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史以來讀完最多書的可能是本月,共計18本.

既有周浩暉,那本月最喜歡的作品幾乎不出意料,《邪惡催眠師》三本都相當精彩.

特別要提到的是秋吉里香子《聖母》,非常成功的巧妙布局!另外中山七里《追憶夜想曲》也是好看到頭皮發麻,收尾的Tess Gerrtisen更是一路無冷場.

另外有一本韓商羚《奈費勒雕像》給了我難得的閱讀經驗,一本評價在閱讀過程中高低起伏劇烈的「我認為有問題的」佳作.

古典推理的保羅霍特是對古典與解謎性質推理有興趣的必讀,但繁體甭說,簡體也絕版泰半,希望未來有機會復活.

床鬼 林斯諺. 要有光 

  林斯諺的作品我基本上都逢出必看,這次的《床鬼》是他過去的短篇集結而成,其中幾部作品曾聽聞過卻沒讀過,算是一次齊全。

  其中還有勾起鮮網回憶的幾篇哩!

  收錄的作品都是林斯諺比較早期的短篇,重新出版都有經過修潤與增刪,相當特別的是八篇作品分別由八位台灣推理人士寫評論!我想故事的精采與迴轉強度就不用多說,這是即使我已經許久沒讀再回頭卻仍覺得是好看的傑作集。

  我認為林斯諺是台灣推理寫手中描述故事的佼佼者之一,而這「之一」的後頭有待進步與轉換的可不少,即使早期的故事文字多有些過度的浪漫修飾風格,仍不減文字串起故事的引人入勝程度,懸疑、詭譎的氣氛會讓人忘記目前讀到第幾頁,而最後真相蹦出來更是讓人一懾或是一抹苦笑。

  不過在許多故事的鋪陳至後段的真相上我個人是覺得多少有些既定的窠臼出現,所以頗希望未來的故事能有些突破。

 

雙併公寓 張苡蔚. 奇幻基地 

  記得許久前曾注意到這部作品在博客來的新書上,幾年後舊書店發現,最後還是收了下來。

  感覺上是恐怖故事?發生在詭異公寓奇奇怪怪的狀況似乎也蠻有趣的?

  故事的走向也確實陰森詭譎,本來坐落就不詳的公寓還發生過小女孩墜樓、母親上吊自殺的悲劇,裡面的住戶表面上正常,實際上卻各個都有不同平常的舉措,加上那附近好像成天在雷雨……場景上是蠻有蟄伏瘋狂的黑色陳設感。

  拉著故事線的是一名房仲,他的能力強卻要求入住並且協助出租?有何目的?而接著開始的死亡陰霾似乎「啟動」了這座不詳的雙併公寓。

  我覺得作者是有試圖描繪出這棟公寓的詭譎與怪誕,其實到中段之前算是好讀也有些感覺,但故事的發展下去整體比較像青少年恐怖小說的發展,死亡的情節與人物的心理、行為舉止比較直線,人物心理有甚麼目的?這些反而是情節高過人物心理情狀,我覺得帶不太起讀者共鳴。

  只要雷雨就會誘發心理變化,然後就會有小女孩遇害?先不說警方在許多小說中被寫成智障,孩子們的家屬以及相互連通的網絡好像根本沒有,然後哪來這麼多小女孩?做案的痕跡也不是全看有無監視器而已,若要調查或探索,身為主角的王一浩似乎根本沒有打算實行他的「目的」的感覺。

  我覺得情節走向有種想要營造但愈造愈不成功,最後幾桶狗血灑下去結束了事。

 

邪惡催眠師 心穴 周浩暉. 同心 

  本來想說是「三部曲」打算讀完後一併寫心得,但讀完第二本發現它的「三部曲」不是一般那種下集待續的性質,而是概念型的延續,所以回過頭來寫個第一部的心得。

  老實說周浩暉我還有一本《懾魂谷》還沒讀,本來是打算把他的作品慢慢穿插閱讀,要知道他的作品精彩期待性是非常高的!不過因為某部電影的關係就先把《催眠師》系列拿來讀了。

