難下手,五篇都是水準之上的作品,沒太多想打的點,只能說,就其中一篇相對較弱,其餘各擅勝場。

  破百篇的投稿,很怕出現上次島田獎的狀況,幸好沒有,也幸好我初選就掛了,我寫那什麼屁顛敘詭,金價系賀!

  複選評審我想也是讀得累啦,雖然不乏我看了翻白眼的論述,但還好吧!還是希望有些點能舉出來,我想看關鍵不是刻板。

  這次排序真的困擾,說實話,〈吳服店假人殺人案〉的謎題隱度不高稍有劣勢,但我個人啦,我個人還蠻喜歡整體的呈現,所以判斷上很有拉鋸。

  以故事來說:

  5=4>3=1>2

  以我的評價來說:

  4>5>1>3>2 前四老實說沒啥差距。雖然跟上一屆狀況相反,但第二篇不是不好,是相形之下顯弱,放到上一屆可能是二。

  至於首獎這個很玄的--

  這個很像在抓跳蚤的--

  抓完讀者才會癢的--

  4

  沒猜對沒差,評議希望說服力強點。

  這一屆真的讚!還有各方面背景可以認識。想讀華文推理,今年反正這本絕對沒問題。

 

 

圈套 電影.

  這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

  不過電影宣傳往往觀前不顧後,若你期待「反轉再反轉」那就會走錯場子,是說我不曉得哪來這個宣傳,我是看預告有興趣才直面大銀幕,且,約略有意識到,這部電影的呈現想法--至少我沒期待什麼反轉到暈車。

  庫柏載著女兒前往她超級期待的「渡鴉夫人加場演唱會」,父女倆一路打鬧和樂,卻只有父親察覺到演唱會體育場周邊的異常。

  為什麼這麼多警察?不過是場演唱會,即便是個大紅藝人,有必要嗎?

  直到入場,直到表演開始,他才知道,整個演唱會現場已經成了一個巨大的密室,誰都別想輕易離開。

  好爸爸讓長舌販賣人員有好印象,透漏了一些「秘密」。

  聯邦調查局要來抓捕連環殺人犯「屠夫」,據報他就身在今天的演唱會活動中!

  庫柏謝謝他的熱心,同時開始尋思……

  該怎麼逃出這座該死的會場!

  這是一部類似鬥智的警方VS犯人,然而犯人本身除了設法逃脫之外還要顧及女兒,透過這一層其實就展現了「連環殺人犯」這個意義,他恐怕平常是比一般人還要一般(頂多是溺愛女兒)的人。

  庫柏想製造狀況,但也隨即明白:能察覺他來這裡,對方不簡單!

  這部電影有著演唱會的劇場,且活動本身有其意義;相反的還有著不臉部特寫就看不出的心理變化,因此這部電影舉多鏡頭都聚焦在「臉部」,包括犯人在內的所有人的臉其實都透露著訊息。

  我看有些負評提到「浪費很多細節」,我是覺得不同的遭遇與資訊是看人物去取決,目的是要懸吊觀眾的念頭,在產生電影式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狀態下,看庫柏究竟要怎辦。

  其中有則評論我是比較認同,因為在電影後段真有點擔心這是要怎收尾?如果到這時候還期待反轉又反轉,那你乾脆倒立看電影好了。這部的核心中就是落在連環殺人犯與對家人的愛(特別是女兒)上,演出庫柏的喬許.哈奈特的臉部變化與他一切的行動都與這有關,其中還包含了他過去心靈上的不足。

  如果某些概念沒說,就執著在這部片是導演要捧女兒(應該是沒錯啦,但他女兒要表現會怎樣嗎?),然後覺得沒轉轉轉又泡牛奶就說爛片的話,那叫心得不是評論啊,去重看《佈局》就好。

  從懸疑轉到推理,在收尾上較偏心理向,個人是覺得還不錯。

  渡鴉夫人比我看預告感覺得年輕有夠多,似乎不太有天后的味道,但這也許是現代爆紅藝人的寫照吧?

  我給好評!

  連環殺手、逃脫、推理,可以!

 

 

死刑犯與三個女人 Danya Kukafka 美國. 臉譜

  這本是拿下美國愛倫坡獎的作品。

  看到版上的心得,加上本就有興趣(到底哪本沒興趣?),先來讀讀……

  我覺得,很不好看。

  開頭倒是會讓人好奇,是少見的第二人稱,指著「你」即將面對死刑轉監前的狀態。監獄中的你是什麼樣?是哪種定讞的指控?以及,你與女獄警莎娜之間的互動如何微妙。

  一個人將面臨死亡受刑是很極端的,到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讓你走向令人髮指的死胡同中?

