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湊佳苗這位日本作家我想許多人都知曉,她的作品<告白>一直到現在都還沒真的退燒。能引發瞬間火花的作品不少,但能像她這樣延燒的可不多;她筆下的人性與人心的剖析是一種徹骨的驚悚。
  除<告白>外,幾個月前也閱畢<贖罪>,人心如牢卻鮮有人能探望之實怎堪面對?這回,我讀完了本作<少女>。少女.jpg  
  我想,這本作品主體就是諷刺,諷刺「純真」的少女。這本書的每一翻頁都揭開著一縷縷的少女面紗──袒露的不是總讓男人靡想霏霏的肉體,而是那顆實質的心靈;粉色的想像會一路深紅到你骨子裡去,那些純真如刃的東西。
  ……
  自己都覺得寫上面那一段編詩般的東西有點煩,哈哈。嗯,<少女>這本書的字句會撼動閱讀者的心靈,因為一般人對任何事物難脫表面的想像,只有感受、觀察入微且同或曾是那階段的人才有辦法表現。
  湊佳苗在本作的文字會讓你想反駁但卻不得不承認就是那樣啊!
  文章的結構交錯在兩個少女之間,青春、成長的階段是人準備已全然自我的角度踏入這世界的開始,她們數著過去成長得來的經驗並印證看看是否有其用,而阻礙早以橫亙著等待,於是叛逆的火花就來;火花觸動的想法就是:死亡是什麼?
  一心想確實接觸死亡(因為這樣能高人一等的感覺)而踏入不同領域的兩人引發了其後一連串的效應,最後觸動的結果卻是他們倆已不會再去思索的慘劇──反正與自己無干。
  交錯在兩人行動間的是彼此的友誼,但這友誼卻籠罩著看不清對方的迷霧。無法真正溝通與交流的兩人暗燃起猜疑與算計,雖然最後不並是壞的結果,但那過程卻讓人感受到溝通障礙所生的負面作用。
  整部大圈圈似的作品存在著許多議題,其中「到底懂不懂將成年孩子的心思?」與「物質社會的外部效應」我想是其重點。人總自詡是有心且能感應的最高生物,但確實如此麼?其實人更擅長的是使用、命名、定位,因此大部分的成人都會把自己早已認定的東西加諸在「被認為是孩子」的人身上,而相反的,欲創造新領域的「孩子」會極力擺脫那些框架;這兩者的作用力是相同的,但衝突之點落到預期之外的地方,那麼,這社會就會產生不同版本的悲鬧劇,主題八成都是:你不懂我。
  不管追尋什麼都是希望產生自我的地位,故事中的追尋「死亡」是希望能有更高的說話影響力,我想不免有人讀時會嗤之以鼻,但若不能放下對所有事物的成見就無法確實理解作者的幾成用意。
  物質能有多少蒙蔽力呢?人喜歡分兩邊撻伐彼此,卻不去思考箇中原由,如果不突破自己心裡創造的「階級」概念,那麼,為了什麼而做出傷人傷己的事就沒什麼好奇怪的,總之,百分之百確定未來不會後悔就好,悔恨改變不了既成的一切,而死亡對自己來說是大逆生命的行為,對這空間的影響就只有「往後不存在」而已。
  人心有哪些讓人不堪面對的真實?我想讀了湊佳苗這本<少女>就能有不少感受。不過千萬別絕望,絕望就代表著自己等同於故事角色一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