  其實書名來說是蠻單純的命名,但內容可沒那麼簡單。

  從詭異的「啃臉殭屍」案帶出一連串的催眠風波,隨著故事的節奏描述「催眠」這一個頗神祕感的技術與概念是如何,我覺得「催眠」這個詞本身就有著相當不切中重點的誤導,因為受術者本身一開始時會很放鬆,呈現的是近似於睡眠的狀態,又或者比較多數人是因為睡眠障礙而求診,因此稱其為「催眠」,但事實上這一系列的行為跟人類的意志有關。非常多的資訊在腦中交換跟取決,自己之所以為自己就是建構在生存過程中這一連串行為的接續,從中找出脈絡與關鍵就能引導人展現「似乎無自主狀態」的行為,這時客觀者與術後的主觀者都覺得自己不在自己的控制之中,但事實上所有的行為都不是催眠師的控制,他只是引導,其餘的完全是受術者本身的意志行動,只是這個意志是僅單純行動而不會具有取決的猶豫。透過故事中的分析能更進一步地了解這個探索人類心靈的技術。

  要如何讓人更進一步的陷入心裡深處的其他主控?故事以此為案件推敲著入點,接著就是周浩暉令人屏息的描述魔法──邪惡催眠師會是誰?

  相較於歐美的警探辦案,周浩暉筆下的羅飛比較俐落些,故事的鋪陳與安排也相當戲劇性與令人意想不到的起伏,整體節奏讓人一行一行一頁一頁難以釋手,就我讀起來的感覺,目前不出幾人有如此建構故事的能力,更厲害的是謎團與推理是面面俱到。

 

邪惡催眠師2 七個離奇的催眠殺局. 海峽書局 

  中國的出版還蠻怪的,一本書甚至一系列書可能每一本都不同出版社,但標示的系列都一樣……雖然這一本第二部我買的時候沒有很清楚標示結果買到往前一版的版本(封面不同),但第三部也沒跟第一部是同個出版社哩。

  不過這個版本的書名我覺得稍微好一點,因為直接點出某個概念的話閱讀的謎題就少了一些。

  雖是第二部,但故事與第一部並沒有直接連接,只有「催眠」的概念與人物有相關,內容與事件可以說是獨立的。周浩暉應該是就「催眠」這一個元素擴展成三本故事。

  所以到底催眠到做到何種程度?我想第二本算是寫出一種極限,畢竟裡面造成的謀殺手法超出了一般對於催眠的認知,但往根本概念更深的地方探討的話,這並不是不可能發生,而是基本人類的能力我想是到不了。

  因此這幕後的真相就不是那麼簡單。

  比起前一本,第二部警察探案與獵奇殺人成了二元的平衡,其中更加上巧妙的「投遞單預告」的現象,並且兇手對於事件的預測與安排令人寒毛!整部作品瀰漫的是一股詭譎的氣氛。

  嚐讀到報導問到周浩暉的點子有許多從社會新聞來的,在這部作品中確實可以感受到,從這其中延展出來的劇情張力可以說是牽血牽肉,最後的真相揭穿時令人震撼。

  另外也探討了一些神秘現象的可能性,就他的設定來看,這樣的人確實比較有可能成就故事中的謀殺手法。

  至於故事中提到的第六感我認為是條件屏蔽掉原則上五種感官後產生的內五感,人本來就是靠身體內的訊號傳遞造成感覺,若製造出不實際的訊號而導致實際上有害的行為確實是可能的。

 

邪惡催眠師3 夢醒大結局. 北京日報 

  第三部的開端就是一個斷頭斷手的屍體跟被關在窗戶封閉密室裡的女孩,這個斷頭斷手我不久前讀完的《女法醫 墮落天使》也有一樣的狀況。

  這一部關於催眠的影響不像前兩本那樣直接,而是帶出一個有點出格且同時有犯罪嫌疑的催眠師陸風平,於此同時算是給第一部裡的「心橋理論」更來記回馬槍,其中或許諷刺著現代社會人們明面上似乎良好的做法都是治標不治本,甚至第一部裡白亞星提出的一些論點還蠻讓我贊同……另外補一下,第二部裡也一樣對這理論有反向的探討,這還蠻詭異的,因為表面上人物以較溫和的「新橋理論」為基礎的都是被保護與正導向存在,但實際上犯案人的推翻以及狀況、事件發生都是反對如此做法且在「相當正義」的條件下是比較正確(有感)的。我是認為兩者交互都有受用之處,而對於無可預期改善之人,爆破療法還是比較好的吧,難道要以對惡人的仁慈來造成其他良人的破滅麼?而良人遭到攻擊、損傷不就可能轉惡?於是開導與仁德的教育反而是一把針對潛在受害人的一把屠刀而已,甚至還要為這些惡劣的人浪費社會資源。

