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屋>。箭屋  這本A.W.E Mason的古典作品也曾在舊書店留意過,而今讀完了。
  封面的廣告標榜這部作品為古典黃金時期的傑作,不過讀完個人是覺得在事件的感覺與最後的解謎來說,較不像一般推理小說的狀況,反而充斥著讓我覺得「惡作劇詭計」的感受;是在氛圍與那年代的法國(其中還有英國的元素),加以命案、謎團呈現出頗當代特色的故事。
  先從英國的律師合夥公司中切入,海斯立的事務所收到來自法國的「討錢信」,沒多久又變成「指控信」,所以讓旗下的吉姆.傅畢雪(好難記的名字)前往法國,而前往的隱藏動機恐怕是原法定遺產繼承人貝蒂.哈洛是個能激發英國騎士精神的美少女吧。
  法國方面派出哈那得警探前往「關切」,若不是某個素行不良的結果沒錢拿得俄國親屬有所指控,哈洛夫人只會被視為自然死亡而遺囑成立,結果──結果就是現場調查時發現幾個不解的疑點讓哈納得決定找出其中的問題,也找出或許是場謀殺的蛛絲馬跡。
   哈納德頗有巧思的查案,而英國來的傅畢雪則轉在兩個美少女之間,尤其貝蒂,故事的介紹中說傅畢雪算是華生的角色,但他比華生的「英騎」做風更強烈,個人 覺得他比較像是來法國找美少女當老婆的──說得言重了,總之,哈納德完全逮住他的特性讓他在事件之中團團轉,最後再完全地讓真相呈現在他面前,而他完全可以說是「意志將崩潰」的狀態,呵。
  這部作品名為「箭屋」讓我本以為是被「箭」給射死之類,又或者與甚麼血腥之家雷同的故事,結果卻是箭毒──不曉得現代如何,在那時,這種特別的毒藥殺人是不留痕跡的,就因為這一點的發現讓哈納德決定專心探討他在這大宅中感興趣的「某一點」上。
  「偵探是機會女神的僕人」、「動機是路標」,哈納德的名言有令人鼓掌的妙趣,這部作品也奉行著這兩點,哈納德採取的行動與手法首先是確定路標最可能的方向,然後掌握好機會女神一閃而逝的最佳嗆司,最後才得以看破所有一切,或者說:讓原本可能埋藏的所有裡外都翻了出來。
   <箭屋>我讀到中後段視覺得有點沉悶,歐美的古典風格會讓人覺得女人是精神衰弱、男人專門機動+大驚小怪,而能成為故事會讓人覺得社會風氣真是不古,過 去只要擦到謀殺的邊文字上感覺驚天動地,現代的謀殺若沒太聳動好像讓人頗覺麻木,嘖嘖。故事的結尾讓我耳目一新,當然,因為隨著傅畢雪跑,所以很多過場顯 得迂腐又僵固地笨,直到哈納德重述事件才會曉得他看見的「路標」究竟是什麼。
  本來無事,結果成了此地無銀三百兩,這或許是犯罪者最自打嘴巴的無奈。
  那,故事最後,作者留了個呃……古典小說中常有的「收尾羅曼史」,嗯,好啦,想像一個帥氣小生與楚楚可憐的美少女在一起,很不錯啦,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