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醫院 知念實希人 日本. 尖端
在下我也進知念實希人的診所了,但不是那座厚塔,而是這本相對小巧且節奏暢快的《暗黑醫院》。
不得不說封面的設計很有意思,用縫線勾勒出的書名就在那美背之上,且在正中間那串副標題「消失的病患」會在讀到後段時令人玩味。
這封面真是愈看愈覺得成功,如果轉正……
嗯咳!
總之速水秀悟接受警方的詢問時開始道出那日的大夜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他是代班,雖然在田所醫院的代班很涼,因為不同於一般院所,這間專門收容沒有住處的弱勢患者,雖然為了維持他們的生命有些不人道的處置,但就是因為如此才能讓他們的火光持續躺著。大夜的值班幾乎不會有事,只要能接受在曾是精神病院的地方過夜就行了。
他這樣想,也準備休息,結果一名搶了超商還槍擊一名女子的怪異小丑男到來,威脅他必須幫槍傷患者搶救,他不希望從原本的搶劫犯變為殺人犯。
好吧。
秀悟只好著手手術,而這也是這場風暴之夜的序曲,接下來整棟病院即將成為--
惡夢與愛意的巨大密室。
這是一本前段情境弔詭,中段伺機而動,後段反應行事,並且在這之中還出現調查以及殺人事件疑雲的故事。
透過速水秀悟以及他所救的槍傷患者愛美,兩人設法在小丑的淫威與整棟封鎖的事態下尋找真相。
老實說以寫出來狀況,加上我也看過不少劇,很早就猜測出某個「謎底」,但這只是知念實希人整棟故事設計的一個小核心。
透過這個核心也出現了醫療與道德上的辯證,你會發現作者並不全然站在「一般論的人道」立場,那麼,就可能會讓人思考--對與錯,真的能在公平衡量下來判斷嗎?
節奏與氣氛都很不錯,想在詭異的醫院碰到怪事並且逃出生天的可以來試試,不拖戲還有層次感!
無辜的共犯 Steve Cavanagh 美國-愛爾蘭. 馬可孛羅
我這人的閱讀癖就是一個成語:水性楊花。這邊一本、那邊一本,雨露亂沾款。
直到,猶如本書中的連環殺人犯「睡魔」,不僅一見鍾情更是一試成主顧。
Steve Cavanagh的「騙子律師 艾迪.弗林」系列每次都讓我先翻到最後一頁--不是偷看結局,是看有沒有預告下一本。
有耶!
但據說原文目前也只到七,所以只能等……沒問題,開頭作者就跟讀者宣告:歡迎新上船的成員 蓋布瑞.雷克。
所以,繼續寫、繼續出、繼續在紐約法庭內狂熱以及與極惡罪犯周旋,繼續寫出一部部令人捏書屏息還會不時笑到椅子翻倒的弗林吧!
《無辜的共犯》
原文書名與中文書名是類似卻截然不同的效果,這一點還請讀完後回到書封想想,保證你炸毛。
經歷過之前那麼多事,艾迪.弗林算是穩下來好好經營事務所了,搭配女權律師凱特、調查員布洛克、顧問哈利、萬能事務員丹妮思,不僅事務順利更是讓辦公室充滿奇妙的幽默,但你也知道優秀的團隊加上不想再碰上危險麻煩的隊長會碰到啥。
對,就是碰到危險的麻煩。
奧圖.佩提爾親臨,原是財經系律師的他接下了好友的案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連環殺人魔「睡魔」的妻子,凱莉的案子。
檢方突襲睡魔丹尼爾.米勒未果,只好持推定共犯的理論將其妻告上法院,整個動作讓律師奧圖難以抵擋,只好上門委託弗林。
畢竟弗林的偉業前六本就夠讚到足以委託!
弗林不想,凱特想。
基於為弱勢女性發聲,也希望能拯救「無辜的共犯」,弗林只能接下,而睡魔的殺戮--
同時甦醒。
作者卡瓦納再一次將特殊的法庭辯論條件呈現,到底有沒有辦法扭轉檢方的告訴?
而有罪或無罪該當怎樣的辯護?