  第三部的走向比較一般警察犯罪推理小說的節奏,事件是兩線前後並行,其實已最後的鋪陳與解決來看,是很奇妙的長短引爆線式的完結,也讓中間相對於其他兩本比較平波的部分產生「寧靜的轟炸」效果,這一個效果完全媲美東野圭吾的某本成名作!

  推理小說的悸動就在這第三部之中啊!周浩暉擅長的層次解謎更在此淋漓盡致,相較於其他也讓我屏息的作品,周浩暉設計出的格局之大、情節之深真的讓我三度拜服,更別說巧妙地拉出與《死亡通知單》的聯繫(我突然想到某人有點像《獵人》裡的庫洛洛……)。

  法律與正義的探討就在羅飛身上,我想周浩暉試圖在他身上呈現這在許多狀況下已然矛盾的探討。

鏡之書 E.O.Chirovici. 時報 

  書名似乎藏著深意,這本書的封面也特別用了亮銀色,呈現鏡子的感覺。

  故事是由三個人物的調查組合而成,由第一部分帶出弗林的手稿接觸到二十幾年前的某名教授謀殺案,當年事件真相如何是主軸。

  這部作品的感覺有點古典風,跟克莉絲蒂《問大象去吧!》形成一種對比,因為三個調查得出的卻是三種結論,甚至點出詢問當初相關人員的看法更有許多不同的揣測,最後則是透過當時的資訊線索與人物行為、說話上的矛盾推敲出誰才是真正的凶手。

  《鏡之書》的意義便是如此,除了與作品中同名的書對應之外,寫出對於事件之於每個人的看法,以及相關人士對其他相關人的反射想法進而造成事件推敲的誤差,事件之於所有人等於是一面鏡子,鏡子反射出人們想要看到的一面,並且確信。

  我覺得是本中規中矩帶些巧妙思維的作品。倒是作者是羅馬尼亞人但內容寫在美國。

 

看雲的男人 Paul Halter. 新星 

  童話風味的推理小說。

  故事開頭就是赫斯特警官跟圖維斯特博士在那邊喊無聊(著重偵探的系列好像都會有這橋段),然後就提到曾聽說過的傳聞,講到童話裡的埃米爾國王,感覺有點腦補,因為我童年印象比較深的只有國王耳朵很長然後理髮師都憋著不說……接下來就忘了。提個點後,就開始了記者瑞德的在皮克林的奇妙遭遇。

  每個人都言之鑿鑿說那女孩就是森林中的仙女,除了可以突然消失、點石成金甚至還能預言死亡!這其中有什麼秘密?還是真的有超乎想像的力量?瑞德來到這村子真的只是隨著雲朵兒來麼?

  愈來愈不可思議的現象終於等來倫敦嫌無聊的那兩位,然而預言的死亡卻持續發生……

  推理帶來相當層面的轉變,這部作品從一個浪漫風格的童話急轉成宛若巫婆存在的黑暗故事,許多事會牽引著人們做出原本難以想像的舉動及行為。

 

第七重解答 Paul Halter. 新星 

  連續兩本保羅.霍特!《第七重解答》是再次閱讀,之前可能讀得有渙散,朋友一再提起就決定再讀一次。

  故事從夜巡警察發現行跡詭異行裝也詭異的馬庫斯醫生開始,隨著垃圾桶屍體以及拜訪得來的瘟疫醫生奇談,令人摸不著頭緒的展開。

  犯罪劇作家的秘書拜訪圖威斯特博士提到他的雇主以及合作的演員的奇妙對話,接連著發生的事件真的是那兩人的「犯罪對決」的結果?