  故事要從你出生時說起,在那原以為是人生階段的窮困農莊中,來自父親的暴行支配。

  之後,要說起被害人,關於那三個女人……

  這本書我覺得不論原文名稱還是中文名稱都不太對。

  原文好一點,畢竟安索的身上有照片,他也有寫紙條與記事,甚至還有思想類的文章打算出版;中文我不太懂,因為女人不只三個,雖然主要影響是收留院所的薩芙以及後來路上碰到的雙胞胎姊妹珍妮與海柔,但他媽媽也是女人,後面出現的小藍也是。

  故事中的「你」,也就是安索是個連環殺人犯--定義來說是,但犯行前後相距很遠,屬於懸案之後又出事被抓而判刑的死刑犯。前面讀起來把他描述得很擅長控制女性,但事實上,與他有過牽扯的女人不算多(三人遇害),甚至最後的案件被害者還是自己的妻子。總覺得,主要的惡性是來自青少年時期的力道,還是出於年輕人不懂事的脾氣哩!

  那麼,安索本人有啥問題?整本讀起來,他比較像個無奈的思想家,且我不知道他到底是有感覺還是沒感覺?作者似乎是想塑造一個因為過去創傷導致感覺失調的連環殺人犯,但很多內容卻顯示著他「感覺」很豐富咧,只是對於他者痛苦的覺受比較差,他這一個特質,比中山七里筆下的御子柴還要輕微。安索其實是個很有感覺的人。

  故事在安索出生前後的部分我覺得最有張力,寫出美國可能不少男性暴力問題,特別在較封閉的農村,掌握權力的人如果不是善類,求偶前的熱心與美好在追求到之後本性顯露,那女人真的就會陷入地獄。

  此外就是薩芙的調查來到小藍的住所導致的結果。

  除了這兩點之外是還有大大小小的衝突(狐狸 戒指 離婚之類),但讀起來我覺得很煩躁、沒重點。每個人的內心戲揣摩很多,絕大部分都是落回原本的自己……

  這時我大概懂了,如同故事中還寫出來的「多重宇宙」(簡單來說就是:如果選擇或遭遇不同就會有不同人生),顯示著人在心裡存在的有別於當前痛苦自己,那平行時空裡的美好人生。一種既有意義又無意義的希望。

  若讀過,我想問:主角是誰?

  我覺得不是「你」,是那些女人,而她們的作為與心裡投射將安索送上死刑台。

  誰都沒有錯,恐懼使然。

  然而,這是我讀後自己想的,因為在過程中真的被那堆譬喻、修辭搞到更煩,搞到整部作品的重點凌亂不堪,更不說用加上好幾個點綴的人名。

  文學的修飾很美好,效果我覺得像狗啃似的髮型。

  此外,我沒體會到第二人稱的目的與意義,若讀過的有看法,還請告知。

  這本我不推。

 

 

如月物語 渚央 台灣. 千魚出版

  一則文字直播讓這座神秘的車站現形。葉純透過網路發問、求救,設法離開這座不對勁的車站:如月站。

  這是日本的都市傳說,記得不久前還有相關電影,而這本《如月物語》即以當時的傳聞進行延伸。作者渚央,台灣人,寫下了相關連作,帶著神秘與靈異性質,因此在書封上還有個巧妙的文字設計。

  背景必須在日本,除了傳說起源之外,台灣並沒有「私鐵」(指一般大眾運輸)。

  延續著葉純的發問,來到這破敗車站的第一站,即將揭開的是車站的秘密?還是自己的秘密?

  六篇故事的構築描寫著來到如月以及本就在如月的「人」們。每個人都有故事,不論是誰,沒有目的就不會上車,若沒有抵達,也不會下車。

  這部作品是令人期待的千魚出版社所出的第一本小說,我還很意外居然是台灣人的作品,更意外的是作者渚央年僅十七歲,在這般年齡寫出小說不奇怪,但寫出足以出版並有話題性的作品應該相當稀奇,冠為天才我想不為過。

  那麼,他會是台灣的乙一嗎?

