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只讀完11本...時間實在不夠用,真希望有影分身之術.

《大笑的警察》跟《變調人生》有一種一前一後的警察精神連續;《掟上今日子的備忘錄》設定非常有意思,角色的情愫莫名令人期待;費策克跟九把刀照舊是創造故事神手;因《度拜之夜眼》爭論了創作與故事,很有趣的經驗.

這個月有三本能投入不少思考與對話的作品:《怎麼不去死》《檢方的罪人》《起源》,特別丹.布朗的作品可不是娛樂性質的小說而已,也絕非陳列知識學識的文字磚牆.

大笑的警察 Maj Sjowall & Per Wahloo. 瑞典 遠流 

  馬丁.貝克刑事檔案的作品逐一讀來慢慢感受到作者透過故事所表達的對當代社會、警察的觀察,這本《大笑的警察》目前讀來最彰顯警察精神的一部。

  開端就是社會事件,這跟瑞典的歷史有關,總之被夾著的就是警察,就像現在台灣每一年都會有的社會運動、抗議跟衝突,警察有無奈也有黑暗面的顯露。另一方面,刑事的部分還是警察們的主要工作範圍之一。

  邊巡邏邊溜搭想要走懶路回局的搭檔才進斯德哥爾摩就碰上有人攔車,說是有巴士衝到人行道上,查看之下……要命了,巴士內九人被槍擊死亡,其中一名,是警察。

  通常警察小說讀起來會有點硬有點制式,不過馬丁.貝克這系列卻寫得相當鮮活,人物的個性各自投射在探案上,所以每個人思考的點就不太一樣,算是蠻特殊的各種方向查案的作品,當然,長官個性比較有包容性也是原因。

  一點一點找出些許蛛絲馬跡,最後接連到過去未解的謎案,關鍵之處相當細微,這也讓鍥而不捨的精神感染上文字,並且在最後巧妙地收束在書名上。

 

怎麼不去死 京極夏彥. 日本 獨步 

  這是一本馬上就吸睛的作品,書名實在令人好奇,因為這就像禁忌的言靈。是怎樣的內容?

  進入閱讀要稍微適應一下,雖然是第一人稱,但感覺上比較算是一二人稱融合,因為讀者處於之外的第三人讀著自我的話語與思緒同時重點的反射又是對方的概念,形成相當奇特的狀態,透過這個狀態去探討鹿島亞佐美死亡的真相──不,是探討人以及去掉修飾後的人的真相。

  這是一本需要有相當閱歷與思維才有辦法寫出來的作品,過程中有一種禪機問答感,但這問答是很實在浮現在人生的所言所行所感上,渡來健也像是一道沒有顏色無從著力的牆打回每一個他拜訪的人的話語,說著人沒有直接面對問題而是在反應前早已加上許多自我看法以及事件對「自己」的影響,也就是基於某個人而反射出自己。

  這部作品並不是顛覆,事實上京極夏彥許多概念都不是顛覆,而是原本就存在,只是交織在每個人的原本之後就會呈現出「只好具有共識」的狀態。

  京極夏彥特有的對話寫法很有感覺地表現了這部作品,頗值得令人思量自我的故事。

 

我的名字叫黑 王稼駿. 中國 月之海 

  這部作品蠻久之前收的,結果是在開始興起對中國懸疑推理作家興趣後才讀,王稼駿更是屢屢名列在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中,我只能苦笑。故事的概念感覺是頗有意思:小說中的人物在現實中呈現並且殺人?而且還是匪夷所思的現場?只是我聽聞些許關於本書的心得是比較負的。

  那麼,這是怎樣的故事?

  閱讀的感覺來說,王稼駿是相當會寫的,文字帶出故事的流暢度很夠,這印象是頗好的,<我的名字叫黑>寫出來的氛圍不錯,相當懸疑,不過在後續的故事架構上並沒有相當滑順地表現出來,應該可以產生呼應效果的地方出現的是比較沒那麼有說服力的橋段或解釋,例如一樓墜樓致死如何取信?高壓電產生的衝擊可以讓整個人燒起來?有一些作者打算產生強大反轉的地方讓人有相當突然的感覺,嗯……文字的表現上有一種奇妙的自打嘴巴感,但事實上卻沒有概念上的錯誤,這一個狀況在本書第二部分的<人系列>也有一些。

  我覺得《我的名字叫黑》的參賽是一種找出口與嚐試,就島田獎來說整體要探討的不那麼直接符合,如果要符合可能要特別論述心理與催眠,那拿掉這個我覺得有點像是莫名障礙的條件的話,本作我依然不覺得有可能獲獎,呈現上只是一篇還不錯的故事,效果只有前段很不錯,到後頭卻只能平庸收尾,想要創造的扭轉有點自圓其說。