繼《不能贏的辯護》之後,弗林再度陷入不得不的辯護狀態。我想,透過小說就能感受到:法庭內的正義(歐美法系)可能是在檢辯雙方的唇槍舌劍,再讓陪審團舉牌覺得誰聽起來比較爽而已。
真相與正義?
套用故事中髒話哥東尼的語錄:「是他媽的三小玩意兒?幹!」
法律人的生態上,本作持續為女性提出訴求。西裝革履而人面獸心就在本書中極富美式幽默的餐廳場景之中,還請各位有機會真要感受一下弗林的騙徒魅力。
我隨著故事的發展一直在思考「人」的問題,愈往後發展總覺得逼近猜測卻又好像哪裡不太對。
因此,新角色蓋布瑞.雷克這位前聯邦調查局探員的登場就相當重要,他除了點出「犯罪側寫弊端」之外,更是直接展現才能該如何施展才是正確(同時也表現了這樣施展可能的後遺症就是了)。
這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看的作品!
卡瓦納經典的地方在於弗林的塑造,加上夥伴們各自能力的展現以及機智風趣的對話,是一系列故事揪心、互動發噱、情節緊張的傑作!
我是很想極力表現我的激動!但我不能!所以我希望大家一起激動!
讀啊!!!!!!!
聖彼得的送葬隊伍 宮部美幸 日本. 獨步文化
農曆年度。繼去年《無名毒》,今年上了《聖彼得的送葬隊伍》這號公車,車上有努力融入尋常卻又不定期被挑起鋒芒的杉村三郎,以及包含總編園田在內的寥寥幾名乘客。
因為社內刊物的編輯需要來到「克拉斯海風療養院」取材,才會搭上這一班公車。
公車途徑海景與人煙稀缺的所在,緩緩地行進、靠站、過站,以及--
被劫持。
一名老人取出一把手槍,宛如開玩笑地場景很快地成為一場迷離驚懼的情境。
被劫的公車、老人的訴求、車上的談判、車外的喧嘩。送葬隊伍就在這一場莫測難辨的劫車案中,開了序槍。
我曾描述過一些作品:快車、火車、特快車、失控的火車……等等,而宮部美幸這條三號線的故事就真的是「公車」。
這場劫車會跟你想的不同,速度與節奏都不是那麼快,重點落在「持槍老人」的目的到底「為何?」
比司機更晚下車的他,實質上更像司機。在他的犯罪行為之下,這輛公車在事件完結後仍持續行進著,並且還沒讓車上的人全員下車。
畢竟,
在每個人的人生的這一段,都還沒人到站。
包括再度碰上事件依舊試圖解決的 杉村三郎。
要說「社會派」這稱號,我覺得杉村三郎的系列是很「範圍化」的典型。故事不僅是探討核心的社會犯罪議題,更是在故事與人物中投射了許多當代的社會與生活在其中人們。
例如本作中的安養院、建案、老年照護問題……等等。
而啟動故事的「森常務訪問」回過頭來會發現:他是本質上的第二個核心。
那第一個核心是啥?
就是公車劫案,也就是持槍老人。
春風吹又生的社會問題:詐騙。
不過巧舌如簧的老人要脅的不是普通的詐騙,而是範圍更廣、水更深的空頭買賣與「事業」的詐騙--
或者應該說:靠嘴砲的事業瀰漫著滿滿的粉粹風險。
我感同身受。 喔,對,因為我也被騙過;大學時,被牽了一個網站平台事業,付了點學費。
只是如同故事中那位人物一樣,防不勝防的永遠就是小說中最驚人的那位人物,在我人生經驗中,就看到過類似的崩落,其中部分落石還砸在我頭上。
至於台灣社會,我都期待哪個大大可以寫一篇詐騙萬花筒的作品出來,畢竟每幾個月都會有個一齣,甚至不只錢財,連五臟六腑都賠上的。
也難怪菜穗子要為聖彼得說話,因為他是送葬耶穌後最後一個背叛的人:至少,他在陪伴耶穌時的付出是真的,是良善的。
她說的,都對。
杉村也只能認同。
在整個事件的演變中,罪惡的傳染只能減輕瀰漫,而那根源、那最基本、最純粹的芽都在人心之中。
你會在迴光返照時體認自我,也會在被詐騙之後認清現實。
人與人之間,不時滋生詐騙。