  我對乙一認識不多,倒是讀過《夏天、煙火、我的屍體》,但還蠻久了,印象中透過孩子視角滲透出的心理相當巧妙,詭譎的凝鍊。相形之下,這本《如月物語》相反,是年輕力道的日式動漫吶喊,偏偏就是丹田不夠力呀。

  文筆沒有問題,用字構句流暢、好讀,然而在故事的結構上並不穩固,當然靈異元素可以有非常理的展開,只是,當訴諸於情感的嘶吼陷入教條中時,若沒有扎根的情節支撐會流於空洞。

  這部作品的推理性在謎團,謎團就在入站(或入咖啡廳)的人心中,必須自己回憶、自己推理,勉強可視為廣義的泛推理類型,可問題就是背景的各種設定只會讓我覺得是刻意加諸於述說者身上,為了情節需要的痛苦而灑的狗血,也許是作者還不曉得,人類的惡意不全是那麼直白,且還要考慮社會、學校地位與背景,單純把負面的效應抹上去,那顏料是很難滲透的。

  命題是救贖的話,真的是目光放得太遠,還不如純粹的靈異與恐怖,最後加個問號,等走過千山萬水再回頭把問號拉成驚嘆號。

  是說,小說中常看到吉卜力動畫,真的是懷念又感動,以前我還有硬皮圖書全十本,動畫雖然看不多,但森永水果糖、龍貓是死神之類的揣測也讓後來的我覺得很有意思。

  我覺得這本書會讓老書皮翻超快,適合在成長、摸索人生的讀者一同與作者吶喊吧!

  加上我剛好才在追動畫《進擊的巨人》,因此落差感會更大。

  我讚賞才十七歲能成就的出版,只是後續還是更接近人們去觀察吧,文字的世界要透過現實的轉生,才可能有得來不易的傑作。

 

 

克蘇魯神話4 恐懼 H.P.Lovecraft 英國. 奇幻基地

  奇幻基地出版的硬皮《克蘇魯神話》最後一本〈恐懼〉讀完了!穿插在其他閱讀中,一篇一篇讀過,階段性地結束了克氏恐怖文學之旅。

  這本收錄的作品:

  〈星之彩〉〈可怖的老人〉〈門外之物〉〈古屋怪畫〉〈埃里希.澤恩的音樂〉〈赫伯特.韋斯特--屍體復生者〉〈寒風〉〈阿隆佐.泰普爾的日記〉〈月沼〉〈他〉〈夜洋〉

  因為是零散著讀(畢竟比較硬),整體的印象比較飄,但首篇〈星之彩〉仍很深刻,也是一篇有漫畫與影像化的作品。其他就是〈屍體復生者〉比較喜歡。

  雖說洛夫克拉夫特創造了「克蘇魯」,但實際上他寫的是恐怖奇幻性質的故事,所以從他的短篇中可以讀到透過許多場景、背景進行的詭秘探索,從而否定一切人所能認知的知識與科技、掛上無以名狀的恐懼。將未知與超乎人類想像塑造出的恐怖呈現來說,他確實是一個令人咋舌的作家!

  最後這本短篇集作,出現了農場、怪人、獨立宅邸、閣樓音樂……到後段大宅探索的日記到海岸邊,各種鮮有人氣觸及的所在,藏著的都逼人勿近,而那些接近的都能從文字中感受到,愈逼近最後階段,那愈深重的黑眼圈只能目睹著自己的理智被無法挽回的掏空。

  不過,閱讀的感覺來說,洛夫克拉夫特的字詞不那麼好讀,往往一大塊敘述讀完腦袋會一片空白,他的作品來說,還是前三本幾則中短篇較有趣,這本可能就〈星之彩〉好讀。

  是說,不管好不好讀,洛夫克拉夫特確實為後世開啟了召喚之門,那些對人類來說瘋狂的未知,始終在最暗處蠢蠢欲動。

 

 

 

葬送的芙莉蓮~前奏 八目迷 日本. 東立

  《葬送的芙莉蓮》這部作品引人注目的程度直到現在還是餘波盪漾吧!當初我是因為一堆的梗圖加上朋友猛推,久未看動畫的我就這樣葬送到那巨坑裡。首先當然是芙莉蓮,哪裡知道故事一開始魔王已升天、勇者一行人剛回城慶祝,另我大感意外的故事於焉開始。

