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讀完七本...主要是下半月開始因為陳浩基《第歐根尼變奏曲》(還沒讀有人先推)裡面習作的啟發,自己也開始寫串詞的極短篇作品,看書時間就少囉.

這個月再度感受到費策克令人驚詫的故事設計;馳星周令人戰慄的暴力美學;沙棠巧妙地揉合原住民文化的續作.

另外還開始陷入密室逃脫的坑.

 

密室吊死詭 胡杰. 台灣 要有光 

  這是我在《我是漫畫大王》後再次接觸胡杰的作品,作者自述中提到這部作品正是得獎後的下一本。

  風格是靈異校園推理──詭譎的吊死鬼怪談、「性」春洋溢的大學、自殺疑雲事件……綜合而成,就書封來看感覺是恐怖驚悚的成分會多些?老實說閱讀過程中對於靈異甚至驚悚的感覺並不高,有相當的部分是被比較歡快的人物對話與情境描寫給沖淡,而校園的部分也僅是帶過的背景要素,主要是發生在鬧鬼公寓的傳聞與後續事件上。

  到底網路上流傳的13號四樓第一間房的吊死鬼故事是真的麼?游慧妤就住在該室的第二間房,聽聞故事的她拜託來閨蜜程伊玲查證,而後位於第一間的古瑄慈還真如同三十年前的事件那般出事,這背後會是靈異現象?還是有其他可能性?

  先說讀後感:我不喜歡這部作品。其實在《我是漫畫大王》時雖然我對胡杰不那麼認同「共同獲獎」,但故事與表達出的情懷與情節上的衝擊還是蠻喜歡的,然而在《密室吊死詭》中不管事人物還是情節都有些許不自然,當然,我個人對於校園或是青春性質作品較不那麼喜歡,但胡杰這本裡面的描寫更讓我覺得出戲──也或許台灣大學生態就是如此?可能我大學沒那麼色彩奔放所以共鳴相對低吧!只是台灣推理小說特別想賣笑的風格我在這部作品中感覺得到。

  對於人物還有個問題,就是程伊玲的近視達1500度以上,感覺上是跟過去的傷有關?因為到這樣的度數眼球本身會有些變形,在人對人的觀察中「正妹」這概念難道不會有些偏誤?

  若推理來說,這部作品確實是本格風味的故事:有可能是人為的謀殺?

  在謀殺的執行中本就有許多天時地利人和的狀況,不否認,但這部作品中透過窗戶的手法在這三十年以上外面又堆滿雜物的屋子難道不會有「通常來說」會有的問題?再說,兇手本身並非那房間的住戶,當開啟三十年齡的窗就算屋主時常(還不提他是學生分租屋或當真每個住戶都有開窗習慣之類)打開,難道窗戶不會有阻力?只能當那個陽台的窗子相當沒有粉塵吧!

  另外第二起也有疑問,不過這一點倒是透過最後讀信的章節給弭平了,而最後這部分我認為是這部作品最精采的結尾,它將原本根本是攤在陽光下的兇手突然模糊掉,同時也透過此產生閱讀者猜疑的狀況,懸疑的氣氛也在此時抵達本該有的濃度,雖然我瞬間感受到的說服力還不是很夠,但卻是個相當巧妙的收尾。

  

漂流街 馳星周. 日本 新雨 

  這部作品直接注意到的應該是作者的名字,香港喜劇之王周星馳?是巧合還是刻意?我之前沒有特別去探究,以為是剛好,這回終於讀了這本《漂流街》才知道作者原名坂東齡人,他相當喜歡看周星馳的電影才把筆名取為倒過來成馳星周,而他跟周星馳是真的算相互有認識,網路上還有合照。

  馳星周的作品在台灣好像很少翻譯,不過相關的東西在電影跟遊戲中都有,內容似乎都跟廝殺、黑道有關,《漂流街》也是如此,但他有個很特別的設定:主角是日本與巴西人的混血。