所以,作者用較緩慢的筆觸去描寫每個環節,等著讀者在這搖搖晃晃如公車般的送葬隊伍中,來到最後,來到入土前,最後瞻仰--
那名為「 」的遺容,並且拒絕自己曾是信徒。
你如果願意在小說中體會人生的速度與高低落差,那宮部美幸「杉村三郎」系列相當合適;或許日本與台灣有些差異,但一定能看出共同的那個「誰」帶著「毒」播撒在「送葬隊伍」的人們頭上。
克蘇魯神話I 呼喚 Howard Philip Lovecraft 美國. 奇幻基地
忘了何時聽聞到這偉大的名字。
是在漫畫中、桌遊過程、小說文字間蟄伏?但也許更多是在我夢境之中的驚鴻一瞥。我並未理解祂的言語,直至數年後,掌握了我所能的語言之後,才識別了那不明所以的呼喚靡音:
克蘇魯。
真的是慢慢才知道許多恐怖作品的取材都是來自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這位美國經典恐怖大師的核心宇宙,甚至有些形體驚駭的描摹也都類似朝聖著他所意欲傳達的形象。
有趣的是,這位大師的樣貌我第一次看見是在電影《噩夢娃娃屋》中的夢境,那高挑的身軀、有些戽斗又堅毅的臉型以及深沉具有壓迫力的聲線,他讚賞著女主角的恐怖故事幾近完美。而今我才知道,那正是最崇高的讚賞。
較正面接觸克蘇魯是桌遊的部分,我家還有一套《瘋狂詭宅》以及周邊DLC(但好久沒玩了),此外玩過《瘋狂山脈》、《詭鎮奇譚》,另外還有一款看報紙調查的忘了啥名字。大概知道通常是周遭或是某一處發生不明原因的異變,有人身陷其中或是打算前往調查,進而解決怪現象或是被怪現象解決;怪現象是來自不屬於這世界的存在,如果說鬼是地下有知,那這些存在算是天外乍到吧!
而今,終於親讀了第一本《克蘇魯神話》,首本《呼喚》。
既是第一本那自然就是初創的洛夫克洛夫特本人的故事。曾聽聞過他的原創與後續的再創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讀後也總算知了一二。
本書收錄<克蘇魯的呼喚>、<黑暗中的低語>、<自彼界而來>、<神殿>、<獵犬>、<大袞>、<烏撒之貓>、<敦威治恐怖事件>
第一本應該是讓呼喚起始,然後置入早期與典型的作品,讓我們可以感受到洛夫克洛夫特的創作概念:
未知以及人類存在之渺小。
到底克蘇魯是怎樣的存在?
雖然在故事中算是有具體的描述,但那也是透過故事中人物的遭遇所描繪而來,並非直接的「文字登場」,而以人類本身的承受度,也許無法留下見證祂到來的痕跡吧!
其實在每一篇的故事中都約是如此,只有被認為疑似具有神秘力量的「貓」是看得見又摸得著也在我們周邊蹭晃的存在,其餘的都是痕跡,都是讓人難以承受的痕跡,一直到<敦威治恐怖事件>才因為跨宇宙軸的結合才有接近順利的召喚,讓追蹤者得以看見那令人膽寒的不可名狀之物的影子。
洛氏打算寫的是恐怖,且是出於那年代前後混沌世事間的恐怖,卻在他將寫作才華揮發的過程中,創造了後續的世界,他可說是這類型恐怖的元宇宙。
因此他的目的就不是要用觸手去穿刺你,而是要打擊閱讀者的心靈,透過故事中的書信、文獻、傳聞,讓幻想與夢境中產生對他界之物的共鳴,讓克蘇魯被召喚到你的恐懼之中。
文學是一種文字與心性的交流過程,我想,洛夫克洛夫特相當精準地讓「恐怖」有一個直至今日仍鮮活顫動的存在。
往往文字的呈現伴隨著作者荊棘般的人生,看到他的年表,也許在他的心智質中,「恐怖」是一種救贖,得以讓克蘇魯回應著他的呼喚,伸出各路讓人難以抵抗的觸手,喚醒沉潛在心靈深處的--不明深淵。
我個人是覺得除了關於「恐怖」的敘述字眼太多之外,每一篇都是非常巧妙、有趣的作品,對克蘇魯有興趣的也許可以嘗試--原味,總令人駐足,對吧。
方舟 夕木春央 日本. 獨步文化
各位上舟了嗎?