  再度踏上旅途的芙莉蓮述說著一小段一小段日常又溫馨的故事,隨後才慢慢地展開本作的風貌與魅力。我也是期待著下一季動畫的一員。

  我是為了買單行本十三才發現芙莉蓮出了小說,《前奏》。

  封面就是這本集作人物的五則短篇,不得不說阿部司在這裡就預告了故事的氛圍,芙莉蓮看起來是不是有些失落?右側的阿烏拉有點鬼祟,左邊的費倫還是可愛小不點的樣子--

  費倫的故事是在芙莉蓮來到海塔住所之前。

  修塔爾克是在跟師父艾冉吵架後來到紅龍侵襲的村子時的遭遇。

  拉比涅與康涅是在兩人於魔法學院考試的經過。

  阿烏拉的篇章描寫了她志得意滿地想收拾欣梅爾一行人的結果與之後出乎她預料的緣分。

  壓軸的芙莉蓮是在晃動的馬車上,有人正等著她醒來……

  五篇故事都有觸動人心的所在,芙莉蓮漫畫、動畫中那些日常甚至戰鬥中讓人有感觸的部分,在小說中透過文字非常非常蕩漾地讓讀者產生共鳴(但前提是得先看過本傳喔!)。此外,補足了在看動漫畫時可能的疑惑,譬如:

  修塔爾克滯村的細節、涅涅二人組真有實力還是混進去考一級的?、阿烏拉的天秤碰上欣梅爾有用嗎?

  而最後一篇關於芙莉蓮的故事,相當悠然又幽然,經過本傳的讀者,我相信畫面透過文字就直接映在眼前,奇妙的感動與感慨也會油然而生。

  若看過《葬送的芙莉蓮》,我想這部系列前傳小說也別錯過,特別是對阿烏拉有疑慮的,可以看看部下魔族對她的評價。

 

 

東京歸鄉 鏑木蓮 日本. 臉譜

  過這麼久終於把臉譜當年第一期的十本江戶川亂步賞傑作選讀完:镝木蓮《東京歸鄉》。姓氏那個金商查音同普,但輸入卻找不到,只好用簡字,音同"滴",這又是一個偏旁五花八門音的神經中文字。

  這本隔這麼久才讀是跟負評有關,但終究要做個完結,親自讀看看到底如何?

  1947年蘇聯伊爾庫茨(這個字誰能一次發對音?)克泰舍特地區的第五十三戰俘集中營,在低溫近負50度的惡劣天氣與不人道的收容情況下,竟然出現了遭到斬首的死者。這為內心在崩壞與期望能「達莫伊」兩者間拉鋸的日本戰俘們更添一抹陰影,也成了未來五十幾年後的謎。

  2005年,自費出版社薰風堂接了一件百萬出版委託,一名姓高津的老人打算出版一本俳句集,並且要求版面廣告,卻在編輯再度拜訪時失蹤,在其住家剪報上發現可能與剛發生的俄羅斯女子死亡案有關。

  出版社與警方雙線進行調查,動機可能跨過五十八年的歲月,而線索,落在那尚未出版的俳句集中……

  這本我覺得比我聽聞到的評價來得好,但確如後記當年任江戶川亂步賞評審的評語,整部作品較拖磨,且即便當年動機完備,落到五十八年後竟少了歲月與經歷的打磨,變得難以解釋。

  比起當年事件的推理(那凶器我一看就猜到了),未來端針對俳句作者與當年事件的推敲比較有趣;此外就是戰爭時期在集中營的戰俘的歷史,那真不只是血淚,但在另一方面,極端壓榨勞力是真的成就了史詩級鐵路的一部分。

  俳句是日本文化相當重要的一環,雖是如此,單靠十七個字去描摩一個景,我對此多少有些不解。經過這部作品,我想,在某些時刻,那一瞬一當下的切削,就如同日本劍術的技術展現吧!

  開頭提到第一期,想來是順應那時候推理文學再次起步,卻被市場賞了巴掌,後來就沒第二期了,挺可惜。

 

 

異形-羅穆路斯 電影.

  我之前不曾看過《異形》,但大概知道那顆如手指葡萄的外星生物張開嘴伸出牠的櫻桃長嘴嘴的樣子。

  首次的體驗是這部《異形:羅穆路斯》,我知道如果單純翻譯會變成《外星人:羅穆路斯》,感覺就虛了;然而,個人還是覺得原文的概念較廣泛--嗯呃,至少在這艘文藝復興號上宣傳的理念表面上是善意的。是說也是啦,人類最喜歡笑笑,笑完找機會把你抓去做研究。

  故事發生在傑克森殖民地。這所在是人類開採外太空礦石的根據地,小雨(不得不說這翻得好)也是工人階級,她努力幾年終於存好工作時數,卻沒想到資方的壓榨從地表到太空殖民地,無所不在。

