讎=ㄔㄡˊ。本書最初讓我納悶的是這個少見字,似乎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後來才知道「視如寇讎」這句成語。此字似乎是通「仇」字,至少意思在本書中是一樣的。
天地無限是我首次接觸的作家,不曉得近年他是否有創作,不然我看博客來上的資料只有此書與<第四象限>,如果只有這樣的話那跟他在書中的自我介紹就有些出入囉。
這部作品融合的元素很多,網路駭客、滅門毒殺、炸彈與氯氣危機、談判……等,可以說將大規模形的犯罪鎔鑄而出,足見十來年前的台灣社會進入新世紀的腳步有多整齊,讓此部作品到現在來看仍相當對時。
故事的開頭頗吸引人,節奏也相當快。公司與調查局應對該強力駭客的過程實在相當驚險刺激,且犯罪者的機智與謀劃也令人嘆為觀止,不過進入第二章之後打弱了相當一部分的節奏。
原先我是覺得整篇故事的隱藏性相當好,結果第二章出現的案件狀況就顯而易見,以至於到第三章的整個過程雖然揉入不少驚險刺激的元素但卻平鋪直敘許多。若以社會型的角度來看,算是中規中矩,我想作者主要想說的就是「血讎」的想法──也就是……以我的觀點來看:是非公道是於"己"心。這與我在異變13秒裡提到的有些類似。
為了對立於社會上層者的反抗與復仇,主角用了自己能用的方法大加打擊,然而卻在過程中露出馬腳給了某人知道,以至於衍生出之後的毒殺風波;為了對社會司法基於「破案」與「社會安定」的壓力而草草蒐證結案的警方警告語恐嚇,主角設置了足以毀滅整座城市的炸彈,且鐵了心也不回應善意的人情攻勢。以上的作法在第三者的眼裡看來可說是罪大惡極,尤其後者,根本就是無視其他無辜人民的舉動,然而對於行為者來說,這是他們所追求的「榮光」,也就是為了復仇討口氣並讓社會受創讓他們感受痛苦所做的「聖戰」。是對是錯呢?你大可去問問伊斯蘭教的那群恐怖分子,在人性的覺受中這是他們幾乎唯一的抉擇。
故事的收尾與東野圭吾的<徬徨之刃>有異曲同工之妙,算是留下一個有意思的聯想結局,不過我認為整篇故事如果在進行一些重整與鋪陳或許會讓情境更加吸引人而不會讓人感覺前面三分之一過去之後就瞭然若揭,我想這裡是最可惜的地方。若就早知道大概如何流程的狀況來說,前述的徬徨之刃表現的就好的多,確實抓住讀者的心向往前。
台灣出現這樣的犯罪推理小說也真是不簡單,我想探討社會、制度的推理小說台灣應該有許多人蠢蠢欲試,畢竟這彈丸之島出現的問題著實很多,往後期帶著能與相類似的作品相讀。
- Nov 06 Sat 2010 20:48
復仇而生的連鎖與驚爆: 血讎的榮光 -天地無限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