九榜連珠會有異相。夕木春央這本《方舟》真的是近來最熱門的推理作品,除了榜單效應,書名搭配「電車難題」的概念以及非常本格推理的預期內容都加乘著翻閱的動力。
「我」跟著一群大學友人因為冒險與好奇來到了深山裡的一座廢墟。一個地下的偌大空間,彷彿蛀蝕在岩腹中的大船--確實很像,因為在地下三層的部分是被水給淹沒的。
入口處有個帶鐵鍊的巨石,正下方則是第二層的空間,奇特的設計有曾打算運作的功能吧?
還沒探夠險,地下廢墟之外又來了一家三口,如此,總計十人。
夜裡,眾人的命運隨著地震顫抖。
巨石封住了第一層的入口,唯一逃脫的可能位於第二層的絞盤,但無法從室外操作的前提下,讓絞盤轉動並讓巨石落下第二層後,操作者勢必被關死,且地震不僅僅封殺了往上的出入口,原本三層的水位也不留情地開始上升。
那麼,為了逃脫就必須犧牲一人留下來?誰又該留下來?
有啊--
在這種狀態下居然發生殺人事件,要選「誰」留下很簡單,
不簡單在於,這個「誰」究竟是誰?
這是一本特殊命題的本格推理,而且算是很典型還帶點平民味的推理,也就是,沒有靈光一閃的神探,而是有隨著事態與事件的發展終於掌握線索進行推導與抉擇的探案者;至於特殊命題就是「誰應該被留下」。
推理的部分不用說,雖然很多工具是慢慢補上來說明出處,但線索倒是隨著故事的發展散落,就看讀者有沒有辦法撿起來拼湊而已。
命題的部分……就如上我說「誰應該被留下」的哲思,卻比較沒有書封提到的「電車難題」的感覺,不過確實凸顯了某個關鍵,這一點就請自行閱讀去體會了。
我個人覺得「方舟」這概念透過本作有現代對應聖經故事的妙點,不同的角度詮釋一個「逃過水難」的過程,且是各種方面,例如原本的水是外來,而本作中則是內部往上的淹水。
也就如書末有栖川有栖的講解,回過頭去就會發現令人膽寒的事實,但我比較不認同他對作者較平板的描述人物的看法,畢竟這部作品在情感衝擊的張力上我覺得蠻差的,導致我總感覺是讀了一場名為「方舟」的桌遊經過;也許作者在寫的過程有考量過,更多一些的描述會讓節奏不好之類,然而我還是覺得缺乏了一塊宛如開端那場地震帶來的震顫一樣的文字效果。
相當有趣的概念讓本格推理有個奇妙的風貌。
只是相比內容讓我更意外的是:我當時只是上城邦看一看,發現親簽怎還有一本?想不到點入購物車就被我給買到了!雖不是親簽癖的我有如此緣分登舟,也算是種小確幸吧!
DNA殺手 佘炎輝 台灣. 要有光
四男一女。
小木屋。
酒與藥加上本就不懷好意的心性,就此種下罪惡的種子,並且在24年後被索取名為性命的費用。
好了,關於情節的開端我能幫的就這麼多了。
這本《DNA殺手》是佘炎輝繼《謀殺法則》後的第二部系列作,可以期待刑警之花孫幗芳的再度出擊……?
並沒有。
這是一本情節完全由作者主導的探案作品,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通俗的犯罪實錄,但這「實錄」上除了鑑識、驗屍的硬核專業之外是非常潦草的犯罪與偵查。
作者試圖討論「連續殺人犯」與本作中的殺手當中的落差,但不僅很快帶過去,連事件之間的連結都極薄弱地硬接在一起,形成:「因為故事中出現,所以必然屬於故事一環」的狀態,導致議題發酵有限,情節說服力低落的寫作現象。
此外,可以明顯感受到作者從第一部延續過來的「對台灣社會的怒吼」,透過文字虐殺恃勢而橫行的有權力者外,還諷刺了不少社會現象,更是透過新聞、政論節目、論壇、臉書……等等媒介做出共鳴的效果,這部分是還不錯,但偏偏力道也轟炸到整個故事跟人物的對話與行為,導致每個角色(除了法醫)沾一點特色之外就是作者本人的附身--
寫出來的效果很像所有人物都分裂自作者是初期故事創作者可能會有的毛病(我就有這現象),所以縱使涉略過許多作品,還是得揣摩如何讓自己故事中的形形色色活出讓讀者能感受到的形象。
不能自覺唱起來慷慨激昂,旁聽的卻以為是在念經超渡吧!