  這部作品可以說是撲朔迷離代表之一,不僅赫斯特警官排出六種可能組合,圖威斯特博士更是認為有第七種解釋;犯罪不能純粹數學排列組合就能得出,更有人的因素!

  無違和的推理以及連續逆轉非常令人驚喜,我真不知道之前在讀啥,再讀之後評價往上直升。

 

聖母 秋吉理香子. 春天 

  這本書的作者介紹突然就爆炸了。

  友人推薦就先讀這本,秋吉理香子透過白描的文筆寫出相當濃烈的不安──對於誘拐幼兒殺人案以及難孕得子的母親面對可能危害時的恐慌。正因有此水準的文筆渲染度才有辦法抵抗一開始那個爆炸。

  這是一本相當厲害的推理小說。

  詭計甭說是讓我呈現癡呆狀態,書名也在最後的情節「下凡」!即使在最後幾頁就能拼湊出真相,但故事人物的說法與舉措是一種詭譎的光輝燦爛。

  超精彩!

 

開膛殺人事件 小藤. 鮮歡 

  我覺得能實踐心中故事的想像並且付諸實行是很棒的一件事,所以這部作品的登場值得鼓勵(而且還是一系列六本),或許給青少年也會有不錯的閱讀體驗,但這本書確實是一部非常多毛邊的初生作。

  作者創作時應該蠻年輕,描寫的筆法流暢但頗有些稚嫩的情緒在裡頭,另外人物的年齡設定都約在三十歲前正式種反映。

  故事的元素基本上都有做功課,小藤也蠻巧妙地繞過一些比較不好處理的知識或是階層制度的設計,不過事件發生直接讓局長現身還是有點奇怪──應該說帶出主角唐曼玲的方式比較單純。

  人物來說就是青少年英雄性質方式的寫法,有許多描寫主角與搭檔的部分,但我覺得即使是輕小說的寫法也得多少要卡上人物對應的職位與職責,警察來說,故事中整個家家酒的味道太重,更甭說後面居然還有體恤負責人而沒有通知、比辦案還重要的生日派對、大舉慶功……等等還蠻超脫行為邏輯的橋段。

  以上都算了也沒差,但比較讓我感到無言的是對於嫌疑人的判斷。

  都已經從手法判斷出可能的人與職業方向,碰上幾乎符合條件的人居然沒有馬上懷疑?還一直到中後段才開始有猜測?這已經落入「希望人物如何」的先置情節了,基本上這部分讓整部故事打了非常大的折扣;再來就是之前承辦的警官完全沒有警察的意志,我覺得作者故事中的警察只是一個代號,其他跟一班上班族沒啥差別,這個是一種認知敏銳度的不足,如果要繼續創作類似型態的作品還需要相當的磨練跟歷練了──有意思的是通常這類作家文筆還頗鮮活。

  其他當然還有更多問題,其實基本上幾乎沒有創造出連續殺手的懸疑感已經是第二主要失敗的點,但還是覺得能寫出來並且出版是很棒的事,希望小藤未來會有突破──如果希望耕耘犯罪懸疑推理這一塊的話。

 

追憶夜想曲 中山七里. 獨步 

  距上一本的《贖罪奏鳴曲》隔蠻長的時間,甚至第三本《恩仇鎮魂曲》出版我才讀這一本,不過一開始御子柴的夢境就慢慢把我的記憶拉了起來。

  為何一貫只接賺大錢案子的他硬是從病床上復出並且接下一審已定案進而上訴二審的案件?不僅物證人證齊全,被告也完全認罪,甚至上訴雖然目的是降低刑期在檢察官的想法中只希望更增加,這樣的案件到底有任何其他可能?出發點宛如絕境,但御子柴的可能性是一種會令人發毛的期待。

  而他也完全符合期待。

  這部作品是少數揭露某個真相後所有一切通通貫串起來的精彩傑作。

  閱讀上就更不用說中山七里鋪陳故事的能力,事實上讀日系以來我認為「故事」的引力程度就屬他最高。

  御子柴的系列探討也是法律問題,不過著眼點是頗不同的,有點側面讓讀者思量「冤案」的看法,另外,御子柴本身就是受到少年法保護進而轉型的人物,身為律師的他背負的卻是令人髮指的過去惡行,在「執法」這一點上成了混沌卻清晰的奇妙人物。

