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Josephine Tey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終於,歐美古典推理黃金時期號稱生涯僅八本且絕無失敗作的鐵伊讓我給讀完了。

法蘭柴思事件  個人認為,論「無失敗作」這一點上得審視作品的年代以及每一部所要寫出的概念;另外狹義來感覺的話,「無失敗的推理小說」反而是種愚蠢的誤導,我認為,鐵伊並不著眼於「推理」與「謎團」的創造上,而是去寫出她所觀察、領略同時帶點謎題的人事物,硬是套入「推理小說」的分類,對她的作品我覺得有點可憐,因為以現代的推理元素預設來讀的話,鐵伊的作品將會非常難讀,甚至在讀後的失落中不曉得自己經歷了哪些人事物。

我所讀的最後這一本<法蘭柴思事件>,在導讀的部分就提到了是「非死亡」的作品,呃……當推理小說來看,又會讓我想到創造出專被推翻兼打槍理論的范達因,哈。

這部作品的主軸在於「綁架」,不過不是現在一般認知的綁架,欸……應該說「拘禁」較合適。一名少女宣稱被法蘭柴思宅裡的一對母女監禁並要求其行女僕之業,不從還施以毒打,這在那年代且趨保守的英國鄉村來說可是大事件,同時這樣的指控也是非常嚴重的。

雙方各說各話,弔詭的是女孩是真能完美說出她被拘禁那一段時間內法蘭柴思宅內的樣貌,一般來說……可能這種頗完整的指證就能翻了這棟屋子,但宅邸里的瑪莉安找上了律師羅勃,後者正百無聊賴,碰上事件有點意思,更碰上讓自己心有點癢癢的女子,一場近乎奮不顧身的騎士追查錄就展開了。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先令蠟燭.jpg  <一先令蠟燭>就排列來看可以說是寡作大師約瑟芬•鐵伊的第一部作品,比這更早的<排隊的人>要到最後才出版。就這前後兩本來看,<一先令蠟燭>在文筆上的描述鮮活許多,或者就我目前讀過的七本作品來說,本作是讀起來最有英式趣味的一本。
  事件隨時都有機會飄浮在海面上──一具在海面上浮沉的女屍引來開端,許多可能的猜測灌注卻不如死者身分的揭發,原來她是當紅的影劇明星。
  我想這部作品算是「兩線」並進,一部分與「一先令蠟燭」有關,也就是談到死者的過往以及生涯的歷程;另一部分則是葛蘭特的直覺式查案,這裡還表現出當年代的媒體之力。兩邊對比下,葛蘭特的部份感覺還比較深刻。
  死者的特殊身分讓她的死亡引動社會不同階層的言論,埋藏在知名度與光鮮之下的人心是說著名諱不過是雲霧,讓人看不清實際上旁人在心中對她的評價。心懷鬼胎算是鐵伊沒有直說的部分,透過利益相對者的舉止與對話可以感覺出她的死亡只是場微光,但卻格外聳動──這算是本作行凶的動機了。
  案子追查的部分感覺葛蘭特不像其他作品中那麼「直覺」,反而出了亂子,有段故事還繞在某嫌疑犯身上;往後還揣測到最大可能性的人上,最後真相竟然就寫在一本過期的雜誌裡,老實說這部份我是有點無言。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間的女兒.jpg  終於來到鐵伊的代表作了,我想在鐵伊的「特色」中,<時間的女兒>是將她的概念表現得最切實的一部。
  說到鐵伊的特色不外乎就是「面相」,過去讀過的作品中也幾乎都跟面相有關──可以說是一種直覺,但也不啻是種推理。雖然光靠面相來斷定一個人是過於缺乏實質上的根據,然而,你很難否認看起來的感覺是可以連結到作為的,這部分的感覺並不只是臉部器官的樣子,而是整體:後天的綜合氣質與先天的氣質,我想,鐵伊筆下的帥氣警探葛蘭特看得就是這一點吧。
  讀起來看……跟<歌唱的砂>的時間點差不多,兩部類似的部分就在於葛蘭特對乍看到的面相與解釋有不同的想法。
  在閱讀本作之前的導讀點到許多「細節」,足以見得這部作品並非一般的推理小說,屬於學術性較濃厚的歷史推理,也就是翻案文學;將推理融入翻案文學很有意思,不過得對歷史有些興趣的來讀會較好,否則一般期待的「推理狀況」是沒有的。
  其實有,「謀殺」,不過是四百五十年前的事。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歌唱的砂.jpg  <歌唱的砂>是約瑟芬•鐵伊的最後一部作品,對照她筆下葛蘭特最後的想法,對比出一種感傷。
