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告 五十嵐律人 日本. 尖端
綠茶可以續杯,小說可以續讀,這兩者的共通點是我對五十嵐的評價還不錯。
《幻告》是我繼《法庭遊戲》(今年有電影,不過沒去看)後讀的第二部五十嵐律人的作品。
幻是虛,告是實,虛實交替導引至結果,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穿越。
宇久井傑第一次看見父親是在法院,被告;被告罪名「強制猥褻」,這讓他透過血緣感到屈辱,於是,最後成了可以面對被告的職業人:書記官。
今天又是一椿奇案,以令人瞠目結舌的動機作結,望著被宣判無罪的背影,他想起父親當時的主張,遺憾的是,自己也不信。
結束書記工作,離開法庭。他打開門,卻來到了五年前--父親被審判之前的時空。
穿越必有因。
證據的形成也有因。
所有審判上的一切都有因,才得以形成確判的果。
這顆果在法律上會形成必然,正確的宣判是法官的職責。
因此法官烏間的判決將決定一切。
宇久井該如何查出過去可能冤罪的端倪後,讓公正無私、覆上黑袍如鴉的法官敲下虛幻又確鑿的斷案之槌?
我想英美法系的作品不少,我們可以讀到法、檢、律三者在陪審員面前的三角互博,這過程的戲劇性有不少傑作,反正我推卡瓦納的騙子律師,其他有待大神補充--那麼,大陸法系的法律如何運作?身在台灣的我們不只喝五十嵐,更可以讀五十嵐,這本《幻告》完全呈現了訟訴之中的各種態樣與條件。
作者本業律師,寫出這本超級職人的作品,不僅在法律的爭點與適用上寫出疑問,更是將「對司法真實的期許」給加了進去,讓我們感受到有血有肉的調查到審判的抽絲剝繭。
法律無法回溯,因為「一事不再理」,但超自然現象可以,只要穿越回到確判之前,任何關鍵都會改變最後的審判結果!
那麼,宇久井辦得到嗎?他能從過往的種種調查中推理出所有相關人員的真話嗎?
本作更是一場社會寫照,到底推著人生活的都是些什麼?種種的動機揭示,你會發現所有人事物可能都不是乍看那麼簡單。
執法者該秉持如何的態度?
我相信讀到後段,這一點就會讓你心悸不已。
法律為刀,法律為盾,法律為毒,法律導引的結果不見得是真相,是心理的煉獄或是救贖。
這本真的相當精采,而且很有可能會是作者的第二部電影!
絞刑場 Martin Edwards 英國. 尖端
如果單看標語,可能多少會好奇「最接近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作家,那麼,有多接近?
性別不接近、文風不接近、故事構成不接近。
在這裡,說的應該是作者Martin Edwards的成就--
希望讀者別抱持著克莉絲蒂的預期來讀,這本名媛偵探 瑞秋.薩弗納克 首本《絞刑場》比較近似於犯罪系點數點更高的福爾摩斯型態的故事。
再加上,不落俗套的故事布局!
年輕氣盛的記者雅各.弗林特總算堵到瑞秋.薩弗納克,想針對曾被解決的案子進行訪問,無奈,碰了個軟釘子。
這位繼承了龐大遺產的冷酷女人究竟有何能耐?
下一幕,弗林特還不知道,但讀者就見證了一場脅迫式自殺。死者是社會名流、聲明顯著的銀行家,而他真的犯下了在柯芬園的女屍命案?
事件真的已解決?還是背後有無形的推手正進行著--
不容於法的私刑?
弗林特踏上了險峻的採訪之路,前輩記者的死、銀行家的死以及隨後上位名流們的命案,甚至波及到自家的事件,這些種種殘酷的死亡陰影,到底都跟瑞秋.薩弗納克有什麼關係?
傳聞中的加洛斯寇特又是什麼地方?
十來年前的岡特島上,令人膽寒卻年幼的魔女瑞秋.薩弗納克又做了什麼?
