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G.K Chesterton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aNobii:4

讀完這本可以說是完成古典推理文學的小里程碑哩。

奇職怪業俱樂部  讀之前我個人對GK卻斯特頓多少有點卻步,過去曾讀過的布朗神父兩本,謎題與破案是蠻有趣,但其中英式文學的迂迴扭轉實在讓我讀得有點頭大,而這本他的第一本推理小說顯得輕快許多,可能讓人頭大的部分不是文筆而是故事與謎團!所以本作裡的每一篇故事都還蠻引人入勝。

就書名來看預想的是介紹某俱樂部與其中發生的故事,然而一開頭介紹的卻是一個瘋癲的老法官,他一連串奇妙的判決之後就退休了,故事中的「我」則正要去拜訪他,然後碰上布朗少校。

一開始還以為布朗少校跟布朗神父是不是有啥關聯,但個性感覺上應該是兩碼子事。布朗上校碰上奇怪的狀況:他喜歡花,特別是三色堇,於是他推車賣花的人買了,然後此人要他上牆去看,他當真爬上去,然後看到一片三色堇,然後……靠,花居然排成了「布朗少校去死」的字樣?一整個莫名其妙的他又被領到屋子裡去、碰上神秘女人、接著被打暈……亂七八糟的狀況後來碰上威脅意味的紙條,所以來找老法官貝索,然而貝索卻一反正常思考的認為事情沒啥大不了──以上是故事開端,帶出貝索以及他的「思考」,特別前面簡介提到這本是推理反推理的小說,感覺上是種「證據不確定性」,貝索不認為發現的人物證直接就連結到「可想而知的狀況」,於是奇妙且更合理的解釋方法就在奇妙的事件中呈現了。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布朗神父的智慧.jpg  布朗神父短篇的第二集作,每一則故事都解析出不同狀況的人心裡的打算所生的影響,神父靠的是平淡的看一切並從中察覺不平常的地方,很有意思。
  在行為的分析上落在表、裏兩面,表為一般人下意識認定的,而裏是另一種解釋,這樣的解釋經過了利用就成了真相,<赫什博士的決鬥>、<測謊器的錯誤>、<凱薩的頭像>……等等都是很有意思的例子。讀布朗神父會知道事情的著眼點必要放在起點之上。<潘卓剛一家的咒亡>裡是另一種心理應用:將某物的構成散置就會認為那些物件就是「構成該物」的東西,原本似是而非的事物經過暗示性地誘導就成了「該被認為」的模樣,在思考事情時得注意別落入直接認定的陷阱,尤其詐騙事件上這一招可常常出現。
  好,對於本書的褒大概是如此,這回呢……就我讀的感覺得貶一下了。
  G.K.卻斯特頓的文章的推理性很重,哪方面的推理性?是文學方面。他在故事中所用的字句的譬喻技巧相當多,同時也會掛上當代時事,因此有時候往往會突然不是很清楚他所指的意思為何,當然,如果想通了他所要表達的概念那很有意思,所以在故事最後落下的結尾句力道相當不錯,總能博得我的會心一笑。但是呢……在敘述句與段中使用這手法還沒什麼問題,甚至從布朗神父口裡說出來也沒甚麼問題,那問題在哪?就在於連其他相關人士說話竟然也是如此!
  布朗神父探案之名氣於其開啟「心理證據分析」與福爾摩斯的「唯物證據」分庭抗禮,且由心理層面出發更能看清作案者的目的。然而在故事中人物的對話卻讓文學侵入過頭了,也就是說,一般的心理狀況之下的對談原則上很難把語句弄得那麼文謅謅的,這可不是在寫劇本吶!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布朗神父的天真.jpg  久違G.K切斯特頓的名號卻遲遲沒拜讀他推理文學中筆下最有名的偵探──布朗神父。總算一窺其面貌,布朗神父可說是我看到現在出現在推理小說偵探中最令人感到溫和沉靜的角色。
  一想到神父總覺得是個老咖,但故事中提到的布朗神父雖然平時行動與說話都有些溫吞,實際上卻是個年輕的神父,或許投身宗教者都會有這麼分開闊吧──讓人如履廣原。
  神父的出場非常平淡無奇,如果他不是身著神職人員的衣服恐怕根本不會被人給記著,這跟阿嘉莎.克莉絲蒂筆下的瑪波小姐有些類似,他們倆再一個共同點就是破解真相的能力。
  相對於福爾摩斯的證據辯證(這是我看別人評語所借用的,福爾摩斯我小時候讀過後幾乎全忘了……)布朗神父則是由心理分析出發,只是想要解出他人心理與犯罪行為的心理不需要任何繁複的學問(因此布朗才不全著眼於科學證據,這部分他是不懂的),僅要思考一個人、一種個性在每一個行為環節上有何值得探討的地方,像是在<奇怪的腳步聲>這一則短篇裡布朗神父僅僅憑藉著腳步聲就能知道在外頭走動的是誰,也讓他預防了一件竊案。布朗神父的許多行為與動作在一般人眼中會感覺天真卻好像沒什麼意義(因為早被一般的知識給限制),卻往往就是在他所著眼的地方殘留著「某人」行為過的痕跡,看起來尋常的痕跡是出於尋常的心理帶動行為,但這尋常的痕跡如果出現在不適合的地方時,會不會另外代表著什麼?這只是簡單的比對,但總容易被人給忽略,如<阿波羅的眼睛>裡該祭司的祈禱沒什麼特別的,但偏偏就是在特別的時刻成了關鍵的特別。能夠抓住人心所想的,那麼天真就是最佳的解答方式──同時也有相當難度。
  先前在天城一的<密室犯罪學教程>讀過布朗神父<看不見的人>這一則故事,於是在本書中親讀一回,關於「人回答問題的模式」與「司空見慣」的心理狀態解釋的相當巧妙,這讓那完全不是密室的間成了絕對的密室,也讓應該馬上就被逮住的凶手大搖大擺地離開現場,若將周圍看得太過理所當然,那麼某天在那其中的某個要素恐怕會成為致命的盲點。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