 

四的法則 Ian Caldwell & Dustin Thomason. 皇冠 

  蠻早以前對這部作品有點好奇,因為二手書店出現的頻率跟數量真的有夠多……甚至還能透過後面價格來參考書店長價多少,哈哈。買也是有想買,但一直拖到近期才買然後讀。

  量多也不是假的,手頭這一本已經是四刷的版本。

  預期上是一本歷史、文本、考古類型的解謎,事實確實,不過我沒想到是在大學裡的故事。

  我想作者兩人組應該也對這本《尋愛綺夢》有很深的研究,透過這部作品的研究來發想出故事,有點意思,但是我個人對於歐美學院性質的故事不那麼喜歡,共鳴度也很低,恩呃……讀她們大學人際怎樣發生啥事教授怎了那女孩又怎了之類的實在有點煩,雖然可以知道一些普林斯頓大學的特殊現象(地下蒸汽管道、裸體奧運),另外歐美的大學社團跟我認知的不太一樣哩,突然蠻理解《哈利波特》裡的分類。

  我覺得作者透過故事也寫出大學時代遭遇到的人事物或是去想像可能的人事物,主線的現在篇幅來說相當少,大部分都是背景,當然背景會慢慢導近,謎團的血肉也會充足起來。

  閱讀過程中我的閱讀動機其實慢慢有些薄弱,謎團的觸點於我有點空泛,部過到解開柯羅納的身分以及他當時在佛羅倫斯的精神時有被感動與震撼到,也對於那年代人們的想法覺得遺憾之外還是對應到當代的人……有非常大的部分沒啥進化吶。

  就我個人來說,這部作品評價普普,不過他內容是蠻紮實的,狀況也都拿捏得不錯,同時用上許多學校會發生的事以及條件創造出動作感的緊湊事件,另外一個開放想像的結局還蠻有味道,但我對於凱蒂還會等湯姆這件事……我想這是種書寫故事的浪漫吧!(我真的老了)

 

KNOW 量子葉少女的四日革命 野崎惑. 獨步文化 

  提到「知識」讓我買下並且讀了,這是一本科幻小說,但也頗有推理的韻味。

  這一兩年有讀到一些日本的科幻作品,我個人科幻的閱歷不豐,但日本的創作都讓我頗震撼,這回《KNOW》亦是如此,相當精彩的一部作品。

  故事的時間點相當後面,可以說是近百年後的發想,在那時候,電腦式微,人會在腦中植入電子葉這個人造器官(算麼?),同時周圍的材質都具有訊息傳遞的能力,於是直接在腦中、眼前產生大量資訊的時代來臨,這可以說是往前推演的設定,而故事就在開發者道終常一的失蹤啟動。

  破解謎團帶來的是十四年空白後的一名少女,她擁有更超越電子葉效能的量子葉,到底她的存在是為了什麼?人類的智識能力可以達到怎樣的境界?

  這部作品的節奏相當引人入勝,設定與謎團也令人想「知道」接下來的發展,而故事的進展也趨逼最後的真相,然後讓整部作品衝擊出最極致的結果──!

  姓名的部分還蠻妙的,都是一些沒聽過的怪姓,主角御野算好的,道終、三縞、主日照……這些都蠻讓內容有另一層詭妙的色彩。

  我想,也如同名字:道終知。人最後的最後會想要得知並理解什麼?

