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標本.jpg  歐美犯罪懸疑文學……嗯,讀過些許,感覺上常是辦案程序的冷硬的殼裡裝著心理與犯罪探討的內涵。泰德•戴可這本<新娘標本>也是類似的氛圍,不過文字卻呈現相反的包覆;我想,這部作品是我閱讀這類文學中頗有特色的一部,因為本作的「世界」隨著不同的角色調換著,也就是說,透過人物內心的想法建構出所有的行動──特別在「愛」的部分(有稍微看過一些評論,不少人覺得後面變成言情小說,遺憾的是他們沒有搞清楚作者的手法)。
  開端是頗具異色的兇案現場:美女的放血「標本」。這樣一個開始就讓故事中的主角揣摩著犯人的心理歷程,那呢,長官往往是扮演「理所當然」的腦子的角色,凸顯了布萊德與妮琪這一對心理剖析搭擋的特色。凶手是怎樣的人?如同他們所推敲的?
  因此凶手沒多久就出現,算是從他的描寫開始,進入了不同的「世界」──所謂「異常」的世界。
  <新娘標本>的故事很少琢磨在警察體系之類的事,不曉得是不是FBI辦案比較自由些;另外,很快就切入去找「高智慧的精神病患」發展得還真是自然的有點意外,呃,我覺得是很有意思的設定,反正逮不到人,膠著有膠著的做法,更何況還預測犯人正積極地準備再犯。來到所謂的(反正都是所謂的)精神病院裡,這部作品的特色就更凸顯出來了。
  泰德描寫的是內心與內心的衝擊及交流。
  故事的發展交互存在於犯人的內心、布萊德的內心、精神病患的內心──特別是派瑞黛絲,因為這一點就讓男女的那一層曖昧少了些包袱,於是情感的部分就鑽了出來,這樣寫很自然卻又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但就是得這樣才驅動著每個人的行動,嗯……我不知道泰德是否真是這樣的意思,否則如此「特別」的寫法還真有點市場風險,呵(看那些評論就知道了)。
  心理是強烈的驅動,自我的解釋會造就不同的行為模式。這個世界沒有任何異常,或者反過來說也沒有任何正常,所謂正常是異常的共識集合,會有這樣的集合是因為讓人的群體得以平和地過下去,所以「異常」才會被排除,因為會擾亂「生存的安定性」。
  犯人的手法是一種相對的病態與「不知道在想什麼」,但對他而言則是一種「生存」的解釋──人都是如此,問題只出在當這樣的解釋衝突到他人的解釋時,就會可能出現「危害」;反過來說,認識了對方解釋的「原因」時,就可能會出現「救贖」,這也是故事最後的發展──並不是什麼感化還是良心發現(不要用這句話自貶自己的思考能力),而是「認識」。
  用心理呈現實體使得這部作品頗為奇妙,又飄著種難以言喻的真實感。故事的節奏也頗順暢,懸疑度也勾著人心,是一部相當不錯的作品。
  至於男女感情……這有啥問題?從心理琢磨,就長這樣,基本上……也是主角的內心有特別的設定,否則你覺得若是粗野又色的警探出現那會是個啥樣的「內在情節」?又或許同性戀警探?當然,與懸疑並進,算是這部作品有時讓人覺得甜鹹不接的狀況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