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7+1。了解一下左撇子也蠻有趣的!
也許這個月會是今年閱讀感落差最大的一月,我心得比較哭么一點,但真的,別鬧了!
閱讀感覺最好的是《[影]AMRITA》,我可能跟野崎惑的電波很合?另外大谷羊太郎真的一番詭計流震撼到我!與霍特的謎團流相互輝映啊!
台灣犯罪推理再推一本《雙向誘拐》,要說什麼流的話,本月心理流就是他了。至於其他的,放水流吧~
左撇的隱形優勢 加藤俊德. 日本 如何
這本是腦科學研究,算是集抒發、研究、鼓勵於一體的書。作者加藤俊德是發表了上百本書並且也研發出觀察腦部發展技術的醫生,自然,他正是一個左撇子,由於自己屬於這百分之十的「天選之人」(他最後面說的),要如何在右撇子叢林中提升自我、合作共榮,他將觀察與方法透過文字呈現在這本著作裡。
人的大腦到現今仍然很奇妙,慣用手的不同也影響著不一樣的腦部能力發展,作者的觀察與研究真的很有趣,提出的例子也很有說服力。
我對這本書有興趣並不是因為我是左撇子,而是我也相當程度的有在使用左手,從小被教導用右手寫字、拿筷子……等等許許多多瑣碎日常總覺得不對勁?左手咧?人生來兩隻手,幹嘛事情都讓右手做啊?因此我會在一些舉動中用左手,甚至覺得「不應該就是這樣?」,例如,橡皮擦我是用左手、湯匙也是左手,現在的職業主要的區信、排信也是左手(雖然跟一開始的信件位置有關),我自己也有試著用左手拿筷子、用滑鼠甚至寫字,而大學參加壘球社團到後來也練成左手打擊──總之,我只是覺得,兩隻手都能盡其所能,不是嗎?
或許我可以在讀過這本書後自豪地說:醫生,你裡面提到的那些技巧我基本上日常都在做囉!希望我的整顆大腦因此有過於常人的啟發啊!
[影]AMRITA 野崎惑. 日本 台灣角川
可能有什麼奇妙的力量讓我對這本書產生好奇,不然一般來說我比較不會接觸輕小說。作者的名字我不曉得,台灣角川在封面上用的是原文,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是《量子葉少女的四日革命》的作者野崎惑,這讓我感到期待。
故事是大學的社團,卻不是電影社,而是「Cinema Maruga」,屬於樓層比較上面的迷你社團。視角是第一人稱的二見,他被相中來參與電影的拍攝。他會前來是因為對社長畫素的傾慕之情,而電影開拍受到支持是因為執導的是大一的天才少女最原最早。
看過分鏡後的「我」竟然陷入五十六小時的失落時間,感受到「天才」寫出來的強大魔力。他們到底會拍攝出怎樣的作品?而是傳說中以及所謂的神的電影又是如何?
這部作品的文字相當好讀,日式的吐槽(雖然我沒有很能catch到)相當自然的發揮,不得不說台灣許多作家也喜歡寫人物互槓,但真的寫得很尷尬,這讓我再一次佩服日本的年輕作家!
廣義來說這本是推理小說,基本上有謎團,而到後面更有推理。
謎團的部分挺讓人驚訝的,算是有奇幻的成分,然而仔細一想,這並非不可能,畢竟人腦對於資訊的運作還有很多秘密──從這點看來,作者野崎也許對腦部有些研究與看法,至少目前毒的兩本都跟腦有關。
電影讓真相產生連鎖的翻轉,更充實了這部作品的內容,我覺得相當厲害。
自殺橋 Taylor Adams. 美國 高寶書版
讀之前還真不知道這位作者還有一本《無處可逃》在我的書櫃上。這樣也好,沒預期的閱讀別有一番趣味。
為了調查妹妹的死因,莉娜前往髮夾橋,那地方以自殺與鬼魂索命出名,但她不信妹妹自殺,於是找上負責該案件的警官一同前去,打算釐清事件真相──才怪。故事就從她與雷切維奇下士的針鋒相對開始,一連串的翻轉與狀況讓人難以不翻頁地展開。
作者能將在橋上的兩人對峙寫成三百五十頁的小說真的不簡單,可以說細節與情節交互輝映。
不過前段比較多文學性的描述,而譯者我覺得消化不太夠,讀起來感覺有點卡,此外,整本書有近十個錯漏字,幸好在故事後段時流暢很多,不枉作者帶出來的驚險刺激。
本書的描寫設計很妙,不僅用了兩人對話的轉折,還有莉娜的回憶以及她自己的文章,產生了空白填補以及錯綜迷幻的效果,如果這部分沒處理好很可能會導致故事糊成一團,但泰勒.亞當斯沒有,他巧妙地鋪陳出這一部令人屏息的傑作!
