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等到讀過米澤穗信的其他小說之後說說我的看法,結果想不到他這本去年在台灣出版發行的小說居然拍成了電影!這讓我頗驚喜。算計這本小說是我小說紀錄上的頭一本,也就是因為他吸引我而開啟我之後的推理大門。
  若對米澤穗信有所認識的話,他的作品風格都挺青春的,雖然在算計之外我只讀過<尋狗事務所>與<再見,妖精>,不過在其中就能感受到他的文風輕快幽默,再妖精的故事裡更能感受到青春時期男女的青澀情懷。<算計>這本作品的出現表彰了他開拓不同風貌的寫作風格,事實上在<尋狗事務所>的最後就使用了驚悚的氛圍作結,因此<算計>呈現出的陰暗與恐怖是他進階踏出的一大步。
  電影與原作有相當程度的不同,不過主要的架構是一樣的。
  吸引人的要點:為期七日,時薪高到離譜的打工!時薪:約台幣四萬!
  這樣子初看會以為是打錯字的資料竟然是真的,不過工作的地點在郊區的一棟封閉的建築裡,進行的是心理實驗,來到這部分,可想見其內容不平凡之處。
  目的地的建築物名稱為:暗鬼館。我不清楚米澤穗信是否意有所指,不然就名字上來說,不就是「疑心生暗鬼」的暗鬼麼?而實驗出現的狀況正是如此!
  故事裡頻頻出現跟推裡有關的謎題與線索:桌上的人偶、遊戲室的推理小說、各房間每人不同的武器及……謀殺。
  融合了密閉空間、華麗建築、不明的人員背景、難究其意的實驗、金額誇張的報酬……讓這部作品大大地凸顯了出來。
  如果在場的人什麼都不做,靜待七天過去就有辦法領到千萬薪資,這在我讀過暗鬼館裡的規則之後就想到的,當然故事裡的人物也有所想,因此一開始提出的就是大家相安無事地過日子就行,在當時我還納悶著這要怎麼進行故事呢?因為光是大家發呆七天所能得到的金額就不容小覷……錯了,因為可能有人需要的錢更多!而且在隔一天後馬上就出現了凶殺事件!
  暗鬼館的設計真是令我驚嘆不已,房間間的走道牆壁呈現波浪形,也就是如果有人在死角進行伏擊的話得手機率非常高!房間的門是拉門,拉動是無聲的!地面上鋪了長毛的地毯,走路也毫無聲響,令人不得不心裡震顫的就是門無法上鎖!這一點在現代人來說可以說是相當令人不安的要素。能上鎖的部分在浴室,然而浴室有進行消毒的時間,另外在一般時間也會一直放出高溫的水(洗澡用),人無法長時間待在裡頭(這部分是小說有提及)。這一連串的結構加上房間分配到的「凶器」,人出於保護與抵抗未知的恐懼就會開始作祟,因為你不知道別人到底拿到了什麼武器!
  上面這一點跟我目前正在讀的賽局理論一樣,若所有人無法退開一步妥協的話,情勢將會導致最糟糕的情況,而劇情裡的人性也確實往那方向進行!
  小說與電影的出入挺大的,當然這是可想而知,不過在許多部分上算是形成了頗不相同的構造。
  小說的部分用文字將詭異的環境表現出來,所有的設計與細節真的是讓我感到驚喜連連。從第一起命案開始,每個人心中都出現了陰影,而在陰影裡就會出現鬼。這個鬼有可能是反射保護(就是若碰到「可能遇襲」的情況就會下意識反擊,結果導致他人喪生)、謀殺(第一起出現,所以自己也能行動,畢竟殺人不被找出來的話獎金加倍!)、歇斯底里(不是閉鎖自己就是乾脆把其他人通通給殺了以求取自身的安寧)。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成了笑話;挑戰人性選擇的狀況屢屢出現,這樣的出現竟然是因為一起被推斷為「謀殺」的屍體引起!