  鐵伊的作品讀到此完成了五部,最有名的<時間的女兒>排在後面的清單中。這一系列的感想有點難以言喻,我倒覺得不要在讀之前意識「一生中沒有推理小說的失敗作」這一點,因為抱著「推理小說」的感覺去讀的話會很難融入她的故事之中。營造氣氛與透露出周遭人與人的相處進而思考事件──我想這是鐵伊所要表達的,同時也是她筆下警探格蘭特的特色。
  說心得之前還是想提一下唐諾的導讀……說真的,除了<一張俊美的臉>裡的導讀(剛好也是我讀的第一本鐵伊)還蠻切題的之外,其他實在有點扯過頭,讀完後只能大概知道可能是表達什麼,而這個「可能」跟鐵伊的故事有什麼關係……好吧,免強能看出一些。呃,只是希望唐諾別搞的好像在寫什麼論文一樣,簡單點到就好,不然真的讀之前就被嚇到了。
  另外,導讀這樣列起來葛蘭特好像系列偵探中最沒特色的?少來,他跟菲洛•凡斯其實有點像,只是親和力好一些而已(沒碰到事件的話)。另外他……他還有幽閉恐懼症,但我想<歌唱的砂>裡應該能治療一些。所以還頗有特色的,對,他還是個大帥哥咧!(你看鐵伊都不讓他結婚,跟榭爾絲有得比)
  <歌唱的砂>基本上不甘葛蘭特的事,他只不過是要下火車時碰上一個「應該」是醉倒自己撞死自己的屍體而已,且其他警察很快就處理並且斷定為意外結案,結果他老兄不小心拿到一捲報紙加上看過那人一面,兩相對照……一般人不會有什麼看法,但「看臉的直覺神探」葛蘭特心中就一直過不去,這讓原本該度假的他開始思索那死者的問題,到底,那張紙上的詩句是什麼意思?筆跡有什麼涵義?心中有刺只能自行拔除,他的尋詩之行就這樣展開了。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完第四本約瑟芬.鐵伊的作品後我才真的理解她創作的特色──雖然之前作品中的序章都有提到,但真要感受她文字的氛圍還是得親自體會才行。
  鐵伊是個營造故事的作家。推理小說是她創作的「分類」沒錯,但她並沒有大力處理「推理」的部分,而是把「點子」出現的環境漸漸表現出來,目的是要讓讀者明白整個背景如何,而這個背景又讓後面出現的事件產生如何的效果;因此,融入她的故事背景之中的話就會被她的推理要素給撼動。我認為她會被稱為沒有「失敗作品」的推理作家可能跟她的仔細架構有關。
  不過,如果對於她的描述沒有深刻感覺的話就會覺得有些囉嗦;渴求推理、想快解謎的讀者可能會讀的很不耐煩呢。像上一本<萍小姐的主意>前面如果你沒跟著進英國的女子學院作息的話,就只能忍受一群英國姑娘圍來繞去,可能還會沒事確認一下封面上寫的是否為推理小說。
  博來.法拉先生.jpg  <博來.法拉先生>是我讀鐵伊的作品以來最順的一本,或許莊園的風氣給我的感覺比學院的好吧,哈哈;故事也是要素之一,雖然這部作品的題材感覺上已是老梗,但就年代以及鐵伊的「特色」(強調人的氣質與面相)來說發揮的層面就比較不同。
  法拉先生是遠自美國回到英國的青年,本想說是回到親切的家鄉,哪裡知道還真的有個「家」在等著他。碰巧遇上的女子(我到後面才知道是女的,一直以為是男的)給了他一個千載也不見得能逢的好機會,要他假扮成亞敍別家族八年前失蹤被推定死亡的長子。這個時間點非常巧妙,剛好就是萊契特莊園即將決定繼承者的時間,他的出現將會影響到本來要接手家族的原失蹤者的雙胞胎弟弟的權利,這股「可能的」暗潮讓讀者有了「心理準備」。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要閱讀約瑟芬•鐵伊的作品除了不要過於設定你「想要的推理小說」之外,最好再理解一下她的時代背景與觀察所在。唐諾的導讀老實說我一直覺得繞圈圈的屁話不少,但讀鐵伊作品前真得先好好讀過、理解一番才好,否則以現代的閱讀(或者說我所經歷過的閱讀)感覺來看,是有一點適應不良的。
  我認為就「一生無敗作品」看來,並不是鐵伊的所有作品都精彩到令人拍案叫絕,而是她處理的每一個中心概念都能到她設定的位置上,而同時還能印證她與其他推理小說不同的重點:面相。以此看來,<萍小姐的主意>說是鐵伊不算出名的代表作是當之無愧的。萍小姐的主意.jpg  
  本作的故事先拉出一位相當了不起的萍小姐,她呢對心理學很有興趣,研讀過諸多作品,但就是覺得這些各路看法都有足以擊破的缺點,因此她集大成成就了一部心理學經典,進而成為心理學名人。在一次機會下她來到某女子體育學院,在此她感受到純真樸實的少女學習環境,隨即想多留些日子,這也讓她經歷了人生中難以忘懷的事件。