 

信 東野圭吾. 獨步文化 

  身為郵差卻把《信》放到現在才讀。

  這部作品也是東野圭吾時常被提起的代表作,內容寫的是……加害人的家屬。

  故事產生對比的心態在於武島剛志出於不得已也無法可想的狀況下為了生活與弟弟而前去偷盜,結果卻心急把發現他的老婦人刺殺致死,這樣一個結果除了被逮捕之外更連累到弟弟直貴往後的生活。

  原本從獄中帶著期待與贖罪感的信也在過程中慢慢變質,現實生活帶來的反衝慢慢讓人心轉向無奈的方位。

  隨著直貴的步伐真的讓人感到無比艱辛,沒人去理解剛志犯案的狀態,只要聽到強盜殺人基本上就退避三舍──這也是人之常情,因此故事中後出現的天野社長算是拋出些許歲月帶給人的想法,讓直貴思考與取捨。

  東野圭吾平穩地把人物與狀況寫入,起伏的故事線緊抓著讀者的心鳴,感受到現實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暖,更為人物的意志抿唇咬牙。

  最後的鋪陳更是令人動容,難以言喻的哀傷。

 

哪個聖誕布丁? Agatha Christie. 遠流 

  想說應景一下讀個跟聖誕節有關的小說,選了這本。

  開頭克莉絲蒂就說她是這次聖誕的大廚,有主菜、小菜跟甜點,不過聖誕為主要是在〈那個聖誕布丁?〉上。

  六則短篇寫出的是克莉絲蒂式的推理,白羅比較奇妙的是沒發現聖誕布丁警告的意義,其他的事件就在他腦中盤旋、演練,再透過調查來佐實自己的想法,跟一般偵探手法不同的是……白羅推敲到完全把握的時候所缺的證據有時候並沒有辦法取得,於是他會用一些手段來讓事件解決,或這某些他難以直接取證的狀況他會用一些小伎倆來引出。

  瑪波小姐登場在最後一則故事,她這老小姐當真是歲月帶來緩慢且全面的多重角度看法,我想〈格林蕭的笑話〉確實展現出她磨就的觀察推理手法。

  最絕對的證據總是在心裡。

 

奈費勒雕像 韓商羚. 釀 

  這部作品在我的閱讀經驗中蠻特別,難得是一本閱讀評價在閱讀過程中起落反覆的小說。

  作者簡介的部分意思應該是她不喜用文字處理工具,都用手寫……這樣能寫出這麼一部小說現在來看當真辛苦。

  而,寫就這部作品也是種貫徹吧,以小說類型來說,韓商羚的文風我覺得現代市場跟讀者來看接受度可能不高,因為它不是以白話文寫成──即使作者認為白話,但整個文體我覺得是文言文與白話文的中間階段;更誇張一點來講,往往讓我覺得比過去的章回小說來得更文言。

  作者「國文」的造詣不同凡響,基本上讀這本能直接測驗對於中華文字的認識與敏銳度……裡面出現的罕見、少用字到最後還是讓我查了十次字典。

  甫接觸這部作品覺得很奇妙,但作者用這樣的方式描寫得還蠻順,雖然時空感很錯亂,難以把裡面的人物放到現代樣子的人身上去,所以我算是把對話與描述都是為變化的文體,我認為(或許是我孤陋)就算再更早之前也不太會有人對話如此詰屈聱牙,我讀古代背景的故事也沒這款(比方說《大唐懸疑錄》),更何況故事人物一大半都是新疆人士,少數民族的漢文學教育有如此深入?

  因此,會先說的就是我認為這部作品的缺點……或者說是我覺得有問題的地方。

  感覺上人物說話的方式與現代的認知應該是有差距(雖然我沒去過新疆),再來就是主要人物莫名高道德標準,搞得做作到很自然,但顯得人物過蠢,雖然這樣能推導出情節與後續發展,但我覺得應該有更好的方式去設定、描寫人物。其中一個異類就是納忠言,但就算個性有問題,他好歹也在社會中浮沉一段,這款智商應該是有點智能障礙吧?完全沒有一點的洗鍊感,不太符合人性,當然相對的黃紹就太乖……居然還能好好地活著做研究,算他厲害。

  不過人物的行為跟對話還頗活絡,沒讓狀況僵化。

  但是有些橋段有點硬,像是金嚮導之死,沒人特別去揣想怎麼回事,一下就馬上陷入自我檢討去了,接著就是村長莫名其妙自打嘴巴,連認帳的「不認帳證據」都擺出來了!簡直就是既耿直又陰險……再來就是被煽動的村民……民智未開?還是村中沒有思維比較全面的人物?隨便流言就聞雞起舞?當場就想把熟悉的人打死?可能喝到狗血。

