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可惜的──這是讀完最後一本陳查禮探案後的直接感想,如果厄爾‧畢格斯沒英年早逝的話應該還能多寫個幾本,結果卻是在陳查禮當上督察後落下句點。呃,當然,在那年代的熱度下所催生的影劇算是替畢格斯代筆續下,不過我應該是無緣欣賞了。
  陳查禮接手.jpg  <陳查禮接手>是我閱讀至今六冊中張力最大的作品,其間命案與謎題跨越四大洲,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成功地將「環遊世界謀殺」的狀況給呈現出來,作者的這概念相當有意思。
  就如書名所示,陳查禮一直要到後段才會現身接下案件,前一大段的調查與追尋是由曾出現過的杜夫探長表現。這樣的安排是條絕佳的導火線,因為旅程接近終點站時他成了最後一個被害者,也迫使陳查禮不得不親自出馬接手這件只能經由紀錄與聽說來推測的困難案件。
  說起來,許多的線索從一開始倫敦旅館的命案就出現不少,人與人間的交互作用產生了許多難以解釋的現象,在那當下我想著如果不是杜夫而是白羅來的話搞不好早就破案了,哈哈。深夜的目擊者、重聽的被害者、驀然心臟病發的律師、焦慮的團員……等等要素已然可以做出足以解釋的現場重整,不過若無法跳脫出易成形的看法的話無疑就是謎上加謎,那結果就是隨著旅程進行使得被害者一站一站地累積起來。
  畢格斯在創作故事時也嘗試相當多的排列,從一開始陳查禮的出場到本作的結構都有其特色與用意,這樣的安排也讓讀者慢慢地喜歡上這肥胖的中國偵探,同時呢也對他總會迸出個兩三句的中國諺語感到親切不已。到了本作他成了督察,不過作風仍是一樣,外表與感覺怎麼看就是緩慢,但他所觀察與推測的往往就是常人容易忽略的部分,嗯……本作的關鍵點就出現在此,雖然我並不是很欣賞這樣的解案方式,不過如果是靠著凶手門面露跡的關係而破解的話那推理的味道可就少了不少。
  老是在陳查禮故事中出現的第二主軸的男女羅曼史這回用了新招,雖然結局還是一個樣,但……總之就是,尋得真愛最好。
  最後一本啦!還真是有點落寞,畢格斯塑造出的陳查禮就是有他吸引人的地方,也讓他睿智的背影到了現在還能立於經典之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