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的這句話我想許多孩子聽著父母的碎唸時會聽到,同時在成為父母之後也會有相同的感觸,進而將這句話奉送給自己的孩子。
  這句話原則上我同意,但我有著質疑。
  同意在於:父母對子女的付出確實相當辛勞,為了孩子的一切甚至可以付出全部;質疑在於:這句話常用在溝通不良的推拖上,另外就是以老賣老的賣弄以及不對等身分的強壓與嘲弄。
  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將這句話作為提點是需要的,畢竟這是生命延續面上的一環,同時也能讓孩子多去了解父母或說是成人這溫馨世界的一角,不過這段話的前段「當你成為父母的時候」就不那麼必要,畢竟孩子離父母還遠得很,要感受跟體會人生會在他長大的過程中領悟,而這句話有時候還會讓聽者產生下意識的反抗:「反正我現在不是父母」、「到時候再說」。
  這句話之所以具有這樣的重要性並不在於字句構成的意思的本身,而是父母與子女提起這句話時的「溝通」上,也就是當這句話出現時,兩者之間的關係:幼兒、小孩、青少年、成人……不同階段的連繫才是最重要的,且還要了解社會上對人際關係的構成變化,否則愈長大、愈老就愈會把自己鎖進自己設計的囹圄之中。
  當你成為父母之後,就能體會「我」的辛勞啦!反過來說的話是不是有可能變這樣:「當你成為父母之後,就會開始忘記自己曾是孩子成長而來的」,不是嗎?
  許許多多的家庭問題都是出在溝通上,尤其青春期時,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交流往往都會成為莫名的衝突,看似雙方各執己見,然而,孩子都是希望父母能了解自己的狀況,或許可以說說話,這時就能有經驗的交流,那結果呢?父母確實有好好的溝通麼?有去思量這長大的孩子是怎麼想的?有回想過去自己同樣時期時的心情麼?以及自己言語上的口氣,會不會自以為米吃的比孩子吃的鹽還多所以就持重老成地嗤之以鼻?認為那些都是「過渡時期」的想法而認為孩子只是單純耍耍性子?最後僵持下就把「體會父母」那段話扔了過去,接著就沒自己的事了。溝通是這樣的麼?
  這一個「過渡時期」,能讓孩子感覺平穩的「渡過」的是父母啊,這是非常關鍵的,所有的話語裡,父母的影響力可說是最前線!
  不要總是把「年紀」當成把粉筆畫清界線,不要所有事情用「小孩子不懂」就搪塞過去,因為這樣一來,到了更需要溝通年齡時,「你不懂」這句話就換對方來說了。家人就這樣分成兩個派別,這巨大且無形的隔閡恐怕還需要一個要命的事件才足以打破,但為什麼得要到那樣的狀況下才互相了解、互相體會?最熟悉的陌生人似乎可以說是許多父母與子女間的形容詞了。
  人是學習力相當強的生物,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把自己所見、所得整理成自己所思、所想、所作的行為,那些紛亂的常識、知識、學識歸納成一個個系統,然後就利用那系統來處理之後出現的所有狀況,也就是說,愈長大就愈無法突破該系統處理事情,即使是從未接觸過的事。人在確定了「自己」之後,也通常會用自己的角度去詮釋事情,若有人提出了自己能處理的層級較低的事時,自大驕傲的孤高感就顯露出來,可能就不管事情的細節如何就一腳把那件事給踹落山谷,或者用一些別人的名言讓對方打退堂鼓;那如果是碰到自己無法去理解的事時,因為那時候「解釋系統」完全定了型,於是就無法容忍可能不同的因子出現,這時候不是完全躲避那問題就是把自己的系統給加大、強化,成了威壓來打退問題,這種狀況時常出現在父母與子女的溝通上。
  孩子在成長的時候正好是探究「自己」的時候,而清澈的容器此時才要慢慢注入不同的液體,他們會希望理出個層次、找到方向,然而當他們想要發現某些事是父母或許可以聊談之時,竟然被父母已經僵固的系統完全排除或否決,這樣一來會如何?一次、兩次、三次……孩子所得中需要父母的部分就會整個被移出考量的範圍,同時可能還會去顛覆以前曾被教導的部分,若在此時導致了什麼嚴重的後果,父母再回來說要溝通,有可能麼?
  「我的孩子很乖,不可能做那種事」、「一定是被別人帶壞的啦!」……這些話總會出現,這裡面除了保護的成分之外還包括了什麼?是不是代表自己所知道、所認識的「孩子」是在那尚不需要交流溝通的時期的小小孩?這樣真的是認識那孩子麼?真的認識那個「人」麼?
  現代人的生活總是很忙碌,許多的父母確實就無暇多花些時間與孩子聊聊,但並不是沒有時間,只是自己的角度是否要隨著時間與社會的演變而有所改變?在社會上工作的自己可以輕易地與周遭妥協為一個整體,那怎麼回到家裡或是在孩子面前又是另外一回事?難道真的以為自己生的自己就會全盤了解?這怎麼可能呢?即使有著血緣與基因上的關係,但彼此都是各自獨立的人,而在血緣與基因撮合下居然反而更難以溝通跟交流,實在矛盾至極。
  我想,在孩子長大後,父母是不是能把自己的年齡感也下降?即使成長的環境與文化不同,也多少讓自己回到成長的年代。長大後的孩子當然還是你的孩子,不過是不是能多個朋友的稱呼?別把太多世俗的概念穿插在彼此之間,血親的連繫不是會有自有特色的語言麼?陪著孩子成長其實應該自己也跟著成長一次,都不希望自己老了怎排斥再去一起研究這時代的成長過程?或許彼此還能開懷的比較各自所得到的東西,而因為成長而老化的思想也能重新活絡起來,這不是很好麼?
  在溝通的過程,一家人就是要互信,有些父母對於孩子總抱著「事情做不好」的沒信心感,總會在一些自己認定「孩子做不到」的事上投射沒必要的擔憂,接著在孩子小失敗的事後還訕笑「果然做不到」的語氣,為什麼要這樣呢?多一份信任可以讓彼此更有信心,而事情自然也會往好的方向發展,吸引力法則的書不是一堆麼?難道就只有讀書封以及妄想賺意義之外的錢麼?
  家人是一個團隊,彼此都是夥伴。互相分享、交流,歲月的不同能堆疊出的樂趣更多,別自以為是就把所有概念封鎖在框框之中,然後還叨唸著怎沒人理解?這不是很可笑麼?早已藉著血緣能做到的「心的聆聽」是不該在一開始就被無視地擺在一邊。
  
  當你成為父母的時候,就能體會父母的辛勞,同時也別忘了成長時的感覺,你也要跟著你的孩子做再一次的成長;人生是可以有好幾次的,只是層次不同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