是否她繼承了老法官的瘋狂血脈,等時候一到……
這是一本開場古典風格、進場卻走謀殺驚悚性質側寫的故事,這樣的結構相當少見。作者在讓這位名媛偵探的登場增加了相當血腥的戲劇性。
不落俗套。
不過就內容來說,重心是犯罪以及轉折,並沒有典型的推理情節,就如同故事中某位已故的先夫,名字叫做:艾德格.道爾。本作還真的有點這兩位調性的合體,所以我真不懂搬克莉絲蒂的名號來亂啥的。
整體故事很好讀,不過我個人對於後段某偵查自白的橋段,覺得稍微便宜行事了一些,畢竟報告得如此精密,根本不是常人能及呀!算是情節需要的設計。
此外真的可以說是暗潮洶湧的傑作,更不用說某幾個巧思真的是撥雲見物卻見霧的狀態。
翻譯的部分我在想,故事裡的棋應該是「西洋棋」吧?象棋還蠻奇怪(雖然不無可能),這兩種棋類蠻不同的呀!
這系列我先收了這第一本。
讀後。
我還會去收下一本!
很不錯!
也容我無法多敘述故事中的幾個要點,因為結構特殊,很容易心得毀容啊!
命運操弄者 特斯卡特莉波卡 佐藤究 日本. 采實文化
這一本的信仰力衝擊!
來自各方的膜拜讓我也不得不先虔誠一番。
佐藤究
《命運操弄者 特斯卡特利波卡》
生於貧窮地區里的露西婭體會了毒品事業的地下經濟主體對於一般民眾的掠奪與影響,在其兄北逃失利被殺後,她選擇南下,並且把握機緣前往日本。
她能選擇的不多也不平凡,最終跟隨黑道土方,並在數年後生下小霜。
雄霸一方的毒梟--卡薩索拉兄弟遭到阿根廷杜賓犬集團剿殺,僅存判斷與手段最強的瓦米洛,他也選擇南下,並且往東。他領略著命運帶給他的啟示,逐步跨過印尼、來到日本。
一門逆天的生意與恍若神明指示的相遇,隨著情節的進展,以獻祭的終極精神,展開。
臉,和心臟。
這篇故事首先告訴我們,北漂可能不太好。(誤)
開端寫著墨西哥與中南美洲國家們的經濟特質,你可以說有些刻板印象,但很難否認聽聞過的大毒梟都是出自何處。我是覺得無可厚非,因為東西就產在該地,加上傳統與人類經濟上的惡性競爭,最大的利益往往伴隨著最大的暴力呀。
透過本作可以一讀整個產業的鏈結,以及相對於信仰與地下行動的矛盾--
嗯,「信仰」。這也許就是本作的主軸。
瓦米洛自小就受奶奶薰陶,精神上接納了古老阿茲特克的信念,相信黑暗的特斯卡特利波卡隨在他的命運之中,這,非常重要,貫串了他一系列的行動,以及最後的頓悟。
有意思的是日墨混血的小霜雖身處異地卻仍連著命脈的傳統,這表示血脈是有其邏輯在的,而他在本性上就與瓦米洛是意念的兩端。
左右手都染滿血,意義卻截然不同。
所有人物都遵循著自己的信仰,因此,當最後自始被怒棄的聖經經文定錨,我想,作者的目的是要讀者一起去思考與感受:為何而信。
暴力與犯罪是出於本身的慾念,但也很可能是種信念,所以本作中的血腥殘虐冠上阿茲特克的葉冠冥冥中就多了一層幻膜,跟我過去讀過馳星周《漂流街》的純粹黑色暴力截然不同。
特別是最後,當領略了「神」之後。
我有時候會反覆地想:到底信仰之中要不要思考?思考有否會讓信仰扭曲或破滅?有沒有可能上升到自我信仰的臨界俯瞰?
也許這是絕大部分人類都很難走出的舒適圈吧。
這是一本好讀卻挺血腥的作品,但所謂血腥也是角度不同的關係;可以透過故事看見更多的領域。
是說,也有點苦惱--
一堆超長的名詞啊!!!
讀完頓覺克蘇魯搞不好真的存在。
首先把牛作成球 柞刈湯葉 日本. 麥田
這本不是推理小說,猶豫後還是決定分享一下。
《首先把牛作成球》入圍的是科幻小說獎,但這本奇妙的短篇集作理充斥著非常多的觀察與思想。
即便許多篇的內容都是對未來世代的推想,實際上,更多的是存於現代的社會性--
個人風貌的社會性。
我覺得作者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透過社會觀察與對未來科技的猜想,變出數篇你讀了也會偷偷一笑的故事們。
例如首篇的<首先把牛作成球>就點出這個由大豆基因創造出來的牛球到底算不算牛肉?素食者吃了破戒嗎?印度教徒的立場如何?