  再三就是我覺得有點難以接受的地方:一群人上山,除了納忠言沒有人多做準備,然後有人生病、氣候大變,就這樣困在山上十天半個月……我真不曉得要吃啥?六人份!還有行前納忠言的行李準備,黃紹是把家當都給他就對了,哪來的錢張羅?總覺得不太合理。還有山上的婚禮,穆歆羽在成親當天身體很弱,就算過兩天終於有解藥好一點了,她跟哈丹兩個敦倫不會發出聲音喔?也不顧身體?但不可能沒有,一個月後突然就有孕了!或許是我忽略了在野外的野性衝動……

  基本上在這部分我對本作評價是盪到谷底,但後面的章節拉回了頹勢。

  這部作品是一部歷史漸進翻轉的謎題小說,我不說推理是因為裡面大概是小兒錦文之謎以及蒙浩宸(女生)的推敲而已,主要的謎底碎片是透過邊星友、金嚮導、蒙淵湊來。奈費勒這都有雕像的偉人在歷史真相之後居然是如此曲折離奇!為了解開真相引來的災禍也令人唏噓不已,人與血親的執念更是在故事中衝突不斷,這部分就相當引人入勝,甚至最後還來個歷史覆轍的迴環相扣,非常具有震撼力度。

  結局以故事來看頗成功,確實就是歷史與成名得來的演變,以人物來看……完全不知道前面那個猛嚷嚷的納忠言後來到哪去了。

  整體來說這部作品相當精采,但是篇古文的描述以及人物「很刻板古」讓我讀到中間相當不耐,難以評價──雖然覺得不錯,但卻有覺得很錯的地方。

 

ON獵奇犯罪搜查班.藤堂比奈子 內藤了. 尖端 

  書名來看是警察性質的犯罪推理小說,簡介提到的獎項卻是恐怖小說大賞,接著序章帶來的死亡那血腥、晦暗的感覺似乎預告著陰沉的走向……

  當我還在想藤堂比奈子會是個破解疑案的精明警察的時候她的七味辣椒粉就拿出來了……

  比奈子慢慢踏上刑事偵查的過程就愈顯得作品風格奇妙的綜合感,這是部詼諧文風十足的作品,但發生的卻是離奇又血腥的連環「自己殺自己」事件,除此之外還有疑似隨機殺手的案子。

  這部作品跟我之前讀周浩暉《邪惡催眠師2》的某些狀況有點像,這本則是探討腦部機制與人的防禦反應,作者在此寫出了「正常」狀況下人類的思維以及「極端」狀況下的反動,我個人算是比較支持兇手的「開關」──有時候仁慈只會帶來消耗與更多可能的被害。

  故事更引出犯罪者真的所有人都可能有回歸社會的心理?人的存在最怕的就是一廂情願的認定──認定孟子說過的鬼話。每個人的世界都是不同的。

 

漂離的伊甸 Tess Gerritsen. 春天 

  閱讀的觸感會有些變化,記得格里森這系列的前一本《莫拉的雙生》是好幾年前讀的了……對故事的印象不是很強烈,就是孕婦被困住產生的能量有印象,而許久後的這本我在閱讀中感受到令人大量脈動的節奏,非常令人屏息閱讀的故事。

  透過蜜拉的描述,她們踏上原先以為是轉機的旅程實是虎口羔羊,在崇尚人權的國家經歷的卻是毫無人權的悲慘生活,主使者更是藏在高深之處的權力人士。她們的希望只會出現在絕望之後。

  屍袋裡的動靜讓莫拉遭遇到難以置信的「復活」,而這也拉開一連串事件的序幕。

  格里森也是我閱讀過來說非常擅長寫故事的歐美作家之一,這部《漂離的伊甸》更是讓人難以喘息,不論是謎樣的復生女人、瑞卓利被挾持在醫院或是中後段連讀者都不知道要相信誰的狀況一路起伏著讓故事甩著跑,接近真相過程更是令人唾棄權力與腐化相佐的人類階梯。故事末尾是個令人安心的句點但實際上的世界與社會呢?英雄與奇蹟有時候還真是歷史之後才有機會翻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