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推理徵文獎又來啦。
這次我也有參與,不過連準決選都沒進,退步了。仔細想想我作品的問題,結構拉太開,謎題的重心失衡,認栽囉。
希望今年還能寫出作品試試看。
本屆有12篇進準決選(讓我感覺更囧),讀了後面的評議,大概是失分少與有特色才會被拉上去吧……欸!好啦,總之,最後進入決選的只有四篇──有點意外,畢竟連著幾屆都是五篇入選,這是表示整體水準不夠?或是未來會減篇呢?
再來就是,決選四篇裡首次出現沒有台灣作品的現象。好吧,台灣作者得振作多挖推理礦囉。
<願望列車>王稼駿。 中國
有關注華文推理的讀者應該對這名字挺熟悉,不管台推徵文或是島田莊司獎都能看到王稼駿的名字,事實上他也在兩岸各出版了不少作品。說個不禮貌的,在台灣的獎項來說他可以說是決選王了。
<願望列車>的故事描述著一名因撕票案而欲自殺的父親蔣雲峰在了斷前一刻登上傳說能實現願望的「願望列車」,到底他能不能透過「故事」來實現願望?
這是一個頗奇幻開端的故事,且王稼駿是個蠻會渲染情感的作家,很容易進入故事並且希望蔣雲峰能在列車的故事競賽中脫穎而出。
故事在後段出現劇烈轉折,真相也於焉展開。
甫讀完會覺得是個不錯的故事,轉折與事件還有人物的關聯都有了解釋,但在都解釋了之後卻有說服力欠缺的感覺。最主要的問題是在人物的對話與反應,我想作者希望把幻想與現實的部分作出一個大翻轉,所以前後的狀況變得有點怪,感覺真相有點硬的銜接上去(即使合理)。
參酌後面的評議,我不曉得評議是怎樣節錄的,但我覺得就這篇來說,沒有評審提到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就是居然有評審說「推理性不足」。我覺得這一篇跟王稼駿上次決選的<亞斯伯格的雙魚>一樣狀況,他並沒有在故事中進行「推理」這件事。這一篇<願望列車>的「推理」是讀者得去思考,「推理」在哪?就是列車中的人「為何要這樣說故事」,想像一下,當他們同時被找去一個空間裡看到彼此,接著蔣雲峰又出現,這會是怎樣的現象?所以他們「說故事的動機」得要推理,好,問題就在這裡了,作者在這一個關鍵上選了一個扯後腿的做法:把警察納入設定。
因為警察的出現產生調查,卻同時造成整起狀況不合理:警方會採用這種方式辦案?甚至,警察還真希望在願望清單上看到「願望」?所以我才說作者前後斷太開造成銜接錯亂。為何我認為改設定一個偵探?這樣採取願望列車的辦案方式比較有個說法,此外,只要透過所有關係人上車,上車之後說故事的態度就可能找出事件的關鍵不是嗎?這樣一舉處理掉不合理以及「推理」的問題。我覺得字數應該還夠,所以這一篇很可能寫完就沒多思考便發了──這在篇章中出現的幾個誤植可見一斑。我認為不僅作者,連幫他轉繁體的朋友都不盡責,這一篇作品中出現的誤植都是「關鍵性」的誤植,這比錯字還誇張。
所以,我覺得這一篇王稼駿設定了一個成功的背景但卻被自己後面的布局給毀了。
<千年後的安魂曲>冒業。 香港
作者也是台推徵文獎的常客,而且之前入決選的作品都很不錯,我甚至覺得去年應該是他得首獎(3:2落選)。這不是我第一次質疑評審的判斷標準,但去年評議看了我還是翻白眼。
那這一回冒業能拿下首獎嗎?
故事就在千年之後,那時候的考古大隊隊員都叫做偵探。偵探在廢墟中找到資訊儲存裝置,結果碰上了千年前殘存的影子,這個影子希望他幫助找出當年事件的真相。
設定非常奇特的作品,我佩服冒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很敢挑戰與嚐試,過去的作品都是非常不一般的設定。其實這次的<千年後的安魂曲>也是,設定了某個「狀況」產生推理環境,裡應外合產生謎團的層次,所以即使主要謎題單薄仍有相當可看性。
但是在謎團的過程中因為其「概念設定」的關係讓「線索」的部分變得有點矛盾──或者說擔心不同意見會被視為嫌犯所以都說自己是同意票吧?不管怎樣,事件真相意外簡單,但作者就這一點擴大探討,帶出了隱藏的主題「世界大戰」之因,而這一點正跟在場的「偵探」所要追尋的知識有關。
我上面寫的那一段如果讀者沒思考的話可能就沒了。作者這一篇裡面不知道為什麼給人的知識共鳴有點低,我在想會不會跟最後一層的謎底有關?問題就是時間是一千年以後,不管你是從哪來還是是殘存的人類,我想都會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結尾的「真相」我並不訝異,結果好像就沒把思考跟感覺拉回到前面呼應。
有一種讀完這一篇,整篇故事就融化不見的感覺。
後面的評論差不多,我沒什麼意見。
<鐵皮屋裡的螢火蟲>何其美。 香港
作者是一名編劇,這一篇作品在某種程度上也有點劇本的傾向。
背景是2019香港社會運動(這兩屆透過評議看起來有好幾篇都是),當時的人民(大部分是年輕族群)與政府(親共)產生強大的衝突,是一場銘記歷史的事件。
故事是我與小寧在鐵皮屋的回憶,青澀的回憶與後來的汽油彈產生強烈的對比,因為反政府活動,我入獄,再度面世之後,大局底定,而小寧。死了。
為了找出她死亡的真相,我踏上追尋之旅。
這是一篇探討……不,不是探討,是直擊社會、政治制度的作品,拿掉事件的詭計部分,作者強烈地批判了當時的政府與警察的作為;將事件與詭計放進去可以感受到對於應該身為人民保母的警察有多痛恨!