  疑心生暗鬼與屏除恐懼可說是在此地的最佳說法。
  小說最有意思的地方──也就是「算計」的概念──在於最後的場合:如何賺到最多錢?你可以是偵探、罪犯、死者(保險),在什麼狀況下你可以拿到最高倍數的錢呢?自己又要如何抉擇?這也是在原著中「躊躇之間」的巧妙結局點的落筆。
  不過小說中幾個不協調與矛盾也因此而生。譬如,實驗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這個變態機關有辦法出這麼多錢?且出錢之後也不是主動把參加者都給殺了,如此一來,是為了什麼?最後的倖存者之一賺了十億日圓……到底他賺這麼多錢要幹嘛?多到都可以蓋高速公路了!且這些錢是經過他算計之後所想要的數字,所以還真不曉得是為什麼?主角的選擇又是如何?小說最後看起來像是主謀者對主角有所期待,然而在起初卻不讓人感覺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另外在劇情的演變過程中雖然符合人性的走向卻顯得理性高了許多,若就人的行為來看,所有事件的衝擊很難讓倖存者能保有那樣的理性。
  以上這些問題是我讀完後對本作的批評,不過其中的寫作實驗性質與概念算是相當成功,可說是融合了許多成名電影、小說的要素(大逃殺、奪魂鋸、館系列謀殺……等等)。
  電影則因為片長的關係有了相當的壓縮,參賽的十二人變成十人(也OK,因為克莉絲蒂的作品<一個都不留>也是十人,不過在小說中有提到每一個推裡對稱的環節都有出入,因此小說裡也不算錯誤),故事中更多出了一個遞增快速的數字,這地方我後來才知道是點閱率(這跟某部電影很像,我忘了片名,總之就是點閱率越高,影片裡的人被殺的速度就愈快),建築物的構造形狀改變,點出的房間與原著有不小落差,不過都是重點,但少了「躊躇之間」也沒了秘道。
  電影少了那些元素卻讓整體性更充足,若就完整度來說,電影是比小說好上許多。首先在動機提示上早早就有,這也讓「暗鬼」的狀況有了根據(就是個人背景問題),再者不同人的不同心境表達得也相當好,過程中確實就同每個人可能的心裡變化出現狀況;每個人的遊戲目的也都很合理,除了這一層合理之外,機關的目的與金流的來源也有了交待,將這整篇故事提升到更現實的層次。
  不過電影這樣作法雖好,卻讓原著的創意與概念損失不少,如同一些觀影人後的感想對照小說,會覺得氣氛弱了些,且在推理面上也降低許多(但這也是正常的,小說中的推理程度在那樣的狀況下就如我所說的過於理性,不過也因此讓細節更精彩),最後的訴求也不同於小說帶著驚異性而是帶出「人就是要活著」的正面思考。差別最大的在小說中的主角賺到一點點錢,電影中則是好幾億……不過主角最後把錢都扔了,他想表現出生命比錢還重要,雖然我認為一般人在之後應該還會去把那包錢給撿回去。
  噢對,電影最後的主謀現身的震撼太低了,我覺得應該說一些「電影」的話,這樣張力才會好一些。
  最後贏家是一個膽小鬼……這倒不奇怪,就如同劇中所說,膽小只是不喜歡引發衝突,這樣的人性是真的能讓火爆的場面降低,不過,這僅限於「還理性」的膽小鬼,如果很情緒化的話事情只會更糟。一些故事中可以發現,在混亂的局勢最後殘存下來的都是避險保命的那些人,在那時候要說他們沒膽所以不敢面對麼?我不置可否,但請想想,名留青史的一死對你本身有意義麼?呵……意義是不會留給死者的,死後是無,對本身沒有任何好處,當然這是個人取捨,看是要作出群體利益或是個人利益又或更是個人「認為」的利益。
  互信、互信……說這麼多,在人之間,有可能麼?
  如履薄冰啊!
  
  你是躲在無法閉鎖門內的人,還是有所目的而走出門外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