包括後段的日記,那內容就算有相當程度的中文造詣也不會寫成那樣,而這一點又是一個寫故事容易有的盲點。
當情節張力提高時,情節的狀態就更崩壞,這就不再多注述了。
不過批評諸多外,本作中那宛如太陽一樣的亮點就是硬核的鑑證知識,應該是我讀台灣犯罪推理小說裡面相對紮實的作品,因此讓法醫角色成為本書中的最佳人物。
我很遺憾不推本書,但作者本人知識力點數點很高,希望未來能進化故事、成就傑作吧!
他和她的,謊 Alice Feeney 英國. 春天
有哪種關係可以稱之為「謊得成真的鬼故事」?
婚姻?
既然對號入座,那從婚姻的基本(也就是不含多元)來看,構成的就是男人與女人:《HIS & HERS》,作者Alice Feeney這部中譯為《他和她的,謊》就由這兩者的視角切入一場連環謀殺。
安娜.安德魯斯為您播報一則最新消息……
原以為在原主播連環產假的狀態下可以繼續,甚至是長久地取得主播合約,卻沒想到很快地自己又成為「備用」。
備用的只能待在角落,待在角落的只能等著出外勤當現場記者。
現場可能會徒勞,但也許在布萊克唐這地方剛發生的這起謀殺事件可以幫安娜贏回一些分數?
即使她很不情願回到那塊曾孕育她的土地。
傑克.哈珀剛結束混亂的一晚,哪裡知道幾年來刑案頂多就是搶劫的布萊克唐發生謀殺,他這位重大刑案調查負責人只得上陣,身旁還跟著對他有著若有似無地、超出些許同事情懷的屬下普莉亞。
逼近現場、逼近死者讓傑克愈來愈窒息,更差點他媽的被自己呼吸噎到是因為看見安娜就在現場準備報導。
他不知道自己是生氣還是恐懼。
因為死者昨晚才跟他打過炮,在那邊要報導的則是他前妻,還有更靠北的--
死者是安娜的……
我老實說,完全因為上一本《剪刀、石頭、布》讓我實在很好奇才會收下並且很快地讀芬妮的作品,不然本書我通常會想:「喔,又來個說謊的了膩?」;然後,我竟然很快又讀了這部作品,是因為我好奇又期待,透過上一部創造出奇妙哥德式詭譎並且情節轉折令人屏息的作者接下來是好是壞?
然後我跟你說,我之後會去收她的第一部作品。
我不說謊,說謊的,是故事中的人們。
視角切換總會讓人思慮很多,想要探探哪裡有問題,在本作,作者巧妙地將這項元素淋漓發揮,透過連續詭譎的謀殺,暈染得人物視角內的人感覺「個個有問題」!這還包括視角人物本身。
傑克緊張地藏起浮現在他周身的諸多證據,是栽贓還是他錯亂的空白精神狀態?
安娜總是在現場有可疑的行為,甚至總第一時間抵達謀殺現場取材?
傑克的屬下是傾慕長官的靠近,還是別有所圖?
安娜所屬的攝影師行蹤飄忽,又有傷害前科。
還是說,兇手會是過去的某個人?
是誰?又不是誰?
作者相當巧妙地轉折著閱讀思緒,等你意識到的時候,恐怕在闔上書之前無法離開一個個的謊,因為你會想知道,謊言的動機為何。
在近期的閱讀中,上一本台灣的作品在「內容」的調性上與本作接近,但,故事的創造與文字章節的呈現完全是雲泥之別,剛好兩本算是連著,難免感嘆。
這本書原文比較有趣,但中文書名也行,直觀夠勁,而真正厲害的是--
封面的圖。
請讀完本作後回到封面感受一下完美的回扣,可惜書只能是書,不能附上道具,不然就能進行下一個階段。
這是一部好看好讀又懸疑的作品,我開頭有提到「鬼故事」,是的,內容上還真的有相當程度的驚嚇感。
推!
