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得照規矩來。
  若人人都能照既定的規矩行為,那麼爭端的發生可能性就會少很多,只是很遺憾地,公開的規矩終究是外在之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規矩,特別像趕時間時,命令者的規矩會比交通之類的規矩來得讓人想要遵守。
  天使之耳.jpg  <天使之耳>是東野圭吾的短篇作品,林斯諺的序文就本書的架構提出一個有趣的特色:相關性的短篇。本作雖每一篇都是不同情節,但同樣都是在探討交通問題;東野圭吾在跋文也點到怎會創作這樣的故事,足見他身為作家的潛在因子,也透過這樣的短篇表現出他故事特有的風格。
  以台灣的角度來看,我想若說日本的交通風氣比台灣好應該有許多人會贊同,然而交通性質的問題仍是必然的存在;就好像大家會覺得北歐是個環境良好、適合人居的人權好國家,但史迪格.拉森就透過<千禧系列>告訴只看外觀的人:屁!這裡終究是「人」創造出來的世界。<天使之耳>透過道路交通上的幾種狀況變化出各個短篇,除了故事性外,其中還有更需要思考的現實性──尤其台灣有更多的「隨性」交通呢。
  首篇是本書的大傑作。一場死亡車禍中到底哪一方觸犯交通規則?雙方各執一詞,其中直接的證人竟然是個盲眼少女,到底她的「聽力」能否代替眼睛成為「目擊者」呢?
  這部故事圍繞在「誰闖紅燈肇禍」的關鍵上,發展到後面因種種「人情因素」而轉到該名少女是否真有如此聽覺神力?本篇的吸引力就此而來。
  真相漸漸被釐清,線索與疑點一個個地被抖落,但,最終的結局……真會如你所想麼?
  天使也是人吶。
  <分隔島>的故事結構比較典型,探討的狀況也蠻常見的,畢竟在道路上,大車碰小車,大車大部分都要負責,而不管大小車,一但碰到的是人,後者除非有什麼奇怪的問題,否則很難究責──由此出發,這篇故事也由此結束,它想問的是讀者對於「公義」感覺如何?真正的責任該落在誰身上呢?
  <危險的新手>想來也是社會中會出現的狀況。人總喜歡競爭與凌駕感,這時候就會忽略掉自己該保有的立場,那麼……可能的問題就會產生。欺負的或許是駕車的新手,但,有想過其他方面麼?
  <請通過>完全是標準地告訴人們:別以為暫停一下只是「一下」而已。為了自己的方便而導致狀況的混亂,有時候不只是違反規矩的嚴重性而以,在橫山秀夫短篇中也有一篇提及此,因為亂停車結果造成交通打結、大亂,進而影響更不堪發生的狀況,因小失大,不正是如此麼?我媽有時在外停車也都想快停著了事,但我總會提醒她付錢停車總比車子出什麼狀況得好,幸好多少會聽──小時候曾警告過,那一次車就被吊了,後來也有幾次出現問題,所以,好好聽聽「守規矩」的意見是不壞的,倚老賣老就吃屎去吧(讓我發洩一下吧)。
  <別亂丟>也是重點,這真是人的超級劣根。我個人不喜歡亂丟垃圾,從小也這樣被教,結果你看看,隨處亂丟的人無處不是!叫我不要亂丟的老媽有時候也會想要丟了就沒自己的事!這真是很糟糕,幸好她不會像故事中的白癡在高速公路上直接把罐子扔到車外。這篇故事有一點寓言的味道,最後的發展會令人會心一笑。
  <鏡中>屬於比較國際性的問題哩。車道方向的特色好像也有他發展的歷史?跟戰爭是不是有關係?如果全世界能統一的話問題就比較少了。像夏威夷就真的是蠻矛盾的地方,那邊日本人似乎很多呢!
  
  這部短篇足見東野圭吾多方涉獵的特色,而故事的特性也完全是他吸引人的點:意外性與人的惡意。特別是後者,<天使之耳>裡每一篇故事的最後都與人的「惡意」(最後一篇比較沒有)有關,在能夠自保的情況下,人有時候會表現出最深沉的傷害力呢!
  透過這部作品我也了解到交通事故的現場的目擊證人相當重要,然而這一點也常常被有心人士(通長是當事人)大做文章,因此,事發真相如何就是團團謎之所在,其中,人心會更讓人難測,而東野圭吾的筆墨就會因此而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