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解剖檯.jpg  如果你對於凶殺案的破解與相驗程序有興趣的話,本書可說是相當好的選擇啊!
  由斐德列克‧薩吉伯(Frederick Zugibe., Ph.D)醫學博士的案例加上大衛‧卡羅爾(David L. Carroll)編撰的這本<死亡解剖檯>收錄了十則近代於美國所發生的離奇兇案的解析方法,另外還附件兩則司法與檢驗大失敗的案例,不僅讓讀者能一睹法醫學之精湛技巧更能讀到錯誤的偵查與司法操作有多麼令人沮喪!
  本書的案件都是真實存在於世界上的,若以故事性來說,這自然比不上作家精心設計過的推裡詭計,但這些離奇的兇殺現場卻是若錯一步或不追根究柢則可能就會成為懸案的事件!這不需要兇手費盡心思作什麼特殊處理,光是在犯案後的所有舉動就足以懸疑整起事件。人心本身就是最大的詭計。
  關鍵就在枝微末節裡!
  衝擊性的凶殺現場充滿著許多不確定性,這不像推理小說往往能因為一些因子而得知概況。一具屍體很有可能過許久才會被發現,加之有遭到破壞的話光是要找出死者是誰都是個大麻煩,不過,人走過必留痕跡,只要是曾經過某人之行為的狀況,那麼絕對會殘留些蛛絲馬跡,單看調查、解析人員有沒有辦法嗅出端倪且掌握。
  故事中的案件通常在起點就讓辦案人員摸不著頭緒,然而經過專業且精準的採集與調查總能聽見關鍵之物的細微呻吟,即使需要的線索遭到無言的阻礙,只要運用腦筋且不放棄任何希望就有可能尋出破解之道。薩吉伯博士就提到最初還沒辦法對乾屍進行指紋採集,但要釐清死者是誰卻只剩下這方法(其他鑑識標的受損嚴重),所以他苦思到最後,動用了所有他知道的資訊,最後終於被他給調配出讓乾屍手指能夠軟化並得以採得指紋的藥劑!單看藥劑的生成會覺得道理很簡單,然而要能想出這樣的方法所需具備的不僅是專業而已,還要有破案的決心!這同時還要無視旁人無聊的嗤笑。
  造成屍體的還有環境的因素,當人成為一具屍體之時其實就已經慢慢跟周遭同化了,因此不少線索還需要將視野拉開到環境上去尋找,例如周遭可能的獸類、溫度以及我個人覺得很有意思的昆蟲鑑識學!由屍體上的蟲生長的狀況有辦法推斷出更精準的死亡時刻這一招實是科學精神的表彰啊!有些人對像類似這種特殊手法的概念嗤之以鼻的我實在不了解他們的腦子運作範圍有多廣?只要有可能、有機會的都要去試著「發現」才是!
  真相會帶出兇手,然而兇手卻不見得是被人所預想的那種兇神惡煞!往往一個窮兇惡極之徒表面上竟然是個文質彬彬的書生!甚至還是個有背景、有社會地位的重要人士!過去我在<上帝的黑名單>中讀到一名連續殺人犯,他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他滿屋子的屍體卻還能露出溫合、殷切的微笑歡迎客人進去(並非他的目標),最後被逮到後,那些左鄰右舍根本就不相信他是這樣的一個人。知人知面不知心,如果以外表就完全判斷一個人的話不啻是最笨的事了!只有確鑿的證據所說的是最真實的話!
  在<保姆殺嬰剖析>中又是個令人困惑「為何人們這麼作」的例子。該名保姆的評價非常高,甚至都要被稱為聖人了,結果連續出現在她育嬰所出現的三起疑似「嬰兒猝死案」讓她的作為被攤了開來,最初還根本沒人會信,一直到最後才被完全推翻,這時怪的就來了──原來該保姆不善對待嬰兒的事早就時有所聞,但為什麼從來就沒人去舉發呢?沒想到原因竟然是因為「沒人希望在這和善的社區裡出現壞事」,沒想到因為人心自行的文過飾非而讓原本或許可以避免的悲劇在往後出現,就是因為自己避免了那狀況就當作一切天下太平、就因為不希望和平的表相被破壞就無視兇惡的「規則」隱伏,到了事情無可收拾才出現的「馬後砲」雖然對破案有幫助,但就「原本可避免」的層面來說是過於晚了。
  對於想認識法醫或是有興趣寫謀殺為主題的推理小說這本書是很好的選擇。如同他抨擊「辛普森殺妻案」中提到關於在法官面前的其他法醫對於DNA這項技術竟然巨細靡遺地論述如同笨蛋的手法一樣,在他所透露出來的鑑識技術中不會一大篇流水帳地解釋所有的化學根據,僅簡單寫出該方法的原裡如何,這樣讀者的接收度就頗高。我在其中了解了不少屍體上的變化用在判斷上的方法,還頗有意思,像是細菌增長到一定程度之後屍體可能會爆炸!另外就是體內的細菌會在人體生命跡象消失之後開始分解「原本的住家」當成食物,這種自然循環的系統容易懂卻又有著特別的意思──人始終是肉體之身。
  破案需要線索,而這線索是不管大小,只要有關連都有機會,即使僅是一小段幾乎沒法注意到的髮絲也一樣,它所能透露出來的祕密或許遠比你想像得還多呢!讓思維與觀察的角度多變些,抓住關鍵就深入探就,我想這不僅是驗屍鑑識的重點,在平時的處事之上也該有著如此的精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