  救下被欺負的仿生人安迪後,她接了電話,是好友在外太空接收到了不明訊號,發現是某廢棄的太空根據地,於是決定,基於安迪的協同溝通能力,飛上太空接觸該處,並且利用裡面的冷凍生存裝置飛到可以看見的瓦格茲(記不太清楚)星系。

  對接後,他們進入由羅穆路斯與雷路斯兩大場域銜接的巨大太空站,並且發現了……

  廢棄了上百天的太空站,燃料卻不是他們必須面對的困境。

  這部是《暫時停止呼吸》(西洋)的導演執導,這在太空站裡探索、發現、進而壓抑的感覺有,但不多。

  驚嚇的部分在於怪異的動作與突然的面對,異形本身是噁心系的恐怖,反正你死活都不想那玩意兒撲到你臉上中出!

  人物我覺得劇情需要,顯得不太聰明,但看在他們活在殖民地又是年輕人,人命至上可能是共同的圭臬吧!這就顯得仿生人安迪的冷靜讓人安心。不管電影本身,如果自己碰到這狀況,切記只能斷捨離,不要到最後一刻才做一開始就該做的決定。

  相對於情節,裡面的元素我覺得是亮點。例如太空站的重力調整、研究型態仿生人晶片、太空站的任務、最後的逃脫戲碼都很吸睛。特別有一條通道,那根本是大腸癌末期的景象。

  如果曾看過《異形》系列,我想對整個故事會更有共鳴,我則是感受其中的氛圍而已。

  至於缺點,我覺得少了部分段落,畢竟小雨是務農的,但後段非常驍勇善戰還很會控制機器,如果前面多鋪陳一些會更好。

  看完這部電影,打電動這技能現代應該不少人都會,這絕對能提升在碰到這狀況的生存機率。那如果碰到生物危害,對好友必要時就真沒辦法,除非你很想跟他(她)一起與手指葡萄舌吻。

  太空恐怖型態密室逃脫,上站啦!

 

 

魔神仔搜查事件簿 是風不是你 台灣. 釀出版

  這時間點很對,即便鬼神信仰對我來說只是一種人類文化研究,這本書陰惻惻的綠皮也不得不說應景,所以我必須先問各位一個身為人類總是眼見為憑的問題!

  你也可以查網路書店,無所謂,肉眼也可見。

  告訴我:

  這本《魔神仔搜查事件部》加標〈警察任務〉是什麼類型的小說?

  我連書背的簡介都放上來,請慢慢考慮,我繼續心得--

  阿既然都放書背了我就省了一貫的簡介。

  我們台灣文化圈都知道所謂「七月鬼門開」,俗稱鬼月,但我們也不能忘記,那遠在天邊一對的牛郎跟痴女才要展開一場讓全天下單身狗詛咒「一」的活動:一+七夕(死)。對,還有七夕。

  這本是言情小說。

  上面猜對的這本我送你,地址跟手機號碼給我,先搶先贏。

  我們看書的簡介,在讀過內文後就能知道,這本是「套匣式」文體的應用,開頭刑偵情節,後面來個絕對落俗套的魔神仔情節,中間那一大片就是令鬼神都要掬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感動到心臟病發腎衰竭肝硬化腸套疊的 愛情故事。

  人物有:

  185人高馬大、能力強的幹練偵查隊長,夏宇凡。抱歉少了一個重點:帥。

  看似嬌弱個性冷淡堅強,冰山美人,白依涵。 什麼都溶化不了她,除非你有上面那位的程度。但有多難溶,請看第三位:

  顧昱雲,年紀輕輕就當上上市公司主管,家境優渥的單身大少爺,牛郎365天一次,而他的實力大可365天只休息一次,可他不要,因為他愛吃冰,只是溶不掉。

  溶不掉終有原因。白依涵五年前在一場濃霧中車禍,害了自己的妹妹白依雪,之後為了補償,決定照顧退化到小學智力的她,阿這如雪般的妹妹碰上夏天,證明了一件事:沒有白馬王子風範溶不掉的冰,不然怎整個迪士尼都他的後宮?

  阿這樣看來是類似四角戀?怎辦?讀者好擔心!