  有著一半日本血統的馬利歐懷抱著對日本經濟的憧憬到來,結果卻只能在社會底層掙扎,為了賺錢最後來到應召站底下當車伕。馬利歐有欺騙別人的自發舉措,內在遺傳日本人爺爺的憤怒因子在想望與慾望堆疊之下終於來到爆發之時:他愛的女人、他要謀取的鉅款、他嚮往的平和生活以及……殺掉憎惡至極的爺爺太一。所有一切在聽聞鉅額毒品交易之後開始轉變,一場內在外在同時衝擊的腥風血雨暴力展開。

  馳星周被說是暗黑小說的起始人物,我倒覺得在我讀的這部作品裡的「暗黑」是一種本能與野性,若將殺人與否放在所謂法律與道德來刺探自然黑暗,但與其無關的世界又如何?為了呈現自己的生存與存在,所有的言語與舉動都是證明,只是換來的回報卻是不如預期的慘烈劇痛,而劇痛引發的憤怒更會讓自我在最後焚燒殆盡。

  這是一本「血肉」充盈的作品,你會隨著馬利歐的一舉一動搖盪在正負之間,你會知道他做愛與行兇的理由,但又會拋開主觀去看待著一個到後期可以判斷為一個瘋狂的人魔。故事的結局不難預測,但他帶來的衝擊相當令人屏息。

  為了一種叫生存的意念,他漂流在這條暗無天日的街道上。

 

古茶布安的獵物 沙棠. 台灣 要有光 

  繼《沙瑪基的惡靈》後的系列長篇,這回的故事落點在屏東山區,與魯凱族的傳說相關。故事的開頭帶出了古早前的瘟疫事件同時對應時間點上發生的病毒謀殺案。

  故事裡提到關於病毒的一些概念頗有意思。

  流暢的敘述讓每一條線慢慢組織起來,我覺得沙棠在說故事的能力上相當不錯,情節帶入感很好,另外揉合台灣原住民文化在事件與手法上相當成功,加之基因與病毒的知識,可以說是當代台灣推理小說的代表之作。人物上李武擎跟唐聿是讓人蠻喜歡的組合,主要人物也透過行為與對話呈現出他們各自的風格,若要說問題,我覺得在一些對話與情境上若能更加入感受的影響會更好,像是有一段是「哆嗦」說出但框內的文字卻很順,再來就是相當多的周邊人物,有點連名帶姓出來一段台詞、跑個龍套,我覺得不管這角色之後會不會再登場,套上姓名後就有了過度的存在感,或許在敘述中隱去或是帶點暗示會好一些。

  整體來說我覺得是一本很棒的台灣犯罪推理小說,其實還蠻有歐美犯罪小說風味,只是描述上少了些許血肉,故事的後段感覺也少了一點「統整結尾」直接放入陰謀懸想。噢!書名的概念也在故事後段呈現,相當不錯。

 

集眼者 Sebastian Fitzek. 德國 商周 

  本來拿《夢遊者》,結果才發現突然就不照順序出版,甚至前面還有一本《小孩》並沒有中譯,就拿了《集眼者》。

  費策克是我相當欣賞的驚悚小說家,作品的精采程度真的是不得不錯過、不得不看的,故事的內容也都令人驚詫,他的故事會讓讀的人在過程中完全墜入五里迷霧,最後才會看見那道真相的光,光的背後還有一個掌光者咧!

  一開始拿起的《夢遊者》就是本相當奇妙的書,因為它前後都是書背,之後真拿起來讀的《集眼者》封面沒啥問題,翻開才覺得「這是啥情況?」

  這是一本「倒過來」的小說,它居然是從後記開始,章節也從最後一章開啟,我本來還以為故事真是反過來的,但讀起來確實是持續下去,那,這會是怎麼一回事?