坎布莉的死亡真相為何?誰是好人誰又是壞人?髮夾橋的兩側正逐漸彎成一個危險的角度!
窗簾後的眼睛 葉桑. 台灣 要有光
讓我拿起這部作品閱讀的原因是基於《夜色滾滾而來》這本長篇還算不錯,即使葉桑的短篇讓我啼笑皆非,我仍給了這個閱讀的機會。
遺憾的是,不會有下次了。
故事是《午後的克布藍士街》最後一篇的展延,偵探角色是黃敏家,地點在舊金山--對!美國舊金山喔!就算讀起來你會以為自己人在九份金瓜石還是要提醒自己是美國舊金山。
Anyway,他在費雪偵探社有個見習的機會,所以我們在簡介式的小短篇裡看到他的「十隻螞蟻」事件,透過這事件讓他成為偵探社正式員工,故事讓人不安的跡象就從這事件開始。
「不安的跡象」在推理小說中看起來很令人期待,但在這本書裡是「令人憂心」。
我不知道是篇幅有限制還是作者自己的限制,開頭的短篇相當倉促,推理與線索之間的連結只有「表面上的意義連結」,因為誰知道黃敏家會法文啦?誠然透過三種語言的不同解釋來推敲真相挺有趣,但過程簡直沒「過程」可言。所以一般住舊金山的會知道法文的「房客」怎麼唸?照理說這第一篇算是有點福爾摩斯的風格,但我們都知道福爾摩斯本身的知識與學識在那邊,那我們知道黃敏家到哪邊?不知道啊!而且單憑死者曾說過的暗示也僅能判斷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吧?然後你告訴我感覺很厲害的費雪先生因此激賞?那這樣他到底是厲害還是不厲害?
回到主線。黃敏家成了正式職員,開啟了他的……情慾生涯?
這部就是本發情的文字以及文字的發情,枉費故事結構來說確實是有些水準,但整個被作者不知所云的「情慾與文學」描寫給砸掉。我首先不知道葉桑對性與情慾的認知俗到這種地步(貌似他過去就這樣,奶油陽具、薄荷糖陰蒂……等等),並不是說他這樣寫不對或是不可能,而是不合時宜,再說媽的是每對男女面對面就想幹砲是不是?如果你是超級性慾大師,在你人物設定的時候不寫一下?喔對,你寫的相當文藝,我讀了才知道原來下體取決於文學造詣,吃威而鋼不如多看書。
好,這也就算了,反正事件就是黃敏家接近之前來委託調查「十隻螞蟻」事件的委託人(然後就上床了),以及過去在台灣曾追過的女人驀然現身(然後就……差點上床了)。這兩人都碰上了死亡事件,狀況還有些弔詭的神似,於是黃敏家就先調……不,你以為調查?NO,他首先先按捺兩女,伺機對她們兩人展開文藝力爆發的性美好男性賀爾蒙攻擊,如果不是還真的有考慮到對方的情緒可能緊繃、低落、憂慮,我看整本都在那邊陰莖陰道大作戰了。
我們都說「序」在推理小說來說是個可能的地雷,撰文者不小心會在其中洩漏作品謎底(所以有的會加上可能暴雷請先跳過,之後好看再回頭),我要說的是,寫序的直接暴雷,基本上把書名的意義整個炸出去,就算不是完全的底,也有個70%去了。這我真的很不欣賞,對推理小說來說,很糟。
冷靜下來去看人物與事件的結構,其實是不差的:離奇的裝扮與死亡、權勢卻懷著秘密的委託人、複雜的家族關係以及事業陰謀……等等,只是作者所謂的「特色展現」摧毀了七成的故事感受,他如果把他那些多餘的、所謂的文學修飾拿去處理情節上的問題,那這本會是個還不錯的作品,甚至有西岸馬修.史卡德的味道。
