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皮箱.jpg  對日本推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師鲇川哲也的我這回來到他關鍵性的起點之作<黑色皮箱>。
  <黑色皮箱>的完成到發表隔了數年,實可說是有好作品但無通路之苦的例子(可能也跟他的信心與觸角廣度有關)。之後得以發表還是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足見本作內容之精!
  不過我還是要提的就是……由於台灣鐵路不若日本那樣精密交綜,所以在運用鐵路的不在場證明手段上共鳴就弱了些,但這一點卻不足以降低<黑色皮箱>裡所運用的巧妙詭計。
  我還沒讀過克勞夫茲的<桶子>所以不曉得<黑色皮箱>相似度是有多少,但我想題材與構想難免會有相似之處,更何況就書中所附的當年評審狀況來看,<黑色皮箱>應是完全的原創無誤。
  案情的發生很突然,不過內容卻不算太離奇。循著詭異皮箱出現到屍體自箱中滾出,真相彷彿了然於前。線索引領著追查者步步逼近,最後合理地解釋了整個事件,在一般的觀察之下成了一種結局。
  然而,只要有任何一小部分出現難以順利解釋的狀況,那麼,任何「真相」的裡頭可能包裹著更深沉的「真相」。
  鬼貫的登場象徵著破解不在場證明的開始,我唯一的疑問就是那年代的警察真的如此貫徹調查?我還想說可能會出現「案子已解決」然後干涉再調查的狀況,想不到每個人都很配合──畢竟凶手與死者都是匪類一徒。若僅以破解謎題來說就如此順水推舟吧!
  這一場鐵路與黑色皮箱的多重詭計真的是我目前讀到現在設計最深的一部。不僅僅是乍看之下的皮箱移動,鐵路時刻、衣著、行程設定都充滿著真凶的陷阱。回環相扣的每一個不在場證明互相掩護,不知道拆開了多少虛像才探得軸心,而最讓人跺腳的竟然是看似最容易看穿的皮箱移動,人的思考如果無法拉開視野是很容易陷入矛盾的鑽牛角尖之中。凶手巧妙的設計能造成解題與答案交錯衝突的狀況實在不簡單,鲇川說他這構想生成得很快,但之後的演變可能自己也很驚喜。真正的詭計得藏在詭計群中……好傢伙!
  日本的地名與車站名在本作中也顯出其相當有意思的部分,統一後留下的分封痕跡想不到重複率如此之高呀!
  <黑色皮箱>是我首度接觸鲇川哲也的長篇作品,他的行文頗順暢,當然其中可見他是以詭計與拆計為主軸的模式,但文章的句子與安排讀起來相當舒服。
  凶手所為之對否我想作者算是留給讀者自行判斷吧!這可能又是一個「法律之外」的議題了。倒是鬼貫提到自己的愛情、婚姻觀……是很瀟灑,但問真心怎能捨得放下呢?莫非這也是鲇川的「想法」?希望自己在婚姻中提出不在場證明麼?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