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入圍決選的三部作品在陳嘉振<設計殺人>讀完後皆畢,這一個句點留下的好壞像座翹翹板樣地在我心中高高低低。
  認識陳嘉振的作品是在某二手書店,欲重作馮婦的書們展現著琳瑯的美背,通常,引人注意的不是特殊的樣式、書名,就是作者,順帶一提,只要火熱的作者名那本書大概還沒坐熱就被帶出場,如東野圭吾。晃在書架前的我看的是或許我有興趣的書名,而當目光落在<矮靈祭殺人事件>上時還以為看錯了。拿起來一看「竟然」是台灣推理小說,我還以為是某研究原住民的文件。那當下沒買,而後來加入書單中買了新書。
  融入台灣原住民文化的作品讓我很有興趣,故事情節的發展也不錯,文筆與描述的能力雖然有點卡卡的但還OK,倒是密室詭計我比較有意見,警方在檢驗證物的時候很難不發現凶器的構造吧……
  矮靈祭殺人事件.jpg  <矮靈祭殺人事件>創造出的美女心理醫師偵探還蠻有意思,我也頗期待之後的相關故事,而這回入圍決選的作品正是由姜巧謹出馬。
  設計殺人.jpg  <設計殺人>的故事透過城市裡的連環殺人魔「奪命設計師」染開懸疑之霧,第二個受害者竟是前往現場的警察之未婚妻,這一顆震撼彈漾起了深潭之上的波紋。警察與協助辦案的心理師、設計師要如何找出「奪命設計師」?而從第二部開始就在讀者眼前呈現出誰為「奪命設計師」有何用意?獵與被獵的背後是否存在著更大的陰謀與謎團?
  若以整體故事的「設計」(如章節名稱與內容的對照之妙)、謎團的安排與人心理上的交錯來看,<設計殺人>我認為是這次入圍的三部作品中最優,不同於陳浩基<遺忘,刑警>結局的正反推測,<設計殺人>猶如包心菜一般得一層層撕開才得見其梗,能將此完美發揮的推理小說不是傑作也難。另外故事中對於設計的概念及台灣這令許多藝術人失望的金屬焦土有著直接的批評,說的確實很好,不異於設計這層面,連文學與作品的部分亦然,若沒有出名的伯樂,那寫出來的東西只能自HIGH,能發揮之地有限,更甭說伯樂中有不少腦殘──這樣說是言重了,不過就賣場的書籍販賣來看,本末倒置之病蔓延仍盛。
  以上可以說是精妙的推理材料,但本來可以高評的作品卻因為雖非作品重點但至少要有基本的部分拉低了。首先想到的說法往往是文筆、文章,但後來我想一想應該是在兩者間的潤滑不足,也就是文字表面上的安排並沒有錯,問題是文字轉成想像時會出現「實際反應上的落差」,套用故事中的法則,大概就是「席克法則」與「最弱的一環」沒表現好,前者在於情感出現衝擊與環境複雜化後的選項太過直接單調,這也與前面的鋪陳缺乏有關,後者則是在連接正軌的行為與對話間的描述不夠負載,導致無法將其所要表現的突顯出來。
  在故事一開始我心裡就有點怪怪,若是以「談論女友」的方式開場,或是以女友送的禮物設計開場再導入事件會更自然且揪心,結果卻是先說在警局,然後有點突然地談起感情事,這樣雖然不能說不對卻削掉了原本應該連讀者震驚的女友被殺場景。
  再來就是巧謹對若蓮為學過鋼琴人的推理,這部分後頭也有自嘲式的解答,但是在人心理描寫的部分太過單純,我同意「很厲害」、「很了不起」,但我不同意人人都同樣的反應,少了特色就弱了後面的效果,甚至這部分可以「某人」不反應;在情緒的描述上許多地方太過理想化的直接,拿演員來說好了,一個演員突然哭得唏哩嘩啦跟另一個陷入痛苦表現出的躊躇淚何者對心裡深處的衝擊強呢?其實要看情況,但不能每個情況都採同一種方式與描述。相對論雖然可以套用在人的反應上,但身為人你變數就會多到難以掌握,而作家正是捕捉者之一。
  對巧謹這美女的描述不夠巧妙,當然台灣有台灣的表現法,但我覺得能更自然且更讓讀起來有種「沒錯,美呆了」的感覺──我想拿昆恩變過的招來說,在<惡之源>及<雙面萊維爾>中分別對超豔熟女及清純少女的描繪,你知道麼?連我讀著也會讓馳騁的想像驅動心跳。並不是說一定要寫得像楊貴妃出浴,但要讓讀者有「延伸文字」的想像,<設計殺人>中有不少太過多餘的解釋。
  故事需要清爽時不清需要濃厚時不濃將會使原本立體的架構扁平化,如故事中的藝術品<B of Bang>夠絢麗但結構不穩而遭拆除。
  感情戲的部分似乎是台灣推理作家喜歡拿來妝點甚至喧賓奪主的素材,但通常在表現上都「太過」,老實說我讀過的台灣推理小說中情感表現最自然的是林佛兒先生的<島嶼謀殺案>,其他若比較則前者蟬翼,後者蟬聲。陳嘉振對情感的描寫流於囉嗦瑣碎,過多的解釋得來的恐怕是反效果居多。
  總的來說,<設計殺人>整體的結構非常出色,但文筆我不認為是差強人意,因為先有<矮靈祭殺人事件>,所以後來者沒有更出色的描寫帶來些許失望,希望他之後的故事能更掌握住文字,這點可大可小,假如本作是因此而敗出決選,情何以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