除此之外,故事地點是美國舊金山,你裡面的台灣人表現得像台灣人我沒意見,但靠杯你連美國人、日本人也都變台灣是怎樣啦?確實不同文化圈的去寫會有一些難處,但這本也太扯了,好歹作者你讀過歐美小說也看過一些歐美劇吧?這內容真的讓我一點美國的感覺都沒有……好啦,有啦,無所不在的金門大橋是吧?我真的懷疑你書中的這座橋是不是真的在金門咧。
也許是年齡問題,若是如此,你乾脆架空寫在台灣算了,問題還少一點,更不用說開頭那個李丹博士,我都覺得他是患者不是醫生。
故事後段加了一分,因為進入到作者本業的專職領域,寫起來是絲綢文理,加上一個密室死亡事件,雖然裡面人物一被點到就異常坦然,但仍不失為不錯的設計。至此你拉開來看,這部作品是雙事件夾著主事件的結構,三篇還有連動,理應不差,但你看一票推薦通通把焦點把在情懷與文學,對於內容的慾流帶點揣測,或許換個角度想,那些好評正好把最糟的問題放上檯面:不合時宜的文藝。
先前《夜色》讓我讀閱讀有點破碎感,再讀完這本後我有個概念,這根本是作者所謂文學的切割,文藝的展現不僅沒有強化情節更讓整個節奏混亂,到底現在是緊張、興奮還是害怕?你人是開心還是難過?現在很緊湊嗎?那你還有時間判斷幾百公里外的夕陽有多無限好?花朵顏色帶來多少哀愁?我想作者本人展示了一場完全不成功的文學寫法,要我說,那些過度與不合時宜的修飾不是藝文或是炫技,是根本搞不清楚狀況以及──
湊字數。
而且你大把文字不去調潤故事的節奏在那邊迎風造句?別鬧了好嗎?
整體來說,以作者的經歷與年齡足以寫出有意思的故事結構,但本身文字與情節控制的錯亂讓這本書的內容顯得低劣。我佩服作者的筆耕不輟,但僅只於此,若成為台灣推理的其一代名詞?
死了三次的惡人 大谷羊太郎. 日本 新雨
若非專業同好的提起我可能還要過很久才會翻開這本書。
在這之前我不太知道大谷羊太郎這個作家,讀完後才知道他身在社會派興盛時期,是一名本格推理創作者,當然,這一趟閱讀歷程讓我體驗到了紮紮實實的推理饗宴。
故事從警察追蹤犯人起始,沒料到任務完成之後竟在同一個地點發生了失蹤事件,後續更演變成謀殺,到底被害人是如何從裡外都被監視中的房間裡消失的?
接著的章節提起一個火燒車事件,與警方抱持著相反看法的推理作家上了節目表達自己的推理想法,本來只是要娛樂,哪裡知道不僅有人私下提出質疑,被他暗指的嫌犯更是提起訴訟,原本風光的場面搞得自己烏煙瘴氣,直到四年後……
那名嫌犯,死了。
事件將四年的歲月連鎖在了一起,謎團牽扯著謎團該如何解釋?
這真的是一本誠意滿滿的推理小說:密室消失、不在場證明、完全犯罪……等等,作者將這一竊巧妙地融入情節之中,同時根據當時社會狀態也加入了關鍵元素,最後的連鎖與串接實在讓人拍案叫絕。
就我來說大概是文風比較沒那麼喜歡,作者的筆調蠻老派的,但也剛好跟我上一本讀的形成強烈的對比:同樣都是比較老式的寫法,這本真的寫出推理小說超越該有的高度,而上一本……乾脆不要印出來還比較好!