  因為有參賽的關係就額外提一下。

  第二部分的<人系列>我覺得比<黑>還要精采,可以說是相當有意思的懸疑推理驚奇連作,雖然還是有一些轉得不漂亮的部分,但故事接著故事並且回應著主題的感覺相當不錯,或許有點可惜的部分在於並沒有製造出墨比烏斯環的效果,另外……可以說是某程度上對婚姻的嘲弄。

  我覺得王稼駿的作品好讀,概念也有意思,但架構與組合上有一些毫釐之差,可能他離他最精妙的作品就那麼一點點睛的距離。

 

記憶碎片 Sebastian Fitzek. 德國 商周 

  費策克的作品目前沒有不好讀的,不過最近活動很多延遲了閱讀進度。

  費策克相當擅長故事的推進,而且具有一種現實與幻想倒錯的風格,至少目前讀過四本裡面有三本是這型的,之前那本《催魂者》被我譽為「火車衝撞」的作品,情節發展之迅之讓人眼睛掉下來的速度是我首見,這回的《記憶碎片》眼睛是沒掉下來,但腦子可能……

  馬克.魯卡斯殘破的推開大門找人,他在三個月前出車禍,失去了妻子以及未出世的孩子,他發生什麼事?於是故事拉回先前,而讀者就跟他一樣發生車禍,接下來一連串的變故完全讓人搞不清楚到底事情是他媽的怎麼一個屌回事?!死去的妻子復活?藥物副作用?醫院陰謀論?等下一個迴身,靠杯,人又不見了?又回到原本的認知世界?但又下一個轉角……

  這本書是我看到現在在閱讀過程中感到最五里迷霧的作品,到底現在是原地團團轉?還是其實已經找到新的出路?每一個混亂的開始都有一個合理的收束,但馬上又顛覆前一個合理而陷入混亂,真的是一本連讀者都懷疑自己精神錯亂的奇妙故事。

  但是一切線索都在故事之中,最後的解釋迎來了故事最大張力的結局,而發展中還有提到《催魂者》以及應該是後續作品《集眼者》的資訊,成為一個世界觀的概念。

  故事的結構也巧妙地回到「記憶」的主題上。真相到底是想起來得好?還是都不知道比較好?

 

掟上今日子的備忘錄 西尾維新. 日本 青空 

  本以為是輕小說類型但在許多讀完後包括作者本人都認為這非輕小說的情況下先收來第一本。其實讀起來這第一本是比較輕推理感覺得沒錯,或許之後發展會有所不同?因為推理者本身就是偵探哩。

  書名這樣取當然有它的意義,簡介也提到今日子是個相當特殊的偵探──忘卻偵探。她具有順行性失憶症的問題,只要睡一覺馬上就忘了前一天發生與遭遇到的所有事,她僅有某個點之前的記憶而已,這對「偵探」來說感覺上是有點矛盾的條件,不過如果認知上的人事物有一定水準以上的話僅有推理能力倒也能解決事件,更甭提記述者隱館厄介都把她歸類在特殊並且能力超群的偵探名單上,除了忘卻,還是最速偵探(因為少於一天的時間就得把事情解決了)。

  初登場的這部作品自然就是引入角色,這同時事件的特殊性才迎來今日子這位偵探,另外也和著「記憶」這一個要素,如第一事件的電子記憶裝置、第二事件的日常紀錄手法到最後事件對人事物過往的記憶與創造上都扣著隱約的主軸,所以我覺得這第一本相當有整體性。

  謎題是漸進,第一篇算是很通常的狀況,但還蠻適合帶出偵探與助手的「相遇」,而接續而來的都是相當精巧的謎團,表面物理上的推敲之外更多的是人心理上帶動行為的走向而創造的謎題,個人覺得相當不錯。

  讀了這部作品直接會對應到《古書堂事件手帖》、《咖啡館推理事件簿》上,就某些組成來說是相似的,只是成分不同,這或許是前一陣子風行的設定?這幾部都很巧妙地有曖昧與情愫的成分在其中,《掟上今日子》或許是裡面進展反而詭異快速的吧!居然第一本就有超乎想像的發展!不過作品也是寫出現代許多的草食男樣貌,隱館我真的佩服他這樣的個性……對了,這本書裡面的姓氏也都取得有點奇特。

  主要的謎題上還蠻引人入勝,到底今日子為何會這樣?天花板上的留言是誰寫的?期待未來繼續讀下去的解謎囉。

 

度拜之夜眼 曾緗筠. 台灣 白象 

  這是我給這個作者第二次機會,前一本《紅狐》開頭還有點意思,但後續的發展慘不忍睹,只有點子卻沒有好的故事結構,那好,讀這第二本《度拜的夜眼》比較厚了!有進步麼?有,但很少,我想應該不會再接觸她的作品了,似乎也只剩一部。

