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否認恩田陸是個不僅全面且傑作不少的作家,看翻譯作品的數目也能知道其支持者之眾,但!經歷過<尤金尼亞之謎>、<三月的紅色深淵>,恩田陸這名字開始讓我三思。我也不否認開始讀她的作品必然有著「這是推理小說」的想法,如此或許多少會影響到其文章特殊性的評判,只是……還是好飄啊!她的文章奇想、幻想還不止於字詞之間,完全是整篇章節都有此效果,所以過去讀她的作品之疲憊感僅次於小栗虫太郎的虐腦名作<黑死館殺人事件>。
所以呢先認識作者的起點還是頗要緊,土屋隆夫的明言實有必然之根,恩田陸的作品更是如此。只是上一句這樣說,這回我所讀的卻是她的第二部作品<球形季節>。
故事是由流言展開,流傳在谷津這祥和豐饒之第的四所學校的學生中。流言從一開始的小咒術開始,發展成為「可能的事件」。正當一夥學生人馬調查到最後認為無傷大雅之時,流言的內容成真,該名人物就此失蹤。緊接著流言又以相同模式出現,事件也不偏不倚地發生,到底背後存在著什麼樣的秘密?
這是部頗有青春校園風格的幻想推理作品,如同作者介紹時所說,恩田陸的作品呈現出「跳脫現在」的氛圍,本作更是明擺著「跳脫」的概念。
其實<球形季節>若對照我先前說的覺得恩田的「飄」感來說是有其主軸存在,不過由於整體的概念生在各樣不同的青少年的思想中,所以拿不定的感覺就強烈了起來。幻想的概念以成長中的青少年的心靈來發展真是相當契合。
<球形季節>提到的少年、少女間的小咒術、季節、世界充滿著幻想性的猜測,不過我倒是有「解析性」的看法。所有前提都跟「成長中」的年齡有關,這正是心理化學作用最強烈的時期。
在地上灑金平糖被喜愛的人踩到就會陷入情網?聽起來確實是小女生的幸福幻想(搞不好踩到的還會大罵,啊你出來說你灑的更是猴逮),可以笑笑說是沒用的迷信……是嗎?其實還真有用,為什麼呢?人與人之間要有交流並沒那麼容易,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世界,想要與他人有所接觸總是要有或大或小或深或淺的媒介,因此過去的小村落總會有教堂、廟宇之類的信仰;你對某人有感覺,所以灑了糖想讓他踩到,這麼一來就啟動了交流的開關,等到該人要死不死踩下去,「施術者」就會有「被認同」的驅動,進而因為「信仰」有勇氣向前接觸,再加上集體的「相信」,這會使得勇氣把失敗用蝦式固定技穩壓在擂台上,就等對方宣告成功。可以說是相信就會有效,但盡量是別忘了「過程」因素,畢竟「原因」只是驅動,過程才是真正施效的地方。
季節也是。夏天總有爛漫的感覺,許多事物五彩繽紛,若以季節的概念分下去似乎很神奇──確實神奇,不過我想這與溫度及生物性有很大的關係。溫暖至熱是生命起始的重點,要讓兩者間有活性主要就是溫度上升,所以男女間若沒一起上升那可能會是個悲劇;夏天自然是萬物活性最高的時刻,因此繽紛就是必然的秘密,等著某人的活性讓它們活絡起來。
<球形季節>裡的「世界」會被稱為幻想,認為現實就是現實,那種虛無卻安適的地方只能存在心中……不否認,但恐怕是忽略了自己曾經經過的「視野」。小時候的視野,那段無憂無慮且諸事藏趣的視野。我認為故事中那另一邊的世界是每個人小時候那最簡單卻又最複雜的空間,也因此讓那些受到傷害之人得以跨越黑水而過;那是個「過去」卻又隨時「現在」的世界,遁至那世界並非逃避,而是避免心念的死亡,只是生理面的不死亡依舊存在於現實中,所以故事中的大人們才會警告孩子最好是往前成長而別往後停滯。
閱讀本書要有共同的感動我想多少要有與作者相近的幻想概念,我老是喜歡分析來分析去的真的會有點暈,雖然故事頗有感覺,但總朦朧朧地抓不著頭緒。
故事的結尾為懸想式,答案很簡單,就是你得自己去找。你所看的世界與你所想的世界與你認為的世界……眾多的世界,你認為當下的瞬間在哪呢?而……
哪邊才是「另」一個世界?
- Nov 17 Thu 2011 23:20
哪邊是另一個世界?: 球形季節 -恩田 陸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