可惜大谷羊太郎中譯極少,能找到的可以只有這本《死了三次的惡人》。
雙向誘拐 千晴. 台灣 尖端
曾經注意過這本書,但因為某些原因對輕筆名性質的作者懷抱疑慮,當時並沒有收。
再度注意到這本書是推理評論新星獎的公布,尖端組的部分首獎就是這本書的評論。我是抱持著測驗評論好壞來讀的。
評論講評出的四本書我讀過兩本,皇冠島田獎那兩本,然針對那片段評論,《野球俱樂部事件》還行,《喪鐘為你而鳴》基本上跟作品簡介差不多,若那算評論,我並不覺得評論者提到什麼重點,畢竟這本首獎作品本質上有太多問題,是一本在推理要素上出毛病的「推理首獎」。當然,公布的節錄只是部分,還不知道評論全文如何,只是多少怕說這個獎不要會是瞎扯卻有文風就成,一部作品如果問題很多或是重點根本不在推理,那相關的評論不就讓人滿頭問號?毒樹毒果。因此,我就有點好奇另外我還沒讀過的兩本。
一本是要有光「要推理」系列,游善鈞《空繭》,這本更是推著我讀,為何呢?因為這是一本我目前所知心得都偏糟糕的推理小說,到底是怎樣的評論能評論這本到得獎?有點好奇。
另一本就是《雙向誘拐》。與同好約定交換試試,所以我先收到這本展開閱讀。
我承認我抱持著找碴的態度在讀,但故事進展一小段之後,我開始覺得這本還不錯。
故事從停車場的邂逅開始,成年男子以及年輕女子,提到「誘拐」,通常的發展可以想像,但被抓走的是……那名男子。
故事是雙線內外。內是被綁走的柳奕勳在小露與媽媽家的遭遇,外是柳的警察朋友試圖追查他的下落。透過雙線架構著誘拐與被誘拐者的經歷與心境狀態,同時將過去的案件也一併連接進來。因為被誘拐者的「身分」形成了偵察與認知上的盲點,這部分相當有意思。
文字較輕,這讓故事的流動性順暢,此外,作者對於人物的對話、行為寫得相當靈活,誘拐產生的緊張感隨著章節推進而增加,因此讓最後一幕令人屏息。
這是一本相當傑出的異色犯罪作品!
自由與誘拐之間有如何黏稠的存在?抓與被抓之間的基準是什麼?心因帶動行動才能解釋一切。
若有詬病這部作品的理由可能會落在「動機」,因為這一點就是我閱讀中前段時的疑問,作者到最後也沒有給予完全的解答,但我卻覺得這分空白很好,似乎在某些角度上還真能自行看出解釋,同時也能在最後一幕中帶出社會性的探討:關於虐的這件事。
雖然我的閱讀出發點不善,但有幸讀到這部作品!錯過的話未來有興趣可能難找了(尖端出版的呀!),期待作者往後的創作。接著就是「若不是推力」就根本不打算再讀的游善鈞,就來看看《空繭》到底內容物是啥吧!
空繭 游善鈞. 台灣 要有光
交換而來的這本證明了兩位同好當初對它的評價,心得我就直接抓分享上去的吧:
想看了解"小說"心得的不用看我這則貼文,這本不是小說。
想知道要有光要推理系列的這一本的"推理"也不用往下看,這不是推理。
要有光你弄個「不要推理」系列好了,這本放進去擺第一!