  不用擔心,你(妳)如果感情不順利,擔心自己就好,因為角色作者都安排好了,保證糖尿病級的幸福美滿。是說作者也有創意啦,我第一次看到吃烤雞吃一半蛋白質就太滿需要處理的,謎片都沒見過這種情節。

  好啦,我酸歸酸,主要還是無法避免的閱讀落差,單純言情小說來看,普普能過吧!即便很多情節是古典偶像劇般的老套(本來要說八點檔,但現在八點檔有異形爬出來都不奇怪:《異形:娘家》);至於警察的部分,網路上看來有針對這一點提出更犀利的疑問,我讀過去是覺得表面來看可接受,但對專業的來說,怕是漏洞百出。

  推理的部分……

  ……

  只有在網路書店的分類上顯示,還有請看書背條碼下面的小字,就在那邊,看仔細了!

  文筆來說,這作家其實文字很不錯,至少我沒旋風般地翻過去,但故事非常小女生;此外在開頭沒多久發現對才剛登場的人名處置,非常直接就丟名字出來……算是簡單的便宜行事,畢竟有名字那就會有再出場的預期,顯然也沒有,加上華文人名在小說的呈現上真的有點尷尬,要設法不連名帶姓,故事調性會變,一直連名帶姓又會造成名字疊疊樂,這或許是我們在創作上的小障礙吧!

  整體來說,我絕對不推,就算想看言情,這本的水準也是限制級,限制18歲以下觀看;但想靠略有坎坷卻能甜順的愛情故事彌補自己苦澀的孤鳴--來,這本《魔神仔搜查事件簿》應該成為口袋名單。

  這本是分類在懸疑推理,但成分95%愛情小說的故事。

  行銷跟出版!別鬧了吧!

 

 

死了七次的伊芙琳 Stuart Turton 英國. 春天

  有沒有眼熟?

  不過Stuart Turton這本死的是「伊芙琳」不是「男人」,頁數更是直逼兩倍。那麼,會是類似的作品嗎?

  確實,跟西澤保彥《死了七次的男人》同樣都是「重回」再行調查與推理,最後找出真相的故事,然而,在設定上這本更加複雜,光是開頭你絕對會跟賽巴斯欽.貝爾醫生一樣茫然。

  「安娜!」(英語,不是台語)這是貝爾在樹林間醒來時的第一句話,他察覺「安娜」要被謀殺了,也看見了人影、聽見了女人的尖叫,卻不知道事發何處?理智晃蕩間,有人掠過了他,給了他一只指南針要他走,他只好照辦,並且來到一棟豪華宅邸前。

  敲門、開門。

  即將在黑石南館穿梭上演的調查情節,古典地展開。

  不時出現的瘟疫醫生會給予提示:在場除了「你」之外,還有其他人也在解謎,但你有特殊身分,總共有八個宿主與八天,時限之前到湖邊,告訴我:

  是誰,殺了伊芙琳.哈德凱索?

  我還是第一次讀到如此複雜的古典推理,作者將穿越、寄生融入,實現了多重視角卻單一偵探的奇妙推理故事。

  特別的是,當「你」的意識著根在宿主時並不是完全取得自主權,宿主本身的特質會共同存在,造成在調查與推理時截然不同的選擇與遭遇。我覺得光是構思整個情狀腦子都要燒了。

  不過,「設定」雖有提到由來,實際上的要件我覺得不是很清楚,到底是從第一個貝爾視角到最後的宿主視角是連串、迴圈相關?還是視角持續交換但在每次狀況下會出現不同行動,進而逼近真相?就故事裡的人物解釋感覺起來,「你」失敗過幾次,所以應該是最後一次的「正確解法」迴圈吧?可是如此一來會產生八重自我意識的奇妙狀況,其實不細想很有趣,細想會覺得有點不確實。

  設定之外的古典案件本身也很複雜,作者後記提到克莉絲蒂給他的啟發,我認為是真的寫出了一篇非常典型的故事,潛藏在事件幕後的動機與人性真的不到最後不會知道。

  推理小說發展至今催生出許多面向的呈現手法,這回,《死了七次的伊芙琳》將現代的子彈插入古典的彈匣中,總共有八發的機會,準確命中兇手吧!

  本書算挺厚,人物與情節又複雜,若有習慣邊閱讀邊筆記的,恐怕準備全新的一本筆記本為好;此外身為古典推理,線索算是隨著情節慢慢都拋了出來,有機會早主角一步解開所有案件與「真兇的名字」的!

 

 

鬼才之道 電影.