那如果今天大豆作出豬肉口味的豬球,伊斯蘭教徒該有反應嗎?
隱約有些諷刺的概念就是本書的開場。
<姓田中的犯罪者特別多>寫的是單一名詞造成的社會潮流,這跟後面的<箱男>都提到網路的群聚或創作效應,例如最近的「煉銅」事件。還有更早之前的一些集體活動,像是「倒冰桶」,有些都倒到不知道原本是幹嘛的了。
<東京都交通安全責任課>乍看是對未來世界的「工作」推想,實際上應該也諷刺著該負責任的人的「負責」=下台一鞠躬。有時候斷薪去糧或是給予一定程度的社會死真的就是負責嗎?
<改曆>與<沉默的小男孩>是兩種對歷史推演的想像,前者透過元朝「授時曆」取代原曆判斷日蝕的「天文官心態」探討著「人」這個集體到底是怎麼運作智慧,掌權者是真理還是真理就是真理? 而後者則是還原廣島核爆之前,如果那顆核彈並沒有炸裂,那在停戰後的階段會是怎樣的處境?
我覺得這是一本有許多刺探或近似於衝擊性想法的有趣故事集,雖非故事上的推理,卻是一種人生體驗上的推理,也許,某些時刻你感到不太對勁、違背自身邏輯,你是放棄思考還是至少抓住最初懷疑的思維?
有機會可以在本書中找到自己遺落的腦洞。
玄靈的天平-白虎宿主與御儀靈姬 秀弘 台灣. 釀出版
契機連著契機讓我接觸了秀弘的創作領域,不僅犯罪推理、台灣克蘇魯,更是來到了我過去很少接觸的文類--奇幻。
潛入廟宇行動的雁翔、阿光以及小倉卻踩了個空,到底真品在哪?
線索也許就在眼前,那皮膚白皙、身材姣好、形容優雅卻牽著淑女車的女孩身上。她是九降詩櫻,尊座於新莊御儀宮,而在雁翔不認識就不知道有多溫柔呆萌的情況下隨著來到宮宇,才發現玄穹二字,以及詩櫻的真實身分。
法印就在此處。
所有共同標的、不同目的的人,也都在此處。
蛇神肆虐,暗流中的咒印隨時要吞噬社會,乘載著黑虎神靈與詩櫻靈力的雁翔要如何對抗?
得到與失去,也許妥協也許和解,但在那之前,該如何面對一波波的生死交關?
這是一部相當好讀的故事,調性是落在奇幻系輕小說的範圍,而作者秀弘本身是善於駕馭文字的好手,故事中的敘述、對話很能帶出整體的氛圍。
特別詩櫻--我覺得作者應該是接近愛慕的筆觸,讀起來感覺簡直太可愛。
人物很有日本動漫的風味,背景則是落在台灣的街巷、建築與地點,真的缺一個能夠漫畫的好手,因為最近剛好在看《超能100》,《玄靈的天平》或可成為台版的呀!
日漫感更由故事中的藍髮女李輕雲給帶出,完全是海塔+欣梅爾(被毆)--總之,非常有趣的人物。
故事的節奏扣緊主題,我個人覺得有點雙面刃:優點是重點呈現以及人物逗趣的互動,缺點就是互動的深度會缺一點,像是對蛇神的幕後,衝擊力感覺不那麼大,如果拉長整個系列去鋪,或許揪心感會更強,此外也可以將「靈裝」的系統更全面化。可惜就如後記所提,被要求削除字數……
《玄靈的天平 白虎宿主與御儀靈姬》以出版順序來看,算是第一部作品,在讀了後記才知道這本成功的問世經歷了多少創作的洗鍊過程,能夠堅持信念、反覆捶打,才造就精彩的好故事,實在相當佩服作者秀弘的堅持與自我砥礪。
期待之後第二部的閱讀,更希望做成動畫呀!
莫特曼莊園 Martin Edwards 英國. 尖端
「十起兇案,十名死者,而現在嫌犯們,都聚集在這座宅邸……」
讀完第一本《絞刑場》後,看到名媛偵探 瑞秋.薩弗納克第二部《莫特曼莊園》的書腰,自然想到:「噢!莫非克嬸的味道來自這裡?」
你看有「十」這個神秘數字,又有嫌犯聚集,又是宅邸,書名是莊園!
