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一堂<失控的邏輯課>不知道過了多久,還記得當初買前與閱讀後的感受,這回上了第二堂的<深夜的文學課>。深夜的文學課  
  有第一堂就讀了第二堂,所幸在第一本書中屢屢讓我煩躁的粗體字精簡多,讀起來清爽不少,不過,威爾.拉凡德的文字與描述看來是不太合我胃口,這第二部作品雖然整體上好了些許,仍是讓我讀著有些彆扭。
  上課的狀況與<邏輯課>的開場有些異曲同工,不過<文學課>則是篇頭就點出授課者是一名過去的殺人犯,因為他獨特的研究背景與學識上的專業,才得以在晚間透過視訊上課,且學生還是精挑細選過的九人──這部分是過去,而在現在則是以一名當初九人中一人被殺為契機,透過十年前翻案博士(當時是學生)的角度再次聚集已在不同領域發展的當年上課生來推敲:其中某個是兇手。除此之外,原九人早有一名為警察的飲彈自盡,這部分在故事的發展中自然成了有疑竇的部分:自殺?
  點子說起來還蠻吸引人的,這可以說是很有風味的懸疑開頭,然而,單純用「文學」的角度來帶出深夜課的「吸引力」我就比較沒有共鳴(教授的出身自然是重點,然而也得跟授課的標的知識有關),故事一直提到法奧斯這作家,只是用旁敲的方式說「文學很精深」實在很模糊。或許與我不是西洋語文背景或母語之類的有關吧?又或者到了近代文學的創作已然沒了過去識知者寡的造神感(像聖經),因此到底是怎樣的「文學」具有讓人鑽研且有其道理使人入迷?這一點我認為本作一點也沒有處理好,因為這是最軸心的部分,我卻只覺得他們連玩書中的「程序」卻只是篇無聊的劇本一般。
  然而,讀到最後卻又發現法奧斯有著非常獨特的「背景」,這下讓我又更納悶:到底這樣的人寫出「迷走於紐約」這故事有啥意義?是哪一點具有研究價值?作者是謎就是如此麼?不是吧,總要有因「他之因」而成就的文學才令人好奇吧?不然,天底下是「謎」的作者可多了,若只這樣的「描述」呈現出來的實在沒讓人覺得有搞頭。
  好吧,以上是我最想抱怨的部分,這在<邏輯課>中也有類似的狀況,且,書中人物的「中心表現」還是稍嫌「作者自以為是」,發展上總有說不出的彆扭,當然,論及是學生身分,情有可原,但落入「現代」,還是會讓人覺得有些矯作。
  真相倒是讓我評價大漲,但也讓我更懷疑故事中法奧斯的作品應該「不只如此」,所以精深文學作品的「程序」才有其特色──「程序」是啥?對吧,這兩字在故事中後段頻頻出現,但沒好好解釋,讀的過程中沒有覺得「謎」,反而有點不耐煩的感覺,總之就是透過表現來呈現文學的一種「修行」法,小團體中算是很有意思,但多少有種「為此的無聊演戲競爭」的感覺,不過,若生活就處在這樣的「程序」之中,還蠻令人毛骨悚然──可,搞不好人或多或少都在「程序」之中,好好研究一下喜歡看電視的爸媽就多少會有--瞭解我的意思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