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村莊.jpg  本作為艾勒里.昆恩後期的代表作之一。在昆恩創作入食歲之時時開始思考正義為何?這是我從書上的介紹得知,也代表著這部作品所要探討的方向之一。
  玻璃村莊並非昆恩當偵探。案件發生於新英格蘭地區的一個清教徒村莊中,這一個小村莊全是虔誠的信徒,所有人都格遵聖經的教誨並且以此為立場成為一種集合的力量。在這樣的村莊中若發生謀殺則會按照聖經所提及而成為村法的法律制裁,然而,若嫌疑犯為外人的話會是什麼局面?
  時代推進,封閉的村莊也得向外看看,而在過去因信仰而安寧的村莊發生了幾起案件,其中一案被「現代」給引領至村外審判。不管事出之因果歸責如何,村民一致認定該殺人者必處極刑,然而,審判的結果只讓他們在往後只會選擇封閉一途來決定。
  一連串的要件構成了一起就算一般人看起來也會認為誰是兇手的謀殺,村民們打算的撻伐是持著刀、斧與鎗的,所幸介入了籍貫為村民的法官與其後代姪孫,面對這幾乎馬上就能進行制裁的案件,他們強力地執行了該有的「正義」──就在村裡。審判。
  論起來,<玻璃村莊>算是探討社會的作品,畢竟在現今大眾認定的法規與章程之下仍有許多自我獨立的區域,在這些區域裡若存在著某些經典甚至法律,恐怕有所相抵觸,那麼,該如何調解雙方的立場?誰是對?誰又是錯呢?正義又是什麼?是村裡少數人的團結認定,抑或是外界開放世界的多數人認定?
  認定的將是人性。如果沒有眼界透徹且理性冷靜的話,即使錯誤的處決也將成為「正義」──這是我的看法。
  為了揭開謀殺案的真相,或者直說是審判謀殺案的真相,法官盡可能站在中間立場訊問所有人,為了不放棄所有可能性,主張「正義」的一方對峙了團結的教徒村民,歇斯底里充斥其間,辦案所需的要素全都集中在不在場證明之上,在僅有一兩個證詞對被告有利的情況下,村民們可能犯案的機率是:零。若無法再多審視現場狀況,恐怕人數與團結的因子就決定了結果,群眾力量具備有讓一切不管是非對錯的事實呈現唯一結果的影響力,一直到最後出現了關鍵的變數才讓案情逆轉。
  欲看透事情的來龍去脈就需要注意是否陷入了群眾意識與下意識的認定,當身為某團體中的一員除非是利益糾葛否則選擇與決定恐怕早已有了定論,並非嘴上說依著誰的名下所說出來的就是真相。退一步思考以綜觀全局,細微的異常也必須列入考慮,這不僅僅是出於案件的問題而已。
  
  至於為什麼要稱之為「玻璃村莊」我就不大清楚,可能是說那樣封閉性質的地方像是處在玻璃的牢籠裡,遠遠能見,卻在靠近時受到阻礙;在那裡面出現了任何事,外界能看見卻無法插手介入。人心,可不正是如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