  看人是否能看出心理呢?萍小姐來此處算是客座教授,傳授心理學之外還觀察著女孩兒們的特徵,這個是這樣、那個是那樣,稍有心得後面臨了學校與工作上的考驗──樸實之下的鬥爭就此展開。
  本作在最後才出現事件,屬於把故事前段大加鋪陳而後引導至結局的手法,這過程中還不斷挑戰著萍小姐的種種看法,其實啊……我一很納悶她是真的心理學家還是不敢拿出來說的?或許那年代的解析不夠靈活,總覺得萍小姐的立場還真夠「萍」的──可能跟英國的風情有很大的關係。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排隊的人.jpg  <排隊的人>是約瑟芬•鐵伊推理小說系列最早的作品,應該也是警探葛蘭特首次出場的作品,不過這部作品的發表卻是在這位古典推理第二黃金時期三大女傑逝世後兩年才出版的。
  對鐵伊的認識還不深,在本作之前僅讀過<一張俊美的臉>,如果以一生八部作品皆為成功來看,我多少是有些不以為然,不過這點子發生的時間頗早,所以也就有他就理之處。這次<排隊的人>若以是為第一部作品來說,文筆上的斟酌感覺特別多,與我之前的印像不太一樣,而葛蘭特這位警探在這第一部中並非菜鳥刑警,也就是鐵伊設定的出場偵探人物是始終都有經驗且聰敏的。
  <排隊的人>故事發生在一場超熱門的戲劇排隊人潮中,人擠人終於得以購票時,突然一名男子不支倒地,左後側插著把刀而亡的突然死亡掀起了調查的波濤。葛蘭特從所得線索中循線追查,最後鎖定在死者最親也是獲益最多的朋友身上,罪證確鑿,然而他卻開始不敢確定這些無缺的證據、證詞到底正不正確?
  嗯……如果說本作確實是鐵伊的嚐試創作期的作品算是有跡可循,雖然讀過不多,但<排隊的人>用的修辭與譬喻還蠻複雜的,有些部分稍嫌沉冗了些,並不夠俐落;故事的發展合理,不過最後的結局卻讓人有點撞到牆的感覺……我在想,這可能是她完成後卻又不打算發表的測驗性作品,因為真相真的是插隊進來說:「不好意思,你排第二吧,老兄。」
  我認為,這部作品似乎是在挑戰「推理」這個概念,之前讀<一張俊美的臉>時於導讀的部分就知道鐵伊是個對面相頗有研究的作家,推理的風格上偏向「直覺」那方面,而本作中嫌疑最大且到最後幾乎不容置喙的疑犯整體的氣質卻一直呼喊著:「我不會是兇手」。對於手邊推理來如山的鐵證,葛蘭特是要相信線索的推理還是任憑直覺再開搜查?精明的帥氣警探就這樣陷入躊躇之境,一直等到真相自行插隊。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終於是讀到古典推理黃金時代三大推理女傑最後一人的作品──約瑟芬.鐵伊。這名字頗中性,我總覺得Josephine翻成喬瑟芬比較順的說。
  一張俊美的臉.jpg  導讀的部分感覺有點囉嗦,感覺上很想解釋鐵伊作品於「直覺」上的推理有別於古典推理的可行性,扯了一堆我是覺得有點把推理小說太「小說」化了,我認為實際上警方在辦案時多少也會採取「人可貌相」的想像下手,當然這全然沒根據,只是,人的整體特徵與氣質往往與其行為有所關連,並非全然不可信,只是不能全然信之而已。我想鐵伊是想透過推理小說來一展她對人們的觀察吧。
  鐵伊最有名的部分在於相對於其他兩人(阿嘉莎.克莉絲蒂、桃樂絲.榭爾絲)的多產,一生中僅完成八部作品,而這八部被譽為無瑕疵之經典,此特色在日本就對映在土屋隆夫身上。不過對於此點我些意見,就鐵伊的創作時間來看,我想她一開始只是嚐試寫寫自己的觀察,而隔了十年後才又開始撰寫,一直到過世前四年幾乎是一年一本,也就是說,她創作的想法或許更多,只是礙於未知的生命時間障礙而不得不僅留下八部而已,這就跟土屋很不相同了。
  既然特色是對「面相」的推測,那麼我碰巧讀的本作<一張俊美的臉>就更是以此為出發點,有意思的地方是,雖然本作的詭計非常簡單,卻存在著相當有意思的思考性呢。
  警探葛蘭特(應該是鐵伊的系列偵探主角吧?)碰巧在一場宴會中成了邂逅一名美如希臘神祇的男子與一生活在藝術村的居民,太過無瑕的容顏在那當下就引來了極端的評價:有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好,而有人則是暗自心驚。到底是能接受還是難以接受的美顏來到了怪人(都藝術家……)的村子衝突著每個人的內心,「一張俊美的臉將惹來什麼事件?」這個想法鬼魅般地醞釀在人們心間。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