帷幕背後.jpg  就作品順序而言,這第三本的陳查禮探案該是讓這位華裔偵探顯身手的時刻。或許作者本著「中國人謙遜、穩健」的想法慢慢塑造著陳查禮,因此<帷幕背後>總算讓我感受到他獨到的觀察、感應以及布局。至少鋒頭不像前兩本都快擺到別人身上去了,呵。
  故事接續<中國鸚鵡>之後,陳查禮破案的名聲傳道出去的效率相當不錯,老實說我對於故事中的人對他的抬舉起初是有些不自在的,但後來想想,陳查禮本身是警官,因此案件破了則他的名字就會「顯」在其中,不像福爾摩斯完全不在第一時間出現在破案的表層;再者受協助者又是名流大家,加上那年代的媒體之力,會有那麼多崇敬之語算是其來有自。
  準備要結束假期回檀香山的他沒想到在記者的引見下結識了前蘇格蘭場的刑事局長,兩相見歡的情況下碰巧東道主的房東再來個穿針,於是那一場奇妙的聚會來了。結束聚會的是該前局長的爵士之死,線索散落,此時,聚會中所有人的舉動都成了可疑的行為。到底是誰呢?又爵士所設計的局怎使自己穿心斃命?十五年前之案就要揭穿其帷幕背後的真相,這會兒負責拉繩索的人卻已然無力。
  在本作中陳查禮的辦案手段還是讓讀者讀著會急,不同於其他作家筆下的神探,他總是慢條斯理地了解狀況,那如果其他人有不錯的建議就會附和,結果往往會形成其他人比他還要凸顯的狀況──若主觀認為神探就是要什麼都神的話那真是會耐不住性子。陳查禮的這種作法其實還不錯,我個人有時候做事也是如此:協助,必要時才會統整並且挺身而出。故事中的另一名警探擺明了就是寫來跟陳查禮做對照,他是個急躁的……呃……可以說是古典推理裡典型的笨警察。他當然行動力十足,那就案件著眼點來說其實也不算錯,但這樣的人強著就是要出頭,想要「出頭」的念頭往往會導致細節與全盤狀況無法掌握的疏漏;他更好笑的地方是到最後全是隨著陳查禮的提議進行,結果一燈點亮十五年昏暗的一就是陳查禮──如我前述所言,必要時才挺身而出。
  連著三作都存在著美國式的浪漫情愫,我是不是該學學?但我怕我學了說出來的話沒人聽得懂咧,哈哈。文中的年輕富豪對美麗的地方助理檢察官說的那堆暗示很有意思,我也蠻喜歡那樣的說話模式……嗯……不過……就我的經驗來說往往只會讓對方一頭霧水,還是說我經驗不夠呢?
  美國人對於中國人的看法也很有意思,在本作中陳查禮冒出第十一個孩子,多子多孫多福氣或許讓那時的美國人相當感興趣,不過呢……現在可能少了些吧。或者這樣說吧,文中表現出對中國人(華人)的一些想法到了現在我想有不少算是有了改變呢。
  中國人的沉著謙卑、美國人的浪漫暗示、英國人的騎士精神──這三者正是帷幕背後的演出者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