  《度拜的夜眼》寫的是台灣餐廳巨擘為了找尋未知的女兒而派出養子前去度拜探查的故事,先不說內容,光是度拜跟杜拜兩個用字相互出現好幾次,雖然音一樣,而且地點也是音譯,但還是共通點比較好,另外還有雷彥和寫到後面變成雷彥行,已經是如此分量的小作品還能錯置角色名字,我覺得不太好。

  故事完全寫小,基本上作者就是把自己想像的直接寫出來,我個人覺得這部作品與其說是成品不如說是草稿,就連故事發展也相當直線,祕密的組織就是出來晃一下,然後沒任何影響,調查與解密也相當順利,而且在可能的阻礙跟麻煩的地方根本一點狀況也沒有,所以那顆寶石真的很多人覬覦麼?真的有特定團體覬覦麼?再來以地點在杜拜,算是不太常出現在故事中的地方,作者的描寫並不突出,只是相當形象地帶過去,這如果有規畫過再重寫會是很有意思的點,即使故事大概也就如此,但在很多地方可更有深度更有可讀性。

  雖然這部作品有點糟,但還不是我今年讀過最差的,真是可幸那本超級墊背哩。

 

變調人生 John Harvey. 英國   東美 

  其實讀完第一本《寂寞芳心》覺得還好,大概是感覺作者寫出英國當時社會現象,另外寫出警察真心的該有的一面,算是有點抱著就持續把這系列讀下去的念頭收的作品。

  這會兒一讀文字就給我蠻親切的感覺,我覺得《變調人生》讓我確實感受到芮尼克探案的特色,個人是頗喜歡這部作品。

  作品原文的意義我不是很清楚,我想可能跟人生的變動或遭遇有關?是犯罪性質的開場,但描寫出來的卻是人生的苦悶,於是就看見明明就碰到小偷闖門心裡卻是小鹿亂撞的風韻猶存婦人,頗奇妙感的發展開始了這一場人生走向變動的事件。

  哈威文筆的幽默感蠻有意思,這算是英式挖苦風味,這也讓人物相當具體,當然各樣的警察各樣的日子遭遇都在其中,芮尼克是其一,而他老兄中年發小福是發福,還蠻「招蜂引蝶」欸,房仲、犯罪者律師、場記之類的都對他有點意思,也難怪第一部寫出《寂寞芳心》,他筆下的亮麗有些年紀的女性感覺都有夠寂寞啊。

  事件還蠻通常的警察樣貌,主要自然是芮尼克任警的經驗反射,偷仔葛拉賓斯基其實蠻讓人有好感的,往往只是要設法在社會中走出條路。

人偶死去的夜晚 土屋隆夫. 日本 皇冠 

  看介紹才發現這部作品是土屋隆夫離世前的最後一部,也是,當時皇冠有打這狀況帶入土屋在獨步之外的作品。

  土屋雖不是多產作家,但創作出來的作品也有個近20本,另外對推理也有自己的一番堅持,此外,作品的蘊含與創作力度都是很夠的,也可以說在每一個歲月的區間他就有一部作品,而那本書就呈現出當時的社會樣貌。

  看了部作品的簡介也覺得土屋隆夫應該是個圓滿的作家,雖然我不確定《人偶死去的夜晚》是否完全稿的情況下過世,但確實達成了創作50年的前後共鳴,並且在最後的這部作品有相當典型的風格。

  我想土屋多少有被歸在謎團性質的推理作家上,不過閱讀本書的感覺其實蠻趨近松本清張。故事中透過事件探討了些許社會奇妙的人際、傳統概念與當代男女問題,而這其中誕生了俊這位繪畫神童,同時烙了口吃這項缺陷在他身上,而這一點成了這部作品的關鍵。

  要說有點問題的話會是後段解謎的部分,自白的信上大量重複了前段故事的敘述,這有點沖淡了土田當時對事件判斷的動機帶來的衝擊,不過透過故事我想也表達了土屋隆夫對社會與人的判斷,我想推理小說最掙扎的不見得是事件的真相,而是最後的最後會是怎樣的收尾。

 

殺手,末路花開的美夢 九把刀. 台灣 春天 

  每次讀「殺手」前都蠻期待,到底這一本會出現怎樣的殺手?九把刀創作出許多樣貌,並且讓他們在這個世界中交錯,我非常佩服他,這是一點。

  度過前面的風格各異,這次殺手不夜橙反而會讓人有點意外,因為他是最「穩」的殺手(或許之前有提過,但太久前讀了,忘了),這一個「穩」字代表了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特色,只在「時間」這一點上有非常極限的消磨,也就是他有嚴重的睡眠問題,還得靠買夢來度過難以入眠的夜晚。