  因事件而不再是警察的佐巴赫投入記者的工作,意外地與自己關注許久的連續「遊戲」殺人犯集眼者產生連結,直接被捲入嫌疑犯的風波中,爾後更邂逅了可以透過觸摸人體讀到記憶影像的盲女雅莉娜,他該接受這神秘現象的線索追查並設法洗脫自己嫌疑?或是放下警察的執念回頭挽救瀕危的婚姻?

  雅莉娜是貫串整部作品的關鍵,書名有「眼」,而她一個小時候因意外而失去視覺的人,一個盲人會看到怎樣的世界?這部作品中是有別一般的呈現,作者為此所做的功課相當周到。

  那你會如何去「看」整起事件?如同當佐巴赫在最後那樣才赫然發現自己的盲?或是會在中途察覺遊戲的關鍵?當所有都結束的同時,「事件」才真的開始,而你會一路溯回到故事的「最初」。

  非常奇妙的設計。

  費策克是一名迷霧作者。

 

推理要在晚餐後3 東川篤哉. 日本 尖端 

  這本應該就是這一系列的最後,畢竟最後一篇叫<道別要在晚餐後>,主要人物風祭警部高升而去,這個安排頗是巧妙,畢竟,一路辦案來雖然「莫名其妙」但真的破解了許多謎案,加上那款個性跟背景沒升職才奇怪。

  第三本一樣是六個案件,故事的安排上東川也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呈現,不那麼一成不變地介紹人物然後發生事件,短篇故事來說謎團也都很有意思,若仔細觀察,就有機會破解「事件」這個魔術師帶來的手法。

  我個人是蠻喜歡這個系列,東川的幽默笑料也是各種套路,莫名會讓人發笑,影山跟麗子的互動也都讓人去想像,特別這本裡多少透露些許情感,都很符合人物的個性與特色,所以最後的收尾真是讓人內心莫名騷動呢。

 

最後的衣著 Colin Dexter. 英國 遠流 

  本來我想說會不會是一本冷硬派古典推理小說?因為看到失蹤者最後的穿著而進行調查,結果不太是,這是一本警探小說,其實我也沒覺得什麼衣著的問題?莫爾思也不是專注這點在追查?所以書名有別的涵義?

  讀的過程覺得這是一本蠻奇特的作品,特別是後面,算是「很多翻轉」的故事,只是,這些翻轉都是莫爾思非常努力試錯的結果,我讀的許多推理小說來說還是第一次,反正就是突然想到一個邏輯很不錯、情節也87分像的可能性就馬上去查驗(幾乎是肯定的心態喔),然後立馬灰頭土臉地敗退,如果這是面對相對嚴重的狀況感覺好像蠻危險?

  故事的起點應該是安雷警探的車禍,隨著他遺留的信開始讓莫爾思追查起失蹤的女孩,我在想,是因為某些社會的關注還是怎樣對於一個失蹤的人要特別掌握還是有其他原因,我不太感受到有「追尋」的動力,因為相關人好像都不是太在意啊,而且連續的錯誤翻轉也搞到我不太清楚失蹤跟謀殺的相關,只能說,這部作品是透過一名女孩的失蹤帶出一些社會現象,特別是看起來保守紳士的英國社會其實有很多不為人知的「陰暗面」(雖然我覺得這都是基本的人性展現,沒到那麼陰暗),人對自己的看法與背景都有自己的想法……這也沒啥不對啊?

  讀起來是蠻順的,莫爾思這警探也真的相當地呈現出英國有點詼諧的假掰感,隱隱想要發作的好色老頭的心態當真是莫爾思的寫照,但有那種可能一親芳澤的機會時卻又裝作不動聲色地收山,最後再來點懊悔,哈哈。我覺得作者確實在這角色身上寫下通常中年男人的特性啊!

  整體來說我不那麼喜歡,衝擊力與話題性也沒有表現好,只覺得莫爾思讓辦案比較「普通」一點,但他老兄真的太過想到什麼就決定什麼,這樣的警探真的足以成功麼?