整篇故事的追查是很典型的社會派風格,而這個風格是套入當代香港不久前以及現在的狀態,是很有血肉感的背景。
因為是推理小說獎,將事件納入同時也能探討社會問題,透過小寧的死亡慢慢拉出來的「心理衝擊」到最後縮回內心的感傷……其實本來覺得這一篇到後面整個薄掉,但想了想,這正好對照香港的現況,如果設身處地去想,那麼這一篇在事件與心理層面的推移上是有相當的效果的。
也如評議提到的,裡面的靈魂人物小寧不夠充實,如果她本身的背景更強化的話那會是很有感覺的故事,這也是讓我覺得這一篇不如變成一部短集數的劇的原因,讓演員呈現那當下的情節會更好。
若以推理小說來評判,發覺真相的過程有點弱,加上主要角色「我」對小寧的共鳴感似乎很低,這樣也使得「鐵皮屋裡的螢火蟲」這個懷念的點弱化。與其希望要有推理而推理,不如有靈光一閃的自我感觸,但若這樣會不會就上不了決選舞台?這我就不曉得了。
<請收看謀殺直播>懶神。 澳門
本來想說怎不切主題叫「查案直播」,突然想到,嗯,對!這一篇確實要這樣下標題沒錯,這跟謎底有關。
這是我第一次讀到來自澳門的作品。
主角是一對老人,因為華老先生追著時代走,會看直播,同時因為看了阮海燕見鬼的直播出事後決定要來調查真相,於是與曾協助警方破案的老婆一同進行探案的直播。
這一篇的設定很有意思,主角居然是一對老人而且還搞直播,這是一種對立的妙思,而且作者的敘事很流暢,這一篇是入圍裡面讀起來最順的。
事件就在那棟樓中發生,台灣稱作渣男(小說中更具技術層面)的死者以及失蹤的最大嫌疑犯阮氏。這部作品是一個架構出來的推理舞台,這個舞台透過兩名老人來播出。
社會探討、事件、詭計、多重推理以及情感轉折──故事有趣的成分都在這一個作品之中,我覺得以「推理」來說,這一篇是本屆中最好的。
不過跟第一篇一樣,順順讀過去OK,旦細想會有一些瑕疵。這是一篇比較有「設定感」的作品,偵探就在那框架之中找出真相。
我是覺得詭計、手法與推理都很有意思,但評審對於這部分提出很多反議,我覺得你可以提,但把它變成缺點放大有點瞎,難道讀完沒其他見解?還是發言被切掉了?如果挑毛病又沒辦法指出絕對不合理的話真的不需要發言,甚至提出的作法可能更有問題。
這一部作品反射出現在的社會現象以及人本身感受的反饋,另外在推理的部分也有層次,以推理小說獎來說,我個人覺得這一篇是中上水準的佳作。
遺憾的是,過往被我這樣說的作品都沒首獎,哈。
這一屆四篇感覺都含有副標題,各種現象的討論與反射。真正的推理都往心理的層面去了,所以有領會的或許會多給一些分數,否則某些設計與技術上的扣分可能就沒機會了。
我真心不希望台灣推理徵文獎是一場扣少分的競賽,我希望首獎是有「推理評價」的評論出來能讓我心服的,而不是在毛邊的部分厥詞,除非那對於評審來說是致命的缺陷,此外就是標準盡可能恆一。
確實強人所難,我也是會有自己的偏差。
以這四篇來說,我個人的認為:4>3=2>1。
我是真的覺得第一篇是作者自己的設定僵掉,如果弄好我覺得首獎機會很高。
那這一屆的首獎我覺得可能是……
綜合來說我覺得還是4,但是決選再度扣分大挑戰(這樣第一篇鐵定完蛋),或是屬於文字與感受度高的佔優勢的話,那會是3,因為2的特殊性會導致閱讀觸感不如3就在隔壁的衝擊力。
以上。接著就等決選評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