莊園系大規模謀殺事件與謎團吧!
不,不是,真的不是。
如果因為書腰有此期待的讀者,麻煩就忘了它有腰這件事。我建議要就從《絞刑場》來讀,否則可能很難接受本作的「主要作法」。
山莊有命案,但不是古典本格那款!(很重要所以再重覆一次)
而且山莊不是起點,是終點。
要抵達終點就得先上車。
來自英國--送葬列車。(似乎是過去將墓園集中、剛好火車經過的一種特殊交通形式,不曉得現在還有沒有)
吉爾伯特的真實身分一下就被突然落坐在對面的神祕女子給揭穿了,但他始終不願承認,最終,仍直達列車的終點,也不出女子意外的,真正地抵達了人生的終點。
另一方面,成為專職的犯罪線記者的雅各.弗林特正在一場檢方眼看必勝的訴訟中觀審。他察覺被告的從容以及旁聽席中某位年長女子的特殊行徑,而這場審判就在一名關鍵證人登場後大逆轉;那位女子--也就是莫特曼莊園的女主人李奧諾菈則是在散場後透露了:「被告真的無罪嗎?」的疑點。
除了這場審判之外,英國還有另外幾起存疑的事件,這些都讓對犯罪有興趣的學者、作者進而研究。
包括一名對犯罪好奇心特重的女子 瑞秋.薩弗納克。因此,間接受李奧諾菈邀請前往莫特曼莊園這件事,漸成定局。
是的,「漸成」,沒人馬上去,這其實就是目前讀過這兩本感受到的風格:犯罪狀況各方面灑線,到最後再整個收束。
這本讓人感興趣的特點就在於,被邀請去莫特曼莊園的所有人都「可能不是無辜」的。
我讀完這系列兩本,覺得作者寫得是在那年代英國社會中的事件與問題,是以「探討犯罪」為主,推理是其中必經的關節而已,因為瑞秋真的沒有典型偵探的感覺,特別這本,後段的推理她那個資料哪來的似乎沒有鋪陳,只是憑藉著整個狀況與掌握的資訊做出的論述,讀者必須要有對那年代的英國社會氛圍有想法才行,這也就導致在本書最後很特別的多了一個「補充篇章」,補充啥?補充「推理」何來。
那些資訊是真的在每個章節的字句之中,只是,還真的不太會有點亮讀者整理出事件的邏輯反饋。
人物的描寫上很不錯,嗯……至少雅各這個年輕人畢竟是年輕人,很有男人性地被各種勾引,我想這是作者在幫他跟瑞秋或是瑪莎鋪陳,畢竟沒經過外面的殘花敗柳,不知道真正的芙蓉玲瓏。
最後的犯人登場以及莊園的場面……就是效果,我個人覺得可能是描寫視角的關係,讓整個效果顯得較粗糙,不那麼驚艷,比較會有「喔!三小?原來是這樣啊?」的感覺。
最後還是建議要就從《絞刑場》讀,千萬不要以為是本格山莊連環殺人邏輯謎團推理就先來這本,可能會讓你墜崖。
另外補充:本作中的案件都是參考真實在英國發生的社會事件。
關於殺人這件事,請勿對號入座 馬卡 台灣. 要有光
這本書是短篇集,也是我讀馬卡的第一本短篇,書名很貼切《關於殺人這件事……請勿對號入座》,內容七篇故事都是日常X慾念、衝突發生的事件。
<迷戀卡謬的女人><不存在的痣><醋男><房塚><第二次母親><天才的眼神><少女彼得潘>
每一篇都有著尋常的各種人生與蘊含在其中屬於人的自然天性,好的緣分就像酵母,讓你人生鬆軟而美滿;壞的際遇就像細菌,讓你的人生腐朽而臭爛。那麼,如果有機會,你要不要把那一塊有問題的挖掉?或者把別人發酵得正好的老麵給挖來補上?