 

無恨意殺人法 舟動. 台灣 鏡文學 

  這本書名取得不錯,就故事來說直截想到的會是「無差別殺人」,但「恨意」就更直接點出這部作品要探討的問題,到底隨機殺人是為了什麼?又是什麼造成這樣的情況發生。

  我閱讀不夠多也不夠廣,但就台灣推理類型文學來看,探討台灣社會的作品真的是少,即使有,論點與牽涉的議題都比較偏狹一些,何況台灣近幾年確實發生了數件讓社會陷入恐慌與歇斯底里的無差別傷害或殺人事件,而今終於有一部作品針對這議題來探討,我覺得這是不容易成就的作品,如果寫成小說的話,而舟動確實做到了。

  故事透過蹦蹦龍遊藝場殺害男童的事件開始,兇手毫無閃躲的落網,態度也令人髮指,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法律對他可能產生的作用與輿論大眾認為該做的產生奇妙的預期落差,對嫌犯陳文慶的法律支援自然不多,而這時也曾是隨機殺人事件被害者遺屬律師余雲智被過去的心理諮商師鐘宛晴找上,並委託他、希望他成為陳文慶的辯護律師,透過這樣矛盾的心理開始了這一場探討無差別殺人事件的過程。

  我覺得這是一本值得讀同時就能獲知許多台灣法治概念的作品,延伸出去更點出台灣社會互助、協助制度的不足,更深一點來說,社會許多看不見的不公、不作為種下了許多混亂因子,會不會就是這些造就了如此的殺人者?在故事中寫出了相當多的觀點去探討。

  其實以我目前自己的看法來說,對這些隨機或是表面上令人感到無解的殺人事件的犯人,去探究他們的過去或是生活過的狀況只會是一種歸納跟分析,若要說因此能夠得出「不再發生」的方法以人類心理的不確定性來說是絕對不可能的,即使社會褔利或是關懷機制再有更精密的設定也不可能,因為人活著就是在每一天感受自己活著的持續性,每一個人對自己的喜好判斷都是不同的,那些機制的控制只能針對「不至於如此」的人有可能的緩衝或制止效果,若某些人是以他人的傷害為活著的判斷,那麼再怎樣都無用,這樣說好了,這些事件並不僅止於殺人案而已,對物質、收穫去設法橫奪的人不也是無差別犯罪?那些沒殺人麼?其他更多層面的犯罪只是被分類細分而已,人類是生物本就是會去吞噬與競爭,自我們存在起始便是如此,愈往後的進步只是分類歸納更多而已,也只能如此,而這部分的「如此」也只是讓知道與了解的人得以保護而已。因此,這部作品得以讓我認識台灣現實的社會潛在危險,並且知道一些法律上的規範,例如死刑犯之外的犯人需要以自己的勞動力換取每日的開銷。

  不過就故事後段的發展來看透過人物的說法也點出了健全制度外的觀點,折衷來看,位於中的法律還是在關鍵的地位。有些人,更生真的十分有限,在原本的背景上可能就是被周遭的人們給排斥的,那麼,出來會有改變?法律之外的社會規則往往才是生存最大的決定性力量。

  這部作品在探討社會的層面上是非常具有血肉的,不過在故事的閱讀上我共鳴感並不高,我覺得舟動這次在人物的對話與描述上比較死板,往往對話的目的感覺上是要引出資料才回應的,心理層面的衝突與展現在文字上也較平波一些,主要是在對話中留白不多,人其實在一些回應上說的話是比想像中來得少的,我個人覺得這部作品整體上的對話有些部分的「額外解釋」而在人物摻染情感的反應上著墨又不夠,以至於有一種上課的教條感。

  義大利作家卡瑞西有某部作品根本作有些類似,當然最後真相與推手設定不同,然而在情節的感染力上是比較強的。《無恨意殺人法》主要是在案例與實際社會狀況、經驗上給予台灣讀者有更多觀察與想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