  所以夢就成了這部作品的主軸,這也呈現出九把刀相當活躍的思維與創作力,同時在「夢」的議題上實體感地呈現了一種想望,並且在其中寫出了令人感傷的愛情故事,這一個故事還表現出奇妙的矛盾感,我真的很有幸讀到這部作品,相當厲害。

  我的閱讀類型就九把刀來說是蠻限縮的,而他的文筆對我來說是多重刃劍,我不得不佩服他可以說是目前我讀到運用中文與標點最瀟灑精妙的作家,但故事的感受流衝性我卻不見得那麼欣賞,目前就只有殺手系列讓我很感興趣,或許未來哪一天我會突然想讀過他所有作品。

  

檢方的罪人 雫井修介. 日本 春天 

  讀雫井修介上一本已經是相當久以前了,《謹告犯人》是本相當有意思的作品,雖然當時我並不是太喜歡。

  這部作品題材也很有意思,通常犯罪推理小說會是以警察為主要的偵查對象,接下來的檢方有點像後段出現的巨大的手或者是法庭上的對手登場,在《檢方的罪人》中,檢察官成了故事的主體,這是一部關於檢察官的故事。到底檢察官如何處理案件?當事件出現隱藏的動機時,這個巨大機關裡持權的人會如何面對?

  最上是沖野選擇當檢察官的精神指標,之後也順利地合作,透過蒲田事件呈現了歲月與年輕熱血的相互賞識與衝突。

  檢察官代表著法律的主動,某些方面也可說是正義的主動,但是所謂正義的成分該是如何?可制裁與不可制裁之人,犯下罪錯的人應該獲得怎樣的責罰?在這部作品之中透過每個人物的表現與心理衝擊呈現了這交織層錯的人與律法的糾葛。

  故事的呈現比較不那麼戲劇化,但很有血肉感,人性的掙扎就在自己的意念中發酵,這也讓漩渦中心的沖野在意志與思維的撼動中嘶聲裂肺,到底,什麼是正義?這部作品或許是我讀過探討這一點上最矛盾與掙扎的傑作。

  另外,沙穗真是冰雪聰明的美好女性代表。

 

起源 Dan Brown. 美國 時報 

  作品愈寫探究的議題就更往人類的核心而去,雖然我前面還有兩本沒有拜讀,但這本來到《起源》真可以說是寫出一種終極了。

  丹布朗是相當會寫故事的作家,同時更是博學地令人肅然起敬,在這部作品中的呈現是將虛構架設在真實之上,而其中參考的知識與技術都是現今可能或是差些許的範疇,或許就是差真實上有個柯許這號人物吧。

  是怎樣的發現足以撼動宗教?又是怎樣的發現可能導致殺身之禍?這一個謎團從一開始就緊抓著目光難解,然後事件與狀況就一個接著一個出現。我認為這部作品在許多面向上都相當成功,在基本上他將戲劇化的發展透過柯許這號人物投射而出,而這一個發展又反映出當收到狀況與資訊時,其他的人們會如何思考與應對,是要推敲幕後主使?還是要想整件事情會不會有不同的角度?陰謀論的氾濫讓故事與謎團更顯朦朧,讀者就會跟著蘭登設法破迷解題地朝著「起源」而去。

  人如何來?又會如何去?

  讀完這部作品後讓我有些振奮,因為在思想上有不少應和我的看法,丹布朗是有更多的知識與探究,另外還有更多透過兩者得來的推敲,同時也讓我知道世界上有人曾試著要去尋找生命起源的可能並且著手實驗,這確實是不認同上帝的,就像書後段有人的留言:不思考,就去信上帝吧。

  對於作品中提到的「預測」也透過事件發生呼應,我覺得這部作品因此流暢與轉動的如此完整,寫出一種真實。

  我想宗教也是一種宇宙「熵」的現象,為了發散能量而產生的秩序。

  這部作品能引出許多思考面向,我覺得總是思考中發現然後知識中佐證,如果宗教覺得自己備受威脅,那麼就表示自己本身就存在心虛,也就是說在這樣的「人」的智慧判斷中竟然產生了不該在「不二」中產生的對立向,人會在此時遭到人性本身的衝突,到底是要痛苦的思維並轉往失落的一向還是堅守卻隱隱覺得基底不穩?還是最簡單的放棄思考成為一個阻隔樣貌的強大的人?我覺得宗教不是不好,但他會產生以上的矛盾,因為所有的神是人的反射,所有的神都有必然的極限,限縮了極限的思維──這是許多信仰者在根本上就弄錯的部分。就像成貓還是會踏踏一樣,人需要觸感好的依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