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 30th 佐藤文也、天樹征丸 日本. 東立
不記得當時那位同學是怎麼推薦的,只記得國一校車上有幀翻開扉頁的片段印象;對於手中那本讓小小心靈好興奮的違禁品(漫畫)懷抱著好奇與些許的恐懼,畢竟《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最初的版本並不明亮,而是帶著滲血味道的木質調,而且--
當時我覺得金田一一好醜。
那麼,到底跟《名偵探柯南》有什麼不同?
於是在顫抖地結束第一個案件後,我成了系列書迷,並且也一路追著十來年,卻忘了哪時候中斷,遺落了幾本小說以及部份的篇章,但從未遺忘的是案件情節、謎團與推理曾帶給我的震撼。
即使……
即使後來才知道案件很多都借鏡了知名作品,苦笑之餘,我個人是覺得,借是借了,但在情節與整體的作品表現上是出於藍的。
所以我還是很喜歡《異人館村殺人事件》以及《學園七不思議》。
追是沒追,但之前臉書上偶爾會看見《金田一37歲之事件簿》,我大概知道有「美雪身在何處之謎」,但我比較好奇阿一到底擺脫處男了沒(X)。
沒想到在本格詭計搜索枯腸的當下又命運般地在二十年後重逢,首先讀了目前四本的《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 30th》。
這應該是作者繼37之後畫的,目的應該是要給整個系列扣上那失落的二十年。
系列第1、2為《八咫烏村殺人事件》
金田一與美雪受劍持警部的邀請前往和歌山縣深處的八咫烏村,除了去弔祭警部同期之外還要處理其遺留下來的恐嚇信件,隨後更是得知在數年前有一起律師失蹤案,並且在他們一行人之後,村子即將成為水壩建地,傳統與所有的一切都將沉入水底。
最後的八咫烏參拜,一行隊伍走入陡峭的封印神社,沿途揭開閉鎖的四扇門再開啟最後的咒印之門,門後、祭壇上--
宛如被八咫烏啄食軀體後僅存的那顆頭顱宣告著事件的開始。
到底,犯人如何創造出匪夷所思的五重密室?
隨後,不可能的犯罪接二連三地發生:被回收物重壓的空間以及染滿血的閉鎖和室。
看似無解的密室,莫非真是八咫烏大人的制裁?
系列第3、4為《鬼戶.墓獅子傳說殺人事件》以及《怪盜紳士的問候》
為了完成作業,金田一與美雪前往位於東北的鬼戶村,剛好美雪的小學同學就在該村準備著獻給死者的墓獅子之舞。
去穢的黑色獅子之舞以及輝映著光芒的純金獅子,各自招來了不祥的邪念。
起舞。短暫的時間與封閉的空間,隨著尖叫而來的是兩起謀殺,甚而在隔日更出現不可能的高空吊死事件。
犯人到底是如何創造不可能?
當「犯罪動機」降臨在所有相關人心裡的情況下,最後是誰領略了墓大貓的呼喚,給予了遲來的制裁?
附加短篇是大登場,連同墓獅子的最後,等於是把金田一曾經的諸多人物都請來露臉了,接著的情節看來可以看見這一系列的缺塊之處了!
在主要的兩篇故事上,整個是經典的金田一風格套路,我是覺得有種「你知我知就這樣發展吧」的態度,但事件之前的種種線索確實是都有所呈現,也就是說,讀者是可以透過作品的重點分鏡去找線索並且推理的。
不過故事跑的速度我覺得比早期快很多,速速進展、速速推理的感覺,就是推理的部分不含糊,而且動機--
動機的力道很強啊!
都讓我有一種「你集合推理個屁,該死的都夕鶴啦!」今天不犯罪,正義不會伸張,只會伸懶腰啊!
是說,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較靠前期(也就是金田一稍微好看一點)的畫工,後面雖然美形但總覺得少了什麼。
接下來,就在空白二十年補上之前,把37歲金田一小弟(我已哭,以前還是我哥)的案件讀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