這時候,某個過去相當知名的聲音就會響起:
「究竟,這是命運無情的捉弄?還是貪婪的慾望在作祟?又或者是非善惡的循環?」
「讓我們,繼續 看下去。」
以故事的構成與每一篇要的效果來說,我覺得都很不錯。不全然都走反轉,還有投射以及呼應,但是馬卡行文的調性有讓故事的效果打折扣。
不內斂。
特別是某些成分的不內斂,會讓故事帶點「肛門期的童趣」;而且裡面的人物跟兔子發情的頻率差不多,我當然不否認某些觀賞與觸碰會有效的激發,但是故事要表達的感受就會從心理上的衝擊彈到生理上的碰撞,此外,許多附註性質的心理描述也幾乎裸露地將故事最後的底給掀了。今天如果是番號,掀了當然皆大歡喜,但這是懸疑故事,若隱若現沒處理好,閱讀的性慾就會降低許多。
簡單來說就是敘事是屬兩面刃:好處是通俗又幫人物有痛痛就呼呼;壞處就是懸念就跟男人穿著開彈褲大步走一樣,一覽無遺。
但還是要說,結尾要呈現的效果都很不錯,值得去回想前面故事的整個經緯。
而那女孩被煮死在二樓 白井智之 日本. 民翻
「你這噁心的黏液噁男!」
我在想,白井智之會不會曾經這樣被女孩指著說過這句話。讀他的作品很難不聯想作者是不是遭逢過什麼重大心靈創傷,這創傷不僅激發他考上法學院,更炸裂了狂熱的邏輯推理,這兩者就靠他從身上拔下來的囊腫,擠檸檬汁似地滴下去,我們讀者就吸啜著溶化產生的煙,陷入傑作的朦朧之中。
《而那個女孩被煮死在二樓》是一部本格推理,在白井智之的推理作品中並沒有特別的入圍或是被提及,但卻是我目前讀到最燒腦的一本。
諾伊爾很不耐煩,身為蚯蚓人的他屢屢承受著周遭人際的迫害。全身布滿紫紅色蚯蚓斑的皮膚病的他,知道沒有女人會愛他,也不會有風化場所接納,這就表示,沒有女人會跟他做愛。
他打算結束自己不被接受的人生,卻不甘馬上就去,於是,出於對偶像大耳蝸牛的敬佩,要死也要在幹過女人後再死!
終於領略人生的他走上了姦淫少女的路程,在這一路上,竟然因此產生了一系列瘋狂的殺人謎團。
希科波西是個無良警察,他人生的目的就是報仇。
他的妹妹是蚯蚓人,同樣遭到迫害,最後被塞了滿嘴的水蚯蚓與極盡惡意的凌虐後,自殺。
死在放滿熱水的浴缸,雖是失血過多卻像是被煮熟一樣。
他要找到當年害了自己妹妹的那些人,而首要目標正好報了案。
蚯蚓嬰兒被投入水蚯蚓箱裡的「謀殺事件」。
母親、女兒、小女兒,到底是誰將嬰兒投入水箱?
看穿事件,並且做出連環且複雜推理的是看似被囚禁,實則真的被希科波西監禁並虐待的蚯蚓女神探:馬赫馬赫。
蚯蚓人的事件有了希波科西想要的結果,並且取得了諾伊爾死後的日記,循線來到了死亡樹海旁的村莊,這裡,不同的信仰正暗地拉鋸著,並且發生了蛤蟆人油的毒殺事件。
到底是誰下了垢素之毒,讓被害者們吐得宛如爆裂拉肚子程度而死?
陸續解決事件後,希波科西決定帶著馬赫馬赫前往諾伊爾日記上下一個強姦女人的地點,是一間溫泉旅館。
旅館裡有著號稱治療各種皮膚病的溫泉,而這裡的家系,是蜥蜴家系。
蜥蜴人每個月會蛻皮,蛻皮後一段時間身上都會是黏液。這間旅館的經營權有些問題,而後真的發生了連環密室事件,真相莫非又跟當時莫伊爾強姦了誰有關嗎?
