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殺妻.jpg  由原文的字面來翻的話,本作翻譯成<殺意>似乎會較貼切些,不過故事中的謀殺起因於殺妻之上,這樣的命名也算是切中重點──會提及此是因為<殺意>是其他版本的翻譯名稱,而我自己也認為這名字符合許多。
  許久沒接觸到推理小說裡的英國風光,殺妻故事裡的場景不禁讓我想到阿嘉莎.克莉絲蒂所描述的世界,兩者的感覺很相似。在這樣閒適的英國小村莊裡,人性相互間的作用也讓謀殺的衝動自然而生。
  殺妻的故事描述一名身材短小、個性有些自卑的醫生運用自己專業的手法謀害妻子以達成其目的的故事。說起來很普通,但本作之所以在經典中列名就是因為他用的是犯罪者角度的敘事手法!就我所聽聞的,本作似乎是第一個嚐試者,因此之後才會有<謀殺我姑媽>、<天才雷普利>這類型的犯罪小說問世。
  殺妻這部作品令我感到驚喜的倒還不全是這種寫作手法(因為讀之前就略知一二),而是劇情的鋪陳與人與人間交流的情感變化的描述。主角畢克利醫師是貴族時代邁入終結時的被鄙視者,他的出身使他一直遭到莫名的壓迫;他的身高是另一個因子,這兩者讓他在心中埋下了不滿的種子──蘊含了追求地位的慾念。成為醫師後也結了婚,但他的結婚卻是由「攀附地位」的念頭而結,因此碰上了一個視古典貴族地位、對上下觀念根深的女性──沒有愛,且更讓日後如主僕般的生活降臨。
  錯誤的婚姻並沒有讓醫生萌生殺意,畢竟自己的地位有了間接的提升,另外在村裡的聲名也不差,甚至可以說因為他妻子給別人的壞印象而使得自己博得許多正面的回應。或許這部份的反差以及他自身態度、外貌不差讓他的異性緣很不錯。小小的村子少少的居民,在少少居民裡的女性居然都能跟他扯上些許關係。他對自身不滿與自卑的反作用力化成了慾求加諸在周遭之上,因此逐漸鋪路向著謀動的未來。
  隱約的情感波動還不至於讓他有殺人的衝動,畢竟理性的天秤還沒往謀殺的方向傾斜,直到一名女性的出現,她讓他感受到「真實的自己」,因此……
  以上,作者描述的心理環節可說是巧妙連連,與主角有關的人事物屢屢牽動著動機的生成,讓讀者忍不住站在醫生的立場判讀那樣的感受,直到他下定謀殺的決心都不讓人意外!
  雖然在現在看起來故事中所說的「天衣無縫」的謀殺有些可笑,但在鑑識能力尚且不夠精明的年代已經可以說是相當了不起的計謀。凶手既然是醫生,那使用藥與毒的手段是一點都不意外,且手法上即使出現了矛盾也有辦法以自己的專業自圓其說,加上冷靜的判斷與安排,若不是在成功殺了人之後還食髓知味續行犯案的話真可說是毫無破綻!
  人性的險惡與殘缺化成情節中的幾個角色,在平靜村莊的掩飾之下都是太平無事,但檯面下每個人的每種作法都潛藏著不安的躁動。表面上聖潔之人可能內心世界充滿著對外的痛惡、個性上軟弱之人或許在某些狀況下會堅強地頑固、情感上冰冷而不近人情之人竟能有看透人性的細膩思維……等等,在當前的社會中不也是如此?且城市建構起包覆與武裝的社會,人心是更深不可測了。
  故事的結局讓我有些疑惑,連續翻看後約略能理解作者的目地。在法庭的辯論過程雖然讓被告的醫生忐忑不安,然而最後的判決竟是無罪,這等於是宣告他成就了完全犯罪!只是最後的最後再次起訴的罪居然是他沒下過手的被害者,這樣的特殊安排我理解之後有些不寒而慄,因為這代表著另一個與他性格有些類似的人運用了更巧妙也更簡單的手段達成了「目的」。完全犯罪之上的完全犯罪,殺意的累積能有這樣的結果讓我到抽了一口氣。
  
  想要攻擊、毀滅他人的念頭我想隨時都存在於人的心裡,要如何調整及避免讓「它」重於法律與良心就要好好省視自己的想法,去思考為什麼,盡可能避免無謂的衝突,是項所能導致的危害往往是自己無法想像的。
  不過我認為殺意的累積到實現結果間沒有什麼對錯,這是人類行為的展現,只看行為者的「狹義基準」與社會大眾的「廣義基準」間的攻防勝敗,「結果」的品質才是最重要的,這可以視為藝術──得排除所有的瑕疵與「可能」的瑕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飛樑-弦凝幽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