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書封、如內容,馬上想到的標題是如此。
  
  嗯……閱讀本書呢又跳脫我的習慣,不然我鮮少連續閱讀同一作家的作品,算是對推薦者的承諾囉。殺人鬼.jpg  
  綾辻行人的<殺人鬼>就書名跟封面封底的內文不難想像將是一場屠殺,還蠻有興趣想看他怎麼寫,結果以我的感覺來說,他這樣的描寫比起敘述心靈上的恐怖來得有效果多了。
  故事在軸線上會讓讀過推理小說的人有所……呃,類似「警惕」的東西,也就是章節的安排。A與B?不難想像會是什麼狀況,倒是擅長某詭計的綾辻行人算是運用了這一點,在殘虐的場景之下,有一些細節沒那麼容易注意,使得故事的發展「異常」流暢,甚至到後面會有種「難道只是類似<黑色星期五>的小說作品麼?」。結果就是,線索早已呈上,就我來說,我也只注意到某個部分方向怪怪的(汗)。
  情節很單純,就如上段所述,完全就像水晶湖旁的傑森的故事一樣,只是這怪物的手段可不像傑森那樣仁慈,他非得把人整到「原來這麼難死」的地步才「不得已就掛了」的地步;許多殘殺的描述簡直比電影的表現還要歷歷在目。我不免會對比平山夢明的作品,看來後者的「快樂殺人」沒有本書「痛苦被殺」來的切膚。
  若單純就殺到深處無怨尤來說,<殺人鬼>可以說是相當成功。
  以詭計來看,本作是一種一個點子貫串的作品,這跟故事開始後角色們在營火旁的談話有關,那,內容就是把這樣的狀況發揮到極致而已,也只有這樣才能解釋某些行為上的矛盾,否則……殊難想像。
  最後提一下這點子有意思的地方。
  這部作品是1996年完成的,在這年份之前的推理小說上應該也用了不少類此的概念,頂多是設法衍生出新的花樣(像有栖川有栖的某部長篇──不能說啊,說了會爆點);<殺人鬼>則是把這個特性發揮到最大,然後就是名字的特性,相對於歐美與中國、台灣,日本名字的特色比較容易把一些較容易被注意到的部分隱藏起來,因此在「凶手」身分表明的時候會有「突然一頭霧水」的感覺,另外在故事的描述中也會有些讓人有點納悶卻又似是而非的部分。
  總結來說,殘殺的部分描述得可以說是相當「精闢」,讓我讀到臉都囧了;詭計的部分會有點苦笑,但整體的重組性讓這部作品從「殺殺惹人愛」變成「殺殺惹人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