  我不知道這部台灣電影。

  上週去看《異形:羅穆路斯》後看到朋友說周末打算挑這部或《鬼才知道》,我才知道。

  後續瀏覽到關於票房的議題,這部作品的團隊相當致力於宣傳,但我可能八字還啥的比較重,有人開眼才好奇,索性在約略知道戲性後直奔影院;八月初上映,到今天場次還不少,口碑應該是不錯。

  傳統飯店裡的有鬼房間,老字號嚇爆一堆人的經典女鬼凱薩琳vs投入網路流傳事業,造就新一代都市傳說的潔西卡,到底是老酒香醇還是新釀夠讓人驚嚇?猛鬼的世代交替是不是要來了?

  鬼界的喧囂沒讓孤魂野鬼的同學有多少想法,但人生總被冠上「廢材」這一路到死終是廢的她,遭遇了魂飛魄散的絕命狀況,不得已,只好報名選秀,只要當上厲鬼就能有證能繼續留在陽間進行「與活人非良性的娛樂」。

  只是,當人難,要當鬼……也不簡單。

  這是一部恐怖喜劇,而且超級台式,我保證只要你(妳)曾在台灣電視節目長紅期看過那個節目,在電影場景到來時絕對超級懷念,我小時候是又怕又愛看。

  這部電影不僅把鬧鬼的橋段弄得非常有妙趣邏輯之外,各路神梗穿梭,真的讓人笑翻;而最後曾身為「人」的反思,又能見到我們也許試圖,但卻功虧一簣的理想,在每個階段檢視著自己掌握在手中的「才華」到底該是什麼形狀、剩下多少。可以說,恐怖風趣又暖心共鳴。

  故事的每個節點上都有絕對能讓活在這塊土地達三十年以上的人含笑半步顛的元素。從頭到尾,毫無冷場!

  近來看過最喜歡的電影!在台灣長大的朋友!千萬別錯過。

  是說,也希望不要助長亂燒給陰間的陋習(個人認為),即便這仍是深植在地的文化。

 

 

變身機長 電影.

  男扮女裝或女扮男裝這題材由來已久,但卯起來玩真的還去應徵飛機機長就讓我相當好奇。

  我沒看過《機智醫生生活》,主角曹政奭的口碑似乎是由此延伸來的,他將男女變換--先不管帥不帥,這在變容大國的南韓感覺完全不是問題呀!

  社會變遷,縱使出身空官、各大航空公司搶著要、成名且有相當社會地位,撞上平權高漲以及隨時都有暗箭偷射的現代,真得拿捏好自己的言行,如果酒精會讓你(妳)變成猴子的話,還是少喝點,不然就跟明星機長韓正優一樣,不僅被公司切割,後續更列入黑名單、老婆跟他離婚,找工作更是寸步維艱,儼然被社會下架。

  該怎麼辦?還想飛上天際的他該怎麼辦?

  平權的社會需要女機師,於是他乾脆心一橫,靠著妹妹的美妝神技搖身一變,變成美女機師韓正美。

  飛機已起飛,孤注一擲的韓正優即將面臨……

  這是一部很典型的喜劇,不少橋段真的會把人笑翻。

  經過人類科技的加持,男變成女不要緊,一個弄不好還會讓正港女人無地自容咧!

  韓國是一個男女地位上顯然有很大落差的國家,只是近來媒體與社會批判較漲吧,讓韓正優走上另一個視角的性別。他在身為明星機長所看見的與他變為女飛行員遭遇的截然不同,特別是關鍵的那幕戲,必須要有能力挺身而出時,根深柢固擋在解法之前的仍是「男人處理」。

  這部電影有幾個面向的內涵,我覺得在搞笑之餘也能讓思緒很紮實地去思辨。

  能力與輿論的刀槍,具有智能的人類卻顯得矛盾的「正論判斷」。

 

 

封印再度 森博嗣 日本. 尖端

  近期有森博嗣「四季」即將再版的消息,記得舊版好像沒有冬?而我也忘了前面有沒有收。手邊是早期一度打算收齊但最後殘念一塊麵包的「犀川&萌繪」系列,想來這系列就是他最知名的首本《全部成為F》。

  我個人是蠻喜歡F,不過這師生雙人曖昧組的調性不怎麼吸引我,導致後續就是想到讀個一本,或是即使想到也還是封印在書櫃某處……這次有加持,提也提到了,就拿起這本《封印再度》囉。