我自己都覺得心得寫起來變態又胡鬧,事實上變態與胡鬧之外有更需要腦漿去處理的線索與邏輯,白井智之都把所有推理的條件都寫了進去,甚至在每一篇解決的最後的最後給讀者一個「簡單的挑戰」,要你試著去想終點前的最後一個未解疑點。
所有事情都要解決,因此,三起事件後當然還沒結束,還有水腫猿人劇團要處理。
綜合以上,這本書裡面出現了:兇手三推一、毒殺條件、前提選擇、雙重密室、空間中墜死……等等推理謎團。故事的推進除了把人幹掉比較B級之外,流動的故事讓每個人與死者都有異常的執著系動機,不管您是哪位,時候到了,就會爆裂而死,而爆裂出的殘渣有可能就是下個謎團的推理線索。
這本是今年讀到現在,包含白井之前作品中,推理級數最高的一本,閱讀的頭痛指數也最高,即使我對裡面各種黏液類型與汙穢不堪的狀態能不為所動地讀過,細膩的線索要素混合著人的行為動機加上民翻的錯漏字,必須要很仔細地判讀才真的能釐清整個事件的樣貌。
白井智之是設定與鬼畜系的神魔級怪物,然而,當你把一桶噁爛的評價潑在他的作品上時也會反思:他只是將社會美化後的各種黏液擠出來而已,真正的變態恐怕不是文字能夠表現的。這也是我對於超越赤裸程度的這位神作家如此佩服的緣故。
人,會用高大上的態度去把屎把尿、瞻仰各種角度的性器官。
所以在本書最後的推理:在私密處開開的女人面前、在即將捅入並爆裂之前,線索的deja vu 產生的衝擊力就讓他體驗到被剝皮、流油並且被蚯蚓生咬的極樂死亡。
這本應該很難有繁體,上一個翻譯白井的可能還在吐;甚至簡體也沒有正式出版,但這部作品的完整性與推理強度--
好爽。
獨眼少女 麻耶雄嵩 日本. 新雨
千年前,須輕繼承了父母的神力,斬首了惡龍成了栖苅村的主神,從此成為信仰的中心。
千年後,種馬--種田靜馬失去了父母的連結,來到琴乃溫泉,前往龍首淵打算在初雪落下時了斷。
初雪到來前他天天在龍首上。
即將到來前他聽見了聲音,並且邂逅了於琴折家落腳、行著算命行當實為獨眼偵探的17歲少女 御陵美影。
偵探到來是有其委託,適逢主人神須輕將世代交替之際,銜命的三胞胎長女春菜收到了恐嚇信,是以請著名的神探美影調查,然而御陵美影其實不是神探,而是神探之後,但也不違背委託,因為她是未來即將成為下一任「御陵美影」偵探的初心偵探。
1985年冬。
春菜死於龍之淵,身首異處的她流下了發出推理挑戰的第一灘血。
兇手是誰?出於何種原因?是為了捍衛信仰還是顛覆信仰又或者有更俗世的動機?
初心偵探御陵美影有辦法透過線索推理出真相嗎?
線索?
真相?
偵探賴以為生的這兩個信仰,有辦法用推理來奉祀嗎?
2003年冬。
琴乃溫泉。琴折家。
線索與真相在十來年前是否已經完備?
?(!)
以閱讀的感覺來說,我其實不太喜歡這本《獨眼少女》,在某程度上有點違反人腦工學,加上情節雖好讀卻較平板,使得放下拿起的頻率較高;然而,讀完後我真的不得不給這本「神作」的評價,還是第一次出現這種不太喜歡的神作,這實在很難敘述我的心境。
甚至我在閱讀前就領略過麻耶雄嵩這大佬的伎倆,他無疑是本格推理領域中獨佔一格的高人作家,尤其出道作我簡直懷疑他是不是謊報年齡--總之我要說的是:本作圍繞的議題很有趣,更是發揮得驚人,但就是故事我讀著很"事故"感。
所以是什麼議題?
這就得親自讀才行了(我前面其實已經提到了)。
在整個故事結構中雖然是有刺探「推理」的意味,但仍舊必須以「推理」來為一切收束,這就有意思了各位--如果你(妳)讀過不少本格推理,相信對其章節的結構會有一定認識,那麼,《獨眼少女》的真相揭露的當下,也許就會發現……章節完全符合「某個概念」。
此外,關於動機,這一個宛如紛飛細雪讓人摸不著路的玩意兒在本作中幻化成要你原地停留、認清真相的雪女。在最後的最後,仔細想會非常合理,因為作者已經把「對照組」放上去了。 人物本身,就是動機! (反正去讀啦,我有夠難寫的,吼!)
這本我會推給對本格推理特別有興趣的人(當然應該很多人都讀過了,我是慢了好幾百拍才讀),以及對「信仰」這概念特有興趣的也推。
這是一本,結束後你回到封面,瞪著書名,就會赫然發現--
哪魯猴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