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會互相關心,但關心是只不過是一種義務?或者根本就是關上心地關心,使得對方「關」心。小小的行為你或許不以為意,但千萬請在大狀況發生時別忘了自己曾貽笑過的「不以為意」。
  漢娜的遺言.jpg  作者傑伊.艾夏就作者介紹來看是名立志從文的作者,不過邁入這領域的過程卻坎坷不定;前後十年被退稿十一次,最後被錄用還是以相當低的簽約金出版(不曉得是否為本作<漢娜的遺言>),哪裡知道市場證明了他文筆的能耐。以本作來說,如果是因為「市場預測性」的因素屢遭阻礙那實在令人對出版業界感到沮喪,難道是因為讀過的「大人」們認為這只不過是青少年們的不懂事麼?如果真是這樣心態而認為本作會流入濫俗的批判的話,所有的人就都跟故事裡逼漢娜走上絕路的人沒兩樣了。
  <漢娜的遺言>的文體是我首次接觸,這算是雙線交錯,但同時也是雙線的連絡以及斷訊,也就是本作以錄音帶播放與收聽者聆聽兩邊同時進行。錄音帶的內外各是一場生命的遺憾。在揭穿一個美麗生命走向盡頭的同時才發覺自己原來有雖小卻巨大又簡單的機會挽回,然一切盡遲。我想不乏有人認為「怎麼這樣就自殺?」呵,若這僅是因個性而來的發言就罷,如果不是,那麼請好好思考自己人生所創造的價值,因為遲早你也會面對這些沉重的問題,早晚而已。
  閱讀不同領域、國度的作品是很有意思的,以本作與先前讀過湊佳苗的<夜行觀覽車>比對會發現文化上不小的差異。以東西方人來說好了,東方似乎比較能將自我凝聚在中心,而西方則是較外放,也因此造成了故事中漢娜的自殺。不過這並不是說哪裡比較好,不管是哪一種狀態都會造成難以挽回的衝突,如果關心是關上心,那麼生命的交集就會詭譎起來,盡而讓缺乏感受與思考的人無法置信。
  人心的起始是很單純的,而漢娜這角色的塑造我想更是典型(以我對美國人的感覺來說)。她是一個對生活、未來都充滿美好想像的少女,也正好是在青春期,這讓她期待即將到來的美好(我也曾是如此……我是說心情),結果自己想像的心跳邂逅竟然成了邁向死亡的指標,只不過是自己積極地想實現感覺的親近,竟然被他人性別歧視地做了汙衊的解釋。「美好」這件事不僅僅有了汙點,根本就完全成了「他人眼中自己就是汙點」的存在。
  當你有所為卻被完全反擊加上其他第三人推波助瀾時,你的世界會如何?沮喪如果到不了岸邊,那這下好了,猛漩暗渦將你侵吞的機會就來了。
  純純的漢娜之心在那不堪的起點之後所做的一切友善都淪為「損人樂己」的解釋,這更成了令人氣結的理由襲向她的生活:流言、差別排行、偷窺、盜取、取笑、對自己的責難、無視……到最後她完全放棄自己:既然別人在評價中對我下此定論,好啊!那我就好好表演一次「你們所想」,然後……就死吧!
  從取笑、胡想開始那始作俑者認為無傷大雅的舉動到過程中因此被影響的眾人都是缺乏體察人心、只想自己「假性開心」的人們(因為他們收到錄音帶還會怕,若真開心,那怕啥),他們的作為是一種難以挽回的攻擊,然而最後把關的波特老師才真的是絕望的開關,他這個心理輔導的角色完全是搞不清楚人心理的智障,要命的是這類蠢蛋居此位的人數還不是普通的多,我會用這些激烈文字來表達是因為許多關於精神與心理層面的人物不該全用他們的研究、學歷作為任職基礎,說難聽點,熟知世事與人情的長者還比他們適任。身為一名老師與專家落入「立場」還能幹些什麼?雖然波特老師是作者創造出來給漢娜最後一擊的關鍵人物,但他還真是寫出「自以為是」以及「明哲保身」的老師典型,該死!
  人都想要快樂,但許多人的快樂都基於「理由」之上,呵,這也正是許多獨裁者為何成功之因,也是許多宗教家得以統御的重心。人啊,都會去找個標的遵循,如果有可責難之處,那有可能就會依此理由自行採取「制裁」行動以讓自己符合「正義使者」的角色,以表達自己是「對」的這種心態;這樣的心態通常少了感受與思考,往往也是造成大問題的主因。故事中許多對漢娜做出侵犯舉動的人都是如此,他們甚至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有害的,還能理直氣壯的為自己「尋開心」的變態辯護。
  不能說人心對於快樂與開心的尋求方法都相同,但缺少了對他人的感受以及整體的感受所做出的行為必然導致自己遭殃。故事中盜詩與撞斷路邊告示的人都是如此。難道那些真是「無傷大雅」的舉動或玩笑麼?自己有沒有想過自己的行為?人若不擺脫逃避的畏縮,那累積的大問題遲早會找上門來。
  我認為艾夏描寫漢娜的心態頗到位。在所有狀況都背棄(連父母都沒時間關心,關心只是父母的「義務」用品)之下,克萊的出現顯得晚了,且他多少也受到最初那流言的影響。有人會說漢娜不是沒有繼續面對生命的機會,但都已關「心」,如何敞開又要何種力量敞開就是難題了。
  「生命價值不可輕易背棄」這是種消極的說法,若不理解生命的緣由那很可能淪為硬撐到死的廢句,且很多溝通的狀況都是把「不可怎樣怎樣」的說法擺在前頭,這完全是封閉溝通的手段,是一種便宜的爛說法,希望「老師、大人」們有點腦子,因為這太常出現了,也同時會伴隨著「為什麼」及「我不知道」,愚蠢。
  生命是必須互相交流與溝通,很多說法暫且擺在一旁聽聽對方怎說才是,而不是一堆陳腔濫調通通扔給對方好像自己某些學識淵博,孰不知道自己蠢的跟什麼一樣?言語可以敞開可以封閉,溝通之橋的營造必須互相建築才能抵達對岸,否則過河拆橋……如此一來,你還要強調自己有跟對方溝通、交心過麼?
  別把責任都拋給受害者。
  故事中的克萊也算是受害者之一,漢娜最後的拒絕溝通卻找上波特老師開門,結果就是扼腕以及讓那「最後的晚餐」(十三人嘛)的人們陷入不定時爆發的過往罪惡感之中。因此,他最後將離開學校的那女孩呼喊住──這可說是故事真正要告訴我們的重點:重要的那小小關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