  我想對某些特殊設置的工藝品,只要是有好奇心的人都會有興趣:瓶中的結構、瓶中的謎題、瓶中的鑰匙……通常都有所解答,然而,儀同世津子帶來給萌繪的卻是古老的陶藝:傳說香山家有一組上鎖的「無我之匣」,其鑰匙放在無法取出的「天地之瓢」中。如何打開箱匣成了傳承謎題,這樣一個謎題,隨著香山家孫女回家相聚的那天恍若詛咒,發生了離奇的密室消失事件,以及重現過去曾發生過的血染「無我之匣」的事件。

  警方調查觸礁,只引來好奇心旺盛的西之園萌繪,這就列入她希望解開的謎團,只是她還有另一個更想解開的「謎」,也就是她含蓄級明戀在外的老師,犀川創平。

  如果你很喜歡犀川&萌繪這款你來我往的曖昧情節,這本會大加分;若跟我一樣「媽的快上啦,混帳!」大概會比較想把整包菸掏出來往他們身上有洞的地方塞吧!

  本作一大半是他倆的故事。

  謎題落在「打不開的密室」以及「打不開的箱子與陶罐」上。

  這本呢,早一點讀比較好,我也能體諒那年代的警察視角啦,只是,所謂「打不開的密室」這一點我很早就察覺了,可能是曾看過類似的狀況吧!然後加上「敘詭」(沒錯喔!是一種),個人認為可以妥善解釋沒錯,只是效果有點low

  因此,那對陶藝品是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所在。

  而我既然都看過《藥師少女》竟然沒有馬上察覺也實在有點殘念呀!這一個「封印」的設計真的十分有趣,作者自己也知道,所以是壓軸!

  這部作品我覺得是調性拉低讀後感,整體感覺上會是個古早與傳說相輔相成的詭異謎團,若融入的執念與妄想,完全可以呈現出奇妙的推理氛圍,偏偏……偏偏這本另一個主軸是師生曖昧,還是小粉拳你來我往那種,加上犀川的建築助教背景,變成愛戀與科學的調性,這整個就……比較不有趣(個人認為)。

  想知道如何在不破壞陶罐的前提下取出鑰匙並且打開匣子的,可以設法去挖找這本出來讀,此外我是比較不推的。

  嗯……事實上,光靠我心得裡點到的線索,就足以打開囉!也許,可以試著推敲看看~

  據說下一本評價是很好的!那就……有緣再會吧!

 

 

星之彩 田邊剛 日本. 獨步文化

  未知、宇宙與現象級的恐怖作家H.P Lovecraft是個被後世補追諡的天才,不過就小說來說,他的用字遣詞並不易讀,讀過原著就知道,即便故事描述的態樣令人膽寒,途中那一大塊的篇章可以說是解讀石碑的水準了。(故事性來說我覺得《印斯茅斯的陰霾》最佳)

  因此,來試試田邊剛的漫畫吧!日本人的他完全能將美式風貌的恐怖呈現,或許更有甚者,來自日本漫畫文化獨特的技巧構成,他筆下的克氏風貌,我相信,讓屍體復生者將Lovecraft完美復生來評價,絕對認同!

  《星之彩》是中篇小說,在克氏的作品中評價很高,改編過幾次電影的樣子。

  打算在阿卡姆郊區建造水壩的工程師前往拜訪被稱為「焦原」的大片荒地,到底為何會有那麼一塊寸草不生的詭譎土地?他決定去拜訪大家都建議不要去的亞米.皮爾斯,並從他的口中得知四十年前生活在那塊土地的涅荷姆一家遭遇到了什麼。

  那一天,一顆隕石墜落。

  當時還沒有人知道,以為是萬幸沒砸墜在屋子上竟然成了凌遲級的恐怖事件。

  不屬於地球所存在的色彩,到底是什麼?

  開章的彩頁就十分引人注目,後續的敘事與分鏡更是將整起事件既平靜又極具張力地滲透,我們可以透過來自文字轉成的漫畫一睹所有的怪誕。

  而這一切,深陷其中的人物也都在「看」。本作中,人物眼睛的看與變化不斷地汲取讀者的注意,直到最後的絕望。

  這一系列由田邊剛漫畫的克氏作品真的非常推薦,讀過原作的是進一步立體化那恐怖宇宙;沒讀過的則是能一覽百年未衰的恐怖始祖。

  至於「星之彩」是否還存在?

  嗯……根據漫畫看起來,可能跟《怪獸8號》有關?(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飛樑-弦凝幽漣 的頭像
    飛樑-弦凝幽漣

    閣樓之窗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