我想,也許書名就昭示了:「小說」只是這部作品的空繭,那繭裡面有啥?很好,裡面提到抽絲過程,這過程首先幹嘛?先弄死裡面的蠶蛹啊!沒錯!這本書所謂的「小說」只是外層那超薄且不服貼的氨基酸絲,內容不是死在裡面,而是讓以為是小說的讀者讀到想死。
如果作者你說你打算用詩與散文的模式來打造成一本「小說」,很好!你失敗了!真的有夠難看。
我先說一下故事大綱。
三個人大雨中開車前往朋友的婚禮,途中開錯路,來到一個詭異倉庫前,然後在大雨中還能聽見清脆的物品倒地聲(?),我還以為是酷斯拉剛好去小便出來被看到,結果不是,是一個被膠帶纏成人形的繭狀物掉出來--喔!這還是後面章節補充,我完全沒感受到那個場景產生的衝擊力。
因為比較有力道的是後面提到的屌、肌肉、浣腸與肛交。
啊,寫到歪了,應該要說故事大綱的...
喔!原來是說完了,歹勢,漏了一個,死者是老人。
後來才發現原來事件不是重點,重點是「我」這個同志的生活以及「我」的觀察以及「我」看過讀過知道的東西以及「我」的那堆跟「我」有關的「我」。
事件在電視上,只是「我」跟它有過一面之緣;喔!跟我周遭的人也有關係:警察男友以及社工女生朋友。
我不時還要停下來思考作者透過文字傳達了什麼?但我不太想回翻,這一點非常諷刺,因為作者在文中寫了一堆社會觀察以及現象,但我舉不出例子啊!
文藝以及很吃共鳴的炫學砍殺著這部作品的結構。我曾聽作者的講座說:我不會同意改變我寫過的每個字。很有骨氣,但你知道你那些文藝搞到文章骨折嗎?而且你噴了一大堆小說、音樂、電影的認知,我卻沒有感到主角有建構出那些認知的過去,麻煩你透過主角噴射自己的過往時可以省一點,真的有夠混亂。
我本來以為那張窗簾會是我本月最爛,殊不知彷彿吃過"桑葉"噴出來結成的這顆繭更爛,百分百是年度最痛苦閱讀前三。
後段這邊還是強調,作者你這不叫優美的文學,把譬喻、借代、轉化倒垃圾那樣灌下去,也許在其他文類還有點意思,但若是小說,這真的糟到最高點。你寫得很爽很知所云但我這個讀者讀到不知所云,這同時把你想帶出的議題粉碎,有病呻吟也變無病。
你得感謝評論獎讓我還翻你的作品,曾對你或許會是台灣推理一代寫手的期望本來在之前就結繭,現在結的更硬!很硬喔!然後那個得獎評論不知道全文為何,不要好評害其他推理讀者--
OK,不管怎樣的作品都有一讀的可能性,只是以這本《空繭》來說,不推想讀推理甚至讀小說的來看,也不推對台灣社會議題或是同志議題有興趣的人來讀。這本中了作者面目全非筆的書,或許比較適合散文與詩的研究者來處理。
真的讀到!五告痛扣!
看到犯聯將這本列入台灣關於老人議題的代表讓我感到汗顏,我不曉得相關人員有否讀過這部作品,畢竟在議題上只有稍微點到,而且根據故事的發展,作者寫出了集體潛意識,這就表示,他認為應該把失智老人都用膠帶綑一綑去等死。我不否認現代社區需要代謝而不需要延命的醫療技術,但在游善鈞這部作品中沒有絲毫提起這方面議題的力道。
我希望領導的團體拉出的線對準好的作品而不是總有些詭異的東西跳在前頭。真沒辦法舉出來就可以不要,不然真的讓讀過的人懷疑人生。
惡狼之夜 Paul Halter. 法國 新星
這本是短篇集,集合了霍特所寫的各色詭譎、神秘、靈異風格取向的作品。
從第一篇的虛空槍擊,到後面有跳舞的屍體、誘惑女妖、雪人殺人……等等,當然還有冠為書名的狼人。每一篇都是令人好奇的詭異開端,最後都能合理解釋……當然,除了作者特地留下的靈異懸念。
霍特相當擅長創造離奇的謎團與情節,最後再以邏輯去推敲與擊破,相當厲害,特別這一本篇篇都是風格表現的代表。
其中一篇跟貓有關的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